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轉換負面情緒 自己當自己的心靈雞湯

轉換負面情緒 自己當自己的心靈雞湯#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位黑人運動家戴維斯從小在失怙的單親家庭出生,並由祖父母撫養成人,他的母親也沒有能力撫養他,讓他自小就必須依靠撿拾瓶罐賺取些許的零用錢,但戴維斯不會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旁,而在心靈上有任何的創傷和負面的情緒。由於祖父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基督教徒,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對於他內斂忠實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啟迪作用。日後,無論是在與人共處上或者遭遇到挫折時,祖父的耳提面命和忠告,對他都有著極大的鼓舞作用。種族歧視的普遍現象沒有壓垮信心當戴維斯剛加入一開始所屬的團隊時,教練為了激發他的潛能,百般地磨練他,但是他鋼鐵般的堅持力並沒有因此而退縮或放棄,反而愈挫愈勇地打進全國賽,並且得到最高的榮譽。後來,在棉花盃全球比賽中他締造了無敗戰績,也因此被票選為全國最有價值的球員,曾經有著名的體育記者稱他為「快車」。但在這期間,戴維斯要領獎時,也碰到了很大的挫折——他被通知領完了獎之後他得立刻離開頒獎現場。甚至於在慶功宴時,他和其他黑人隊友也被告知中途必須離開,這些都是當時美國社會環境裡,種族歧視的一個普遍的現象。雖然戴維斯是美國史上第一位被贈與最大殊榮——海斯曼盃中唯一的黑人,但在種族歧視的眼光之下,這份殊榮似乎也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大的好處。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然而,這一位20出頭的年輕人並沒有因此感到氣餒或自暴自棄,他反而以溫煦忠誠的態度,主動向白人社會釋出他的熱誠和光熱,因此博得了白人社會極大的正面反應。只可惜這位優秀的黑人運動員在23歲時就得了急性白血病,這在當時曾經引起極大的關注。他精采卻短促的生命,連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都極為不捨。在一次訪問行程中,甘迺迪曾經碰巧遇到戴維斯正受邀接受一個頒獎,當時約翰甘迺迪曾主動要求與這一位出色的黑人運動員見面,並且希望能夠當面激勵他,這對戴維斯也有極大的鼓舞作用。後來戴維斯逝世的時候,約翰甘迺迪還親自發電告文,寫道:「厄尼.戴維斯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年輕典範,他成功的特質一定會在未來的歲月中,不斷地鼓勵引領美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在美國運動史上,從來沒有一位運動員逝世的時候,有上萬名以上的球迷為他守候和送行。在戴維斯短促的23年生命中,其實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能量發揮到最極致的境界。疼惜自己的情緒、面對自己的傷痛當你自己覺得內心正背負著無限傷痛或怨懟等負面情緒的時候,請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撫平你的傷痛,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使你的情緒立即平復,更沒有人擁有神力可以讓你的負面想法立即導正。可以為你療癒的人,就是你自己!可以鼓舞你的人,還是你自己!當你碰到任何棘手的情緒問題時,你必須疼惜自己的情緒,嚴肅地面對自己的傷痛。因為只有自己肯定自己,才是真正的放下。無論是多負面的情緒,也需要用平靜的心去面對,因為這才是真正肯定自己的態度。唯獨你能獨自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有辦法真正看到力量的展現。(本文摘自/力量:重生之後/拾慧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她罹思覺失調症 卻同時有3份工作

她罹思覺失調症 卻同時有3份工作#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千萬別以為有思覺失調症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來自美國的Rachel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與思覺失調症共處的經驗,瀏覽量破億;她現在同時有三份工作,分別是健身房員工,模特兒課程指導,並兼職接一些替身和特技的工作;彈性的工時,讓她可以自主安排每天豐富的生活。她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一樣可以工作,工作可以讓人找到生活重心,並且交到朋友。今年32歲的Rachel Star Withers從青少年起就有幻覺,Rachel的父母花了一段時間才理解思覺失調症,而且非常的愛她,並鼓勵她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在她狀況不好時陪伴照顧她。Rachel說,大眾需要對於這個議題更開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健康問題,面對健康問題就是去處理它,而大眾更不應該開這個疾病玩笑,例如瘋了這樣的詞彙,只會讓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封閉自己與拒絕承認。迷思: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無法工作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據調查,民眾對思覺思調有三大錯誤迷思,包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勇於面對疾病 不耽誤治療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是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會演變成所謂的難治型的患者;所以,患者與家屬,應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應用友善、關懷的眼光以對。加入康盟粉絲團 積極克服困難為鼓勵思覺失調症病友正向面對疾病,康復之友聯盟特別邀請Rachel錄製與病共處的短片,翻譯成中文字幕,幫助病友更知道如何面對疾病;同時,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募集醫護人員給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活建議,並已陸續公開於康復之友聯盟的粉絲團,邀請思覺失調症病友鎖定康盟粉絲團,希望鼓勵病友勇於面對思覺失調症,克服困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陪伴害羞兒 4招讓孩子上學「趣」

