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春天,進入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有家長帶小朋友看診,當孩子被診斷感染腸病毒後,一出診間便帶孩子購買冰品,以為可以加速療效。傳言「得了腸病毒要吃冰」,然而吃冰僅能緩解疼痛感,並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補充水份及多休息,才是孩子恢復元氣的主要方法。腸病毒71型症狀 發燒、四肢丘疹或水皰、口腔潰瘍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往年腸病毒疫情高峰期,約自3、4月開始,5月達到高峰,9月開學季有另一波高峰。雖然就疾管署資料,今年以來社區感染以克沙奇A型和B型為主,腸病毒目前仍處低度流行狀態,以往擔心的腸病毒71型較少,但家長仍需注意。南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阮偉表示,腸病毒71型可能出現發燒症狀,四肢出現丘疹或水皰等表現的手足口病,也可能出現口腔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即使就醫後回家,也須觀察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等重症前兆,若出現需立即返診就醫。冰涼食物緩解嘴破 但不具治療效果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濕洗手和隔離是必要措施。若有症狀,建議幼兒及早就醫,若為就學學童,須通報老師並保持聯繫,避免和其他幼童接觸造成進一步傳播。醫護人員常教導家長,可讓病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嘴破等症狀,但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須注意讓病童補充水分多休息,即會自然痊癒。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家長,若幼兒出現類似症狀,可至兒科由專業醫師協助診療。

肢體無力麻痺 腸病毒恐致永久後遺症

肢體無力麻痺 腸病毒恐致永久後遺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國內12月17日至12月23日共增5例經審查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近期仍持續有重症病例出現,且多為腸病毒D68型個案,呼籲家長應格外留意家中幼童健康,如發現肢體無力、麻痺症狀應儘速送醫。腸病毒D68型 肢體無力麻痺恐是重症輔仁大學醫學院小兒神經學教授洪焜隆指出,有別於其他腸病毒常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典型症狀,腸病毒D68型的表現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少數感染者可能併發腦炎、脊髓炎等,一旦出現肢體無力或麻痺症狀,可能造成永久性後遺症,需長時間復健。新增的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為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9型各2例,1例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型個案均於12月上旬開始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後突發肢體無力,目前仍住院治療中。腸病毒多以糞口、飛沫傳染 應做好衛生防範措施國內2017年累計20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感染型別分別為腸病毒D68型8例,克沙奇A6型3例,克沙奇B3型、A9型、伊科病毒5型及腸病毒71型各2例,克沙奇A2型1例。疾管署提醒,無論哪一型腸病毒,均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生病時在家休息,降低傳播風險。如發現幼兒肢體無力麻痺,或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應儘速到大醫院就醫。

發燒不只是感冒 腸病毒重症恐致肺炎

發燒不只是感冒 腸病毒重症恐致肺炎#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發燒、流鼻水,真的只是感冒嗎?D68型腸病毒症狀不像一般腸病毒會出現水泡,而是發燒、流鼻水、咳嗽及喉嚨痛的上呼吸道症狀為主,嚴重將併發肺炎、腦炎、肢體麻痺以及急性無力脊髓炎等,甚至死亡。國內歷年只有零星感染個案,但新北市近期已檢出4例確診個案。發燒、流鼻水等 71型腸病毒症狀似感冒截至第50週新北市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逾1千5百人,共計檢出10例71型及4例D68型。其中1例4歲女童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症狀、右手臂無力,至醫院就醫確診為D68型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目前復健治療中。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許玉芬指出,雖然目前新北市無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但社區中仍有腸病毒輕症流行,主要為克沙奇A型病毒。本年截至12月18日,全國已確診52例71輕症個案、1例疑似重症個案、2例重症個案,表示71型仍持續傳播,加上近期感染D68型輕症及重症個案增加。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降低染腸病毒風險許玉芬科長呼籲,留意家中嬰幼兒健康並加強預防感染,若出現相關症狀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治療契機。D68型跟71型都容易併發重症,如果發現家中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症狀,請儘速就醫。腸病毒主要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應落實正確勤洗手習慣,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不上課(班),降低病毒傳播機會。相關資訊可上衛生局網站,或撥傳染病防治專線02-22586923查詢。

只是高燒、流鼻水 女童竟染腸病毒!

只是高燒、流鼻水 女童竟染腸病毒!#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歲女童,10月中旬因高燒、流鼻水、咳嗽、暈眩就醫,之後出現下肢無力的神經系統重症病徵,且持續惡化,再度就醫住院。經疾管署檢驗,確診為腸病毒D68型重症,目前仍住院治療下肢無力,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腸病毒疫情流行 上週逾萬人就診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經衛生單位調查,女童及家人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女童就讀的幼兒園10月初曾因有同班同學確診腸病毒停課,班上無其他疑似症狀個案,不排除是受無症狀帶原者感染。衛生單位將持續追蹤女童及接觸者健康情形,並加強家庭腸病毒相關衛教及環境消毒方法。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10月29日至11月4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2,214,近期疫情呈下降趨勢,但仍處流行期。今年累計11例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3例感染克沙奇A6型,克沙奇B3型、伊科病毒5型及腸病毒D68型各2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71型各1例。幼兒意識不清、肌抽躍是重症前兆羅一鈞副署長表示,目前疫情以輕症為主,社區檢出以克沙奇A型為多,今年已檢出40例腸病毒71型個案,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71型病毒活動。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教托育機構應定期清潔環境、重點消毒,加強宣導衛教知識,教學童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落實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嬰幼兒如經診斷感染腸病毒,避免與健康的幼兒接觸,降低交叉感染機會。一旦發現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儘速送醫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今年首例!7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

