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驚!男嬰出生3天染腸病毒重症

驚!男嬰出生3天染腸病毒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嘉義市近日發生1例新生兒罹患伊科11型腸病毒重症個案,個案男嬰,母親因發燒不適至醫院待產,經醫師評估後以剖腹產方式產出。該男嬰於出生第3天出現發燒、呼吸喘等嚴重症狀,確認感染腸病毒,目前於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中。嘉義市衛生局表示,目前這名男嬰還在加護病房持續治療中,提醒準媽媽、家中有嬰幼兒及孕婦者,應注意健康狀況落實正確勤洗手,避免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恐透過自然產或產後接觸感染依據監視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共累計5例腸病毒重症個案,今年主要流行的腸病毒為克沙奇A型,另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並不明顯,伊科病毒僅有零星輕症個案。過去國內新生兒重症個案以感染克沙奇B型較常見,但伊科4、6、11、30型也曾造成重症死亡個案;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者,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多發性器官衰竭,嚴重威脅生命。伊科病毒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給新生兒,衛生局特別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腸病毒群聚未即時停課 衛生局再開罰

腸病毒群聚未即時停課 衛生局再開罰#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資料,今年全國已有4例腸病毒重症病例。桃園縣衛生局於6月13日針對桃園縣八德市某幼兒園進行腸病毒防疫稽查,發現該園有一班級於一週內有2名幼童診斷為腸病毒,但未依規定辦理停課,已違反桃園縣政府公告之腸病毒防疫措施,將對該園處分罰鍰新臺幣1萬5千元,累計今年已有2家幼兒園因未辦理停課遭衛生局處分。 已有2家幼兒園受罰衛生局重申幼兒園及課後照顧服務中心,暑假期間仍應遵守腸病毒1127停班原則,如於1週內同1班級有2名以上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該班應辦理停課7天,如經查核發現未依規定辦理停課之機構,將依法處以最高罰鍰新臺幣1萬5千元,並將該機構名稱公布於衛生局網站。除注意停課外亦應持續加強環境消毒及清潔,例如常接觸的門把、桌椅、餐桌、樓梯扶手及玩具等,每日以500PPM稀釋漂白水(一般市售漂白水與清水比例為1:100)擦拭消毒,以有效預防腸病毒。 

腸病毒群聚感染未停課 幼兒園遭罰

腸病毒群聚感染未停課 幼兒園遭罰#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桃園縣大溪某幼兒園疑有未依規定辦理腸病毒停課作業,衛生局進行實地稽查,發現該幼兒園於一週內有兩名學童感染腸病毒卻未辦理停課,已違反桃園縣政府公告之腸病毒防疫措施,將對該園進行處分罰鍰新臺幣1萬5千元,為桃園縣今年第一例因幼童發生腸病毒群聚事件未停課受裁罰的案件。 公布機構名稱  挨罰1萬5千元桃園縣衛生局分析統計資料,顯示本年第25週(6月15日至21日)全國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為1,655人次。衛生局提醒學校及教(托)育機構屬較易發生腸病毒傳染的場所,小學一、二年級、幼兒園及課後托育中心機構等,應遵守腸病毒1127停班原則,如於1週內同1班級有2名以上幼(學)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該班應辦理停課7天,如經查核發現未依規定辦理停課之機構,將依法處以最高罰鍰新臺幣1萬5千元,並將該機構名稱公布於衛生局網站。而學校及機構除應落實停課作業外,於腸病毒流行期間應加強環境之消毒及清潔,例如幼童常接觸的門把、桌椅、餐桌、樓梯扶手及玩具等,每日以500PPM稀釋漂白水(一般市售漂白水與清水比例為1:100)擦拭消毒,以有效殺死腸病毒。 

