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咳

國人四成胃食道逆流  埋線動態監測精準發現問題

國人四成胃食道逆流 埋線動態監測精準發現問題#乾咳

四十歲的謝先生是金融業上班族,長期工作壓力大,經常半夜回家後才進食,長期下來自己感覺有俗稱的「溢刺酸」-胃酸或食物往上倒流進入食道,謝先生原不以為意,自行買成藥服用稍獲得緩解,直到最近,謝先生忽然發生火燒心的症狀越發頻繁,尤其睡覺到半夜經常被火燒心驚醒,到後來只要是平躺就是出現火燒心,還併發乾咳無法再入睡,隔天上班精神不濟、無法完成工作,造成謝先生精神緊繃、易怒,甚至動起自殺的念頭,多重折磨下經介紹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科蕭望德醫師門診尋求幫助,蕭醫師建議謝先生進行「動態酸鹼值監測 (ambulatory pH monitor)」:將一條0.2公分細小導管,經謝先生的鼻腔放入食道與胃附近,導管外接動態記錄器,持續24小時監測食道內的酸鹼值變化及食道蠕動的情形,經檢查發現,謝先生在夜間尤其是躺下時胃酸逆流非常嚴重,蕭望德醫師請謝先生更改服用制酸劑時間,以及改變晚餐的飲食內容,戒除吃宵夜習慣後,夜間火燒心症狀明顯改善,謝先生終於恢復原本的精神及活力。 六旬長者上腹部悶痛 以為赤酸跑遍醫院檢查 另一個案例是64歲的詹女士,常感覺自己的上腹部悶脹還有灼熱感,多次跑到各醫療院所接受胃鏡檢查,也服用過強效制酸劑,症狀仍然不見改善,詹女士到蕭望德醫師門診尋求幫助,接受24小時食道酸鹼監測後,卻不像謝先生能找到明顯酸逆流,但鑒於上腹部灼熱感依然十分明顯,蕭醫師建議詹女士接受長達96小時的無線酸鹼值監測進一步深度分析,檢查後發現:詹女士四天中酸逆流的時間只有百分之一點三,遠低於病態的食道逆流百分之六,蕭醫師評估,詹女士的症狀此現象為假逆流,不需再長期依賴制酸劑控制胃酸,其後轉介其他門診治療,詹女士是屬於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腸脹氣問題,建議不宜再長期使用制酸劑。 胃食道逆流的好發兩大類族群,女性罹患疾病的比率約男性高兩倍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科蕭望德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由三十年前不到一成的比例,到現在約三至四成的人口,激增的原因,與現在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緊張壓力有關,典型症狀有溢酸、火燒心、胸悶、胸痛,其他症狀如打嗝、噁心、嘔吐、上腹部悶痛、吞嚥疼痛或吞嚥困難等,還有一些食道外症狀如;喉嚨痛、喉嚨異物感、耳朵痛、咳嗽、呼吸喘促等都可能與胃食道逆流有相關,以上症狀輕則影響注意力及工作效率,更甚者造成失眠、生活作息紊亂甚至無法工作,嚴重者甚至有輕生的念頭。蕭望德醫師說,胃食道逆流的好發年齡,在50歲至59歲以及剛入社會的新鮮人的兩大類族群,女性罹患疾病的比率約男性高兩倍,蕭望德醫師說,此疾病較少發生嚴重併發症,主要影響是生活品質及工作效率,但是要注意有無「食道化生」及「分化不良」的細胞變化,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蕭望德醫師進一步分析說,檢查胃部不適,通常以上消化道內視鏡簡稱胃鏡作為評估工具,它就像是拿放大鏡看黏膜,評估黏膜細微的變化,食道黏膜有無受損、有無不良變化、發炎、感染或是長腫瘤,都可以經由胃鏡得到良好的診斷。 幫助提供病人進一步監測精準評估食道的變化 蕭望德醫師說,臨床上約有六成的病人在胃鏡底下無明顯黏膜的受損,使用藥物治療,症狀仍無明顯改善,這時建議進一步使用其他的精密工具檢查-「動態酸鹼值監測」及「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幫助提供病人更精準的評估,監測食道內的變化;由於管子很細(0.2公分),不會影響進食及日常生活,在24小時連續的監測的基礎上,更能了解病人一整天食道的酸鹼值變化及食道蠕動的情形。 若病人較為敏感或是鼻咽、顱底有手術過的病人,無法忍受鼻咽部有異物時,以及在上述24小時監測期間未出現症狀,蕭望德醫師建議選用食道膠囊-「無線動態酸鹼值監測」,監測時間最長可以達到96小時,可以更舒適、無感的接受檢查。蕭望德醫師表示,臨床上接受有線動態酸鹼值測試在中醫大附醫已超過百例,接受無線動態酸鹼值測試也超過30例,病人可以依自身的情形接受適當的檢查,只是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 與醫師討論後再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檢查 「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對於傳統的食道壓力檢測可以提供更準確的數值,其多點及全圓周的壓力分析,更能精準的反應病人食道蠕動有無異常,其彩色壓力圖像更能讓病人一目了然的了解自己的問題,尤其是要接受食道弛緩不能及抗胃酸逆流手術的病人,「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能讓手術者更好的評估手術的方式,至去年引進後已執行15例的評估,對於病人是否適合接受手術,可以提供很好的資訊。不過,蕭望德醫師指出,少數鼻腔或食道結構異常,或是鼻腔、顱底接受過手術的病人,可能不適合放置檢查的管子,如果有類似的情形,可與醫師討論後再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檢查。 由於胃食道逆流是很常見但是多變的疾病,臨床上如果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來幫忙,達到疾病細分的目的,可以避免遺漏診斷或是過度診斷的情形,更進一步使病人得到正確的治療,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蕭望德醫師提醒,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因素,大多是跟肥胖族群、抽菸,以及生活壓力有關,在飲食方面,避免過度喝茶、咖啡,以及少吃甜食等,蕭醫師呼籲民眾不要熬夜,進食後兩小時不要馬上躺下、睡前盡量不要吃宵夜。

