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的黃爸爸到診間抱怨8歲孩子整天都在做白日夢,上課東張西望、坐不住,感覺整天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就連房間也總是一團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容易讓家長誤會不夠認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指出,經過多次問診與評估,加上老師與家人的資訊後,確診黃小弟應該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想到黃爸爸自我揭露他也有一樣的症狀。蔣立德醫師指出,過動症在成人身上的表現,即使好動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經歷而逐漸收斂,但仍會表現在工作分心、注意力不易集中上。另外也有許多家長,把ADHD當作是孩子不夠認真,不夠努力,讓孩子無形中承受了無比的壓力。將生活拉回正軌 專業評估很重要蔣立德表示,ADHD的診斷往往需要經過好幾次門診,在詳細病史詢問與資訊蒐集,確認個案從小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年齡中,都曾經長期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症狀,才能確診。同時,我們才更有把握這些旁人眼中的行為特色特質,究竟與ADHD的關聯為何。一旦確診,我們才更能有系統地討論下一步的治療模式,將生活步調逐漸拉回正軌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專業評估。在接受過完整的評估之後,黃先生與孩子一同接受了ADHD的治療。一段時間後,我逐漸在這對父子的互動中看到笑容,那不單純是爸爸與孩子在症狀上的進步,而是整個家庭和諧與溫暖的發酵。

心力交瘁、全心投入才是好媽媽?

心力交瘁、全心投入才是好媽媽?#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珍妮絲有個青春期的女兒。我們進行治療時,她總是在查看手機,等著女兒給她回訊息。「我覺得很有壓力,」她告訴我,「我沒辦法集中精神工作,在家裡也什麼事都做不了,我總是在為我女兒操心。她有一個很不可靠的男朋友,也不完成學校作業。只要她開車出去,我就不停地點開手機定位APP查看,但她永遠都不在她應該在的地方。」媽媽感到心裡交瘁 有時對女兒情緒化莎朗有三個女兒。該有的她似乎都有了:精緻的妝容、完美的髮型和時髦的衣服。但實際上,她壓力非常大,而且筋疲力竭。「我就是感覺不像自己了,」她傾訴,「我有那麼多事情得做,甚至連二十分鐘坐下來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我的丈夫要工作到很晚,所有事情都得靠我,我送一個孩子去跳舞、做晚飯、陪另外兩個小孩做功課……我想要讓家裡的一切都好,但我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說真的,我女兒讓我感覺很無力。要她們把盤子放到洗碗機裡真的很過分嗎?」我們的女兒常常讓我們覺得心力交瘁。有時是完全情緒化的女兒帶來的壓力,把妳逼到了極限。有時是日積月累的憤怒,比如女兒不做家事、把毛巾扔在浴室地板上,或者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妳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住在這裡。媽媽為什麼會心力交瘁?不斷地爭吵、得盯著女兒做功課、聽女兒講她和朋友還有同學的各種八卦、躺在床上了還在為孩子擔心……所有這些事都令我們感到心力交瘁,但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還有其他原因,不過,與我們十幾歲的女兒毫無關係。我們有孩子、伴侶、整個大家庭和朋友,我們被年邁的父母、經濟壓力、工作、家庭責任和人際關係的壓力所迫。生活中還可能出現我們不願承受的挫折,像是離婚、失業或重大疾病。母親,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種生物。但是媽媽們沒有超能力!問題就在於當我們付出了那麼多、那麼忙的同時,也迷失了自我,並且隨之耗盡了自己所有的母性資源。大多數的媽媽都會面臨如此的兩難困境:若要當個最盡責的母親,妳得成為最完美的自己,美麗、熱情、幽默、有活力、有創意、睿智、勇氣十足、善於自省和可信賴。然而,太常去做完美的母親,會讓妳人格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感到自己多餘並且被忽視,這樣持續下去,妳會開始失去朝氣,某些在妳內心深處的東西就死掉了。「母親」的身分被賦予錯誤的期待在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都過著自己小時候夢想的生活:妳有房子、伴侶、工作和小孩;妳想要一個女兒,並且也有了一個。可是,為何如今妳卻無法樂在其中呢?如果妳沒那麼喜歡妳的女兒,或是沒那麼享受有小孩之後的生活,不是妳的錯。「母親」這個身分被賦予了錯誤的期待,無效的教養觀在我們的文化裡生了根,對所有人都影響甚鉅。並不是我們當媽媽的選擇去接受這些刻板印象,而是我們根本「繼承」了這樣的價值觀。我們對這些說法是如此熟悉,彷彿它們是神聖的經文。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些觀念扭曲了事實,讓所有母親走投無路,奪走了我們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如此緊張、忙得不可開交又心事重重,反而完全失去了與女兒相處的寶貴時間。這種刻板印象,我稱作「無效媽媽信條」。(本文摘自/媽媽,才是一切的答案/寶瓶文化)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開學2周,爸媽發現五年級的小杰只要上完第一節課就會腹痛請假,曾到小兒科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因此學校護士阿姨建議爸媽帶小杰去看兒童心智科,才發現原來小杰連日來的身體不舒服都是因為「開學症候群」。生活作息混亂較容易產生急躁、焦慮情緒小杰從小比較容易分心,由於開學前2週都和弟弟在鄉下阿嬤家住,因此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加上開學後覺得五年級的課業較困難,擔心功課不會寫、考試考不好而睡不著,且面對新同學又讓他更緊張。開學症候群約維持開學後兩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倍禎解釋,暑假生活作息較混亂,開學後容易產生急躁和焦慮的情緒導致上課不專心、對學業興趣缺缺的「開學症候群」。這樣的適應障礙通常在開學後維持約2週的時間。張醫師建議家長利用「5多3少」原則:1) 多體諒少責備/先別急著責備孩子,先由醫師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心理的因素,再與老師溝通,協助孩子跟上目前的學習進度。2) 多親子時間/每天固定時間一起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3) 多運動/規劃全家每週3次一起運動,增進親子互動、提升活力。4) 多規律作息少滑3C/平時勿過度使用手機或平板,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5) 多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含有豐富維他命的蔬果以及能緩和情緒和增加腦力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如綠葉蔬菜、深海魚和堅果。