陪伴害羞兒 4招讓孩子上學「趣」#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暑假過後,家中寶貝可能將面臨適應新環境的挑戰:進入學校、重新分班或更換導師。對於性格特質害羞慢熱型的孩童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挑戰。而家長常不知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些未知的恐懼,透過講理的方式孩子好像似懂非懂,又或者「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做不到」,因此產生分離焦慮、害怕恐懼,更甚者可能拒學而成了學校裡的小逃兵。4方法營造正向的上學經驗 讓孩子不再拒學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臨床心理師胡佳妗表示,其實在面對孩子的害羞慢熱,除了耐心引導孩子嘗試去接觸、熟悉新的環境與人事物外,亦可在日常的遊戲活動、親子共讀故事繪本的時光中,營造多元的正向經驗,幫助孩子融入未知的新環境。以下提供4種小方法,讓家長能夠在生活中,練習陪伴害羞兒童,找到上學樂趣: 1) 角色扮演,模擬練習/在日常遊戲中,家長不妨主動展開一場「開學第一天」的角色扮演遊戲,與孩子一起扮演老師和學生、同學和同學的假裝遊戲,透過情境模擬,練習任何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例如與同學打招呼、簡單自我介紹、課堂中想要上廁所等。在角色扮演的對話中,家長可先示範合宜的互動與回應,再引導孩子學習與發想自己更能掌握的問題解決方法。經由事先情境練習、學習行為反應技巧,並透過充分的演練,更能讓孩子有效將遊戲中的互動經驗類化到真實活動中。 2) 走過路過,熟悉感提升/ 尚未開學前,家長可帶孩子到未來學校、上課教室多多走動,藉由親臨現場、慢慢建立對環境的熟悉感,並點出學校與家中或過去經驗的共同性,例如「學校跟家裡一樣也有好多故事書!」、「學校的溜滑梯跟公園裡的一樣大呢!」,透過相似的串連,減少孩子心中的不安與陌生感。另外也可在親子共讀繪本的時間,接觸關於初次就學、害怕新環境等議題的書籍,讓孩子知道這些不安、害怕會出現,但並非無法面對。針對害羞兒童的新環境適應引導技巧,除了模擬情境及增加熟悉感的預備,此次更衍伸出開學後家長如何繼續陪伴孩子建立正向經驗與情感同理: 3) 創造正向經驗,肯定嘗試行為/在開學後,每日放學時,家長可以多與孩子討論當天參與活動、人際接觸的情形,運以正面言語鼓勵孩子克服焦慮、努力嘗試參與團體活動的行為,強調孩子內在的勇敢以及練習嘗試,例如「哇你快找到好朋友了呢!」、「那時候你一定很緊張,但你很勇敢的試試看,你真棒!」,將每次的努力都化為一筆正向經驗。有了良好的正向經驗,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自信心,同時也是為未來更多的人際情境打下良好的心理預備基礎。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善加運用一些節慶活動,例如參與同學朋友的生日派對,或團體出遊的機會,像是社區活動、暑期營隊、親子園遊會等活動,在歡樂與開心的氛圍中,增加孩子接觸不同人事物的機會,累積正向互動經驗。4) 傾聽同理,我懂你的恐懼/除了嘗試練習模擬、逐步提升熟悉感,以及創造正向經驗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能夠以溫暖、同理、傾聽的態度,接納孩子會有不安恐懼的情緒,不斥責、不威脅、不駁斥孩子的主觀經驗,以瞭解並尊重孩子的角度,去陪伴他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家長自己過去初次就學、就業,或是轉換新環境時的經驗談,也是相當好的自我揭露與同理素材,藉由經驗分享,孩子會知道,我們與他同在。好的情緒陪伴經驗會留下,透過家長的傾聽接納,讓「閉暑」的孩子知道,原來他們的害怕恐懼與不安焦慮,有人懂!內心名為勇敢的小苗,在關心與接納下,會日漸茁壯。

