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情緒壓力大!「章魚壺心肌症」好傷心

情緒壓力大!「章魚壺心肌症」好傷心#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項針對嚴重生理疼痛(如心臟病發)和心理疼痛(如重度憂鬱症)病人進行的研究,在三十名受試者中,有二十八名認為心理痛比生理痛更糟糕。一位典型的病人說,斷了一條腿再怎麼痛,還是跟憂鬱症的痛苦沒得比。這種說法的意義相當驚人。我們最終或許能夠提出科學性的說明,瞭解心理疼痛究竟是如何傷害病人。但就這個訊息,我們能做些什麼?章魚壺心肌症 情緒緊繃傷害心臟安妮是憂鬱症患者。我給她百憂解和SSRI,並請她尋求一些社會支援,找到兼職的幫手照顧她的孩子,這樣她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幾週後,安妮的症狀大幅改善。最後,她身體的疼痛和憂鬱症狀一起消失了。這是最好的結果。放任心理疼痛不處理,將會導致真正的生理危害。例如,醫學界認為,章魚壺心肌症(又稱為心碎症候群)是一種因為緊繃的情緒壓力(哀傷、恐懼、憤怒或驚駭)導致兒茶酚胺激素激增,而對心臟產生實質的傷害。如果處理得宜,情況很快可以逆轉,但病情也可能非常嚴重。胸痛數小時 章魚壺心肌症經藥物治癒我個人碰到過兩次這樣的病例。我在就讀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四年級時,遇到第一個病例。我在心臟科樓層執勤時,五十五歲的建築師納森承認已經胸痛好幾個小時了。納森在工作上面對許多壓力,但他的心臟一向沒有毛病。事實上,他的體格完美,而且每年都會找家庭醫師做健康檢查。急診室的住院醫師開始幫病人裝上各種管線,靜脈的、動脈的、中心靜脈導管等,以及監控、測量生命徵兆的儀器,同時準備將病人移往心導管室。住院醫師忙著工作時,我和納森聊及他工作面臨的巨大壓力,以及他的經濟狀況。他被送至心導管室,檢查通往心臟的動脈。如果其中有任何阻塞,心導管會找出阻塞處,並加以處理。納森的心導管檢查結果是陰性的,他的冠狀動脈沒有問題。心臟科醫師診斷是章魚壺心肌症,叮囑一些支持性照護方式和解除焦慮的藥物。納森復原並出院,好像沒來過醫院的健康人士一樣。(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吃虧就是占便宜 親子關係也一樣嗎?

吃虧就是占便宜 親子關係也一樣嗎?#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出現裂痕時,有時候正因為愛得很深,反而無法原諒對方。那麼究竟要如何從這個深淵中逃出來呢?透過工作和許多人交流過後,我找到一個關鍵詞,就是「吃虧」。原諒這件事說到底,就是吃虧。與父母產生隔閡時會缺乏安全感父母自從我們呱呱墜地、還是需要保護的小嬰兒開始,就照顧著我們,是我們的守護者,也是為我們付出最多的人。對我們來說,父母守護著我們的身體、心靈安全,給予我們愛,並接受我們的好意與溫情。於是,當與父母的關係不融洽時,人會覺得自己心靈與身體的安全被剝奪,覺得自己得不到親情,覺得自己的好意與溫情得不到回應而哀傷、難過。這種感情被剝奪、得不到、被拒絕了,但他們卻不向你道歉。如果他們對你道歉的話,說不定你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但父母卻不這麼做,所以你覺得自己很吃虧。我認為,這就是無法原諒父母的情緒的真實面貌。坦然面對親子關係因此,如果可以認為就算吃虧也好,去原諒對方的話,與父母的關係就能破冰。安慰自己如果感覺被剝奪、得不到也沒辦法,勇於接受這種吃虧的狀況,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聽到「人人有獎!」這句廣告標語去買了那項商品,自己卻沒得到獎品;或像聽他人說:「買到賺到!」而去買股票,卻只有自己賠錢一樣。請把這種吃虧,看成沒辦法的事,坦然接受。話雖這麼說,但一想到要把應該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愛,看成「吃虧」,還是很困難,所以原諒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再不甘心、再挫敗、再無法原諒,還是要試著原諒。請做好覺悟,就算有可能做不到,也請試試看。別活在失去親情的陰影之下對你做出那些過分行為的父母,對你來說或許就像犯人一樣。而原諒這樣的他們,就像做出無罪赦免的釋放一樣,再也沒有比這感覺更吃虧的。但是,就算這個罪犯被判了死刑,被剝奪的東西、所吃的虧也找不回來,也不會得到補償(或許有時候可能會得到補償)。要是你一直無法放下,就會過著緊盯著那個人的人生。緊盯著罪犯過活,自己也無法獲得自由。因為必須一直盯著他,活在他的陰影之下,因此,請提起勇氣放手:「我就吃虧給你看!」這是我的建議,希望你能試試。雖然到底要不要這麼做、要不要提起勇氣,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上。(本文摘自/我們總是用惡毒的話傷害最在乎的人/大是文化) 