全身冒紅疹、爬不動樓梯 恐得皮肌炎

全身冒紅疹、爬不動樓梯 恐得皮肌炎#乾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皮膚反映身體的狀況,如果忽然出現分布範圍不尋常且不痛不癢的紅疹,並伴隨無力症狀,那可就要當心了!身體出現不明紅疹,蹲下後又站不起來?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今年陸陸續續從門診或住院發現一些患者,身上出現不痛不癢或微痛微癢但是分布不尋常的紅疹。有些人在皮膚出現病變的同時也出現無力症狀,有些則是過了幾個月才慢慢合併出現無力症狀。這類患者無力的位置多在靠近軀幹的大肌肉群,進而無力爬樓梯或蹲下後站不起來;甚至有些人會在發病後出現喘、乾咳的情況。這些患者常常到門診或住院抽血才發現自身肌肉被破壞,造成肌肉酵素過高,且透過血清免疫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甚至肌肉切片生檢,才被診斷為皮肌炎。比紅斑性狼瘡更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合併肺部病變皮肌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相對少見的疾病,遠少於全身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的皮膚表現非常多樣化,有許多患者的紅疹看來不起眼,有些卻很有特色,像是貓熊眼位置的眼瞼紅暈,指節的變色與指甲周遭的紅疹、關節外側的皮膚潰瘍、脖子領口附近的紅疹,甚至皮下鈣化突起都有可能發生。部分患者會出現非皮膚與肌肉的特殊症狀,例如因皮肌炎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患者,會有明顯的乾咳、喘現象。甚至可能在確診皮肌炎的一、二年內發現腫瘤,令人為之色變。治療期間不憋尿、不吃生食或清潔有疑慮的食物吳建陞主任呼籲,若自己或親友發生前述狀況,可以先找醫師諮詢評估;若是皮膚先出現病變,可以先看皮膚科,皮膚科醫師對於特殊的皮疹可能伴隨內科病變時,會給予轉介的意見;如果是以肌肉無力為主的症狀,建議可向神經內科、復健科或風濕免疫科尋求協助。如果被診斷為皮肌炎,患者將接受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治療期間勿任意進補或使用偏方。另外,由於皮肌炎所需的治療時間長,為避免感染,建議患者應戴口罩且遠離咳嗽者,不憋尿、不吃生食或衛生清潔有疑慮的食物。若擔心罹癌風險,醫師也會提供適當檢查,協助釐清以避免患者過度焦慮,現今對於皮肌炎患者的風險分級,已能從血清免疫學檢查獲取一些線索,依據一些特異性的指標,可以讓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注意到可能的肺部病變與癌症風險。

