#失智症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未來失智症人口數也會上升,失智症預防成為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惡化,難以逆轉或根治,也沒有良好方式預估未來是否患失智症。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率,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如何在飲食方面預防失智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29日(四)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張昱凡主講「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此場團衛將介紹預防失智飲食的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7年3月29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也指出阿茲海默症與基因有關。阿茲海默症當然會遺傳,只是機率高或低的差別。只有小於1%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是由單一基因突變所引起,大部分的病人是由多重致病因子,包含基因和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男性家屬至少有3至4%的人在家族史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一級血親」有失智症;而女性病人的家屬,比例會更高。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病人中,若是一等親的家屬中罹患失智症的人數越多時,則相對的子孫代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會較多和較大。目前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已經在兩個類別中被發現,這兩類的基因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它們是「風險基因」和「確定性基因」。風險基因風險基因會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會得病;研究人員發現幾種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 E(APOE4),是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變異,目前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基因。帶有這個突變基因,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個人都從父母方遺傳不同基因型的脂蛋白風險基因,那些遺傳了一個APOE4基因的人,有較高的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繼承兩個基因型的人,風險更高,但並不是說一定會得阿茲海默症。除了提高風險之外,APOE4可能使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更早出現。但也不是有基因一定會發病,以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為例,E型脂蛋白(Apo E)基因多型性中的APOE4,被公認是此一疾病的危險因子,然而卻有50%老年期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不帶有APOE 4基因。相同的基因型在不同人種的遺傳影響強度不一樣,例如若有一個APOE 4的帶原基因,在白種人身上可能有2-3倍的危險性,但在臺灣人身上,危險性大約1.5-2倍左右,不像白種人的危險性如此高。白種人身上若2個E型脂蛋白(Apo E)對偶基因皆是APOE 4的人,得到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危險機率將會達到正常人的8.1倍。臺灣人種裡,除了E型脂蛋白的基因表現和失智症有關之外,血管加壓素轉化酶基因(ACE),直接和間接地對透過血壓和類澱粉沉積的方式,對失智症的病理變化產生影響,而此也是臺灣人的一項生物標記。有危險的基因不一定會表現出臨床症狀,因為基因會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蛋白質的表現,甚至有了蛋白質異常的表現,也未必一定會發生失智症。然而有異常基因和蛋白質表現的病患或未發病的正常人,更需提醒自己「是高危險群」,且要更加小心防範和做定期追蹤。確定性基因確定性基因會直接導致疾病,遺傳到確定性基因的人必會發病。科學家已經發現有三種蛋白質的基因,會直接引起阿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presenilin-1(PS-1)和presenilin-2(PS-2)。這些確定基因,常見於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家族中,包含唐氏症病人、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以及遺傳性的失智症。 