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腸病毒未退燒!女嬰出生就染重症

腸病毒未退燒!女嬰出生就染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未退燒!疾管署公布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剛滿月女嬰,經治療後病況穩定。疾管署呼籲,目前社區中仍有腸病毒疫情流行,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家長及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及防護措施,並留意嬰幼兒健康情形,以避免因感染腸病毒引發重症。呼吸窘迫、發紺 女嬰染伊科病毒3型疾管署表示,該女嬰於2015年12月4日出生,出生後即因發紺情形及疑似先天性感染症狀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其後於12月5日至7日間曾陸續出現食慾、活力欠佳、呼吸窘迫、發紺及心因性休克等情形,經醫院採檢送驗確定感染伊科病毒3型,所幸經治療後病情漸趨穩定,目前仍住院觀察中;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等均無疑似症狀。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社區中仍有腸病毒疫情流行,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病毒A型。去年累計6例重症個案,分別為3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1例死亡)、2例感染克沙奇病毒A16型(1例死亡)、1例伊科病毒3型。產前14天發燒 應告知醫生疾管署提醒,準媽媽們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幼兒的健康狀況,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幼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腸病毒發威!通報個案數較去年增3倍

腸病毒發威!通報個案數較去年增3倍#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峰!新北市自9月開學後,腸病毒通報個案創3年來同期最高,與去年同期比,通報之教托育機構家數為2.5倍、個案數為3倍,停課學校數與班數皆約為4倍;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正確落實勤洗手,避免腸病毒找上門。少去人口密集場所 避免交叉感染近4週門、急診觀察腸病毒個案呈現上升趨勢,新北市衛生局呼籲,腸病毒容易發生在人口密集且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學校及教托育機構,家長及老師務必留意孩童、免疫力不良、具氣喘病史等重症高風險族群,以避免感染,若感染時應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根據衛生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尚未趨緩,加上新北市今年確診的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皆感染社區流行主要型別克沙奇A16型。由於今年4至6月首波腸病毒疫情較去年高峰為低,推測有多數孩童不具免疫力,以致開學後次波疫情持續發生。衛生局說明,102年迄今,9月開學後通報個案之教托育機構家數,依序是1332家、838家及今年的2090家;通報個案數則由去年的1353人攀升到今年的4112人;停課學校數與班數今年217校,248班,也是去年55校,60班的4倍。吃東西前、如廁後 僅記洗手7字訣衛生局指出,幼童如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如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需儘速送大醫院,以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衛生局強調,落實「洗手5時機」,分別是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等,以及「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再加上「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立完」是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式。

入冬腸病毒未退燒 就診人數破萬創5年新高

入冬腸病毒未退燒 就診人數破萬創5年新高#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時序已漸漸入冬,腸病毒卻還處於流行期,疾管署今公布上週腸病毒疫情,急、門診總就診達13843人次,創五年來新高,且較前一週略升5.6%;雖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16型,然而今年9月起檢出零星的腸病毒71型檢體,主要發生在宜蘭縣,台灣過去曾發生過腸病毒71型的流行,至今已三年沒出現大流行,疾管署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多數孩童恐無免疫力 家長應謹慎小心由於今年4至6月首波腸病毒疫情並無明顯高峰,推測仍有多數孩童不具免疫力,自9月開學後次波疫情持續發生,雖多屬輕症,請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疾管署亦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此外,我國自2007年起透過社區監測曾檢出EV-D68型病例,顯示EV-D68型可能於社區中流行,並推測有一定程度感染人口,加上國人赴歐美地區日益頻繁,將可能提升我國腸病毒流行期間出現EV-D68型零星病例或群聚事件的風險。因此疾管署特別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並留意孩童、免疫力不良、具氣喘病史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狀況,以避免感染。留意嗜睡、活力不佳及嘔吐等相關症狀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應隨時留意嬰幼兒及學童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胸部大、穿調整型內衣易得乳癌?10大Q&A必知

