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入睡前抖一下 恐為腸病毒高危險群!

入睡前抖一下 恐為腸病毒高危險群!#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夏日高溫多濕,正是腸病毒大舉入侵的好時機,為保護好抵抗力弱的小朋友,除了多以肥皂洗手之外,常用的玩具或家中門把、餐桌、樓梯扶手或有接觸到病童分泌物的家具表面,都可用稀釋的含氯漂白水消毒完畢再以清水擦拭,確保環境及個人的衛生。體溫偏高精神差 手、腳出現紅疹欣欣平時活潑健康的孩子,某天出現體溫偏高,精神不太好,手掌、腳掌甚至膝蓋附近也出現一點一點的小紅疹,上床休息時,媽媽觀察到欣欣的手、腳同時猛然抽動一下,此後1個小時內,媽媽又觀察到2、3次這種抽動情形,因此趕緊將欣欣送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羅以說明,患者除了手、腳紅疹外,喉嚨也出現潰瘍,加上頻繁的肌抽躍情形確診為腸病毒造成的手口足症。住院治療3天後,患者狀況大幅改善,退燒、食慾及活動力也恢復,順利出院回家休息。口腔長小水泡 易飛沫傳染腸病毒是最常見症狀表現分為口腔長小水泡、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以及合併手、腳長紅疹的手足口症,2種都可能有發燒情形。容易通過飛沫或糞口傳染,小學、幼稚園學童是最常見的感染族群,然而嬰幼兒和大人若有接觸病患,也有可能感染。張羅以呼籲,若小朋友出現「重症四徵兆」,包含嗜睡或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四肢在即將入睡時會劇烈抖動一下)、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若有這四項症狀之一,表示小朋友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可能影響腦部、心肺功能甚至危及生命,須盡速至急診就醫。多補充水分 食用涼冷食物減少疼痛感照顧腸病毒病童可多給予水分或果汁、湯汁等補充,並可食用溫度較冰涼的食物(如:布丁),減少口腔潰瘍疼痛感。由於腸病毒在發病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因此7天內也須居家隔離。另外,張羅以醫師也表示,腸病毒的口腔潰瘍容易影響小朋友食慾,若是食慾及活力有明顯減退,須請醫師再評估是否有脫水而需要打點滴住院情形。張羅以醫師呼籲,目前無特效藥物可治療腸病毒,大人、小孩於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並應保持良好的運動、睡眠及均衡飲食習慣以提升免疫力、保持健康。  

皮膚紅腫起水泡 男嬰竟腸病毒上身

皮膚紅腫起水泡 男嬰竟腸病毒上身#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皮膚症狀變化多樣,紅腫、水泡都可能是腸病毒病徵,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11個月大男嬰出現發燒、嘔吐、伴隨四肢紅腫起水泡症狀,加上沒有呼吸道疾病,醫師判斷應為腸病毒。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逐漸升溫,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易於手足間傳播,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除落實洗手個人衛生習慣,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降低病毒感染與傳播。家庭中第二位感染的小孩 症狀可能較嚴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依據疾管署研究資料顯示,家庭中第二位感染腸病毒的小孩,症狀可能會較第一位嚴重。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腸病毒傳染力強,可經由飛沫、糞口、接觸到病人鼻涕等分泌物傳染,平時宜注意勤洗手,並以稀釋漂白水擦拭居家及玩具,避免家中成員交叉感染。接觸幼兒前應洗手、換上潔淨衣物臺北市衛生局呼籲,5歲以下幼兒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接觸幼兒前應洗手、換上潔淨衣物,暑假期間生病孩童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同時應留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嬰幼兒嗜睡、意識不清都是重症前兆台灣氣候潮濕,適合腸病毒生長,疾管署再次提醒,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若家中嬰幼兒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流行3周 5關鍵時刻記得勤洗手