腸病毒肆虐 全台已累計四例重症

腸病毒肆虐 全台已累計四例重症#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腸病毒已進入流行高峰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共同辦理「腸病毒防治宣導記者會」,教導小朋友正確洗手5時機「看病後」、「接觸幼兒前」、「如廁後」、「擤鼻涕後」、及「吃東西前」。衛生局呼籲,家長跟師長們也要一起來「手」護寶貝的健康。北市腸病毒疫情較去年嚴重臺北市衛生局林奇宏局長表示,歷年來腸病毒約自4月初進入流行期,6月達高峰,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103)年截至6月16日止,全國已確診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臺北市近4週(21~24週,5/18~6/14)腸病毒急診就診千分比平均值也高於前3年同期平均值。鑑於腸病毒進入流行期,北市衛生局已於3月底前,針對本市國小、幼兒園與托育中心與孩童喜歡出入遊玩的大型公共場所等,完成環境消毒、洗手設備等腸病毒防治查核與輔導工作,提醒教托育機構加強宣導勤洗手、定期進行環境消毒、落實病例通報,保持高度警戒心與落實各項防治工作。正確洗手是防範腸病毒的基本功,且可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機會,臺北市衛生局及教育局會持續透過不同的宣導管道與方法,提醒大人小孩,勤洗手(溼、搓、沖、捧、擦)及洗手5時機(看病後、接觸幼兒前、如廁後、擤鼻涕後、吃東西前)的重要性。也提醒家長注意,若幼童出現發燒、嘔吐、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等部位出現小紅疹或水泡等疑似腸病毒症狀時,應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學童應請假在家休息;若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時,應儘速至大醫院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腸病毒疫情高峰 落實勤洗手預防

腸病毒疫情高峰 落實勤洗手預防#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4月進入流行季,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成。因此嘉義縣衛生局為加強腸病毒防治宣導,特別邀請麥當勞叔叔下鄉,現場示範「勤洗手預防腸病毒」的正確觀念,教導大人小孩如何正確洗手,預防腸病毒。謹記正確洗手5時機衛生局長鍾明昌表示,腸病毒對幼童的傳染性極強,尤其感染的兒童多為五歲以下的幼兒,因此預防腸病毒最佳方法便是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把握正確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應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守護自己與孩子健康。另外,提升自體抵抗力,也是預防腸病毒很重要的一環。因此活動除了繼續強調「洗手」這個基本的防疫動作外,更要教導小朋友養成「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勤洗手 吃得巧 動得好 」才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三大法寶,希望藉由此一活動的推廣,小朋友們都能身強體壯、健健康康!

腸病毒升溫 衛生局撥發2萬瓶漂白水

腸病毒升溫 衛生局撥發2萬瓶漂白水#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防範腸病毒疫情,桃園縣衛生局緊急撥發20,867瓶漂白水提供轄區內各幼兒園使用,針對幼童常接觸的門把、桌椅、餐桌、樓梯扶手及玩具等,以1:100稀釋倍數漂白水進行擦拭,以加強校園環境消毒。衛生局監測腸病毒就診人數第23週全國為2,186人,較前週上升13.7%。 洗手記得擦乾 減少病毒再沾附衛生局建議,環境以500PPM稀釋漂白水(市售含氯漂白水與清水比例1:100)擦拭可預防腸病毒,另外最有效方便的方法就是洗手,有鑑於市售乾洗手產品主要成分為60至75%酒精,但腸病毒外層並無脂質外套膜,因此市售產品75%以下的酒精性乾洗手液對預防腸病毒並沒有效,唯有透過洗手時的搓洗動作,才可有效減少病毒數量。洗手時也需注意,兒童指縫間最易被忽略,家長應留意孩子指縫清潔,洗後記得將手擦乾,以減少再沾附病毒的機會。 衛生局提醒家長,幼童生病應在家中休息,並觀察是否出現「高燒不退」、「嘔吐」、「肢體無力」、「睡夢中抽搐」等腸病毒重症前兆,如有這些病徵應迅速送往腸病毒責任醫院就醫,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獲得妥適治療。