一句話就傷到你?可能隱藏這個原因!

一句話就傷到你?可能隱藏這個原因!#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的人會因為一句「你要是願意做,一定可以做得很好」感到很受傷,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聽了這句話後,會露出喜色並打起幹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說到底,會被這句「你要是去做,就可以做得很好」而受傷的人,並不是因為被說了什麼才受傷,是因為本來就已經受傷了。被他人的話語傷害可能是你早有傷口許多人都會誤解,其實大多數時,人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話語傷害,而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讓我的舊傷口發痛,這才是受傷的真實面貌。會因為「你要是認真做,就可以做得很好」這句話而受傷的人,很可能是小時候有什麼事做不到,媽媽告訴他好幾次:「你要是嘗試看看的話,一定可以做得很好,所以不要放棄。」而讓他感到痛苦。他或許有著:「不要講這種不負責任的話,我明明很努力在試,可是就是做不到。」的痛苦經驗。這種經驗深植在心中,直到長大成人,當一有人對他說:「你要是去試,一定可以做得很好。」他就會感到負擔:「不要對我有這種奇怪的期望。」並且認為:「你說這麼不負責任的話,要是我做不到,不就會讓人很失望嗎?」而感到受傷。長輩叮嚀有可能轉化成羞恥的經驗相同的,聽到「趕快去做啦!」這句話,有的人只會單純的說一聲好,便加快動作,但也有人會感到受傷,甚至認為我就是一個拖拖拉拉的人而沮喪。後者很有可能是小時候常被父母叮嚀:「做事不要慢吞吞,動作快一點!」或是「你怎麼不能像你哥哥一樣,動作快一點呢?」而受了傷。又或是曾經有被學校的老師說:「營養午餐吃太慢的人,要留下來繼續吃喔!」只能一邊感到羞恥一邊吃飯的經驗。會因為「動作快一點」這句話受傷的人,會想起這些經歷。請思考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本來就有個舊傷口?因為聽到「你要是願意去做,就可以做得很好」、「動作快一點」這些話受傷的瞬間,就是他們認為現在別人一定覺得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動作很慢的瞬間。我希望你能找到隱藏在這個「一定」念頭的背後,那些「反正我就是什麼事都做不好、反正我就是慢吞吞的」的既定想法。所以當你在職場上受了傷,請思考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本來就有個舊傷口?雖然說是舊傷口,但意外被戳中了還是會痛。(本文摘自/我們總是用惡毒的話傷害最在乎的人/大是文化)

