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國內腸病毒疫苗 可望於三年後問世

國內腸病毒疫苗 可望於三年後問世#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腸病毒一直是嬰幼兒健康的一大威脅,在台灣,嬰幼兒感染腸病毒重症的個案,只要時序一進入夏天,數字就會不斷增加,在今年嬰幼兒腸病毒死亡病例,就高達六起,也因此讓眾多家長只要得知孩子罹患腸病毒,便會面露驚慌,但根據國內生技公司的最先疫苗研發進度來看,不久的未來,新型腸病毒71型疫苗可望能夠問世。新型腸病毒疫苗 目前進入第二階段人體試驗國光生技公司已於日前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可進行腸病毒71型疫苗的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並由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開始執行二期臨床試驗,此項臨床試驗目前正在國內數家醫學中心同時進行。腸病毒嬰幼兒健康殺手 今年累計六例死亡個案   腸病毒可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易感染族群為6個月至2歲的幼兒,5歲以下之幼童約佔所有重症病例 90%,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時候則可能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因腸病毒重症死亡人數為6名。國光生技指出,目前此一腸病毒疫苗已經開始進行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子公司安特羅預計將可於2016年完成三期人體臨床試驗並提出藥證申請,如果一切順利將可於2018年獲得藥證並上市。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71型腸病毒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71型腸病毒#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疾管署透過社區監測,發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腸病毒71型個案,為一名3歲大男童,與父母長住馬來西亞,11月26日回國時出現喉嚨痛、耳朵痛等症狀,隔日因手腳掌、膝蓋、屁股出現紅疹就醫,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其妹妹也出現類似症狀,目前均已康復。對此,疾管署提醒民眾,冬天雖然不是腸病毒流行季,但腸病毒並不會完全停止活動,全年皆有感染的風險,所以,無論身處國內外,都要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免腸病毒趁虛而入。71型腸病毒 在東南亞、日本皆曾監測過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腸病毒疫情於3月底開始上升,6月達高峰後持續下降,截至目前共有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而今年社區主要流行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型,首次於11月底檢出腸病毒71型的輕症個案,近年在鄰近東南亞國家及日本皆曾被監測到。不過,台灣過去於2008年及2011至2012年間亦發生過腸病毒71型的流行,至今雖已兩年沒出現大流行,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疾管署亦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防止疫情發生。注意!呼吸急促、肌抽躍為前兆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家長要特別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若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母親懷孕染腸病毒 當心傳染給新生兒

母親懷孕染腸病毒 當心傳染給新生兒#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疾管署公布1例克沙奇B5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居住北部的新生男嬰,10月2日出生後第7天出現發燒,合併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肝炎及心肌炎等症狀,於加護病房救治5天後,病況轉趨穩定,日前已康復出院。提醒準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注意自身及幼兒的健康狀況,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感染腸病毒。新生兒感染克沙奇B型病毒 嚴重恐致死自2003年迄今,國內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中,以感染克沙奇B型最為常見,其次為伊科病毒;克沙奇B型感染者當中又以克沙奇B3型最多,佔85%,B5型僅有1例。感染克沙奇B型病毒者,絕大多數症狀輕微,一周內可自然痊癒,但是新生兒感染時,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多發性器官衰竭,嚴重威脅生命。目前累計共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目前主要流行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型,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無明顯活躍跡象。今年截至為止,累計共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為克沙奇A2型、A5型、A16、B5型、腸病毒71型及伊科11型,其中感染伊科11型的新生兒不幸往生。雖然目前已過腸病毒流行高峰,疾管署仍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防止疫情發生。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 媽媽們應多留意幼兒狀況疾管署表示,腸病毒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除此之外,也再次呼籲家長與幼童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新北今年首例!新生男嬰染腸病毒併發重症

新北今年首例!新生男嬰染腸病毒併發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衛生局指出,今(21)日確診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個案為居住淡水區新生男嬰,出生後第7天(103年10月2日)出現發燒、合併血小板低下、肝炎及心肌炎等症狀。經確診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於加護病房救治5天後,病況轉趨穩定,日前已康復出院。衛生局也提醒準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注意自身及幼兒的健康狀況,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感染腸病毒。腸病毒恐透過自然產傳染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李佳琪簡任技正說,腸病毒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今年截至目前全國有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另外,衛生局自即日起將淡水區列為腸病毒高風險區,今(103)年底前該區之幼兒園、托育(嬰)中心於一星期內同一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有2名以上幼童經診斷為腸病毒(含疑似)應依規定停止上課7日。 

腸病毒流行期 落實洗手5時機防感染

腸病毒流行期 落實洗手5時機防感染#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9月開學季亦是腸病毒流行期,開學後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助長腸病毒的傳播,也會增加家庭及社區的感染機會。提醒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正確教導學童正確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生病不上學」,使用「漂白水加水稀釋」消毒。依據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全國累計共5例腸病毒重症個案,造成1名嬰兒死亡,其餘4名個案均順利康復。金門縣衛生局表示,已接獲校園通報腸病毒輕症個案,衛生局提醒,大人小孩務必要落實正確洗手五時機,即在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以及洗手五步驟:濕、搓20秒、沖、捧、擦等衛生習慣。被傳染者 病毒量恐增加家中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輕症時,應立即主動告知校(園)方,並請假在家休息。學校方面,除確實通報外應定期進行消毒工作,建議可用市售漂白水進行擦拭,而消毒水的稀釋比例為漂白水20cc加上清水2000cc調製而成。衛生局提醒:多數人感染腸病毒時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常見症狀有手足口症、泡疹性咽峽炎等,約7~10天即可痊癒,家中有多名孩童者,應盡量隔離避免接觸患者,因第2個病患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開學後學童互動增 當心腸病毒傳播