乾咳半年不治療 7旬翁菜瓜布肺驟逝

乾咳半年不治療 7旬翁菜瓜布肺驟逝#乾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伯伯乾咳了大半年都不見好轉,也未放在心上,直到咳嗽越發劇烈且走路時明顯感到呼吸困難,家屬這才驚覺事態嚴重,趕緊帶他前往醫院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菜瓜布肺。然而,伯伯在就醫時不僅肺功能已相當低下,甚至合併肺結核,短時間內就併發肺部感染,很快進展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送入加護病房接受插管使用呼吸器,經搶救仍遺憾離世。菜瓜布肺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 都會咳喘累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主任表示,菜瓜布肺的正式名稱是特發性肺纖維化,雖然近幾年大眾對於菜瓜布肺逐漸熟悉,但由於菜瓜布肺初期症狀與感冒和其他肺部疾病相似,都是以咳、喘、累表現,以致患者即使出現症狀也未聯想到菜瓜布肺,錯失治療時機,除了影響預後之外,一旦誘發急性惡化,肺功能更會在短時間內受到重創,造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像上述案例確診過晚,就醫當時的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加上合併其他肺部疾病,在短時間內即疑似因為合併肺炎而造成呼吸衰竭,最後因病情惡化過速,令人惋惜。「治療菜瓜布肺就像與時間賽跑,必須在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前及早治療,才能確保患者有好的生活品質。」林聖皓主任指出,菜瓜布肺的主流治療為抗肺纖維化藥物,根據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延緩疾病惡化速度約50%,減少68%的急性惡化發生機率,在治療期間可減少43%死亡率,延長患者存活期。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抗纖維化藥物的健保採有條件給付制,醫療團隊會評估患者肺功能狀態並協助申請藥物,重要的是患者能在早期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此外,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對於血氧濃度低的患者會輔以氧氣治療,也會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肺復原治療計畫,透過肺復原運動增強活動耐受力,改善呼吸道症狀。善用「321口訣」 符合條件速就醫咳嗽原因百百種,最常見的慢性咳嗽原因包括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氣喘等,對於慢性咳嗽的患者而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林聖皓主任解釋,多數胸腔疾病若侵犯到呼吸道都會導致咳嗽,基層診所若發現患者的症狀沒改善時,也會協助轉診至醫院的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呼籲民眾避免頻繁更換醫療院所,中斷醫師觀察期。此外,民眾也可以用「321口訣」檢視自身是否有咳、喘、累「3大症狀」,症狀是否持續「2個月」仍未好轉,如果符合以上兩點,應於「第1時間」到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硬皮症讓你咳又喘? 小心併發症猛攻