疫情高峰期 1歲童染腸病毒克沙奇A型

疫情高峰期 1歲童染腸病毒克沙奇A型#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腸病毒重症案又添一例,日前疾病管制署公布今第4例腸病毒重症案,是一位住在南部1歲多男童,他在5月多時出現發燒、咽峽炎、抽搐、左下肢無力及步態不穩等,疑似急性腦脊髓膜腦炎症狀,所幸即時就醫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經研判後確診為克沙奇A5型腸病毒重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為止主要流行的腸病毒為克沙奇A型,而截至為止前,已累計共4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克沙奇A2型、A16型、A5型各1例,另一例為腸病毒71型。A型病毒多為輕症表現 5歲以下幼童為高危險群感染克沙奇A型病毒大多數是以輕症表現,過去少有重症個案,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並無明顯開始活躍的跡象,研判近期發生大規模重症疫情的風險仍低,但請醫師與民眾持續保持警覺,注意防範。疾管署提醒各位民眾,家中若有5歲以下的嬰幼兒應多加留意,因為他們為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此外,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更需特別注意,腸病毒感染者有時症狀並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但仍具傳染力,且不容易察覺及預防,所以,無論在家中或公共場所,都要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才能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

中醫教你對抗腸病毒 3茶飲提升免疫力

中醫教你對抗腸病毒 3茶飲提升免疫力#腸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腸病毒疫情也來到了流行高峰,對此,中醫提醒民眾,除了透過洗手、環境清潔、均衡飲食等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降低感染機會外,平時也可利用中藥煮成的免疫茶來提升免疫力。新生兒及3歲以下幼兒為高危險群根據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楊紓怡醫師表示,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傳染,或食入受到病毒感染的食物、水而引發的,其中又以10歲以下學童為好發族群,尤其是新生兒及3歲以下幼兒更為高危險群。一般潛伏期約3~6天,多數人感染後沒有症狀,而典型的腸病毒感染臨床症狀為手足口症,包括口腔黏膜、牙齦、舌頭等出現潰瘍,手足掌側、臀、膝蓋等處出現紅皮疹,雖然以上的臨床表現都可透過治療緩解,但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持續嘔吐、呼吸急促等情況,則需立即就醫治療,以避免疫情更加嚴重。中醫治療預防3部曲 降低腸病毒發生率就中醫觀點來看,認為腸病毒以臨床表現應歸屬溫病、濕溫、時疫,為風邪熱毒,兼夾濕邪,蘊於肌表為病,治療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方向,因此,楊紓怡醫師提出治療、預防3部曲,幫助民眾對抗腸病毒。1)預防勝於治療/針對高危險群的新生兒及嬰幼兒,補足脾、肺之氣,以加強提升免疫力,避免感染腸病毒,建議用免疫茶做為調節,材料包括黃耆3錢、白朮3錢、防風2錢、茯苓2錢,以1000c.c.水煮開後轉小火悶30分鐘,待涼即可飲用。2)清熱解毒/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發燒、咽喉疼痛、嘔吐、身痛等症狀,此時可用銀花薄荷茶來緩解,材料為金銀花3錢、板藍根3錢、連翹2錢、薄荷1.5錢、紫蘇1.5錢,以1000c.c.水煮開後轉小火悶30分鐘。若是出現手足、臀部等的水泡,則可酌加涼血藥如生地黃2錢、白茅根2錢一同熬煮。3)益氣養陰/腸病毒發病後期,水泡、潰瘍等皆已減輕,此時體力尚未恢復、容易感到疲倦等,也可能會產生咳嗽、慢性咽炎等症狀,建議可用養陰生津茶來滋養,材料包括沙參2錢、麥門冬2錢、桔梗2錢、紫蘇2錢、玉竹2錢,以1000c.c.水煮開後轉小火悶30分鐘即可。改善飲食、生活習慣 降低感染機會最後,楊紓怡醫師提醒各位民眾,除了中藥茶飲可以幫助症狀緩解外,飲食方面也要以清淡、冷熱適宜的流質食物為主,另外,可適量飲用椰子汁、蓮藕汁等來達到清熱涼血的功效,在生活習慣上,注意居家衛生及個人衛生問題、勤洗手,將感染機會降至最低,進而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