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研究:高齡者接納悲傷的能力較強

研究:高齡者接納悲傷的能力較強#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者隨著年紀增長,容易遺忘簡單的生活小事、身體也不如以前一樣靈活,親友離世的頻率漸增、接連而來的事件,都在為老化的生活留下證據。但根據研究指出,年齡越長,感受到的憤怒及負向情緒會越來越少。長者到底會不會因為生活脫節而感到情緒緊繃、憂鬱呢??年長者面對負向情緒時會自我調節、接納根據一篇刊載於2017年9月《大家健康雜誌》指出,憤怒與焦慮的感受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該研究以340名21至73歲近期經歷緊張生活事件的參與者為對象,評估其面對挑戰及情緒的接納度。結果顯示,接納可能是晚年面對身心挑戰與負向特定情緒(尤其憤怒與焦慮)間的中介因子,接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研究者提出,悲傷並不會隨年紀增加而減少,但「接納」可能在悲傷的經驗中扮演調節角色,使長者在不斷面對失落事件之餘,不致於崩潰或失控。老年階段的負面經驗多 接受才是解決辦法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當人面對悲慟或重大失落事件時,可能會經歷:拒絕相信、想念、憤怒、憂鬱等情緒變化,最後才轉為「接受事實」。老人為什麼總是比較堅強?並非意味人老後會對情緒感到麻木,但抱持接受的心態,可以減少被憤怒與焦慮的情緒干擾。蔡佳芬醫師提醒,老年階段將不斷面對親友離世、身體老化、罹患慢性疾病等負面經驗,否認事實或說服自己遺忘等方式都不能改變事實,唯有「接受」才是走出低落情緒的方法。家人勿急於安排活動轉移負面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為年齡增長使長者對事物的批判與逃避減少,增加解決方式,因而年長者比起年輕人更容易淡定。但當遇到重大失落事件,給予一些時間沉澱與消化,才可能緩和情緒及接受事實。家人應了解過渡時間的情緒轉換是正常現象,過急於安排活動想轉移負面情緒。葉雅馨主任建議,當長輩面臨強烈的失落事件時,家人須適時分散悲傷焦點,接著可以陪伴長輩回想曾經美好的過往,透過他講述過程重現快樂、悲傷、痛苦的感受,消化情緒,幫助他記住美好回憶。當時間拉長後,可以和長輩討論規劃自己(或與老伴)曾經想完成的事或想去的地方,陪伴他執行。家人持續的關懷與問候,可以幫助長輩走出悲傷情緒、緩解負向心理。

賴床情緒差 如何調適「開學症候群」

賴床情緒差 如何調適「開學症候群」#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們開心的暑假生活即將邁入尾聲,經過了這麼多天自由自在的日子,假期中無論生活作息、課業壓力都與正常上課時不同,在長時間的放鬆後,面對突然的開學緊繃情緒,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差、賴床、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拒學反應」,面對這個「開學症候群」,全家人都準備好了嗎?環境、情緒轉換落差產生開學症侯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表示,當孩童在長時間放鬆的生活步調後,忽然恢復規律生活,很多孩童會出現反常的狀況,這時請先別急著斥責孩子,因為部分孩童可能會因為開學的環境轉換、與暑假生活步調的落差,產生「開學症候群」的拒學反應。賴柔吟醫師指出,一般所謂的「開學症候群」,其實就是孩子對長假後開學生活變化適應不良的狀況。可能會以下列幾個面向呈現,包括以下3方面:1) 心理方面/焦慮緊張,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的反應。也可能有其他如低落、沮喪、暴躁、易怒的情緒出現。2) 生理方面/焦慮情緒可能讓自律神經系統失衡,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便秘、食慾不佳、噁心等。其他頭痛、暈眩、肌肉緊繃、呼吸不順、冒汗等症狀也可能出現。3) 行為方面/注意力無法集中、沒精神、賴床、常遲到、經常哭鬧、缺乏學習興趣等狀況。症狀超過2周要建議接受專業醫師評估賴柔吟醫師指出,「開學症候群」通常狀況會在開學1至2周內逐漸好轉,少部分孩童可能會因為缺乏家長適當注意出現拒學的現象,這時就更需要師長、父母的關心。若這些症狀超過2周仍未改善,建議家長先密切觀察,適時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建議。「開學症候群」並非疾病,只能說是一種心理狀態,賴柔吟醫師建議家長,在孩子出現類似「開學症候群」時,不需要過度緊張,如果孩子在開學後一段時間內表現不佳,也別急著斥責教訓,建議可以聆聽孩子的想法、帶領孩子辨識情緒、一起練習放鬆技巧照顧身心,協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增加因應挫折及困難方法。假期結束前1至2周應逐漸作息如何加速孩童們調適、減緩「開學症候群」的影響,建議可於假期結束前1至2周開始逐漸調整孩童作息、縮短玩樂時間、恢復正常上學時的上床與起床時間,恢復規律生活、適度運動及均衡飲食對於孩童情緒的改善也會有所幫助。

