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花蓮慈院把關食品安全 獲國際雙認證

花蓮慈院把關食品安全 獲國際雙認證#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吃」對人來說有多重要,尤其是對住院的病患而言適當的營養補充,更是治療計畫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花蓮慈濟醫院每天平均供應一千多人次的住院病患用餐需求,因此為了保障民眾的飲食安全與健康,除了不斷的提昇就醫環境與醫療設備外,花蓮慈院對於病患與家屬用餐健康安全的講究,更獲得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頒發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認證與及ISO22000:Food Safety(UKAS) 國際驗證,成為東部地區唯一一家ISO22000及HACCP雙重認證的醫院。在醫院內除了有營養均衡的一般供餐,針對不同疾病、症狀病人的需求,還有糖尿病餐、低普林餐等各項治療伙(餐),為了讓每位住院患者都能吃得安心與健康,花蓮慈院營養組組長劉詩玉表示,花蓮慈院營養組廚區人員非常注重廚房的環境衛生與餐飲製作流程,不僅每個步驟都必須符合安全衛生,貫徹品質管理,以確保廚房環境空間保持清潔,不得有藏污納垢的情形發生;透過持續改善機制,嚴格的控制每道菜的製作流程,避免食物的污染與不潔引發食物中毒事件,層層把關,用心守護住院病患的飲食與健康。SGS公司副總裁黃世忠表示,「廚房是幫病人營養把關的無名英雄,因此任何微小的程序都必須符合衛生安全。」全台灣同時通過認證與及ISO22000:Food Safety(UKAS) 國際驗證的食品企業只有百分之二十,而花蓮慈院積極展現對各項服務品質的要求,從人員受訓、設備與流程加強管控,連菜單設計與熱量控制都由營養師調配,嚴格把關住院病患的飲食健康。花蓮慈院高瑞和院長表示,食品衛生安全相當重要,特別感恩營養組除了在病患提供營養支持及衛生食品細心把關,結合食品衛生安全提供給病患最優質的餐食,全面提升醫院的專業能力與服務品質,做好守護生命的工作。

從農田到餐桌 政府將落實食品安全

從農田到餐桌 政府將落實食品安全#食品安全

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在本月5日表示,鑑於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影響,行政院長陳冲在今日院內會議中宣示,安心內閣要從安心食品做起,推動全面檢討每一個跟食品健康、食品安全的環節跟項目,也就是要確保「從農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過程當中,能保障所有食品安全,以達到維護國人健康的目的。楊永明表示,行政院會開始要求相關部會,例如衛生署、農委會、環保署等,嚴格檢視目前所有相關食品安全與衛生的層面與法規,由各個部會分別執行,同時也透過跨部會監督,達成一套整體性、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面檢討與規範。楊永明表示,首要是在法規上進行全面檢討與合理化,第一步就是對於「食品衛生管理法」的全面修正。在去年塑化劑事件後,當時陳副院長即在會議中要求檢討「食品衛生管理法」,再配合近來相關事件所衍生的因素,該法將有極大幅度的修正,包括加強食品安全控管及風險評估、建立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得對食品安全事件採取預警措施或緊急措施。此外,也會強化食品業者落實自主管理之責任。楊永明表示,政府會自政策面、法規面和執行面同步檢視,並進行跨部會溝通與合作,檢視標的將包括食品添加物、飼料添加物、動物用藥及農藥等與食品直接與間接有關的項目。同時,將要求各部會必須對合理化後的法規嚴格執行,不容許有任何折扣,並由江副院長在既有的「食品安全會報」中,進行監督與協調跨部會合作。楊永明強調,政府面對的不僅是單一個案,目前已在積極處理禽流感問題,萊克多巴胺等相關議題也會跟立法院尋求兼顧方案,但在此議題之外,各部會都要開始落實個別檢討,透過嚴格的政策檢視、法規翻修及切實執行,確保國人食品安全。

小腿腫脹還發燒 竟是蜂窩性組織炎

小腿腫脹還發燒 竟是蜂窩性組織炎#食品安全

38歲的陳先生除香港腳反覆發作外,過去健康情形良好,近日左腳小腿開始有腫脹的情形,起初以為是近日走路較頻繁,筋肉發炎,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但是腫脹處逐漸泛紅及疼痛,並出現發燒的情形,於是至成大醫院急診求醫,實驗室數據呈現白血球增多及發炎指數增高的情形,經血液培養後,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小腿紅腫熱痛的情形亦隨之改善,其後病患出院並於門診追踪。此種所謂蜂窩性組織炎並不少見。成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淑慎指出,皮膚是個天然屏障,阻擋了微生物的入侵,顯微鏡下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然而一旦此天然屏障受損,各類的病原體即可侵入皮膚,然而皮膚組織的感染。這輕則如青春痘影響了外在的形象及心理層面,重則如壞死性筋膜炎,常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早期意識到症狀,早期處理才是上策。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細菌常見為金黄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治療主要是以抗生素治療及改善危險因子為主。少數的患者病灶已侵入筋膜層或己造成化膿則須在給予抗生素的同時,搭配外科引流才能有較好的預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南部處在沿海地帶,傷口浸潤海水易併發壞死性筋膜炎,此病灶進展快速,死亡率高不可不慎。