乾溼分離 負能量不擴散

乾溼分離 負能量不擴散#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除了在身體上容易積累毒素,衛浴無法順暢清理能量的時候,也會對心理層面產生影響。「有沒有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我們每天睡覺和起床的地方是臥房,但是第二個和倒數第二個地方,都是衛浴。它對我們睡眠、身心安穩程度的重要性,是排在第二順位的。」衛浴乾濕分離 身體負能量就不會感染別人徐大智表示,衛浴相對於其他居家空間,是更需要特別養成習慣照顧的地方,除了建議乾濕分離,最好毛巾盡量擰乾不要滴水,牙刷架的隔板玻璃等等,也要保持乾淨乾燥。「可以在洗手檯附近放一條布,大家養成習慣,用完就擦一下。不要小看這些生活習慣,因為水是清理我們身體和心靈能量很重要的東西,到處都在滴水的話,代表身體的負面能量隨處噴灑或擴散,水本來就有擴散的作用,你如果身體不舒服或帶著負面情緒,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第二個要特別注意的,是衛浴的照明。衛浴如果感覺昏暗,會對整個人的氣場都不好,因為那是能量交換、清理的地方。「用生活常識的角度,也可以解釋照明的重要,衛浴裡面通常會有鏡子,在你精神不好的時候,可能會被自己的光影嚇到,心神不寧。一天有兩個關鍵的時候要進浴廁,一是起床後、二是睡覺前,通常都是精神不太好的時候。一個明亮的浴廁空間,可以讓我們自己的狀態更穩定清楚。」徐大智建議,可以的話不妨在浴廁裡放一盞小燈,可以一直開著,進去時再切大燈使用,「燈的目的是保持衛浴裡固定的亮度,因為裡面比較容易有晦氣,這是個除穢的方式。」容易過敏要小心 用植物觀測負能量另外,有些人喜歡擺一些香氛小物或植物,這些都很好,但是原則是植物絕對不能枯,「衛浴的植物如果枯萎,比其他地方更不好,因為植物對負能量的感受能力比人更強,植物是觀測能量狀態很好的指標。如果你發現你放的植物,沒幾天水就發臭,狀態就不好,就要去觀察衛浴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也許濕度太高了?也許照明不夠?也許空氣不夠流通?植物其實比人體更敏感。除了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也是平衡穢氣的方法,因為它們本身就會有香氣和生命力。」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是,如果容易過敏,尤其是皮膚和呼吸道過敏,可能也要特別檢查一下家中的衛浴狀況。「因為所謂的過敏,就是人體對外來侵入物過度反應。容易產生過度反應,表示體內的能量不平衡,這和身心能量有沒有好好清理,有很大的關係。」(本文摘自/魅麗雜誌第120期/2017.9月號)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症狀,但卻常被眾人忽略。憂鬱症不但成為隱性的殺手,還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社交功能。你是否曾經因心情低落,出現莫名的睡眠障礙或胃口改變,而不知如何是好? 本講座讓你更了解憂鬱症,有助於大家提早發現,早期治療,重拾快樂與活力。名稱: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人得到重鬱症後,看著她/他低落的情緒,失去生活及工作動力,好像也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整個人都懶洋洋的...,身為家人的我們除了跟她/他說:要堅強、要振作、不要失志..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要怎麼相處及照顧方式才能讓生病的家人逐漸康復?名稱: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

