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上緊發條!氣候溫暖潮濕 腸病毒71型恐大流行

上緊發條!氣候溫暖潮濕 腸病毒71型恐大流行#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每年4到9月是腸病毒的主要流行期,今年又以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最受關注,醫師呼籲,其實只要平時多注意衛生習慣與病毒防護,就能預防腸病毒的威脅。3月以來大、小雨不斷,6月又是台灣的梅雨季,這種溫暖潮濕的氣候正是孕育腸病毒生存的溫床!對於今夏來勢洶洶的腸病毒高峰期,醫師也和家長們同樣嚴正以待。別輕忽!週期性腸病毒大流行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龍厚玲醫師表示,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而據疾管署歷年來的統計,每3到4年就會有一波週期性的腸病毒大流行,自2012年大流行以來,推估今年再度流行的可能性極高,目前3歲以下幼兒對腸病毒71型都未遇過大流行,身體沒有抗體、缺乏保護力,因此醫師紛紛提早呼籲,及早做好腸病毒預防準備。「腸病毒初期症狀和感冒很類似,容易讓家長混淆。」龍厚玲說,初期同樣會有發燒、喉嚨痛、活動力與食慾下降等症狀,醫師通常會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及經驗來加以判斷。她強調,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溼,從3、4月的春天開始,到夏秋季節都是腸病毒典型的活躍期,通常會落在5-6月及9月開學後兩個高峰期;今年至3月中為止雖只零星傳出3、4個病例,但由於傳染速度很快,民眾不可不慎。重症前四大徵兆 應立即就醫腸病毒71型容易併發的重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以及肢體麻痹等。龍醫師特別提醒,以下重症前的徵兆,一有其中一項就一定要立刻送醫,以免併發更嚴重的急症!●活動力與食慾極度下降/特別是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孩子會有眼神發直、情緒反應低、疲倦感重、反應變慢,甚至意識不清等情形。●「肌抽躍」現象/睡覺前或入睡後會有不自主的身體抽動,當肌抽躍情況頻繁到一小時5、6次以上時,表示孩童的腦神經已受到攻擊,此時是重要的警訊。●持續及噴射狀的嘔吐。●在沒有發燒的時候持續有心跳及呼吸急促的狀況。他也提醒,如果家中幼童受到感染,應給予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幼童可能因為口腔水泡及潰瘍而拒絕進食,此時可少量多次給予軟質、流質或冰涼食物,像布丁或冰淇淋、優酪乳等,避免熱的或較硬的食物。必要時使用醫師開立的解熱鎮痛藥物來減緩小朋友的不適感,最重要的是隨時觀察有沒有出現重症的徵兆!

腸病毒升溫免驚!小小醫護教你5步驟

腸病毒升溫免驚!小小醫護教你5步驟#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母親節甫過,而媽媽們一向最掛心的永遠都是家中的寶貝,且每年4至6月腸病毒來勢洶洶!媽媽們總擔心寶貝會不會被傳染?若得了腸病毒該怎麼辦?因此,為體認媽媽們的辛勞,恩主公醫院在母親節前舉辦小小醫護體驗營,指導兒童正確的衛生保健知識,解決家長在衛生教育上的困擾。此外恩主公醫院也結合周邊基層診所,成立了兒科守護圈,打造無醫療溝通障礙的雙向轉診平台!不再害怕進醫院!女童立志要穿醫師袍!恩主公醫院舉辦的小小醫護體驗營,讓社區兒童進入醫院穿上醫師袍,進行誓詞宣誓儀式,讓每位都成為小小醫生、小小護士,並體驗聽診器的使用,消除兒童對於就醫看診的抗拒感,不再看到白袍、聽診器就大哭。參與活動的鄭小妹妹表示「我以後長大要當醫生!因為可以照顧很多小朋友,讓大家都不會生病不舒服,不用到醫院打針吃藥。」恩主公醫院每年約有百例住院腸病毒病童,而4至6月間案例就佔總數的4~5成,由於目前正值腸病毒流行高峰期,恩主公醫院希望藉由此次闖關活動,教育兒童正確衛生保健知識,如:戴口罩的重要性、正確洗手及刷牙方式等,鄭小妹妹說「洗手的步驟是:濕、搓、沖、捧、擦,而且要用肥皂搓15秒,才有把手洗乾淨!」,平時小朋友洗手都認為只要有碰到水,濕濕的就是把手洗乾淨了,恩主公醫院透過體驗營建立正確衛生習慣、促進兒童健康,解決媽媽們平時擔心的衛生教育問題,孩子的健康快樂,成為最好的母親節禮物。雙向轉診發揮分級醫療!一般診所跟醫院間的轉診資訊串聯,常造成醫療資源的重複使用,延宕病童的治療時間。因此雙向轉診是醫界趨勢!恩主公醫院吳志雄院長表示:藉由守護圈之資訊整合平台,打造順暢雙向轉診機制,落實醫療分級制度,以便後續能順暢銜接病童康復期的追蹤治療,打造無醫療溝通障礙的兒童守護網絡。