腸病毒流行3周 5關鍵時刻記得勤洗手#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臺北市已連續3週突破臺北市流行閾值960人次,並於本月13日進入流行警訊期。教托育機構如發現疑似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的學童,應於發現時起48小時內完成通報,未依規定通報,將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5關鍵時刻記得搓洗手20秒疾管署表示,腸病毒目前無抗病毒藥物,勤洗手為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於5關鍵時刻「擤鼻涕後、吃飯前、看病後、接觸幼兒前、如廁後」之前勤洗手才能有效預防。洗手時應使用洗手乳或肥皂搓洗20秒,沖洗乾淨後使用衛生紙或個人擦手巾擦乾,勿與人共用毛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公告流行警訊期間,幼兒園、托嬰中心、補習班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等,只要同一班級於7日內有2名以上(含2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手足口、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時,該班級應採停課措施。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為前兆若班上停課,同時要記得徹底加強清潔,最好以稀釋漂白水消毒課桌椅、玩具、書本、遊樂設施、娃娃車、保健室、尿布檯及廁所等幼童接觸的環境。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若發現幼童疑似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的幼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為上策。若孩童有重症前兆如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家長同時應留意孩童狀況並儘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或大醫院就醫。

腸病毒高峰期 勤洗手20秒護健康

腸病毒高峰期 勤洗手20秒護健康#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天氣炎熱,是腸病毒最容易肆虐的季節。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藉由經驗分享與大家一起認識腸病毒,從瞭解不同年輕層感染腸病毒的嚴重性至各場域如何預防腸病毒,讓孩童在暑期的居家與學習生活中,能夠快樂及健康地成長。疫情進入流行期 6月底就診人次爆增新北市衛生局監測,轄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從6月底開始跨過流行閾值1,800人次/週門檻,因應疫情於暑期進入流行期,衛生局已於本年6月底前完成轄內嬰幼兒常出入兒童遊樂設施,百貨商場等業者的洗手設備及腸病毒防治查核作業,透過輔導及衛教等方式,共同防治腸病毒,保護小朋友的健康。5步驟洗手 搓洗時間至少20秒衛生局說明,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勤洗手為最主要預防腸病毒的措施,請依「濕、搓、沖、捧、擦」的5步驟洗手,並應使用肥皂,搓洗時間至少20秒。衛生局提醒家長,暑假期間學幼童仍會有相關校園群體活動及接觸密集(如暑期夏令營、課後輔導班等),請務必加強幼童勤洗手習慣。衛生局強調,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維持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觸摸公車拉環、手扶梯、電梯按鈕、門把…等公共設施,沾染病菌的雙手,可能再會把病菌傳播給周遭的人,記熟5步驟並且勤洗手,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合,也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嬰兒嗜睡活力差 恐為腸病毒上身!

嬰兒嗜睡活力差 恐為腸病毒上身!#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病毒拉警報!連日來超高溫讓潛伏全年的腸病毒伺機蠢蠢欲動。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檢出20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社區中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上週全國門、急診就診人次為9,045人次,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女嬰與北部男嬰,因陸續出現發燒、肌抽躍等情形就醫後確診為腸病毒。醫師表示,腸病毒病程發展快速,5歲以下為重症高危險群,若家中嬰幼兒確診感染,應盡速送往醫院並減少接觸其他幼兒的機會。患者同住家人皆曾出現發燒感冒症狀衛生單位調查,南部女嬰同住家人中,6歲姊姊與個案同日出現發燒,經就醫後已康復。北部男嬰活動史為住家及托嬰中心,母親曾在個案發病前一週出現感冒症狀,無法排除因家庭接觸者或托嬰中心接觸者導致個案發病的風險。傳染力強 勤洗手才能有效預防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主要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也可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正確勤洗手是預防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暑假即將到來,疾管署提醒,放假期間孩童如出入人口密集、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安親班、室內兒童樂園),返家或進食前需確實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大人工作返家則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亦應以肥皂正確洗手。嗜睡、意識不清、活力差就是重症病徵此外,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洗手不馬虎 5時機戰勝腸病毒