講座/憶失亦友-失智症系列講座

講座/憶失亦友-失智症系列講座#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照護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沉重需要共同分擔的沉重壓力。失智症剛開始以近期記憶減退為主,家中長者剛開始出現此症狀常被家人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患者自己可能都沒有察覺。「失智友善,同村協力」,失智照顧不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結合社會局,以及相關民間團體與公協會,在9月至11月期間規劃推出一系列關懷失智症活動,期盼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照顧議題的重視與關心。10月舉辦的主題為「身為失智症家屬能做甚麼?」教民眾如何辨識早期失智症,化身失智症家屬的守護天使。活動相關訊息,歡迎民眾上新北市失智症共照網(http://missing.tw)查詢。名稱:憶失亦友-失智症系列講座──身為失智症家屬能做甚麼?時間:106年10月15日(日)10:00-12:00地點:新北市板橋國民運動中心2F社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智樂路6號)報名: (02)2258-8886分機131(或至活動中心1F服務櫃檯登記)

邊緣又孤僻?怪個性可能始於偏激家教

邊緣又孤僻?怪個性可能始於偏激家教#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的加害者青年與弟弟小時候也有幸福的時刻,一家人快樂地聚在一起、玩撲克牌,但父母的家教越來越嚴。弟弟提到有一次吃飯時,母親對「那個人」(哥哥)大怒的事情。當天飯吃到一半,情緒激動高亢的母親攤開報紙,把飯、菜、味噌湯全都倒在上面。「那個人」一邊哭著,一邊把報紙上弄得像剩飯的食物吃掉。長子長女最容易承受爸媽無理的情緒必要的時候,斥責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不要給孩子超過限度的悲痛記憶。而這個家庭糟糕的是,讓被斥責的孩子一邊哭,還一邊吃掉報紙上的食物。 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如果會哭著逃回自己的房間,或是發火頂嘴,反倒還好。沒辦法違抗父母,只會說對不起、乖乖順從的孩子,當父母不講理的時候,便完全承受了他們的情緒;特別是長子與長女,最容易直接受到父母這樣的影響。而且,依照弟弟札記中所說,父母生氣時從不說理由,只是很凶地罵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也許是想要孩子自發性地反省,而這對父母罵小孩的方法也許有效地讓孩子聽話了,但同時也帶給孩子強烈的不安。許多育兒書裡都建議大家:罵孩子,要好好地說明理由後再罵...... 體罰的可怕副作用這個家庭也體罰孩子。雖然沒辦法斷定有「虐待」這樣激烈的日常暴力,但孩子確實有被父親毆打的經驗。母親也會,當孩子沒辦法照她的想法回話時,被甩巴掌是家常便飯。 體罰是個便利的辦法。如果要讓很小的孩子聽話,體罰是有效的手段。但我們必須謹慎為之,因為效果好的藥通常也伴隨著強大的副作用。只用體罰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首先,體罰人的人與被體罰的人之間,關係會變得不好。其次,一般來說,父母也是一邊養育小孩,一邊慢慢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聽話。但一旦習慣了體罰這種強效的手段,就會變得不知道怎麼使用其他方法。父母在嘗試各種教育方法的過程中,本來也可以漸漸成長,只用體罰這個手段,就沒辦法培養教育孩子與溝通的能力。 體罰更可怕的副作用是,就算父母心裡想正確地教導孩子什麼道理,孩子所學到的卻是「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到青春期便開始對媽媽使用暴力。過度的家教會奪去孩子的心大多數對家人使用暴力的青少年,小時候都曾經有被體罰的經驗。根據別的報導,加害者青年家附近的鄰居說:「哥哥小時候被罵,被關在玄關外時,聽過他的哭叫聲;也看過他在冬天超冷的時候,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外面。這到底是在教小孩,還是虐待小孩?都搞不清楚了。」弟弟札記裡提到,兄弟倆唯一被允許看的電視節目是「哆啦A夢」與「漫畫日本傳說故事」,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速食這種東西,更沒去過電子遊樂場。兩兄弟的母親一定非常認真地在教育孩子,在他們身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心力不容小覷。普通的媽媽應該會覺得太麻煩了,沒辦法做到這個程度吧。雖然她這麼努力,但是這樣的方法對孩子而言,並不能感受到母愛。而父親也沒能調整母親的教育方法。嚴格的家教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母親越想要孩子好,越努力,愛就越空轉,孩子沒辦法感受。母親說除了「哆啦A夢」與「漫畫日本傳說故事」,也讓孩子看其他節目,可是在孩子的記憶裡,除了這兩個節目,其他節目是被禁止收看的。 父母都希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也因此而努力;希望他們好好聽大人的話,做個好孩子,肯定想都沒想過孩子長大後會犯罪之類的。一定是懷抱著這樣的愛而嚴格家教的吧。但結果,這位長子卻像是在放話般,果斷地說:「父母是陌生人。」過度偏激的家教可能養成殘暴性格對青少年犯罪十分瞭解的精神科醫師桃樂西•路易斯,提到「家教」時曾這麼說:如果說家教有什麼問題,不是關於家教不足的問題,是錯誤的方法、過度的家教才有問題。他們(家長)對孩子一點也不寬恕,熱心於處罰。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如果沒有過度偏激的家教,也許就不會犯下這個罪行。家教嚴格絕不是不好的事,但如果讓孩子感覺父母管教毫不手軟,就會像一把刀子直直地刺進他們的心臟。實行嚴格家教的基礎是—讓孩子確實感受到父母給他們的愛與寬容。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拋開垃圾思緒 增幸福感這一步是關鍵

