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想法的威力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時報出版)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曾任家庭法院調查官的心理學者橋本和明教授,在考量少年非行與家族關係的前提下,把家族機能不全的狀況分成「欠缺自信」、「客觀評論」、「逃避責任」、「欠缺常識」4種類型。 1) 欠缺自信類型/父母無法充滿自信地訓斥小孩。2) 客觀評論類型/父母親無法打開心房面對孩子,卻化身成評論家般的第三者。3) 逃避責任類型/父母雖然思考孩子的事,卻沒能感受到社會責任,只是一味逃避。4) 欠缺常識類型/常識上來看應該訓斥孩子、應該擔心的言行,父母卻對其無視、默認,缺乏常識。畏縮的父母無法當孩子的後盾我和各式各樣類型的家族見過面。也有在孩子面前畏畏縮縮、沒有自信的父母。這樣的父母雖然擔心孩子,卻沒辦法強而有力地發言,甚至讓人感覺害怕小孩。也有冷靜、頭腦又好的父母,有能力又有愛,全力以赴,但對表現愛卻很不拿手,無法擁抱孩子、無法流著眼淚訓斥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向孩子「解說」,以心理學報告來說可能是可以拿一百分的報告,但那並不是孩子所追求的。 我也遇過「就算孩子做了什麼壞事,也沒辦法承認孩子做錯」的父母。孩子因為偷竊被帶到警察局接受輔導,父母來接孩子,卻生氣地說:「只不過偷了個麵包之類的,不需要鬧到這麼大吧!」或是丟下一句話:「賠錢給你總可以了吧!」這樣的行為是對守護孩子這件事有所誤解。外表上看不出來的虐待恐致心裡損傷 完全相反的,也有父母在孩子受傷後不帶他去醫院,或是當孩子沒跟家裡說一聲就外宿,既不擔心也不責罵。從一般人的感覺來看,只能說他們是在正常軌道以外的父母。英國寫實作家,同時也是成人教育專家的凱洛.安.戴維斯,在他的著作《少年們為何殺人?》(日譯《少年達人殺》,文藝春秋出版),列舉英美13名少年殺人犯的案件。這13個少年都是遭受嚴重虐待的經驗者,其中也有從外表看不出來的案例。調查的結果,有身體上的虐待、性虐待、被棄養等悲慘的受虐經驗。歐美國家這樣的案例頻傳,乃至發展成社會問題,他們是「有虐待狀況的機能不全家庭」所產生的少年犯罪者。父母對教育孩子的立場要適時應變不過日本的狀況並非如此。犯下「突發型」犯罪的高材生、說著「想要試試殺人這件事」的殺人青少年,可能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是比普通還要好一點的家庭的孩子。 有一個少女,她有一個很棒的家庭。如果能在這個家庭找出什麼問題的話,誇張一點來說,日本全國每個家庭可能都有問題了。溫柔又體貼的父母,經濟上也有餘裕,有愛、有能力、有元氣又有社會常識,規規矩矩、完美無瑕。但是那個孩子說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這讓人覺得,或許對孩子來說,父母多少要有一些缺點。教育孩子、訓練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壞事,是好事。可是在教育、訓練的同時,絕對不可以忘記的是「就算達不到目標……」這件事。努力成為醫生吧!但「就算達不到目標」,還有很多路可以走;「就算達不到目標」,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而變少。我認為,將這樣的心情傳達給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講座/淺談思覺失調症

講座/淺談思覺失調症#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是否曾觀察到您的家人有一段時間情緒不穩、疑神疑鬼、認為被監視、擔心被害、出現怪異行為(自語自笑、膜拜)、好像無法控制自己?漸漸地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願洗澡、反應遲鈍、無法工作、失去動力、社交退縮、整天躺床?他到底是怎麼了?亞東醫院舉辦「淺談思覺失調症」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邀請精神科醫師張世正主講「淺談思覺失調症疾病與治療」,第二部分由謝宜庭社工師介紹身心障礙福利資源,幫助民眾認識思覺失調症,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淺談思覺失調症時間:106年8月19日(六)10:00~12: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8966-7000分機2436精神科社工室 

情緒勒索想自殺 失眠是警訊!