趕走憂鬱 熟男「過.關.斬.將」

趕走憂鬱 熟男「過.關.斬.將」#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105年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為308人,較104年減少10人,下降幅度為3.14%,居臺北市主要死因第12位;而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是女性1.7倍。整體臺北市自殺死亡率雖然微幅下降,但自殺防治工作仍是刻不容緩,有鑑於男性自殺比例較女性高,自殺防治工作更是全民一起努力。排解生活壓力 謹記「過、關、斬、將」自殺所造成的後果,除了個人的死亡之外,也對親朋好友帶來巨大的衝擊,台北市男士成長暨家庭服務中心主任黃重仁建議,當生活中的壓力來臨時,我們可以利用「過、關、斬、將」的口訣,多練習就能排遣不好的心情:「過」:過不去的心情或事情先暫時放下事情既然無法立刻解決,或是心情無法馬上晴空萬里,那我們就先暫時擱著,先去處理生活中其他的事務或先暫時休息(break)一下,千萬不要讓自己長時間卡在不開心的情緒裡。休息過後再回來(re-back),一樣可以獲得解決。「關」:關照自己的心情及需求關心自己在那當下的心情,照顧自己心裡的需求,試著說出來,讓自己聽見也讓身邊的人知道能如何回應你的需求。記得,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處理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斬」:斬斷自我責備每當事情朝不好的方向發展時,心裡往往都會產生許多自我責備的聲音,可是太多的自責會消耗自己的能量,讓我們更無法去面對困難與壓力,反而更容易產生逃避的心情。記得,你沒有問題,而是你遇到了一個問題。     「將」:將自己交付出來人生路上的困難有時光靠著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所謂自助、人助、天助,要面對自己的限制,試著向外求援,讓專業或身旁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幫自己一把。記得,尋求幫助也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態度。  

愛公益/你買餅,我捐錢庇護身心障礙天使

愛公益/你買餅,我捐錢庇護身心障礙天使#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路基金會「一家工場」是訓練身心障礙孩子的庇護工場,多年來由身心障礙青年製作出非常受歡迎的蛋捲,因原料自然無添加香料及防腐劑,皆由智能障礙青年用心製作。9/4(一)-10/4(三)將推出「綠藻蛋捲禮盒」,8/25(五)開始預購,每盒售價$880(25gX20支),限量1500盒,營收將捐出10%給心路基金會,期待能幫助身心障礙者與家庭。名稱:你買餅,我捐錢幫助身心障礙者家庭時間:9/4(一)-10/4(三)辦法:期間購買禮盒,營收的10%予心路基金會