洗手不馬虎 5時機戰勝腸病毒#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病毒流行季節已至,正確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搭配洗手5時機「看病後」、「吃東西前」、「擤鼻涕後」、「接觸幼兒前」及「上廁所後」小朋友與家長做好防範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無抵抗力的學童人數增加要更積極的預防腸病毒疫情每年4月時逐漸升溫, 5至6月達到高峰,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表示,國內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每3-4年即有一波明顯流行趨勢,依據全國歷年重症個案監測資料,如94年142例、97年373例、101年153例可窺見此一趨勢。自101年大流行後至今已屆滿4年,未具抵抗力的學童人數增加,必須更積極的預防感染。定期以500ppm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又容易造成群聚傳染,提醒家長與幼托機構不可掉以輕心。北市衛生局亦持續宣導各教托育機構應預防重於治療,教育小朋友平時養成勤洗手、定期以500ppm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加強幼托機構辦理腸病毒親師座談會,主動視察臺北市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整備狀況,充分掌握醫療資源及後送機制。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 48小時內要通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處長陳少卿提醒,家長如發現孩童有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或腸病毒感染,應於發現時起48小時內至「臺北市學校傳染病通報系統」完成通報,未依規定通報,將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去年裁罰未落實通報之幼托機構計11件,呼籲教保育機構,落實通報機制,以維護師生健康。                                          

發燒喉嚨痛 竟是致命心肌炎

發燒喉嚨痛 竟是致命心肌炎#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好發於兒童的腸病毒,常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另外也可能只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異狀,而有時甚至會引起特殊表現症狀。咽喉長出數顆水疱、心跳慢且不規則2歲的邱小妹妹因發燒、喉嚨痛就醫,除了咽喉長出數顆水疱外,心跳速度慢且不規則,精神差、食慾降,心電圖檢查顯示心律呈現第二度莫氏I型(Mobitz I)房室傳導阻滯,診斷為腸病毒泡疹性咽峽炎合併心肌炎,住院3天後退燒,食慾活動力恢復,一周後心律改善。早期症狀可能嘔吐、臉色蒼白、精神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佩圜表示,急性心肌炎是心臟肌肉層發炎,引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有可能發生猝死。心肌炎早期症狀可能出現嘔吐、臉色蒼白、精神不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也可能是一般感冒症狀。雖然心肌炎死亡率已大幅降低,但猛暴性心肌炎死亡率仍高達50~70%。5招遠離腸病毒吳佩圜醫師表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能有效降低感染機會,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利用簡單步驟就能輕鬆防範:1) 用肥皂勤洗手,酒精性乾洗手無法殺死腸病毒。2)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3)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4) 家長返家後應洗手更衣後再接觸家中幼童。5) 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的漂白水。 

避免群聚感染 回家記得先洗手!

避免群聚感染 回家記得先洗手!#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白天天氣熱,但是早晚仍涼,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遭到病毒入侵。雖然今年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很普遍,不過,也有人因為沒有打疫苗而得到流感,甚至因為天氣熱,使得往年都在夏天較會出現的腸病毒,最近也很常見,而且還有很多小朋友傳染給爸媽。 流感患者大多沒打疫苗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表示,最近門診有不少流行性感冒小朋友來就醫,而這些傳染到流行性感冒的小朋友,大部份都沒有打流感疫苗,由於小朋友在學校裡群聚生活,往往較容易遭到傳染,回到家後,和家人親密的接觸,也很容易把流感傳染給家長。 腸病毒傳染以咽狹炎居多不只是流行性感染,就連腸病毒也在最近有很多小朋友受到感染,葉樹人主任指出,腸病毒有很多型別,並且所出現的症狀可分為咽峽炎與手足口症,這一波腸病毒傳染則是以咽狹炎居多,而且傳染性很強,有不少媽媽也被小朋友傳染。 回家後務必先更衣、洗手所幸目前流感或腸病毒傳染大多是輕症病患,葉樹人主任提醒,流感與腸病毒仍在流行期間,無論是大人與小孩,除了要勤洗手注意清潔之外,從外面回到家中,也務必先更換衣物及洗手後再做親密接觸,以避免病毒傳播。(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