情緒勒索想自殺 失眠是警訊!#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壓力大到晚上老是失眠、早上工作老是感到焦慮,有時甚至嚴重到想自殺,當心這些徵兆是警訊!一位32歲的女性空服員,10多年來長期受失眠困擾,加上與家人關係緊繃,曾有過自殺念頭。接受臨床心理師治療一段時間後,不但取消自殺念頭,也逐漸遠離安眠藥的依賴。精神失常 70%患者有失眠症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白世安表示,在他輔導的個案中,約有70%患者受失眠所苦,這名患者在當學生時就有不愉快的經驗,讓她在20多歲就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眠。當上空服員後只要一上飛機就焦慮不安,睡眠品質更加惡化,加上與家人關係不親密,情緒近乎崩潰,到醫院精神科看診,給她藥物治療外,建議她接受臨床心理治療。白世安臨床心理師表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個案,心理和生理的因素交互影響,就像難於鬆開的繩結,緊緊交纏著患者的身心。經心理師教導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想像式放鬆訓練、冥想感覺訓練等,才讓她從專注、放鬆、轉念、靜心到解放自己身心,循序漸進到加強自我訓練。結束療程後兩個月後,不但睡眠品質改善,心理狀態也輕鬆多了。失眠焦慮伴隨工作壓力、失業問題最多白世安心理師發現,在失眠和焦慮的患者中,常伴隨有工作壓力、失業、親子關係不良等問題最多。有失眠和焦慮的民眾最好即早尋求精神科醫師診療,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會做最好的評估,接受臨床心理治療是讓患者藉由種種自我訓練和認知,看見內心深處的自己,跳脫情緒勒索的陰影,在治療過程中將獲得雙重效果。

有氣無力情緒差 睪固酮低下惹禍

有氣無力情緒差 睪固酮低下惹禍#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睪固酮是最主要的男性荷爾蒙,大部分由睪丸製造,並由腦下垂體從上游調控體內睪固酮的製造與代謝。睪固酮的作用包括:調節男性性慾及生殖功能、增進肌肉量與強度、改變體脂肪的比率與分布、維持骨密度、促進紅血球製造、刺激體毛生長等。睪固酮低下就是男性更年期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陳俊翔表示,早發性睪固酮低下主要是患者本身的內分泌系統出了問題,例如:腦下垂體異常,無法正常分泌激素刺激男性荷爾蒙,患者往往很年輕就出現睪固酮過低的情形,屬於先天性的疾病。晚發性睪固酮低下則是指體內睪固酮的製造隨著年紀老化也會跟著下降,因血液睪固酮濃度下降到低於標準值造成身體出現相關的症狀,所形成的「睪固酮低下症候群」。晚發性睪固酮低下因為與年紀老化相關,一般出現在40歲以上的男性,因此也被俗稱為 「男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出現容易累、情緒不穩症狀陳俊翔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男性在40歲以後,血液睪固酮濃度大約會以每年1%到2%的速率下降。睪固酮低下症候群的盛行率在40歲以上男性大約為2%至38%之間,根據不同研究的統計有很大的差異。睪固酮低下症候群的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疲累、情緒不穩、活動力及運動功能下降、肌肉量下降、性慾低下、性功能障礙、不孕症等。這些症狀一般是漸進式的,症狀也沒有那麼明確,因此很多患者都會認為自己只是「年紀大了,體力變差」,常常不會去尋求醫療協助。睪固酮低下的治療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睪固酮補充,經確診為男性乳癌以及轉移性攝護腺癌症的病患是禁止接受睪固酮補充的。另外,睪固酮低下相關的症狀常常會造成生活品質很大的影響, 40歲以上男性有出現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建議可到門診進行評估,若經抽血檢查確診為睪固酮低下,經治療後可以有效改善相關症狀,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高壓常喊累 奧少年都是「亞健康」害的

高壓常喊累 奧少年都是「亞健康」害的#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奧少年」真的不是我的錯!碰到小事就喊累、壓力大,其實7成8的年輕人抗壓荷爾蒙都太低!根據國內預防醫學機構研究顯示,老是被嫌「抗壓力不足」的年輕族群,明明應該活力充沛,卻容易伴隨、緊張、胸悶、頭暈症狀,顯得懶懶散散、做事易怒急躁。18歲的張姓男大生是標準外食族,高糖飲食的結果讓他的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常感到疲憊、頭暈又常失眠,檢查發現他的抗壓荷爾蒙僅有0.65(標準值為1.63)。常攝取加工食品、油炸品 最容易提升身體壓力王峰醫師表示,抗壓荷爾蒙通常在20歲後達到高峰,35歲後逐漸下降,上述患者才18歲,就已經達到低點,可見營養攝取與抗壓指數有極大的關係。許多民眾健檢結果無異常,確時常伴隨疲倦無力的「亞健康」症狀,代表你的身體正處在健康的及格邊緣。王峰醫師表示,常攝取加工食品、油炸品、高糖精緻飲食等族群,最容易提升身體壓力,多攝取好的油脂、優質蛋白質、含B群、葉酸的食物、或者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或堅果都可以幫助抗壓,避開「亞健康」困擾。抗壓賀爾蒙不足 全身系統都會受影響想了解自己的耐壓指數,只要透過唾液、抽血檢查,並由醫師解答報告,就能簡單找出身體是不是在鬧脾氣。抗壓荷爾蒙不足,與許多疾病的出現有關,不論是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皮膚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可藉由抗壓指數找出免疫系統的好壞程度,並藉此改善生活習慣。王峰醫師表示,想要找回健康元氣、擁有絕佳抗壓能力,除了安排全身健檢外,均衡營養、充足睡眠外,適時與心理諮詢師對談也都是降壓的好方法。找對抗壓方法,別讓身體再到「亞健康」邊緣。