關注5種特徵 預防兒少自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國人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含蓄意自我傷害)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7.0%),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45.7%)。另根據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一件兒少自殺案件背後一定有複雜的因素,家長平時一定要保有敏銳觀察力才能預防事件發生。兒少自殺外顯5種特徵 家長、師長要注意近日台南市一名國三生因得不到iphone手機竟喝清潔劑自殺、新北市一名15歲學生更因課業壓力大墜樓亡。根據衛福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3.1%的兒童與青少年過去6個月內曾有自殺的念頭,再再顯示社會應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有萌生自殺意念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顯徵兆,常見下列5種特徵:1) 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3個月以上)覺得沮喪。2) 對於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3) 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突然很大改變。4)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5) 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把握同理心原則 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兒少自殺事件仍不時傳出,除應持續探討升學制度及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更深入關心兒少的心理健康適應狀況。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把握「同理心」原則,協助解決孩子焦慮與恐懼。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充分了解就學新環境及蒐集未來學習階段的資訊,討論可能的就學情境與環境,協助孩子問題解決能力,以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學習階段,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新學習階段的心情,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評斷,才能一起面對甚至解決問題。

久病厭世又憂鬱 自殺人口1/4是老人

久病厭世又憂鬱 自殺人口1/4是老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久病厭世、憂鬱、獨居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發布的調查,有情緒困擾的人高達4成曾經想自殺,可是會尋求協助的不到2成。而根據臺北市大安區近2年社區老人憂鬱調查分析顯示,獨居長者的憂鬱傾向則較一般社區老人為高。從衛福部統計可以看出,2016年自殺人口中逾1/4是65歲以上長者,而憂鬱傾向正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原因。久病厭世、憂鬱、獨居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臺灣老人憂鬱比率估計約12~13%,因憂鬱出現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卻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進而增加自殺風險。106年針對社區獨居長者進行檢測,上半年完成516位,有憂鬱傾向超過5分者占15%,有憂鬱傾向的比率略高於臺灣一般老人。憂鬱症是老人自殺死亡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而獨居長者又有很高比例企圖輕生,他們往往更容易被誤認為身體功能退化而未加注意。106年7月起,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嘗試與社區心理諮商師合作,對於老人憂鬱量表GDS-15量表篩檢≥ 5分,懷疑有憂鬱症傾向且無法自行外出長者,透過公衛護理師專業初評及轉介,除了定期居家關懷訪視外,並安排心理諮商師到府服務,或依需要協助預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區附設門診部社區心理諮商服務。「守門人」是預防自殺的一大重要方法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的蔡雪月心理師表示,長者透過參加心理成長團體,亦能提供他們自我調適的過程。68歲的王女士即是透過參加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舉辦的團體課程後,釐清自己的問題、增進面對問題的能力。「守門人」是預防自殺的一大重要方法,當察覺照顧的老人有異常行為時,家屬應及早帶往醫院檢查或接受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要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多運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適時幫助老人從憂鬱狀態走出來,就有機會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