這樣教對了嗎?解密8件父母常犯的錯

這樣教對了嗎?解密8件父母常犯的錯#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上了學後,總喜歡講什麼大便、放屁、尿尿、小雞雞⋯⋯,對這類的話樂此不疲。其實,這有3種可能:1) 孩子想吸引注意力,爭取陪伴跟互動(這是正向的社交發展)。2) 單純覺得好笑,想要讓別人開心(沒錯!孩子會想讓人覺得開心。很貼心吧!)。3) 孩子想證明自己,偶爾可以到大人的禁區,因為這樣很刺激,有冒險的感覺(人應該有冒險基因才會進步)。禁忌話題公開討論能刺激孩子思考可是反過來看,當孩子們很得意地講這些話時,大人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噓!沒禮貌,好難聽,羞羞臉⋯⋯」之前,我到孩子的幼兒園講故事,刻意挑了一本《是誰便便在我頭上》這本書,想要打開這個被禁止的話題,結果大家果然都聽得興高采烈,也有很多回饋。後來在接兒子放學的時候,一個很可愛的小朋友來找我,跟我說:「叔叔,你上次講一個好笑的大便故事,下次可以再講一個香香的故事,謝謝你!」。聽完我很開心,因為把原本禁忌的話題搬上檯面,公開討論後,能降低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好奇心,又可以刺激孩子思考,這種引導的教育,一定比禁止有效許多。你自以為的關心 孩子不一定感受得到前面提到,孩子的搗蛋與刻意叛逆,其實是對大人的管教方式提出抗議與不滿。有時候父母不自覺做了一些事,自認為是關心,是對孩子好,但孩子對此卻是非常討厭,這種代溝,你一定要知道,因為這會深深地影響親子關係!對於以下的八種行為,孩子都非常有感。一、將孩子的隱私告訴親朋好友孩子總有些壞習慣,有些爸媽可能唸破了嘴,也無法讓孩子改變,最後就會在眾人面前說:「他不愛換襪子,腳很臭。」、「他房間都不收!是個髒小孩!」希望藉此給孩子一些教訓,可是卻會傷了孩子的自尊。二、跟孩子說:「我說這樣就是這樣!我都是為你好!」權威式教育,以及沒有太多時間講道理的「速食教養」,會讓孩子長大之後更叛逆。三、跟孩子說:「你比較大,要讓弟妹」家中的排行,不是孩子可以決定的。爸媽在爭執時,可能會出現不公平處理的語言,切忌說:「你有讓沒爭,我就會更愛你、更喜歡你!」這樣會讓孩子的價值觀混淆。四、不相信孩子說的是真話父母傾聽的方式,如果第一時間是用「真的嗎?」這種懷疑的問話方式,將讓孩子變得更不愛說,覺得「反正我講的你又不信!」,搞到孩子只喜歡跟同儕在一起,只願意跟同學分享。五、用取笑揶揄的方式,想讓孩子改正行為「你看!沒力氣常跌到,就是因為不吃飯!」、「羞羞臉,還在吃奶嘴沒戒尿布,像個小baby一樣!」有時候像這一些話從家長口中說出,會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原本期待有爸媽的支持,可以慢慢修正;但爸媽用取笑的方式,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沒有自信。六、爸媽可以打罵,但孩子不准打人很多幼小的孩子,在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時,我們一定會急於告戒;但有時候我們出手修理他們,反而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這種「別人可以,但我做了有嚴重後果」的感覺,在兒童心理非常地矛盾複雜。孩子得建立規則,找到有效的方法加以處罰喝止,但要盡量避免體罰。七、管教有雙重標準家庭裡有雙重標準,也是孩子很討厭的事。例如,爸媽自己可以玩平板手機,卻跟孩子說玩這個對你不好;爸媽會吃薯條飲料,卻跟孩子說這個對健康不好。你應該不難發現,當孩子越大之後,他就會開始問你:「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八、在眾人面前逼著認錯讓孩子沒有台階下的教養行為常會讓孩子更反抗,有時反而更不知所措地回頭打父母,讓你更生氣。我們都想把孩子的行為引導好,但別忘了,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是有自尊的,你不喜歡的,他們也不喜歡,別因為要教好,就給自己或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把話說清楚!別再以譙罵表達失落

