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

進補小心補進脂肪 肥胖提高疾病風險

進補小心補進脂肪 肥胖提高疾病風險#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近來低溫一波波來襲,在這冷颼颼的天氣裡,許多人認為冬令就是要進補,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火鍋變成大家驅寒的熱門飲食選項。然而,千萬別小看它們所帶來的高熱量,當心脂肪、肥胖悄悄地上身。研究顯示,體脂肪過多易促使全身性發炎並釋放危險細胞因子,導致血管內壁受損,形成血管功能障礙。肥胖除了提高多種疾病的風險外,亦可能與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癌症有相關性,因此體重控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民眾應養成定期自我監測體重的習慣,時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另外,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增加熱量消耗及基礎代謝率,對於慢性病亦有顯著的改善,亦可減重及改善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建議民眾以漸進式增加健走運動量。健走既簡單又輕鬆,但只走到「喘」,不代表已達到運動效果,若體能允許,至少要連續走1小時,才能有效訓練心肺功能與肌耐力。在走路的當中,必須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自然擺動,以正確的姿勢,才能達到運動保健效果,不致造成另外的運動傷害。若有任何相關問題,可洽詢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

冬天來了食慾也來了!當心脂肪找上門

冬天來了食慾也來了!當心脂肪找上門#脂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漸漸變冷,對許多愛美想保持身材的男性與女性,可能是一大挑戰。醫師方銀漢說,氣溫一降低,身體的自我防衛機制便會啟動,使得身體開始囤積脂肪,抵禦寒冬的來臨,所以很多人開始把持不住食物的誘惑減肥破功,讓減肥功虧一簣!方銀漢表示,近來氣候開始轉變,由炎熱高溫的夏季,一下子變成早晚涼爽的秋天氣候,許多人一時無法適應,感冒的人數大幅增加;而除了感冒之外,對於正在努力控制體重的人們來說,好久不見的飢餓感也突然出現,成為最近減重門診中體重下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他解釋,當氣候變冷、溫度降低之後,人體自然地啟動了自我保衛的機制,也就是會有想要增加熱量攝取的想法行為,以便讓身體可合成多餘的脂肪來保暖,所以食慾便會逐漸上升、不易控制;而除了食慾難控制之外,寒冷的氣候也連帶地減少了人們活動的機會,身體的活動量也就隨著氣溫的下降而減少。吃的多加上動的少,體重自然慢慢地往上爬。因此他建議幾項方法,能夠減緩食慾,例如,飢餓時可以熱豆漿或牛奶,能暖胃控制食慾,或飯前先喝蔬菜湯、紫菜湯,熱量低又能增進飽足感,而冬天雖是吃火鍋的季節,但是火鍋熱量很高,因此建議吃清淡的火鍋,否則就盡量避免。冬天泡澡,也是不錯的方式,根據研究,人體溫度每上升一度時,新陳代謝速度會增加13~14%,因此能幫助減重。而正常的作息也是減重的不二法門,因為時間越晚,溫度越低,會讓人更想吃消夜,所以方銀漢建議,如要抵抗冬天食慾的誘惑,除了要減少熱量的攝取之外,還要有正常的作息,才能讓身體持續苗條健康。

悠「油」生活 少油多纖固健康

悠「油」生活 少油多纖固健康#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脂肪的來源有許多種,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類、內臟類、香腸、熱狗等相關加工產品,就含有動物性脂肪。而使用的烹調用油、奶油、沙拉醬、以及堅果類,都是我們攝取到脂肪的食物來源。每日飲食建議油脂類約需2~3湯匙,多以蒸煮滷烤的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油煎。脂肪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必須透過攝取脂肪獲得必須脂肪酸。所以不是不吃油,而是要吃對油。等量的油脂產生的熱量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如澱粉質)多出兩倍,油脂攝取過多,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體脂肪囤積在體內,容易有肥胖問題產生。烹調時加入適量的油,可以促進脂溶性維生素 A、D、E、K的吸收利用,增加食物的芳香味和飽足感。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2~3湯匙的油脂類(每湯匙約15克),但要盡量避免動物性脂肪,因為動物性油脂富含飽和性脂肪酸與膽固醇,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吃入了太多脂肪,會使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類固醇荷爾蒙增加;這些荷爾蒙會導致腸道內膽酸(bile acid)分泌增加。膽酸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轉變為催化腫瘤成長的代謝物,加速癌症的產生。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酸(trans fat ty acid)更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C),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機率。由脂肪所獲得的熱量不得高於每日攝取總熱量的30%,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一。要少油多纖,可以將肉類食物的時候去皮去油,避免油炸,尤其裹粉炸更容易吸油、喝湯時先撈去浮油或將浮油撇開、減少使用黏稠度較高的醬料,因為可能含有較高的油脂、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保持足夠的纖維攝取。(資料來源:衛生署-衛教週報161期)