硬皮症讓你咳又喘? 小心併發症猛攻#乾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因全身性進行性硬化症(俗稱硬皮症)並導致間質性肺病的 50 歲女性,因肺部纖維化嚴重,經過一次小感冒後,因肺部功能無法正常運作而引發呼吸衰竭死亡。家屬悲痛萬分,對於硬皮症併發間質性肺病的兇猛突擊,更是感到不寒而慄。7 成硬皮症患者會併發肺部疾病 6成因此喪命 收治該名案例的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怡行醫師表示,硬皮症最常見的雖是皮膚問題,但依罹患的類型不同,有可能影響全身器官。若是全身性硬化症,依皮膚硬化部位、血液中自體抗體種類,分為局限型和瀰漫型;這兩種類型皆會影響大片皮膚,但瀰漫型不僅影響皮膚範圍更廣,連肺部等內臟器官也暴露在受侵襲的風險中。上述這名患者早在 30 幾歲就確診硬皮症,幾年後發覺肺部有發炎現象,卻排斥治療,使得肺部問題未獲得妥善控制,最終導致肺纖維化,不僅無法繼續在大學擔任行政工作,生命最後幾年,甚至需佩戴氧氣罩並以輪椅代步,生活苦不堪言。 陳怡行主任強調,硬皮症影響肺部而導致間質性肺病引發肺纖維化,除了是硬皮症常見的併發症,更是患者死亡的主因。肺部一旦纖維化,即會阻礙肺泡間正常的氣體交換,導致肺功能下降,患者最終因呼吸衰竭而亡。 出現乾咳、喘、累症狀逾 1 個月,應向醫師反應 陳怡行主任提醒,硬皮症的皮膚症狀雖明顯,但患者萬不可顧此失彼,輕忽肺部受侵犯的三大徵兆:乾咳、喘、累;若發覺這些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無法維持過往的運動量,或容易喘、疲累,務必儘速告知醫師,醫師可透過肺部聽診、利用肺功能檢測一氧化碳肺瀰散量(DLCO)數值,以及肺部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進行診斷。 硬皮症引發之肺纖維化 已有藥物可治療 陳怡行主任提醒,硬皮症導致間質性肺病雖是硬皮症的致死主因,但隨著醫療進步,若初期就發現肺部有纖維化,現階段已有針對硬皮症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藥物可使用,患者積極治療可望減緩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期望未來此藥物能通過健保給付,嘉惠更多受硬皮症引發間質性肺病所苦之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硬皮症不只皮膚變硬 內臟也會遭殃