胸部大、穿調整型內衣易得乳癌?10大Q&A必知#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坊間耳語、傳聞,加上網路搜尋資訊便利,許多有關乳房病症或乳癌錯誤的訊息到處流傳。不實的傳聞增添乳癌防治的困擾,女性朋友道聽塗說也常引起不必要的驚慌,甚至誤導觀念而疏於防範。針對這些似是而非的傳言,我覺得有必要導正,建立女性朋友對乳癌防治的正確觀念。Q1)胸部大或有副乳的人比較容易得乳癌?錯!胸部大小跟罹癌機率無關。但胸部豐滿的女性有腫瘤可能比較不容易以觸診摸到,發現時情況通常已較為嚴重。同樣地,有副乳的女性,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因為副乳有乳腺,所以要注意定期檢查。Q2)穿調整型內衣會得乳癌?錯!有傳言指出,常穿調整型內衣會壓迫腋下淋巴瘤,進而導致乳癌,這項說法並非正確。穿著太緊的內衣確實可能造成乳房疼痛或磨擦紅腫、破皮,但不會導致乳癌。Q3)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我才會得乳癌。我的家族中沒有人罹癌,所以我不用擔心?錯!遺傳只佔乳癌的10~15%。換句話說,85%罹患乳癌的婦女都不是來自有罹患乳癌的家族。所以,即使家族裡沒有人罹患乳癌,每年還是要做一次的乳癌篩檢。Q4)我沒有什麼乳房不適,不需要做乳癌篩檢,自己檢查就好?錯!國人普遍認為「沒有任何不適,就不需要做篩檢」。其實,乳癌篩檢的目的在於「沒有症狀之前就能及早發現,以達及早治療之效」,這樣才能讓癌症對生命的危害降到最低。而自我檢查不容易發現早期乳癌,一旦摸到硬塊,通常都已經是乳癌二期了。因此,女性朋友除了每個月的乳房自我檢查之外,一定還要定期做乳癌篩檢,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Q5)我的乳房有囊腫和鈣化點,以後會變成乳癌嗎?六成以上女性都會有乳房纖維囊腫的經驗,如果確定是乳房囊腫,不會變成乳癌組織。除非是當時診斷錯誤,超音波報告為乳房囊腫的女性,最好繼續追蹤。如果檢查是有微細鈣化,就一定要做進一步檢查或定期追蹤,因為有某些特殊鈣化點仍有20%的機率轉化乳癌。Q6)良性乳房腫瘤不會變成乳癌?錯!少部份良性腫瘤多年之後,還是有若干可能會變成乳癌,跟正常組織的機率是一樣的。Q7)我罹癌至今已超過五年,所以我的乳癌不會復發?錯!乳癌雖然最常見在2~3年之間復發,但是它其實是會在任何時候復發。根據統計,75%的患者在6年內復發,另外25%的患者可能在10年內復發。Q8)如果我的乳房裡面有一個硬塊,那就一定是乳癌?通常摸到的乳房硬塊大部分不是乳癌。它們可能是囊腫、或是良性的纖維囊腫、或是纖維腺瘤。但硬塊也有可能是癌前病變,必須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總之,摸到乳房有硬塊時,先不要驚慌,進一步接受檢查才是正確的方法。Q9)聽說乳癌多半是不痛的,我的乳房硬塊會痛,所以應該不是乳癌?大部分的乳癌硬(腫)塊是不會痛的,但是痛或不痛並不能斷定是或不是乳癌。也有些婦女認為不會痛的硬塊就不是乳癌,這是錯誤的觀念。痛與乳癌,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連,只要發現乳房有硬塊都應盡速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查。Q10)我的乳房攝影結果正常,所以我不必擔心會罹患乳癌?乳房攝影能檢出大部分的乳癌,但那只是篩檢的工具而已。每5個乳房硬塊當中就有一個是乳房攝影照不出來的。所以,女性每一年都要找專業醫師做一次乳房檢查。如果發現有硬塊,即使上一次的乳房攝影結果正常,也一定要盡快就醫。(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開學恐掀腸病毒疫情!近2年增2.5倍

開學恐掀腸病毒疫情!近2年增2.5倍#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內各級學校開始陸續開學了,新北市衛生局呼籲家長,加強小孩勤洗手習慣,以免腸病毒上身。衛生局指出,近2年9月份開學後,因幼童互動與接觸更加密集,每週通報腸病毒個案數,皆為當年度7、8月份每週通報的2.5倍,家長及學校務必提高警覺加強防範。萬一併發重症,要馬上送大醫院診治。衛生局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可引發多種疾病。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3到5天。感染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或只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但有時會併發重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甚至死亡。開學後孩童互動頻繁  慎防腸病毒疾管科陳小燕科長指出,每年的開學期間,都是感染腸病毒的高峰期,教托育機構依規定於知悉機構內有腸病毒感染(含疑似)學幼童,應於48小時內通報。統計102年、103年7、8月份暑假期間,平均每週通報人數分別為79人、55人,但當年度9月份平均每週通報人數則分別為200人、129人,通報人數增加平均2.5倍。他也提醒,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留意有否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要立即送大醫院以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開學後童互動頻繁 腸病毒疫情恐擴散

