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臉型要雕塑,必需按照思考邏輯從皮膚、脂肪、筋膜與韌帶、肌肉、骨頭與牙齒,層層剖析,方能給消費者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清楚而直接明瞭,而不是半調子,急就章式的醫療。脂肪(Fat, adipose tissue)是人體重要的構造,“增一分則太肥, 減一分則太瘦”,穠纖合度,讓人充滿彈性與光采。相信沒有人會懷疑小baby的年輕,雖然兩駝ㄉㄨㄞˇㄉㄨㄞˇ,然而卻是洋溢著最青春的能量與彈性,因此老化與嬰兒肥的脂肪分布截然不同,必須分別出來。依照質與量分析之,請看下列的比較表: 根據Ferrario, V. F.(1999年)的論文顯示,女孩子的臉型約13歲即定型,男孩子則持續成長到成年才定型。比例既然固定, 就盡量不要讓後天破壞它,要保持戰果!!人體頭頸部(head and neck) 80%的脂肪都在下頷骨(mandible)的上方,分成表淺與深層脂肪,以筋膜(SMAS)做區分。尤其老化時會集中堆積與下垂於法令紋(nasolabial fold)與下頷部四周(包括頸部platysma肌肉上下,尤其是下巴下方), 眼框下的脂肪則逐漸移動至臉頰,造成淚溝線(nasojugal fold)更加明顯,形成不俐落的肥胖與衰老感。所以除惡務盡,抽乾它吧! <臉部抽脂的基本原理>從Gasparotti, M. 1992年發表第一篇頭頸部抽脂論文以來,陸續Illouz, Y. G. 1996年;Goodstein, W. A. 1996年; Grotting, James C. 2001年亦有為數不多的學術發表,畢竟整形美容願意分享的有限,新領悟更稀少。抽脂的基本原理乃利用鈍頭(blunt-tip)的抽脂管伸入臉頰,是造成傷害最少的器械,可以使抽脂過程集中在同一組織介面,不至於越矩, 影響到筋膜層以下的構造,脂肪細胞間的空隙與間隔(septum)可以完整部分保留,減少內含淋巴與血管的傷害,揚棄超表淺抽脂(superficial liposuction)的缺點, 不影響皮膚下的真皮構造(Sub-dermal structure),還讓皮膚能夠收縮(skin retraction),貼到下方的構造,同時兼顧彈性。 <評估>因為妳會面對皮膚鬆弛與脂肪過多的兩項抉擇,有個簡單的方式可以把皮膚鬆弛的問題抓出來,那就是消費者可以自行測量皮膚的鬆弛度測試,也就是著名的Illouz test: 方法是先量耳垂(earlobe) 和 下巴尖 (chin tip)的距離,再將臉頰的肌膚拉起來,再測量一次兩者間的距離,若是距離少於 15 %的改變,則代表皮膚沒那麼鬆,可以只做抽脂即可; 但是倘若超過20%,則需要無疤微創拉皮術。術前必須由消費者提出比較在意的部位, 如臉頰較肥胖處,再與醫師溝通,依照專業提出建議,並取得平衡點。一般是將顴骨(zygoma)和下巴(chin)的連接線下方的累贅油脂抽光。所以手術前將理想的抽脂區標示出來,並考量兩側的對稱性,請消費者端詳鏡子是否與她的期待吻合。<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手術過程>延襲微創手術(minimal invasive Tx)的概念,傷口要極小,恢復期要短,就像<莊子>書中的<<胠ㄑㄩ篋ㄑ一ㄝˋ>>篇,用[從旁邊打開箱子],來比喻盡量從正面看不到的地方,來處理問題。消費者在清醒的情況下施行療程,方能充分溝通。 採用神經阻斷術(nerve block),此可以避免過多的抽脂注射液, 影響手術中判斷。利用2mm小鈍頭的抽脂管, 由鬢角(Side burn)或下巴下方陰影處的0.2至0.3cm傷口,經由反覆的pretunnel進出動作, 使抽脂液與脂肪細胞混合乳化(emulsification)並破壞細胞,類似將果樹上的大顆水果搖下來,然後盡量無阻力(no resistance)情況下,將手術前標示的筋膜(SMAS)上方脂肪全部抽出(lipectomy)。皮膚馬上會ㄇㄛ˙下去, 也就是像其他抽脂情形一樣,馬上可以看到”消風”的臉。臉部抽脂其實不太會腫脹,因為先打抽脂液,先腫起來,然後抽脂後,油脂水減少,因此皮膚貼上較瘦削的臉, 馬上應該看到效果,而不是漫長,遙遙無期的等待。尤其下巴的脂肪消除後,頸部線條的復原比臉頰更快速,更快看到效果,恢復期更短, 因為頸部的伸展比較利於肌膚的緊實。如果妳的臉肥胖分級屬於較嚴重的,或者你對臉型的要求較高,則可以將深層的脂肪經由口腔內黏膜(mucosa)的小傷口,把Bichat fat拿掉,這是非常簡單的手術,只不過怕妳太瘦了!! <手術時間>20 至30分鐘<注意事項>手術後先冰敷三天, 再改溫敷,臉部彈性繃帶必須於每天晚上使用約七天左右,幫助臉部消腫與肌膚貼緊,然後加上臉部按摩幫助皮膚彈性恢復。抽脂得小心顏面神經(Facial nerve),以免抽完受傷,減少嘴巴的活動度,如嘴外翻(lip eversion),不過神經受傷一般會三至六個月恢復, 因此謹慎就非常重要。抽脂這招可不是每個人都會使得。 大部分只要醫師了解解剖位置,便可以避免傷害與後遺症,機率小於千分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