硬皮症不只皮膚變硬 內臟也會遭殃#乾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皮膚柔軟富有彈性,然而有種疾病會讓皮膚變硬、變厚。「硬皮症」是種自體免疫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藍忠亮教授指出,硬皮症是「全身進行性硬化症」的俗稱,近年來世界各地案例愈來愈多,發病年齡大多是30-50歲,女性為男性之3-4倍,台灣目前約有3千名患者。硬皮症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接著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心臟、肺臟、腎臟等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因此全民健保將硬皮症列為重大傷病。一般來說,經由病理檢查可以發現全身進行性硬化症患者的小動脈內皮細胞遭到破壞,管壁壞死、纖維化,使小動脈管腔窄縮,造成組織缺血。由於纖維細胞受到刺激,產生多量膠質纖維,沉積於表皮下及內臟組織內,使皮膚逐漸變硬,內臟器官也會受損。硬皮症會隨病程出現不同症狀根據研究,硬皮症患者表皮硬化部位及範圍,與內臟器官硬化速度之快慢有著極大的關聯。因此,依據皮膚、內臟硬化部位、範圍之不同及快慢,將全身進行性硬化症分為兩種,「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及「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透過臨床免疫學研究,可發現這兩種型態各有不同的自體抗體,且可做為全身進行性硬化症早期診斷及治療規劃之重要參考。藍忠亮教授表示,硬皮症患者會隨著病程演進而出現不同的症狀,皮膚症狀可分為四期包括:雷諾氏期、浮腫期、硬化期及萎縮期。雷諾氏期:大部分患者先有手指發白、發紫、發紅三色變化之雷諾氏現象。主要是因為動脈窄縮導致手指發白,爾後組織缺氧而發紫,當血流恢復時手指發紅。「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可能在兩年內,手指、腳趾逐漸浮腫、僵硬進入「浮腫期」,而「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通常出現雷諾氏現象達五年、十年或更長時間才會進入「浮腫期」。部分男性患者無雷諾氏現象,直接進入浮腫期,且皮膚快速硬化,演變成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此類患者病情更為嚴重,預後也較差。浮腫期:患者手指、腳趾、手背、足背浮腫,常伴有關節腫脹、疼痛,而臉頸部皮膚也會浮腫繃緊,有時患部皮膚奇癢無比。關節腫痛及快速嚴重之浮腫常見於「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而「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之浮腫期較不明顯或常不自覺。硬化期:皮膚由四肢遠端往上開始硬化,常見膚色變黑,有時皮膚如胡椒鹽,呈現色素過多或脫色之混合現象。皮膚可能見到多角形狀之微血管擴張。患部皮膚毛髮脫落,由於汗腺、皮脂腺減少導致皮膚乾燥。指端常可見到針狀凹陷瘢痕,舌下韌帶常硬化,且牙齦及舌頭疼痛變硬。「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之皮膚硬化常由手指、腳趾開始,逐漸向上延伸至上臂、大腿及軀幹,而「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則不影響上臂、大腿處,是臨床上之重要區別。臉、頸部皮膚皆會受到波及而較無表情,但「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較為厲害。萎縮期:患者嘴唇變薄、口變小、鼻變尖、皮膚變薄、表面光滑,呈現蠟樣光澤。指尖逐漸硬化、變尖、變短,呈現出鷹狀爪,患者可能因為變節變形而失能。內臟器官硬化 腸胃心肺都會受損藍忠亮教授提醒道,硬皮症患者的小動脈受損,所以不只皮膚會變硬,內臟器官也都會因此硬化、纖維化。例如食道蠕動變差,而引起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逆流性食道炎;腸胃道可能變薄及蠕動失調而發生便秘、腹瀉或吸收不良;心臟冠狀動脈可能發生阻塞而導致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心律不整、心肌炎或心肌纖維化等問題。「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較易侵犯肺臟引起間質性肺病及肺纖維化;腎臟受損而引發「急性腎危機」,包括惡性高血壓、急性腎衰竭及尿毒等狀況;由於血管狹窄,使得紅血球在通過時會破壞、變形,導致嚴重溶血性貧血。「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肺臟衰竭。而「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較易引起肺動脈高血壓,為此型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早期診斷很重要 才有機會介入治療藍忠亮教授強調,硬皮症所導致的血管受損、關節變形、肺纖維化等問題皆為不可逆的損害,最好能早期診斷,才有機會介入治療。硬皮症之早期診斷工具包括自體抗體檢驗與微血管檢查。自體抗體檢驗:在雷諾氏期或浮腫期,「廣泛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患者的血清中可能具有Scl-70抗體或核仁抗體。而「局部型全身進行性硬化症」,可發現中節(centromere)抗體。微血管檢查:在雷諾氏期,以立體顯微鏡做甲褶微血管觀察,若發現微血管管徑脹大,極有可能出現硬皮症。肺纖維化致命主因 慢性乾咳別大意藍忠亮教授表示,間質性肺病及肺纖維化是目前導致硬皮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會出現慢性乾咳,隨著疾病進展會愈來愈喘,活動時感到呼吸困難。醫師聽診,可在吸氣時於兩側肺臟基部聽到捻髮音或乾囉音。進行肺功能檢查,會呈現侷限性換氣障礙,患者的用力呼氣肺活量(FVC)下降及氣體交換功能(DLCO)下降。另外,還可以進行6分鐘走路測試來評估患者運動耐受度。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安排影像檢查,包括胸部X光或肺部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在疾病早期,胸部X光可能正常,而肺部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能發現較細微的病變。必要時需要進行肺組織切片,交由病理科醫師來診斷,最常見為間質性肺炎,病理可見不同程度之發炎及纖維化。在抽血檢驗方面,例如CRP、KL-6、SP-D等,皆是有助於診斷及評估預後的生物標記。貼心小提醒藍忠亮教授提醒,硬皮症最好能在雷諾氏期或浮腫期,即早期診斷,尤其要在肺部病變早期就開始接受治療。目前能夠使用免疫抑制劑,並適時搭配近來通過審核的抗纖維化的藥物,有助延緩肺纖維化、進一步改善預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硬皮症會奪命 肺纖維化是主因