開學後童互動頻繁 腸病毒疫情恐擴散#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暑假已經過了一半,而腸病毒還沒退燒,疾管署憂學童開學後頻繁接觸互動,恐引爆另一波腸病毒疫情,提醒家長,若孩童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嘔吐與呼吸急促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夏令營及托育機構 增接觸腸病毒機會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監測台北市學校腸病毒感染人數及停課家數資料顯示,今年度累計通報5800人次,停課學校累計461家次;依據疾管署本年度第31週監測資料顯示,全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共計通報55例、確診4例。預估開學後學童接觸互動更頻繁,將出現另一波腸病毒疫情。目前各級學校雖然已放暑假,然而學童參加夏令營及暑期活動,於公共場所接觸腸病毒的機會仍會增加,且托育機構於暑假期間未停班,學童於機構內仍有機會感染腸病毒,校方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消毒,若發現學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之案例時,立即通知家長並送醫就診,且為防範學童交互傳染擴大流行,診斷為腸病毒,應請學生請假至少七天,以降低疾病傳播機會。發燒、嘔吐、手腳無力 是腸病毒徵兆提醒家長注意幼兒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務必儘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或大醫院就醫,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北市衛生局因應腸病毒流行期,已針對國小、幼兒園與托育機構及孩童經常出入之大型公共場所進行2次洗手設備查核與輔導工作,呼籲開學在即,教托育機構及家長仍應加強防範腸病毒不可輕忽。

腸病毒發病前就會傳染 1周內威力最強

腸病毒發病前就會傳染 1周內威力最強#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全年都有腸病毒的感染個案,每年四到九月為流行期。醫師表示,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咽峽炎和手足口症,會造成口腔水泡或潰瘍,可能合併發燒,手足口症尚有手腳紅疹或水泡,進而可能有脫水現象,只有極少數有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產生。衛福部南投醫院小兒感染專科丁佩如醫師表示,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及糞口傳染,接觸病人或無症狀帶病毒者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或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病毒的糞便污染的食物,接觸病人手腳水泡內的液體也可能傳染,一般病程7至10天,潛伏期為3至5天,此時已有傳染力,而在發病一周內傳染力最高。當心重症前兆病徵腸病毒目前無有效抗病毒藥物,治療方面以退燒止痛等支持性療法為主,生病期間照顧者須注意患童有無肌抽躍、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等重症前兆,若有需盡快至醫院就醫。不如勤洗手 酒精類消毒劑效果差丁佩如醫師也說,在人口密集處如家庭或學校很容易傳播,在預防方面,勤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少出入公共場所仍是不二法門,而因病毒的特性,酒精類消毒劑對腸病毒的消毒效果不佳,所以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乳而非乾洗手,環境消毒可用漂白水,器物的消毒尚可採日曬或煮沸法。 

新生女嬰染腸病毒 出生就併發重症

新生女嬰染腸病毒 出生就併發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新北市13日確診今年度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居住中和區新生女嬰,6月2日出生後即出現發燒、心肌炎、心肺衰竭等重症症狀,當日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醫院於3日通報疑似腸病毒,所幸經治療後已於6月27日康復出院。衛生局即日起將中和區列為高風險區,幼兒園、托育(嬰)中心於一星期內同一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有2名以上幼童,經診斷或疑似為腸病毒,應停止上課7日。衛生局指出,個案經實驗室檢驗為克沙奇A16型病毒,調查顯示母親產前有感冒症狀,但腸病毒採檢為陰性,故無法確認女嬰的傳染源。腸病毒疫情燒   今年第四例重症衛生局疾病管制科代理科長陳小燕說,104年截至目前,全國有4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目前仍在流行,家中如有生病幼兒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或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時,務必送醫治療。陳小燕表示,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亦可經由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感染,甚至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