腸病毒升溫發威!就診人數單周增3成5

腸病毒升溫發威!就診人數單周增3成5#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腸病毒主要流行季節是春天與夏天,據社區病毒監測資料顯示,目前主要流行病毒為克沙奇A型,但近期零星檢出腸病毒71型個案,且今年累計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均感染腸病毒71型,面對今年疫情,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疾管署進一步表示,第15週(4月10日至16日)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共計6,499人次,較前一週4,809人次上升3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台東縣第15週腸病毒就診人次(112人次)已超過該縣流行閾值(70人次),疫情進入流行期。因此,疾管署呼籲,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容易在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內傳播,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也請家長特別留意幼兒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小兒當心!今年腸病毒71型恐大流行

小兒當心!今年腸病毒71型恐大流行#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至6月達到高峰。但今年卻已有4例腸病毒七十一型病例,高於前三年同期而且上次腸病毒七十一型流行是2012年,國內三歲以下幼兒大多未感染過,推估今年大流行機率高。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說,雖然腸病毒71型的致病力較強,絕大多數的患者在發病後7到10天內仍可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出現重症現象;感染者年齡越小者,重症發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滿1歲嬰幼兒最高。出現4大重症前兆  速就醫嚴重病症均於發病後七天內出現,平均為發病後三天左右,所以發病後七天內應特別注意觀察嚴重併發症的各種可能病徵;持續嗜睡、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及心跳加快與肌躍型抽搐為重症4大前兆,家長應特別留意。腸病毒感染目前沒有治療病毒的特效藥,家長可以做到的為避免感染以及感染後發病時留意重症前兆及早就醫。吳宗儒也提醒,正確洗手、良好衛生習慣、適當隔離患者與健康幼兒、流行期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居家環境通風及衛生、兒童玩具清潔及消毒等,仍是預防腸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

暖冬腸病毒威力不減 小孩感染全家遭殃

暖冬腸病毒威力不減 小孩感染全家遭殃#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主要流行季節是春天與夏天,然而今年因暖冬效應影響,即使已經進入一月份,門診的腸病毒病患仍然不少,目前兒科住院的病童中,有2成是因為腸病毒而住院,比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的患者多了1成。醫師表示,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才能預防。男童確診腸病毒 媽媽也被傳染一名2歲6個月的張姓小男童,因為出現發燒、手腳長了紅疹與水泡,哭鬧不安與拒絕進食,阿嬤洗澡時發現外生殖器也有紅疹水泡,就醫檢查發現,咽峽部已經出現水泡與潰瘍情形,手腳也有水泡,確診罹患了腸病毒手足口症,雖住院治療後已康復,卻發現男童媽媽的手部也長了紅疹水泡、喉嚨痛,原以為是因為太累導致抵抗力下降,就醫檢查後確定是遭到兒子腸病毒感染而出現的症狀。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高佳慧醫師表示,腸病毒具高傳染性,主要經由接觸病毒汙染的食物、玩具、口水等傳染,亦可經由呼吸道的飛沫、咳嗽等途徑傳染,6個月至6歲幼童因大部分體內沒有抗體,最容易出現高燒、喉嚨痛、手腳水泡等症狀,成人則常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忽視,導致無意中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發病後一週傳染力最強 勤洗手以預防高佳慧醫師指出,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2到10左右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就會有病毒存在,通常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從發病前到後,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腸病毒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病癥表現為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主要是在口腔黏膜出現水泡或潰瘍,或者雙手、雙腳和臀部皮膚還會出現小粒的紅疹或是水泡;此外,生殖器、臀部與四肢、軀幹都會長出紅疹或水泡。高佳慧醫師呼籲,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是最主要降低感染機率的方法,另外個人與環境衛生清潔也是非常重要;5歲以下幼童感染腸毒,有更高機率因為腸病毒併發重症,如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若發現孩子出現嗜睡、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嘔吐或活動力降低等情形,就要儘速至醫院就診。