適量食用好脂肪 健康不怕胖

適量食用好脂肪 健康不怕胖#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都以為只有烹調用油才算脂肪,其實除了肥肉、培根、香腸、雞鴨皮、豬皮等動物脂肪外,奶類及其製品也含有不少脂肪!脂肪攝取不足,會導致皮膚粗糙,完美的脂肪攝取祕訣是,不管是食用的脂肪,還是烹調使用的油,都要選擇好的脂肪。此外,植物性脂肪比較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而肉類屬於動物性脂肪,所以不要3餐都吃肉,如此一來也比較好控制每天脂肪的攝取量。每天攝取脂肪控制佔每日熱量的30%以下,正在減重的人控制在25%以內效果更好喔。深海魚種所含的魚油及豐富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類反而有益,主要為DHA、EPA,可以減緩血液的凝固,防治心血管疾病。大多數植物來源的油脂含較多不飽和脂訪酸,但有一些例外,如棕櫚油、棕櫚仁油、椰子油、可可亞脂、氫化過的烤穌油(常用作太陽餅、千層派、燒餅等香酥糕點),這些都必須限制食用。除了椰子油、棕櫚油外,大部分植物油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又含有維他命E,可增強身體的抗氧化能力。「酪梨」是唯一含油脂的水果,但不飽和脂肪酸高達77%,但因為熱量高,記得適可而止,否則變身小胖妹就得不償失啦!打破「堅果」很「油」的刻板印象,所含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中惡性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但切記不可食用過度,否則容易引起痛風又增加體重。

過瘦沒有脂肪保護 腎臟竟下降7公分

過瘦沒有脂肪保護 腎臟竟下降7公分#脂肪

隨著時代的審美觀改變,許多人常認為瘦即是美,因而身材高挑瘦長的女生,便常被羨慕怎麼吃都吃不胖,不過,這些女性朋友要注意了,身體過瘦沒有脂肪組織「固定」腎臟,小心「腎游離」,甚至合併有輸尿管扭曲或腎盂水腫。 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周欣霈主任表示,一名38歲的楊小姐從事作業員,身高160公分,54公斤,需久站工作,近期到醫院門診,因長期斷續性右側腰部酸痛,腹部常常不舒服,但是只要平躺休息時,酸痛就會緩解,症狀持續長達2-3年,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懷疑右側腎游離,進一步以靜脈腎盂攝影,確定右側游離腎,腎臟下降「7公分」之多,為了改善症狀,施以右側腹腔鏡游離腎固定手術,術後5天出院恢復良好。  周欣霈主任指出,腎臟四周有一層脂肪組織包圍,脂肪組織就像海綿,彈簧般能減少腎臟受傷,有些人因脂肪組織少,或腎臟和腎動脈、靜脈間的腎門太長,就容易有腎下垂的發生。比較常見的就是身材瘦長的女性,尤其是纖細型女子,因腎窩比較淺而且寬,腎臟比較有移動的空間,約80%都發生在右側,因為右腎的腎窩比左腎淺,右腎上方有肝臟頂住,肝臟也會跟著呼吸移動,更容易把右腎往下壓,造成腎下垂,約15%的病例是兩側皆發生游離現象。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5至10倍。 通常站久、坐久、提重時會腰痠,躺著時症狀馬上消失,這就是腎下垂最常見的典型症狀。如果腎臟向下位移得太厲害會牽扯到腎動脈、腎靜脈及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扭曲,造成腎臟水腫,而有腰痛現象;就會促使尿液排泄受阻,造成頻尿、尿急現象。有的患者甚至可以在腹部或腰部觸摸到游離的腎臟,當腎臟受牽扯會影響周圍的神經,引發消化不良、便秘、噁心、等腸胃不適症狀,嚴重的症狀,腎臟移動後導致連接腎臟的腎動脈扭轉、彎折,就容易併發腎性高血壓。 周欣霈主任指出,當腎臟下降大於5公分或二個脊椎椎體以上就需手術治療,手術完成後,只在皮膚上留下幾個小傷口,術後疼痛較輕、復原快、即可恢復日常活動。手術後一個月內不可太勞累或提重物,避免因傷口尚未沾黏牢固而引起腎臟再次下垂。 周欣霈主任呼籲,預防腎游離,過瘦的朋友,就要把自己養胖一點,避免久站,只要出現長期腰部酸痛,建議即早就醫檢查治療。