情緒大掃除 研究:抱石活動有效解憂

情緒大掃除 研究:抱石活動有效解憂#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篇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發現,常常進行抱石活動的人,不僅能夠增強肌力,更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狀。該研究以100多位德國成人為對象,進行為期8週每週3小時的抱石活動,並使用貝克憂鬱量表評估受試者於各階段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結果發現,立即進行抱石活動的受試者在貝克憂鬱量表的得分進步了6.7分,而較晚開始的受試者則進步了1.4分。運動可藉由3部分緩解憂鬱症「抱石運動」是一種不用吊帶或繩子的攀岩活動,最初為登山人遇到豪雨或氣候不佳,無法進行登山活動而衍伸的一種富含娛樂性質的訓練,至今發展為不同體能層次的活動。上述研究指出,立即進行抱石活動的受試者,其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從中度減低至輕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運動能夠緩解憂鬱症主要原因分為3個部分,包含:1)  生理改變/運動時呼吸大量的氧氣,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2)  情境解離/運動的當下需要專注,能夠暫時拋開負向情緒,分散原先注意力讓心情比較平和。3)  時間重整/改變原先的生活型態,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但台灣民眾對於抱石活動可能較陌生,他建議從事騎自行車、射飛鏢、游泳、羽球…等,需要非常專注的運動,亦能有像抱石活動緩解憂鬱症狀的效果。非常專注才可能完成任務 達到充分解離效果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抱石活動」屬於肌力類運動,參與者需要非常專注於每個動作才能完成任務,充分達到情境解離的效果。只要出現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常出現悲觀想法,就可能是憂鬱症徵兆。葉雅馨主任說明,憂鬱症患者面對困難的事物容易責怪自己,建議陪伴者可多邀請參與運動,並依照患者的身心狀況調整難易度,若稍有進步則給予直接的肯定與讚美,漸漸緩解憂鬱症狀。

睡眠債分期付款 睡眠障礙激增3成!

睡眠債分期付款 睡眠障礙激增3成!#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自5月中旬台灣期貨市場推出盤後交易新制,交易時數從原本的5小時延長至19小時,45歲的阿強為了配合期貨盤後交易新制,開始採用「分段式睡眠法」,每次只睡1-3小時就醒來工作,沒想到2周後阿強開始出現情緒緊張、焦慮甚至憂鬱,另外還伴隨嚴重的睡眠障礙。學會腦袋關機 紓壓放鬆是關鍵開業診所醫師楊聰財表示,交易新制上路2個月來,已經讓這些「分段式睡眠」族群出現了睡眠障礙。延長投資時間讓睡眠習慣從過去的6-8小時,改為採取「分段式睡眠法」,造成失眠患者增加,求診人數更激增3成。4時段自我催眠輔以深呼吸吐氣楊聰財醫師表示,長期採取「分段式睡眠」會造成睡眠障礙,嚴重會出現注意力變差、思考難以集中,情緒低落、憂鬱症狀。有此困擾的患者可於每天早、中、晚、睡前等4時段各做20次自我催眠,輔以深呼吸吐氣,就能紓壓放鬆助眠。此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少飲用刺激性飲料等也都能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提升睡眠品質 避免因財富賠上健康精神科醫師劉誠崇建議,「分段式睡眠法」隨著時代變遷已無法滿足現代人需求。民眾若是覺得時間不夠用,而想採取「分段式睡眠法」,與其減少睡眠時數、爭取時間做事,不如想辦法提升睡眠品質,一覺醒來後有效率地把事情完成。每天至少需要擁有6-8小時品質良好的睡眠,才有充沛的體力應對白天的各項作業。楊聰財醫師也提醒,休息是為了走更長久的路,擁有良好、有品質的睡眠才能打好健康的根基,避免賺了財富卻賠上了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