腸病毒未退燒!女嬰出生就染重症

腸病毒未退燒!女嬰出生就染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未退燒!疾管署公布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剛滿月女嬰,經治療後病況穩定。疾管署呼籲,目前社區中仍有腸病毒疫情流行,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家長及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及防護措施,並留意嬰幼兒健康情形,以避免因感染腸病毒引發重症。呼吸窘迫、發紺 女嬰染伊科病毒3型疾管署表示,該女嬰於2015年12月4日出生,出生後即因發紺情形及疑似先天性感染症狀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其後於12月5日至7日間曾陸續出現食慾、活力欠佳、呼吸窘迫、發紺及心因性休克等情形,經醫院採檢送驗確定感染伊科病毒3型,所幸經治療後病情漸趨穩定,目前仍住院觀察中;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等均無疑似症狀。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社區中仍有腸病毒疫情流行,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病毒A型。去年累計6例重症個案,分別為3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1例死亡)、2例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1例死亡)、1例伊科病毒3型。產前14天發燒 應告知醫生疾管署提醒,準媽媽們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幼兒的健康狀況,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幼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腸病毒發威!通報個案數較去年增3倍

腸病毒發威!通報個案數較去年增3倍#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峰!新北市自9月開學後,腸病毒通報個案創3年來同期最高,與去年同期比,通報之教托育機構家數為2.5倍、個案數為3倍,停課學校數與班數皆約為4倍;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正確落實勤洗手,避免腸病毒找上門。少去人口密集場所 避免交叉感染近4週門、急診觀察腸病毒個案呈現上升趨勢,新北市衛生局呼籲,腸病毒容易發生在人口密集且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學校及教托育機構,家長及老師務必留意孩童、免疫力不良、具氣喘病史等重症高風險族群,以避免感染,若感染時應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根據衛生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尚未趨緩,加上新北市今年確診的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皆感染社區流行主要型別克沙奇A16型。由於今年4至6月首波腸病毒疫情較去年高峰為低,推測有多數孩童不具免疫力,以致開學後次波疫情持續發生。衛生局說明,102年迄今,9月開學後通報個案之教托育機構家數,依序是1332家、838家及今年的2090家;通報個案數則由去年的1353人攀升到今年的4112人;停課學校數與班數今年217校,248班,也是去年55校,60班的4倍。吃東西前、如廁後 僅記洗手7字訣衛生局指出,幼童如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如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需儘速送大醫院,以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衛生局強調,落實「洗手5時機」,分別是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等,以及「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再加上「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立完」是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式。

入冬腸病毒未退燒 就診人數破萬創5年新高

入冬腸病毒未退燒 就診人數破萬創5年新高#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時序已漸漸入冬,腸病毒卻還處於流行期,疾管署今公布上週腸病毒疫情,急、門診總就診達13843人次,創五年來新高,且較前一週略升5.6%;雖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16型,然而今年9月起檢出零星的腸病毒71型檢體,主要發生在宜蘭縣,台灣過去曾發生過腸病毒71型的流行,至今已三年沒出現大流行,疾管署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多數孩童恐無免疫力 家長應謹慎小心由於今年4至6月首波腸病毒疫情並無明顯高峰,推測仍有多數孩童不具免疫力,自9月開學後次波疫情持續發生,雖多屬輕症,請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疾管署亦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此外,我國自2007年起透過社區監測曾檢出EV-D68型病例,顯示EV-D68型可能於社區中流行,並推測有一定程度感染人口,加上國人赴歐美地區日益頻繁,將可能提升我國腸病毒流行期間出現EV-D68型零星病例或群聚事件的風險。因此疾管署特別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並留意孩童、免疫力不良、具氣喘病史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狀況,以避免感染。留意嗜睡、活力不佳及嘔吐等相關症狀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應隨時留意嬰幼兒及學童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