拋開垃圾思緒 增幸福感這一步是關鍵#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向內發散的負面能量大家並不陌生,就是腦海中不斷回想和反覆的思考過程,我用過去式或未來式的「我…」來解釋:「我應該」、「我可能」、「我也許」、「我希望」,這些是怎麼在生活中散發出負面能量的呢?後悔無法解決問題當有些糟糕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後,我們發現在事件的當下自己沒有好好應對,於是在腦中不斷重複想著:「剛剛我應該、我可能、我也許、我希望怎麼做」,整個腦海裡自責的思考程序大概像這樣:「如果她這樣說,我應該那樣說才對」、「如果他這樣做,我也許該那樣做」。為了處理某些人和某些事情而事先做好規劃很重要,此時你應該要找個時間坐下,專心想想並擬定計畫,然而如果清醒時的每個小時,你都在不斷重複想著同樣的事情,是真的令人生厭的。不管是過去式或是未來式的「我…」,都不會有任何正面結果!這些都只是在浪費時間,當初的那個事件還會在你腦海中越變越大、越變越複雜,等到解決問題的時機真正降臨時,你反而會感到困擾,搞不清楚原本事情究竟是什麼,最後你的各種陳述變得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或完全不知所云。事實上,有些問題有時會自己解決,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澄清或採取任何行動。處理垃圾思緒的策略/從現在起,將所有負面思緒替換成樂觀思緒!記住,這麼做並不是強迫你去喜歡討厭的人事物,只是換個想法,從負面事物中找出好的一面,比方說,假設你去看了電影,散場後你的第一個反應是「我討厭這部電影的一切」,請到這裡就打住如此的想法,試著剖析那部電影,也許電影場景幼稚,演員演技爛透了,但是,也許其中有一幕很漂亮,或是電影服裝很棒;專心想想正面光明的部分,這樣你就可以走出垃圾思緒的國度了。當負面思緒進入腦中時,試著用其他思緒代替,例如想想你最愛的人的臉孔、或是最漂亮的花朵,這麼做確實很困難,但如果你能訓練自己這麼做,努力付出的成果保證會讓你更開心。用光明的思緒取代負面思緒,將能吸引更多、更好、無窮無盡的美好事物進入你的生命,正面的思緒也會為你的身體和情緒帶來更多幸福感。(本文摘自/開發第6感,練習更敏銳的自己/大寫出版)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