硬皮症會奪命 肺纖維化是主因#乾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的敏感時期,日前有確診案例治癒後出現肺纖維化,肺纖維化可怕之處,在於它會阻礙肺泡間正常的氣體交換,導致肺功能下降,走路會喘、乾咳,且肺功能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更值得留意的是硬皮症患者,因為肺纖維化往往是導致死亡的主因。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台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許秉寧教授說明,硬皮症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依疾病影響部位和範圍,分為局部性硬皮症及全身性硬皮症。局部性硬皮症患者身上僅有一小塊皮膚產生硬化,而全身性硬皮症則會影響大片皮膚。許秉寧教授指出,硬皮症皮膚表徵明顯,所以會被大家留意,忽略導致死亡的其實是肺部的侵犯,像是肺動脈高壓與間質性肺病;其中,最常併發的間質性肺病就是肺纖維化。高達五成以上的硬皮症患者會併發間質性肺病,導致肺部發炎,當發炎進展到後期便會產生纖維化現象,重創肺部功能。長期乾咳微喘應警覺硬皮症進展雖然緩慢,但有相當高的機率併發肺部疾病。初期併發間質性肺病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常誤認為是感冒,或是體力下降。併發肺部疾病初期可能會有無痰乾咳症狀,接著是運動時呼吸困難,直至肺纖維化後期,即便在平地走動也會上氣不接下氣,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僅能臥床仰賴家人照料。期間若罹患流感或感冒,更會誘發肺功能急性惡化,加速侵蝕患者生命。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溝通安排肺功能檢測、肺部高解像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進一步檢視肺部功能與狀態。許秉寧教授提醒,民眾一旦出現長達兩個月的咳、喘現象,應立即告知就醫,及早檢查治療,方能維持正常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咳爆瘦竟罹雙癌,定期檢查不可忘!

乾咳爆瘦竟罹雙癌,定期檢查不可忘!#乾咳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長期在大陸經商的50歲男子,近2個月爆瘦8公斤,一年來已瘦了近20公斤,且持續乾咳一陣子。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肝膽腸胃科陳仕豐醫師表示,經檢查該患者已罹患大腸癌及食道癌多時,並轉移到肝臟。所以體重突然大幅下降,不一定是好事,恐已是癌症找上身!這位台商在乾咳之初,一直認定是大陸空氣品質不佳所致,而體重下降是工作壓力過大,因此安排回台休息兩週,期間也到居家附近醫院門診治療咳嗽,卻未見舒緩,經妻子建議做健康檢查,徹底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陳仕豐醫師表示,經一系列的精密健檢,發現該患者已罹患大腸癌及食道癌多時,在大腸的乙狀結腸位置,有約6公分的惡性腫瘤,而食道的下端位置也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再透過磁振造影也發現多個轉移性肝腫瘤,確診後是大腸癌已經轉移到肝臟。大腸腺瘤瘜肉,有可能5到10年轉變成惡癌由於90%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腺瘤瘜肉經過5~10年左右的時間演變而來,如果該名男子在40歲時,有先做一次無痛內視鏡檢查,同時將食道也一併做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結果應不會如此。罹癌年齡不斷年輕化,應定期檢查!大腸癌和食道癌分別名列國人十大癌症的第1位和10位,大腸癌常見症狀,如大便有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變細變小、貧血等,而食道癌則可能伴隨嘔吐、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不可輕忽。另外也提醒,國人罹癌的年齡不斷年輕化,而且大部分的癌症早期都無明顯症狀,所以早期預防、定期檢查,才是預防重症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