把話說清楚!別再以譙罵表達失落#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儘管好好開口說出來很重要,但如果一不小心,很可能也會變成爭吵的原因。其實這是因為說法不夠聰明、太過笨拙。例如,丈夫忘了妻子的生日,妻子責備丈夫:「為什麼你忘了我的生日?」這種例子應該屢見不鮮。然而,這種說法會讓對方無法了解你真正的心情,「好歹你也記住我的生日吧!」這種說法也是。話不說清楚可能導致錯誤的價值觀請仔細想想,妻子真正想要說的,不是「為什麼忘了我的生日?」她真正的心情應該是:「你不記得我的生日,讓我覺得你很不重視我,所以我覺得很難過。」如果能直接把這句真心話告訴對方,或許他會回答:「不,沒這回事,妳對我來說很重要。」、「其實我打算到週末再為妳慶祝。」說不定只是單純的搞錯了:「咦,妳生日不是明天嗎?」這個時候妻子可以開個玩笑:「什麼,竟然會把這種事情記錯?這就是你不愛我的證據啦!」不過,「因為你愛我,所以你不會搞錯」也是某種錯誤的價值觀。因為記得很清楚,並不等於很愛對方。例如,那些用假結婚取財的詐騙專家,根本不愛詐騙對象,卻能把對方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因為記得生日跟愛不愛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算很愛對方,還是有可能會記錯。分享想法、清楚傳達自己的感受有的人很重視生日,有的人卻完全記不得,對於生日的看法也因人而異。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去衡量生日的重要性。正因為想強迫對方接受自己對生日的看法而說出那些話,才會讓說出口的話顯得笨拙。當你說:「為什麼忘了我的生日?」就等同責備對方:「你怎麼可以忘記?」那麼,究竟要怎麼做,才算是好好說、好好表達呢?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好好表達就是清楚傳達自己的感受。不要說:「為什麼你會忘記我的生日?」而是說:「你忘了我的生日,讓我覺得很難過。」不要說:「好歹也該記得我的生日。」而是說:「如果你記得我的生日,我真的會覺得很開心。」說話技巧好壞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個道理不光是用在生日。請不要說:「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而是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媽媽會很擔心。」請不要說:「為什麼你不遵守約定。」而是說:「你不遵守約定的話,我會很難過。」雖然說的話看似相同,但對聽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當你和重要的人經常一不小心就起爭執,請回過頭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說話方式太笨拙?同時,也請想一想,是否有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過,當你告知自己的感受後,對方也許會惱羞成怒或無法理解。(本文摘自/我們總是用惡毒的話傷害最在乎的人/大是文化)