善用輔助藥物治療 開啟重症憂鬱曙光#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女性職場影響力節節上升,在工作與生活,以及個人成就、家庭與母職的戰場中,常常展露超人的奮鬥力;然而,女性在職場往往受到很多苛刻的審核和評論。一位45歲女性高階主管,因長期工作緊繃,造成慢性壓力的產生,沒想到竟開始出現心悸、胸悶甚至無法入眠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工作,令她十分困擾,進一步就醫,被確診為憂鬱症。憂鬱症影響全球3億人口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宜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影響了至少3億的全球人口,相比日常生活的心情起伏,憂鬱症狀持續的時間更長,程度也更嚴重,在2003年到2005年間,全國精神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成年人有將近20萬人符合重鬱症診斷標準,平均每5個青少年,就有一位受到憂鬱所苦,需要專業的協助。而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身亡,尤其是15到29歲的年輕族群比例相當高,使自殺高居第2大死因。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輔助治療成效佳陳宜明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全台約有60~70萬名憂鬱症患者,其中使用2種以上抗憂鬱劑,仍無法達到顯著效果的「難治型」患者佔了3至4成。傳統的抗憂鬱劑,大多需持續治療用藥1個月以上才能漸漸看出療效,若使用後反應不佳,則需要考慮調整加重劑量,若再1~2 週後仍無明顯改善,建議搭配心理治療或採取輔助治療藥物。陳宜明醫師建議,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核准用於輔助重鬱症治療;透過調節腦中的多巴胺激素,不但用藥時間縮短,且反應效果速度快、副作用低。前述案例中便是透過搭配輔助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1個多月後,不但失眠問題改善、食慾也恢復,整個人的氣色及工作效率都比原本還要更好。小心悶出病 心病也要醫!醫師提醒,重鬱症若未妥善治療,除了讓痊癒的過程更緩慢,也更容易頻繁復發,長期日積月累,除了工作與學習能力之外,甚至人際關係、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最嚴重更可能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許多人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不願找專業醫療人員求助,但心理生病如同感冒一般,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可透過有系統以及更有效的方式協助改善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爸媽注意:打罵教育恐把青少年逼入絕境

爸媽注意:打罵教育恐把青少年逼入絕境#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誰都可以」、「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說著這種話,犯下無差別大量殺人的青少年們,成績雖然不錯,卻不擅長人際關係。然後在某一個階段,他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遭遇挫折。「不擅長人際關係」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往外看,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藝術家、電腦技術員,比比皆是,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能力,朋友雖然不多,仍有幾位好友,身邊也有好的家人,過著幸福的日子。無差別殺人者家人、學校、職場都要負責嗎?但是,無差別大規模殺人者們,彷彿孩子般不斷地執著於親子關係,嘆息著沒有朋友、沒有固定的職業,或感覺自己的人生比實際上更悲慘。他們有如非行少年般憤恨社會與暴走,不能滿足於打破學校玻璃,所以在路上無差別殺人。我們想想,你的家人沒有問題嗎?你的學校、職場、居住的城市,都沒有問題嗎?懲罰無法培養出道德心你的心裡也有某些憤怒或憎恨吧?或許也有誘惑你去犯罪的種子。青春期、青年期時,你也曾經很不穩定吧。現在的孩子們也一樣。但大部分青少年不會犯罪。你呢?你為什麼沒犯罪?是因為不想要被警察抓?還是因為害怕刑罰? 根據調查,非行少年們也會做壞事,但是想逃避處罰,有時甚至因此犯下更嚴重的罪。奈良放火殺人事件的犯案少年說了謊之後,因為想要逃避父親的懲罰,所以放火把家燒了。 正確的想法是:不是因為會被懲罰,所以不做壞事,而是因為壞事就是壞事,做壞事是不可以的。的確,在幼兒時期,一定的強制力是必要的。對於想摸熱爐的孩子,家長會打一下他們的手吧,某些時候有必要用威脅或強制的方式阻止小孩子做壞事。利用恐懼管教孩子只會教出逃避挨罵的孩子但總是用這種方式管教,無法培養孩子的道德心。使孩子恐懼或使用強制力管教,只會教出懂得逃避挨罵的孩子。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期,有必要順勢逐漸減弱強制力。這麼一來,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憂心內化,想做壞事的時候,內心就會感到痛苦。 想培養心中的道德本質,單單懲罰或說教是不夠的。不可欠缺的是愛的基礎。孩子應該在被愛著的實際感受中,培養出好好對待自己的能力,要想著:因為是這樣珍貴的自己,所以不可以做壞事。如果感覺連父母都不愛自己、自己沒有價值,很難想像這樣的人會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而要做個好人。要讓孩子自發性的不做壞事一般人就算辛苦也要遵守規矩、壓抑自己的欲望、考慮他人,然後努力達成一件事。會失去這樣的想法,跟一般人「不會想費工把腐敗的青菜,做成好吃的料理去招待別人」是一樣的。如果食材本質已經壞了,不要說料理了,只會想把它丟掉吧。青少年們會失敗,也會不小心做壞事,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絕望。犯下凶惡犯罪的青少年們,都是被孤獨及絕望感壓垮的孩子。做了壞事,就斥責他們做錯了,但不要總是以父母立場去逼迫孩子,想控制他們,要讓他們自發性地不去做壞事。讓孩子知道,不管是怎樣的大失敗,或是做了什麼壞事,父母絕對不會丟棄他們。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