開學後學童互動增 當心腸病毒傳播#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各級學校陸續開學,由於目前仍然是腸病毒流行期,開學後學童間的互動容易增加腸病毒傳播,也會增加家庭及社區的感染機會,疾管署表示,今年主要流行的腸病毒為克沙奇A型,雖然腸病毒71型較不活躍,重症群聚感染的風險較低,但仍不可掉以輕心。5歲以下嬰幼兒為高危險群5歲以下嬰幼兒為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再次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與家中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同時密切注意病童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診治,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感染腸病毒症狀有時不明顯,類似一般感冒,但仍具有傳染力,因此學校或家中有兒童及嬰幼兒者,務必落實正確勤洗手,隨時注意個人及幼童衛生習慣,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並定期消毒。

兩童染腸病毒 竟侵犯神經險癱瘓

兩童染腸病毒 竟侵犯神經險癱瘓#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今年秋季氣後異常高溫,各地都出現近十幾年來的歷史氣溫新高紀錄,也讓腸病毒持續發威,但家長對於腸病毒的認知,可能只是停留在上吐下瀉、發燒等症狀,然而,台中就出現兩名孩童,腸病毒入侵神經系統,即使治癒,也會留有四肢無力、行走顛頗的後遺症,醫師就呼籲,腸病毒症狀即便緩解,還是會持續停留在孩子身上長達一個月,若抵抗力低弱,可能會再度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可別掉以輕心!走路顛簸、手無力 腸病毒侵犯神經系統光田綜合醫院兒科江國樑醫師指出,這兩位個案都年僅2、3歲,第一位小弟因腸病毒引發肺炎住院2天即緩解出院,沒想到看似康復的孩子過沒兩天反而突然出現左手無力,雙腳走路顛簸等「急性肢體無力」的症狀,經核磁共振、電生理及肌電圖檢查,發現病童頸椎神經前角細胞有嚴重受損,應是遭受腸病毒侵襲所致,須經長時間的復健,才可能恢復正常。   另一位小弟則是家長發現走路有點搖晃不穩,尤其右腳無力相當明顯,所以前來醫院檢查,經過詳細問診,發現這位小弟一週前也感染腸病毒,因當時症狀不嚴重,在附近診所治療。腸病毒將滯留身體長達一個月之後,小弟安排相關檢查後,發現腰椎神經也有輕微損傷,研判應該也是腸病毒侵犯神經留下的後遺症,經治療後仍需接受復健療育。值得注意的是,腸病毒分為六十多種,而這兩名孩童所感染的病種,都是台灣較為常見的克沙奇A2病毒。 江國樑呼籲,即使病童燒退或相關典型症狀緩解後,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腸病毒會存在孩子體內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加上幼童的抵抗力較弱,殘存體內的病毒是否會有後續的發作或侵犯都需謹慎,若發現孩子之後出現肢體無力或麻痹的症狀發生時,請儘快就醫治療。

過敏寶寶出生塗低敏乳液 可降低35%異位皮膚炎風險

過敏寶寶出生塗低敏乳液 可降低35%異位皮膚炎風險#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高達兩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其中,嬰幼兒占了將近一大半,每十個小朋友,就有一位必須受搔癢之災,更有嬰兒一出生沒幾個月,手臂、手肘等處,便出現粗糙與紅疹搔癢的狀況,醫師就提醒,有過敏體質家庭,所生下來的小寶寶,建議可在出生後,即刻開始塗抹低敏性的保濕乳液,可大幅減少寶寶長大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達三成五。過敏家庭新生兒 容易罹異位性皮膚炎根據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調查發現,過敏家庭有約6成的寶寶會在1歲前發病,更有高達8成5的機率會在5歲前發病,居高不下的發病機率困擾著眾多台灣過敏家庭。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幼兒期,主要與先天性過敏體質有關,病患體內的聚絲蛋白基因(Filaggrin)產生突變,使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會下降,並且增加表皮環境中過敏原的穿透性,導致嬰兒皮膚乾燥、進而發展為皮膚炎。過敏家庭的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機率高,黃毓惠醫師建議越早開始肌膚護理,越能提早強化肌膚屏障,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機率。新生兒從保濕著手 罹皮膚炎風險降低家長可以選擇不要含有香精等致敏性成分的保濕與清潔用品,例如塗抹添加神經醯胺或聚絲蛋白等能幫助肌膚維持健康保護功能的成分。神經醯胺前質可促進皮膚屏障功能及保水度,而聚絲蛋白分解產物(天然保濕因子)則可快速改善肌膚乾燥,增強肌膚防禦力。此外,夏季寶寶容易流汗,護理師也提醒,盡量不要讓汗水長時間停留在肌膚上,家長應以清水或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沐浴用品溫和清潔,避免汗水讓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