思考卡關?清理手邊障礙進展更順利

思考卡關?清理手邊障礙進展更順利#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商業書都會強調:「當工作不順、頭腦卡住時,就整理辦公桌吧!」我也覺得這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環境」與「思考」彼此關係確實十分密切。屋子變整潔後 頭腦都變清楚 我也經常從找我諮詢的人口中聽到「屋子變整潔後,當然覺得很開心,但連頭腦都變清楚,精神更能集中,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諸如此類的感想。據說,像是整理桌面、把書放回書架上、丟垃圾等簡單的動作,可以刺激大腦產生興奮感,以及幫大腦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帶來暢快感。清理手邊障礙 事情會有好的發展我也覺得在心煩意亂或苦無靈感時,隨手略微整理一下最容易著手、或是最在意的地方,當我這麼做之後,往往就會靈光乍現或茅塞頓開,事情也開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曾聽某位商業界的人士說:「整理對我而言,就是『排除卡在思緒中的狀態』,或『清理手邊的障礙』。」我覺得他說的一點也沒錯。阿德勒整理術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人生  人生(或是說「人活著」這件事)常被比喻為河流,如果河裡堆積太多雜物,水流就會阻塞不暢,停滯不前;但是只要整理或稍稍清除任何一處的堵塞物,河川自然又會開始流動。話雖如此,但任何人都不需要為難自己。因為如何能在不勉強自己、不過度努力的情況下,舒服地享受適合自己的人生之流,是阿德勒整理術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文摘自/阿德勒的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孩子幫忙整理時,你會總是鼓勵他「真了不起!」、「你好棒!」、「真的好厲害喔!」,而期待他做得更多;或是用「哎呀真難得,你竟然會整理」、「明天也要像這樣好好整理才可以!」,像這樣反諷或對他施壓呢?稱讚還是施壓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大家往往會以為稱讚是件好事,但稱讚其實是在對方的行動滿足自己的期待時,給予其評價或犒賞。換句話說,稱讚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所說出來的話,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上對下」的關係。所以被稱讚的人也可能接收到被小看、被藐視的訊息,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是讚美的話語,其實和責罵、批評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你愈稱讚,孩子可能愈會覺得自己似乎該對父母言聽計從,當孩子不願再回應父母的期待,不想再背負任何責任時,會逐漸認為「會整理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吧」、「反正總是亂七八糟的孩子就是沒用的孩子」,於是開始反抗,故意把東西亂丟,最後放棄整理。過度稱讚會讓孩子沒有自己的原則至於因為期待被稱讚而進行整理的孩子,會讓孩子之後做事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誇讚和好評,而非出於自己的意志與判斷。也就是說,在得不到稱讚的情況下,孩子就不願再整理了;而且他們整理時總是會在意大人的看法,沒有自己的原則與標準,變成只會照著父母所說的方式整理。最後他們可能會一直詢問爸媽,仔細確認「這樣可以嗎?」、「你覺得我做得好嗎?」,或是討拍地誇耀「你看你看,我整理好了耶!」,甚至完全相反地,變成自律甚嚴,在維持整潔上絲毫不敢懈怠的孩子。那麼,給予孩子勇氣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平常就透過橫向關係獲得勇氣的孩子,不會將得到稱讚當成整理的目的。他們會成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能夠給自己勇氣、依照「我想要像幫助別人那樣幫助自己」這種想法進行整理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即使失敗也不會擔心被斥責,因此整理時能夠自動自發且輕鬆地進行。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就不要稱讚他,也不要責罵他,而是要給他勇氣。除了把焦點放在「你把電車放回去了呢!」、「你把桌子收乾淨了呢!」等具體完成的事情外,也要聆聽孩子整理的心得或是遇到的難題。光是知道父母關心自己,他就已經獲得充分的勇氣。不稱讚也不斥責 要給予勇氣在孩子無法做好整理工作時,也要容許他的失敗,因為無法容許孩子失敗,便無法帶給他勇氣,父母要將「你一定沒問題的!」、「我會幫你加油!」、「我覺得你很重要!」的心情,用言語表達出來。獲得支持的孩子,就逐漸能夠開始主動整理。「不要稱讚,也不能斥責,而是要給予勇氣。」這個原則在面對大人時也完全相同。(本文摘自/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職災後陷憂鬱 醫學團隊助重返工作崗位

職災後陷憂鬱 醫學團隊助重返工作崗位#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勞工發生職業災害後,常因身體傷害造成工作能力下降,並因勞工本身對自己剩餘的工作能力不了解,常讓傷病勞工等到傷害幾近復原後才嘗試復工,等待復工的期間所耗費的時間、金錢、醫療及社會成本是相當龐大且難以估算。職業傷害無法工作而出現憂鬱32歲的女性從事化學製品製造業研發技術員,某日因職業傷害導致左手第二指近端趾間關節(簡稱PIP)截肢,第三指到第五指撕裂傷,並且第三指遠端近端指關節脫位,遠端指骨折。個案因截肢影響部分動作表現,不但是上班,甚至也出現憂鬱傾向。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部長王鈺霖表示,為協助我國職災勞工未來重建的發展,奇美醫學中心結合職業傷病診治以及各相關醫療科部,並於今(106)年9月1日正式成立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以提供勞工整體照護。早期評估介入 避免二次傷害奇美醫學中心設立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的計畫宗旨,在減少相關醫療及社會成本支出,讓職災勞工於傷病後儘速返回工作崗位,依據其需求建立相關的職災勞工重建辦法,藉由符合成本效益的服務方法,早期評估介入,並提供完善的復工及工作能力強化計畫,以減少勞工因職業傷病造成失能的比例及程度,幫助遭致職業傷病的勞工能夠安全、順利且及早地回復職場工作,避免二次傷害。這項計畫的服務年齡介於15歲到65歲的職業傷病勞工,主要目標為服務有需要的職災勞工、讓接受服務的個案有良好的復工率、讓接受完服務的職災勞工有良好的滿意度等。王鈺霖部長表示,藉由職災勞工職業重建中心的設立,幫助遭致職業傷病的勞工能夠安全且順利地回復工作,避免二次傷害,達到勞工、雇主及國家社會三贏的成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