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1987年發現,是第一個發現會引起阿茲海默症遺傳形式突變的基因。 Presenilin-1 (PS-1)1992年確定的突變基因型,該基因會導致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是目前最常見的基因型。 Presenilin-2 (PS-2)1993年發現的第三個突變基因,可引起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此群基因突變引起的失智症,通常發病年齡較早,而預後狀況相對也比較差。當阿茲海默症由這些確定性的基因突變引起時,稱為「染色體顯性阿茲海默症(ADAD)」或「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家庭裡多代成員都會受到影響。具有這些基因的人,通常在40-50歲時出現症狀,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在全世界只有幾百個大家庭中發現,這些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只佔全部阿茲海默症小於1%的比例。(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近的秋天,在最近的門診裡或是家屬、照顧者培訓課程中,有不少人問我:「失智症的病人能夠活多久?」問我的家屬中,有好幾個老病人,我已經看了他們七八年以上的診,目前已經屬於中度至重度的失智症,陪他們來看病的配偶或兒女,疲憊不堪。 由於已經是中重度了,所以幾乎是臥床和插胃管餵食,不管照顧者是配偶或兒女,家屬照顧者照顧的時間久了之後,大多會問:「病人還能夠活多久?」我會告訴他們,失智症平均從診斷出來之後到死亡,大概7-12年的時間。接著家屬會問:「那死亡的原因是失智症嗎?」死亡的原因就很多了,從意外事件到感染等都會發生都有可能。 延伸閱讀: 我能選擇自己怎麼死嗎?一文看懂「斷食善終」是否合法、如何進行 為什麼會有12年與7年的差別 如果病人是極輕度的失智症,他的治療效果可以維持四年多,都是在極輕度的範圍裡沒有明顯退化,但是病人如果是晚到中度的時候來治療,頂多大概維持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沒有退步,病人如果是輕度的時候來治療,可以維持到三年多左右的時間沒有退步,這個研究的發表主要在給大家很正確與客觀的訊息:及早治療的效果對病人來講是最好的。 很多人會追問:「為什麼會有12年與7年的差別?」取決於「對病人的照顧」。當病人嚴重時,得不到好的照顧,發炎、感染了,不積極治療,很快就會離世。相對的,如果能好好的接受治療,也許生存的時間會延長些,但這是大自然運作的道理,每個人都得選擇一個方式離開這個人世間。是不是能走得安詳?時候到了,是不是能夠放得下?取決於大家的智慧。 比較明顯的是:當看到嚴重的失智症病人,飲食量下降,食物都不想吃的時候,其實已經直接或間接暗示他來日不多了。到目前為止,這是一個重要指標.在「六個月的死亡率」預期研究中,各種研究指出的因素不盡相同,營養狀態和飲食是目前為止被認為是較有相關的參考。失智症後期,失智症患者因併發症經常住院,經歷繁瑣且侵入性的醫療干預,包括各項檢查治療、行動限制、約束與不甚完善的醫療照護。 末期失智症患者面對死亡時,由於疾病的關係,較不會主動表達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醫護人員或照顧者無法或困難辨識末期失智症的表徵,影響失智症患者生命晚期的照護。更甚者,由於和病人的溝通困難而無法得到是否希望不積極介入治療的指示,導致失智症患者末期的照護需求被忽視。失智症晚期照護十分困難,由於失智症的特徵,是長期、且持續惡化的過程,臨床上難加以判定。目前世界各國研究尚未十分有效預測,且由目前的研究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尚有不少侷限之處。 延伸閱讀: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失智症患者的死亡預測 由於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嚴重度分期較難定義,目前的資料只能作為參考:例如AHOPE量表,量測9個症狀嚴重程度: 1)意識清醒程度 2)是否有視線交接 3)說話程度 4)肌肉的靈活性 5)吞嚥能力 6)下床活動的程度 7)食物的攝取 8)液體的攝入量 9)體重變化 每個症狀以1至4分表示,總分在9至36分間,分數越高,表示狀況日益嚴重;目前以分數大於22分,對6個月的死亡率預測性較高。 (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專科醫師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老年人口激增 老化疾病如失智症案例變多近來,知名作家瓊瑤的家務事搬上大螢幕,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加上假期一結束後,就有許多銀髮族病急急忙忙來到診間詢問醫師:「醫生啊,我常常忘東忘西,比如說忘記眼鏡放哪裡、忘了帶手機出門,這樣就是失智症嗎?」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臺灣正快速地邁向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激增,也意味著許多因老化而產生的疾病將隨之而來,但是不論是患者本身,或是家屬,都往往因為對於這類型疾病不夠了解,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或是導致家人間的關係頻頻出現摩擦,其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失智症。