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減脂的運動有很多種,其中「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種運動的訓練模式,通過進行不同的運動組合,或是選擇同一個動作,透過短暫休息達到激烈的訓練方式。《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高強度間歇訓練的飲食重點,在設定正確的進食時間時,必需要了解吸收狀況、飲食結構以及訓練的強度,才能有效符合訓練前的能量補給。
增肌減脂的運動有很多種,其中「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種運動的訓練模式,通過進行不同的運動組合,或是選擇同一個動作,透過短暫休息達到激烈的訓練方式。《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高強度間歇訓練的飲食重點,在設定正確的進食時間時,必需要了解吸收狀況、飲食結構以及訓練的強度,才能有效符合訓練前的能量補給。
大家都了解跑步對健康有益,但你知道跑步到底有多少好處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整理「11項跑步對健康的驚人好處」,如果你還沒習慣跑步,可以考慮投入這項CP值超高的運動;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名跑者,繼續保持!並把這篇文當作推坑別人跑步時的說辭。
隨著家裡小小孩的成長,是否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動,爸媽們總是絞盡腦筋來耗費他們的精力。然而,學齡前的孩童如果要運動,該怎麼「動」才是對的呢?《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爸媽衡量幼童在6歲前後的運動量,以及正確的運動和遊樂設施,最好每天運動至少60分鐘以上。
要活就要動,「騎腳踏車」是對身體最沒有負擔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膝蓋退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還可以減重。不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醒,騎乘單車必須注意姿勢正確,尤其坐墊部分,別為了追求運動化的外型而造成運動傷害,或因摩擦導致皮膚炎。
隨著政府推廣全民運動,還有國內各種競賽如馬拉松、單車、三鐵…等等,加上健身房的盛行,運動風氣漸漸在生活中蔓延。 減重的方式千百種,運動應該是最自然也最健康的方法之一 。但嘗試用運動減重的時候,常常發現效果不佳,無法持續,甚至越動越肥的情況。這當中大多是因為方法不對或觀念錯誤造成的後果。所以,讓我們一起搞懂這些觀念,用正確的方式,讓運動減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運動時間多久才夠 最常聽到的運動原則是 ”3.3.3”,就是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其中提到30分鐘,以往的觀念是30分鐘內消耗的大多是水分跟醣類的熱量,像是肌肉肝醣,30分鐘後才會開始燃燒脂肪熱量。但是問題來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持續運動這麼久,特別是肥胖的人,可能10分鐘就氣喘如牛,根本無法持續到30分鐘。好在,新的研究指出,運動是可以分期的,就是把一天30分鐘的運動分3次完成,也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原因在於 ”運動後熱效應 ”。簡單的說,就是運動後代謝率的增加會持續一段時間,分次運動時,這種代謝增加的次數比單次運動多了,所以效果不亞於單次長時間的運動喔! 所以不能再說沒時間運動了,只要有心,一天內撥3個10分鐘出來動一動,也能輕鬆瘦身。 2.時間地點重要嗎 基本上要抽出時間來運動對一些人來說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更別說要選什麼時間運動較好了。不過,還是有研究報告指出,晚上進行運動的人效果最好也最能持續,原因在於人體在晚上6點到9點之間 ,身體的柔軟性和靈敏性最好、肌肉的力量和心肺功能也處於較佳狀態 。因此,晚上運動比起其他時間效果較明顯,剛好也配合一般人下班後的時間,別賴在電視前,出門運動吧。 至於運動地點的選擇,以最簡單的快走慢跑或騎腳踏車為例,在戶外比在跑步機或室內固定式腳踏車可以多消耗5%的熱量。原因在於戶外運動會受到較大的阻力,例如崎嶇的路,自然逆風,上坡、下坡的變換節奏,身體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熱量來調整適應,所以效果會比在室內好一些。 3.有氧無氧分不清 一般較溫和的運動都屬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慢跑、游泳、跳舞、騎單車等等。由於運動強度較小,瞬間需要的能量較低,所以氧氣足夠供給運動的肌肉。有氧運動能持續一段時間,葡萄糖能源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身體便開始燃燒脂肪作為能源。有氧運動時的心跳速度最好能達到最高心律的70%。 最高心律一般是以220減你的年齡就是你這個年齡的最高心率。例如年齡50歲, 220 - 50 = 170 170 X 0.7 = 119 ,適當的運動心率為每分鐘119 下‧ 無氧運動通常都是爆發性的運動,像短跑和舉重。當運動強度超越一定限度時,身體攝取氧氣的速度可能不足以配合,造成相對缺氧的狀態,這時肌肉細胞需要分解預先儲存的糖元來產生6-磷酸葡萄糖,再分解後就釋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這種能量可作為暫時的應急之用。無氧運動能刺激肌肉細胞,增加肌肉組織的量以及強度。想燃燒脂肪來減重還是以有氧運動為主,但是適當的無氧運動可以增強肌肉量及強度,對於提升整體新陳代謝也是有幫助的。 4.運動前後該不該進食 運動前的進食以不影響食物消化吸收為原則。一般建議約運動前1至2小時可攝取一些熱量如碳水化合物,讓運動更有效率,也才不會血糖過低而不適。 至於運動後該不該進食 ,很多人因為害怕運動後身體對於食物的吸收率更好,所以不敢吃東西。但是研究指出,運動後吃進的熱量反而較不會被當成脂肪儲存,而是拿去修補運動損耗的肌肉組織。運動後的肌肉組織比脂肪組織對熱量的吸收有更強的競爭力。 較理想的進食時間是運動後1小時之內,身體會迅速吸收吃進去的營養 ,提供修補之作用。而運動後不吃東西,可能會使肌肉分解肌蛋白來補足能量的缺乏,使肌肉的比例下降,對新陳代謝的提升並不利。所以運動時間安排在飯前可以達到較好的減重朔身效果。
日本爆紅「超慢跑」是近幾年受歡迎的有氧運動,除了減肥、鍛鍊肌力、加強心肺耐力外,還能改善三高、慢性病,連醫師都讚賞是「長壽運動」,更適合各種年齡層。不少人好奇,為什麼超慢跑那麼夯?每天跑步會傷膝蓋嗎?在家可以不穿鞋子跑嗎?《優活健康網》整理超慢跑的好處、壞處以及注意事項,總之先跑起來再說!
「重量訓練」是指使用啞鈴、槓鈴或是機械式機器等重量訓練器材,使身體消耗更多熱量,進而改善身材並增加肌肉量。許多人重訊都只在乎練組數及重量,然而,有專家認為改變訓練速度可以增加肌肉的刺激度。《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超慢速重訓」的相關研究,下次重訓時可嘗試新方式。
很多人做事總是「3分鐘熱度」,一開始衝勁滿滿,但很快就放棄,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日本腦神經內科醫師加藤俊德於《為什麼我學不會拒絕?》一書中,整合自身多年的諮詢經驗,分享提升自我肯定感的行為治療法,幫助讀者察覺自我情感的認知障礙,並透過行為療法,建立思考的正向迴路,不再掉入負面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