還在為屁股大煩惱? 英國研究大屁股較健康

還在為屁股大煩惱? 英國研究大屁股較健康#脂肪

很多身材較胖的人總會煩惱自己身材太踵、屁股太大,不好看,甚至有些人因為屁股大而被嘲笑,不過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研究顯示,其實擁有大屁股的人比較健康,因為臀部有許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些好的膽固醇,能有效防止血管硬化的保護、甚至擴展到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照片取自英國每日郵報)這篇文章目前發表在國際肥胖雜誌上,英國牛津大學新陳代謝科教授Jimmy Bell表示,脂肪也能區分為「好」和「壞」,位在臀部的脂肪可以做為人體的緩衝器,用來清除對人體有害的「炎症脂肪」,「炎症脂肪」容易引發身體糖尿病、心臟病罹患機率。Jimmy Bell教授接著表示,由於臀股脂肪分解速度比腹部脂肪慢,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炎症脂肪」也較少,因此她表示,燃燒掉臀部這類健康脂肪對人人沒有太大的幫助,反倒是甩掉堆積在腹部的贅肉比較重要,因為腹部的脂肪對人體容易產生嚴重的健康影響。

舌頭的「第六感」 竟是肥胖因子?

舌頭的「第六感」 竟是肥胖因子?#脂肪

以往認為人類的味蕾只能品嚐出酸、甜、苦、鹹四種味道,但是隨著研究人員的努力,在這幾年已經確定人類的味蕾可以辨識出「鮮度」,而日前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有些人的舌頭上除了酸、甜、苦、鹹、鮮之外,還有感覺脂肪的味蕾,而且他們猜測這種味蕾就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圖片為舌頭,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是ArnoldReinhold。)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肥胖的人對於脂肪的渴望,或許是導致他們肥胖的原因。主持這項研究的那達教授(Nada Abumrad)表示,他們發現到人的舌頭上有一個稱為CD36的味覺感受器,如果一個人的CD36數量太少,會讓人無法感受到脂肪的存在,於是人們就會吃進更多的脂肪,然後就會讓人越來越胖。那達教授強調,CD36的數量並不完全是遺傳問題,如果人們吃進越多的脂肪,那麼CD36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如此一來,將會讓人加速肥胖,所以那達教授建議人們應該要攝取適量的脂肪,才不會破壞CD36的合成,進而引起肥胖。

節食後復胖的體重 8成是脂肪

節食後復胖的體重 8成是脂肪#脂肪

很多人喜歡節食減肥,但是卻很容易產生溜溜球效應,而且不斷增肥、減肥的過程,瘦的通常是肌肉而不是脂肪,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身體的脂肪不斷增加,造成身體的疾病。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的報導指出,保羅史提克特老中 心與(J. Paul Sticht Center on Aging)的芭芭拉(Barbara Nicklas)博士指出,那些熱衷於節食減肥的女性,如果中年的時候復胖,多出來的體重幾乎都是脂肪。芭芭拉的研究團隊找了78位平均58歲的中年婦女,他們在實驗開始的時候節食減了約13公斤,結果發現到這13公斤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肌肉組織,其他是脂肪組織,等到有些婦女胖回來之後,研究人員再次進行測量,結果發現到多出來的重量當中,肌肉的重量只佔19%,而脂肪組織則高達81%;也就是說,使用節食方法瘦下來的話,復胖之後所增加的幾乎都是脂肪。芭芭拉博士表示,或許這項研究可以解釋,為什麼減肥的時候會發生溜溜球效應,而且是越減越肥;同時也告訴想要減重的人,如果要不復胖,應該要多運動、均衡飲食來增加肌肉,才能讓減重的效果更持久。但是芭芭拉博士最後也強調,雖然這項實驗只限於中年婦女,但也有可能適用於其他年齡層的女性與男性;除此之外,也不能排除是中年婦女老化所引起;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減重思維,讓我們更了解身體的機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