失智症除記憶衰退 語言、判斷皆出現問題人類的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老化,不少人一旦上了年紀,或是過了更年期以後,就會明顯感覺到記憶力大幅衰退,但偶發性的忘東忘西,不至於影響日常的生活作息,這其實只是老化所帶來的健忘現象。精神專科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屬於疾病的一種,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往往還伴隨著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行為能力或情緒控制能力等各方面的退化。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變差之外,多半也會出現幻想、妄想、時空錯亂、情緒波動過大等會影響日常作息與社交生活的症狀。失智症6大警訊 可能已進入初期常常一提到失智症,許多人便會聯想到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這兩種其實都屬於退化性失智,退化性失智雖然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延緩惡化速度,但都無法完全治癒。因此,精神專科醫師也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失智症六大警訊 言語能力或是書寫能力退化(例如:講話開始無法說出完整句子。) 情緒或是個性突然間有極大的轉變(例如:突然變得很暴躁。) 對於時間或空間無法辦別(例如:會不斷說出自己在非現實所在地之處。) 判斷能力大幅降低(例如:無法分辨家人。) 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例如:無法自理。) 可能看到幻覺(例如看到蛇、昆蟲或死去的家人等等。)(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失智症「日落症候群」 免躁動有訣竅

失智症「日落症候群」 免躁動有訣竅#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失智症患者常有「日落症候群」,只要一靠近天黑的傍晚時期,就會開始躁動。照護技巧是在天色變暗之前,就把窗簾都拉上,並且將家裡的燈全都打亮,只要撐過傍晚的時段,病患常常都可以安定下來。避免患者白天睡太多 夜晚用安眠藥的惡性循環至於讓許多照顧者煩惱的「晚上不睡覺」的問題,通常是白天時,家人可能看老人精神狀況不好,便讓他們去睡覺;或是晚上吃完飯沒多久,也早早讓他們去睡覺,好讓自己可以專心做其他家事。可是,這反而成患者晚上睡不著,影響其他家人的作息。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雖然失智症患者本身也容易有日夜顛倒的問題,但主要照顧者可以改變照顧方式,必免患者在白天睡太多,到了晚上才給安眠藥強迫他們睡覺。那到了隔天,患者當然又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了惡性循環。平時多參與活動消耗體力、避免過早入睡甄瑞興建議可以在白天時,安排患者去日間照顧中心,或是多參與活動消耗體力,累了才容易入睡。晚上也不要讓患者太早入睡,因為老人的睡眠時間較短,若八點就上床睡覺的話,可能十二點一點就要起床了。同時提醒大家,也要打造比較容易入睡的空間與環境,降低環境的干擾因素,飲食上也要注意,是否有在晚餐、睡前,吃了比較容易興奮的食物,造成患者晚上精神變好等等。從生活上的各個層面為患者設想,漸漸調整為正常的生活作息,才能減輕照顧上的負擔。(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講座/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

講座/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者不單失去記憶,通常還伴隨逐漸失序的行為,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在台灣,超過9成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5成完全由家人照顧。有鑑於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3月10日星期(六)舉辦講座,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林克能主講「永遠記得您-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邀請您一同了解長輩認知狀態,並且學習用適當方式互動,減少挫折與困擾。活動內容包括養生操、專家講座、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歡迎已就醫未確診、疑似失智者、確診失智症家屬參與(家屬團體時段,限已確診失智症家屬參與)。名額有限,請撥打0800-474-580報名。(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永遠記得您-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時間:107年3月10日(六)上午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七號)報名:0800-474-580