讓民眾吃得心安! 衛生署:加強食品添加物與食品製造業管理

讓民眾吃得心安! 衛生署:加強食品添加物與食品製造業管理#食品安全

行政院衛生署連兩天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邀請產官學人士討論食品添加物、食品製造業的管理與改革,22日做出總結報告,針對加強食品添加物的管理以及食品製造業管理提出改革方案。21日為全國食品安全會議的首日議程,學者專家達成共識,比照歐盟訂定國人的塑化劑容忍值、訂定嬰兒食品與包裝飲料等食品的塑化劑限量標準、以及食品負面履歷,要為食品安全把關。22日提出的食品添加物管理改革方案包括分類、管理、標示、查核以及檢驗。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系講座教授顏國欽表示,分類包括單方食品添加物管理,參考國際規範與國人飲食習慣,檢討現有分類制度;複方食品添加物的管理上則要強制登錄、要求業者提供成分與檢驗方法。顏國欽說,管理上則要訂定食品添加物業者管理辦法、強化食品添加物追溯與追蹤系統;現行包裝食品的食品添加物標示法與規定也要去檢討改進,對於食品添加物更要縝密查核檢驗。至於食品製造業的管理與改革方案,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樹功表示,必須提升自主管理並強化業者專業知能、強化登錄制度並加強列管追蹤、強化稽查能力以及專才人員錄用與培訓、健全市場監測並加強列管追蹤、落實食品加工製造追溯與追蹤、適時修訂法令規章並強化管理。會議中產官學的專家也提出綜合建議,包括建立完善登錄制度、建構推動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自主管理驗證體系等。

外食族 吃下肚的是營養還是大腸桿菌?!

外食族 吃下肚的是營養還是大腸桿菌?!#食品安全

外食人口逐年增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維護民眾食品安全與衛生,進行有設座可立即食用或外帶便當業者盒餐抽驗,抽驗結果均符合規定。本次抽驗全程採取無預警方式突擊抽查,並抽檢業者現場已製備完成之菜餚餐食,且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一般食品類衛生標準作為檢驗標準,檢驗項目為(1)微生物限量:每公克中大腸桿菌群最確數(標準:1,000MPN/g以下)及每公克中大腸桿菌最確數(標準:陰性);(2)性狀:有無異味、異色、異物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是製程有無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食材、器具、包裝等製作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呼籲餐館業業者應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確實遵守衛生安全操作原則,按部就班謹慎操作,食物的處理應以新鮮、清潔、迅速、儘快食用為原則。另提供外送服務之業者,於消費者食用前應確實做好餐盒的衛生保存措施,以防範食物腐敗,避免食物中毒發生。抽驗結果,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及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查詢相關訊息,或電洽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費,外縣市民眾請撥02- 2720-8889)轉7110。

天氣濕熱好生細菌 應慎防食物中毒

天氣濕熱好生細菌 應慎防食物中毒#食品安全

對於食品安全的問題你最擔心什麼?每隔一陣子,媒體就會報導哪裡有黑心食品,或者哪裡又發現有不合格農藥檢出的農漁養殖產品。這些消息常常弄得大家開始疑心,自己是不是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了很多有毒的東西或甚至是致癌的東西。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想知道所吃的食品安不安全或有沒有毒,就要先了解有哪些「物質」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食物當中,然後再探討它的「含量」是否足以傷害身體。張營養師舉例說明,我們對加了太多糖的食品形容說「甜得要命」,或加太多鹽的食品形容說「鹹死人了」,表示即使是像糖、鹽這些日常調味品,含量太多時對身體也是有「害」的,甚至對糖、鹽代謝不良的人是有可能會致命的。當然,食品安全專家和食品衛生單位所注意的範圍,並不是糖和鹽的用量問題,而是在防範食品病原菌的污染,食品添加物的使用規範,以及農藥殘留量的檢測。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年大約有四千例左右的食物中毒事件通報,一般相信沒有通報的食物中毒應超過十倍以上。張營養師指出,食品中毒多由細菌、毒素、化學物質的污染所引起。食物一旦受到細菌的污染,雖然因為菌數少不會馬上致病,但若又在不當的條件下存放長一點時間,細菌在濕熱的環境中快速繁殖,達到致病的菌數,通常這並不是肉眼所能察覺到的危險,吃了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防範未然,不要將有毒的東西吃下肚,就是要多注意個人和環境的衛生,避免熟食遭到生食的沾染,並且冷藏和加熱都要到達足夠的溫度以抑菌或滅菌。例如:家中的剩餘食物應盡速放入冷藏,而不要置於室溫過久,以免細菌的滋生;而剩菜從冷藏取出再利用時,也要充分加熱達到80℃以上殺菌,才可有效的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預防食品受到毒素或化學物質的污染得從食品檢驗把關,例如:衛生局在賣場抽驗之後,發現花生及花生製品含致癌(肝癌)的黃麴毒素超過標準值,要求全面下架,並追溯來源。花生、黃豆、玉米、五穀雜糧、中藥材等食材在濕熱的環境中存放一段時間,就容易長黴菌並釋出黃麴毒素。張營養師提醒民眾,由於高溫烹調的方法無法將黃麴毒素去除,消費者必須從採購就開始提高警覺,選用真空包裝產品。買回家後也要將這些乾料食材存放在冰箱或低溫、乾燥處,一旦有發霉的疑慮,應立即丟棄不要食用,來防止食入黃麴毒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