今年首例!7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5,761人次,雖略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7歲女童,因發燒及手腳出現水泡疹等症狀而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症後,於夜間出現抽搐及意識改變等病徵。現處腸病毒流行期,家長及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孩童若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儘速就醫避免發生重症機會。出現手腳水泡疹、口腔潰瘍及食慾不振疾管署表示,女童出現發燒及紅疹後,陸續出現手腳水泡疹、口腔潰瘍及食慾不振。醫院通報送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其妹妹亦於10月9日診斷感染腸病毒,目前已痊癒。個案學校及安親班已完成環境清消作業,目前並無其他學生有疑似感染腸病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儘速送醫疾管署表示,目前疫情以輕症為主,社區檢出病毒型別以克沙奇A型為多,惟今年已檢出40例腸病毒71型個案,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71型病毒活動。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再次呼籲,正確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各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開學2周 新北市腸病毒疫情高去年1.7倍

開學2周 新北市腸病毒疫情高去年1.7倍#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開學2周,腸病毒通報人數已達190人,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10人,增加了80人,比去年同期高中1.7倍。新北市衛生局監測資料顯示,第36週腸病毒就診達2,898人次,衛生局呼籲,開學後幼童互動、接觸頻率高,家長,老師務必讓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大人、小孩都要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衛生局指出,雖然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但今年腸病毒疫情較往年晚,開學後幼童若感染腸病毒容易形成群聚感染,家長務必提高警覺加強防範,最好的方式就是大人、小孩都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今年為止已有190名學童感染腸病毒疾病管制科長許玉芬指出,全國確診的9例腸病毒中,7例年齡皆小於5歲,從近期全國社區監測結果顯示,新北市已檢出多例腸病毒71型感染輕症個案,顯示腸病毒71型在社區中持續流行,加上腸病毒感染容易發生在人口密集且互動頻率高的場所,如各教托育機構,家長及老師務必提醒幼學童落實勤洗手,並應加強各項防治工作,如環境消毒並落實通報。嬰幼兒出現重症前兆立即送往6家重症責任醫院許玉芬科長強調,家中嬰幼兒若有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肉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任一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至新北市6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包含亞東、慈濟、新店耕莘、淡水馬偕、恩主公及雙和醫院治療,相關資訊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ntpc.gov.tw/主題專區/疾病防疫/腸病毒防治專區查詢。 

未滿5歲當心 腸病毒疫情連4周升溫

未滿5歲當心 腸病毒疫情連4周升溫#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開學剛過一周,腸病毒仍在流行,整體疫情略呈上升趨勢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教托育機構應隨時留意5歲以下小孩及學童個人衛生及健康,落實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隔離等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機會。腸病毒疫情連4周成小幅上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4,091人次,連續4週呈小幅度上升。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歲女童,8月中旬因嘔吐及發燒症狀就醫,之後因症狀持續且出現臉部肌肉不對稱、嗜睡、肌抽躍及步態不穩等症狀再度就醫並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D68型重症,目前仍住院治療中。衛生單位調查,個案潛伏期間活動地以住家為主,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不排除個案因無症狀帶原者造成感染;衛生單位已加強個案家庭腸病毒相關衛教及環境消毒方法。腸病毒感染力強 記得定期消毒環境國內今年累計9例腸病毒重症、1例死亡,今年已檢出33例腸病毒71型個案,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71型病毒活動。疾管署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民眾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並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及教導兒童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的習慣。當兒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遵照醫師建議在家休息,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生病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病毒傳播機會。疾管署也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一旦發現嬰幼兒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熱情發威 未達5歲幼兒要當心

腸病毒熱情發威 未達5歲幼兒要當心#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歲半的陳姓女嬰上週末在家發燒,2天後嘴巴周圍、手腳都出現許多潰瘍與水泡,8歲的姊姊也在2天後出現同樣的狀況,檢查後確診姊妹皆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醫師提醒,開學後容易造成群聚感染,學童常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年幼弟妹而不自覺,恐造成另一波感染高峰,為免群聚感染影響家人,須隨時注意保持手部衛生。天氣炎熱疫情升溫 2週以來腸病毒患者激增 天氣炎熱,氣溫不斷飆新高,腸病毒疫情隨之增溫,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醫師高佳慧表示,近2週以來門診常見的腸病毒患者多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症狀是手腳有明顯的水泡,且幾乎10個求診病患中就有1人確診罹患腸病毒,兒童病房也有1/4左右的患者是因為腸病毒症狀嚴重而住院治療。小於5歲幼兒較容易高燒、咽喉水泡高佳慧醫師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炎熱的夏季更是每年腸病毒的高峰期,多數腸病毒感染無明顯症狀,有些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臨床表現症狀常見為手足口病及疹性咽峽炎。 小於5歲的幼兒比較會出現反覆高燒,咽喉水泡潰瘍無法進食的症狀,甚至少數病人會出現腸病毒重症,包括嗜睡、嘔吐、心跳快、肌跳躍反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症狀為發燒、出現小水泡在口腔腸病毒手口足症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以及屁股周圍。 小病患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造成脫水須住院治療,病程約5-7天。疹性咽峽炎則主要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3-5天。開學候群聚感染風險高高佳慧醫師呼籲,家中若有一孩子罹患腸病毒,進行居家隔離時要注意同一家人相互感染問題,大人與幼兒都要勤洗手,並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此外,最近流行的腸病毒手足口症多有嚴重皮膚大面積水泡情形,提醒家屬在照顧上不必恐慌,多半會自行痊癒不會留疤,應避免讓孩子抓破水泡,以免水泡內的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或感染細菌造成蜂窩組織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