累垮了嗎?壓力app助檢視精神健康

累垮了嗎?壓力app助檢視精神健康#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是煩躁、睡不好嗎?為幫助民眾輕鬆了解個人精神健康資訊,解決身心壓力,精神健康基金會發布「腦力壓力紅綠燈」手機APP,讓民眾可以透過簡單量表,動動手指就能進行精神健康、壓力、腦力、思覺功能等檢測功能。超過3成的受訪者自覺有記憶困難或睡眠障礙根據調查發現,超過3成的受訪者自覺有記憶困難或睡眠障礙,超過2成則是有憂鬱、焦躁或動力低落的狀況,這次將紙本檢測量表數位化,只要動動手指,3分鐘就能簡單完成自我檢測,簡單找出壓力元凶。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表示,一般受精神壓力所苦的患者外表看不出來,很多患者是延遲多年才就醫,導致治療結果不理想,「腦力壓力紅綠燈」手機APP能及早發現相關症狀,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腦力壓力紅綠燈」手機APP整合精神健康指數量表、身心壓力反應量表,腦保養操練量表,以及思覺功能自我檢測,能更輕鬆了解精神健康警訊,同時能夠更方便掌握最新資訊。醫:檢測重要的是連續測量與追蹤結果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震鐘提醒,因為思覺、情緒可能不斷變化,一時的結果也不需要太過擔心,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正確資訊,建立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連續測量與追蹤結果。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大人、孩子,人人都愛說「等一下」,卻不愛聽到對方說出這句話。想想看,當一個人脫口說出「等一下」,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有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不太在乎的樣子,甚至因為想敷衍了事而以「等一下」3個字來擺脫孩子的糾纏。日子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這並非源於孩子的報復心態,而是一種完全的仿效。有時父母甚至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說。」這句話幾乎也等同「謝謝收看」,背後的意思是:「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會去做。」因為那件事情已經被他拋諸腦後。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常對孩子說「等一下」?是否常讓孩子等待,最後卻沒有下文,或總讓孩子感覺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得到回應?請注意,你的「等一下」,也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反感、不舒服,或讓他覺得自己被敷衍。時間概念模糊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3、5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玩完一場電動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3分鐘、5分鐘,還是10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詞?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而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改變說話習慣 使用明確語詞1) 教導孩子採用精準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分」?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2) 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3) 確認孩子是否想藉由「等一下」這3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4)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啦」、「再一下下」、「還沒好啦」、「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菜單或端上飲料一樣)。(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寶瓶文化)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想法的威力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時報出版)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曾任家庭法院調查官的心理學者橋本和明教授,在考量少年非行與家族關係的前提下,把家族機能不全的狀況分成「欠缺自信」、「客觀評論」、「逃避責任」、「欠缺常識」4種類型。 1) 欠缺自信類型/父母無法充滿自信地訓斥小孩。2) 客觀評論類型/父母親無法打開心房面對孩子,卻化身成評論家般的第三者。3) 逃避責任類型/父母雖然思考孩子的事,卻沒能感受到社會責任,只是一味逃避。4) 欠缺常識類型/常識上來看應該訓斥孩子、應該擔心的言行,父母卻對其無視、默認,缺乏常識。畏縮的父母無法當孩子的後盾我和各式各樣類型的家族見過面。也有在孩子面前畏畏縮縮、沒有自信的父母。這樣的父母雖然擔心孩子,卻沒辦法強而有力地發言,甚至讓人感覺害怕小孩。也有冷靜、頭腦又好的父母,有能力又有愛,全力以赴,但對表現愛卻很不拿手,無法擁抱孩子、無法流著眼淚訓斥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向孩子「解說」,以心理學報告來說可能是可以拿一百分的報告,但那並不是孩子所追求的。 我也遇過「就算孩子做了什麼壞事,也沒辦法承認孩子做錯」的父母。孩子因為偷竊被帶到警察局接受輔導,父母來接孩子,卻生氣地說:「只不過偷了個麵包之類的,不需要鬧到這麼大吧!」或是丟下一句話:「賠錢給你總可以了吧!」這樣的行為是對守護孩子這件事有所誤解。外表上看不出來的虐待恐致心裡損傷 完全相反的,也有父母在孩子受傷後不帶他去醫院,或是當孩子沒跟家裡說一聲就外宿,既不擔心也不責罵。從一般人的感覺來看,只能說他們是在正常軌道以外的父母。英國寫實作家,同時也是成人教育專家的凱洛.安.戴維斯,在他的著作《少年們為何殺人?》(日譯《少年達人殺》,文藝春秋出版),列舉英美13名少年殺人犯的案件。這13個少年都是遭受嚴重虐待的經驗者,其中也有從外表看不出來的案例。調查的結果,有身體上的虐待、性虐待、被棄養等悲慘的受虐經驗。歐美國家這樣的案例頻傳,乃至發展成社會問題,他們是「有虐待狀況的機能不全家庭」所產生的少年犯罪者。父母對教育孩子的立場要適時應變不過日本的狀況並非如此。犯下「突發型」犯罪的高材生、說著「想要試試殺人這件事」的殺人青少年,可能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是比普通還要好一點的家庭的孩子。 有一個少女,她有一個很棒的家庭。如果能在這個家庭找出什麼問題的話,誇張一點來說,日本全國每個家庭可能都有問題了。溫柔又體貼的父母,經濟上也有餘裕,有愛、有能力、有元氣又有社會常識,規規矩矩、完美無瑕。但是那個孩子說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這讓人覺得,或許對孩子來說,父母多少要有一些缺點。教育孩子、訓練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壞事,是好事。可是在教育、訓練的同時,絕對不可以忘記的是「就算達不到目標……」這件事。努力成為醫生吧!但「就算達不到目標」,還有很多路可以走;「就算達不到目標」,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而變少。我認為,將這樣的心情傳達給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