太少吃魚 當心患憂鬱症、失智症

太少吃魚 當心患憂鬱症、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隨著飲食習慣歐美化,人們食用肉類與加工食品的機會增多,食用魚肉的習慣逐漸減少。然而,不吃魚肉容易導致ω- 3 脂肪酸出現慢性缺乏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體會將大量ω- 6脂肪酸運輸到腦部,使腦內的脂肪酸失衡,進而造成憂鬱症等情緒障礙,且較容易使人罹患失智症。DHA量不足細胞膜就會硬化 腦部易受損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發作ω- 3 脂肪酸能夠促進腦部活化,尤其是DHA這是一種與腦部神經細胞膜有密切關連性的脂肪酸,如果能夠充分輸送到腦部,就能夠使神經細胞膜變柔軟,藉此維持腦部機能的正常運作。相反的,當攝取的DHA量不足,細胞膜就會硬化,使腦部機能降低,腦部也較容易遭受損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發作。此外,腦部的神經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少,進而導致健忘等腦部機能衰退的問題。目前已經知道DHA能夠有效抑制腦部機能降低。除了前述功能以外,EPA與DHA還具有提升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的效果。腦部約有65%的成分是脂肪。透過飲食攝取油脂,會在體內轉換成各式各樣的脂肪酸,並傳輸到細胞膜與腦部等處。腦部有個叫做海馬迴的部位,主掌記憶力與學習能力,並含有大量的DHA。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不持久 可能是突觸細胞膜變硬海馬迴具有許多神經細胞,在神經細胞前端,有一種叫做突觸(Synapse)的部位,就像天線一樣,負責收發資訊。如果DHA確實覆蓋著突觸的細胞膜,能夠促進腦部活化,藉此掌握更多資訊,並使資訊傳達更順暢。若你苦惱於記憶力衰退、會突然想不出來要怎麼表達、有專注力不持久的問題,可能就是因為突觸的細胞膜變硬的關係。而這也是ω- 3 脂肪酸攝取量不足的證據,所以每天用餐時請多食用魚肉吧。另外也可以搭配荏胡麻油、亞麻仁油、DHA等健康食品等。(本文摘自/吃錯油當然容易生病/世茂出版)

失智患者不隱藏情緒 秘密易脫口而出

失智患者不隱藏情緒 秘密易脫口而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媽媽罹患失智症前,我從來沒在媽媽面前哭過。我很感謝她養育我長大,心中也對她十分感恩。不過,自從媽媽罹患失智症後,我經常在不經意的時刻被她的言行感動。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直接表露情緒。有時真的很想說聲「謝謝」,卻繞了一大圈表達謝意;對自己「喜歡」的事物也不會直接表明,反而只是淡淡地說:「我不討厭。」失智患者 不善於包裝自己的情緒但是,失智患者不善於包裝自己的情緒。他們想什麼就說什麼,照顧者有時候會被他們說的話傷害,甚至產生討厭的情緒反應。即使如此,照顧者也會被他們的憨厚、純真打動,甚至到感動落淚的程度。媽媽曾經說:「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又沒生什麼大病,老天真的很眷顧我。」但事實上,我媽媽從十幾歲就罹患了罕見疾病「進行性神經性腓骨肌萎縮症」其實稱不上健康。聽說她國中參加馬拉松賽跑,由於跑得太慢,等她跑到終點時,會場早就空無一人。後來媽媽還罹患失智症,明明身上病痛不少,卻還說自己很幸福、老天很眷顧她。即使罹患廢用症候群,一整天窩在暖爐桌下無法動彈,媽媽還是想要盡母親的職責,努力爬起身來準備做飯。明明前一刻我們還吵得不可開交,等到我要回東京,她又忘記吵架的事情,笑容滿面地目送我出門,揮手對我說再見。患失智症後 秘密也容易脫口而出看我在盛夏的大太陽底下修剪庭院裡的樹木,又會拖著蹣跚的腳步為我送水,怕我口渴。而且五分鐘前才拿水給我喝,五分鐘後又帶水給我。如果媽媽沒有罹患失智症,我不可能看到她這一面。媽媽每次都直接表達自己對兒子的關懷,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媽媽的愛心。正因如此,我經常在心中感動落淚。「我的高中制服還是爸爸那個長得很醜的小三買給我的。」媽媽最近經常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事情。就連過去絕對不可能對兒子女兒說的祕密,在罹患失智症後,竟也想也不想地脫口而出。我的爺爺奶奶在媽媽高中時離婚,原因就是爺爺在外面有小三。後來媽媽跟著爺爺生活,自然也就得跟爺爺的新歡同住。失智症患者純真心意 感動照護者奶奶很恨那個害她離婚的小三,完全不願照顧跟著自己生活的二女兒。就連應該由媽媽出席的學校面談,也由當時還是學生我媽媽代為參加。對我媽媽來說,她的年少時期過得很不順遂。我相信要是媽媽沒有罹患失智症,她絕對不會對我說這些過往的事情。正因為罹患了失智症,言行變得直率,才能打破顧慮,想到什麼便說什麼。說實話,在日常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由於我們都太容易對他人的付出習以為常,因此很少有機會發自內心感動或慶幸。不過,在我開始照護家人後,才體會到被純真的心意打動的感覺。(本文摘自/陪伴失智媽媽55則照護筆記/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