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脂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抽菸易長肥肚!尼古丁破壞脂肪分布

抽菸易長肥肚!尼古丁破壞脂肪分布#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這是真的-燃燒一根菸,等於燃燒10大卡。如果一天抽一包菸,則可燃燒200大卡。看起來似乎不多,但以一年來計算的話,這可是10公斤的體重!一般來說(不過總有例外),抽菸可提高10%的基礎代謝率,也就是身體靜止不動時所消耗的能量。我一直強調,為了減重,一定要運動來提高基礎代謝率。所以,挑戰本人論點的減重方案出現。多巴胺類似腎上腺素 具有刺激作用並能動員警覺能力為什麼香菸那麼「有效」呢?這得要歸功於尼古丁,它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強而有力的作用,是生理與心理的加壓泵,可增加多巴胺的產量。多巴胺會刺激大腦的興奮情緒區域,這就說明了「癮」為何會存在。但是多巴胺還有另一個功能,它類似腎上腺素,具有刺激作用並能動員警覺能力,以人工的方式提高身體的能量消耗,而這些作用同時也會透過在香菸裡的其他物質被擴大。吸菸者無法感受到和非吸菸者相同的味道強度另一個普遍被觀察到的現象,則是尼古丁抑制食慾的效果。抽菸者吃得比較少(也可以說,抽菸者吃得比較隨便)。此外,菸草也會破壞鼻黏膜而抑制嗅覺效能。然而,幫助我們擷取味覺的,主要是鼻子而不是嘴巴,通常吸菸者無法感受到和非吸菸者相同的味道強度。為了讓自己以為還有該有的味覺,就會吃得更油、更鹹。就算成功戒菸,也很難擺脫這個習慣,並且將冒著更大的復重風險。尼古丁也會造成體內男性荷爾蒙和女性荷爾蒙的不均衡,改變皮質醇的產量,並阻礙胰島素的產量……凡此種種,都會破壞脂肪的分布,而且往往造成脂肪集中在肚子裡。男人先天的肚子變大傾向,在女吸菸者身上也不難發現,特別是年輕女性,脂肪重新分布後,讓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小安卓。其實不論性別,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更容易暴露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下。(本文摘自/瘦身流言終結者/臺灣知識庫)

肥胖元凶是糖 為何讓脂肪背黑鍋?

肥胖元凶是糖 為何讓脂肪背黑鍋?#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英格蘭萊斯特市的紐瓦克屋博物館,有一個搖晃的樓梯,走上去會看到丹尼爾.蘭伯特的肖像,這是在1806年畫的。蘭伯特重達53英石(335公斤),被視為醫學界的一大奇案。蘭伯特胖到無法工作,卻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跟別人收一先令,讓人來「參觀」他。蘭伯特是英國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肥胖哥,而且靠著在全國各地展示自己的身體而大發橫財。光看肖像就知道他晚年生活如何:富裕又受人尊敬。他是遠近馳名的萊斯特子弟。大家對正常體重的標準持續放寬兩百年後,有一種特殊設計的載具,叫做「肥胖救護車」每週都會從萊斯特接走十幾個蘭伯特。53英石對救護員來說根本沒啥了不起,因為這還算輕的。這種特殊設計的救護車,載有齊全的「肥胖專用器材」,其中有一種「刮勺」,可以幫助不慎摔下床的患者。救護車旁邊還有一組輔助載具同行,其中有一種絞盤,用來將患者搬到強化過的擔架上。在極困難的情形下,將患者送醫的費用是10萬英鎊。但這種病態肥胖,並非肥胖危機的核心。英國人現在的平均體重,不分男女老幼,都比1960年代中期還重3英石(將近19公斤)。我們沒注意到這件事,但從車輛座椅、游泳池更衣室變大,以及原本的XL號褲子變成L號(L號變成M號),就能看出這種「溫水煮青蛙」的轉變。整個國家就像一條鬆緊帶,因為大家對正常體重的標準持續放寬,而不斷被撐開。糖攝取量增加 對肥胖造成影響為什麼我們這麼胖?我們沒有比古人貪吃,也沒有比古人動得少(跟普遍迷思相反)。普利茅斯醫院的泰瑞.威爾金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縱貫性研究(對一群研究對象進行長時間觀察或蒐集資料,主要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測量過去12年間孩童的身體活動,結果發現活動量其實與50年前的小孩一樣。但有一件事改變了:食品的含糖量變多。1940年代,科學證實節食沒有效果。到了1970年代,科學界開始調查糖攝取量的空前增加,對肥胖會有什麼影響。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奠定了節食產業的基礎,後者卻被刻意忽視。(本文摘自/改變世界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

減肥不吃脂肪?恐荷爾蒙失衡、壞脾氣

減肥不吃脂肪?恐荷爾蒙失衡、壞脾氣#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可能會覺得「這樣吃好多肉」,因為要求你每餐都要包括一份動物性蛋白質。但請注意,這樣的份量其實是很適中的(每份約手掌大小,一日三份,和美國建議每日攝取量相同),而且我們還有用大量蔬菜來均衡。脂肪造成飽足感、增加食物美味程度此外,不是每餐都必須吃紅肉、培根或香腸—可以加入魚肉、貝類、家禽肉、豬肉和雞蛋,來攝取多樣的胺基酸和微量營養素。我們知道你看起來好像每餐都吃下很多脂肪,但這完全是因為我們的想法受到制約,認為脂肪就是不好的東西。如果你想訓練身體有效地將脂肪當作動能,就必須給它一些脂肪對吧?而且脂肪是造成飽足感的重要因素,還能讓你的食物美味程度增加73%(這有科學證據)。所以請不要擔心每餐吃下半顆酪梨或幾大匙食用油。事實上,如果你的體型或運動量較大,可能還得攝取比範本所建議還多的脂肪。長期吃不飽 荷爾蒙失衡、精神不佳、脾氣暴躁我們在規劃時已經有考量如何安全、健康、持久的減重,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多數人的主要目標—所以你不用將脂肪攝取量降到低於我們建議的範圍。試圖用小聰明來加快減重速度,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如果你長期吃不飽,你的荷爾蒙可能會失去平衡而大亂—而且你會一直覺得餓,精神萎靡不振,還會脾氣暴躁,因為老是處於疲倦和飢餓之中。所以你可以維持在我們的最低門檻,但請不要再降低脂肪攝取量。雖然聽起來很扯,但減少食量反而可能讓你的減重計劃功虧一簣。(本文摘自/The Whole 30,30天全食療法/常常生活文創)

暖足提高基礎代謝率 打造不易胖體質

暖足提高基礎代謝率 打造不易胖體質#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養成暖足習慣後,不僅可以減肥,也能打造不易變胖的體質。隨著年齡增長,代謝率降低、運動量少,就算食量跟以前一樣,身體卻愈來愈容易變胖。除了年齡增長,體溫過低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假設體溫下降1℃,基礎代謝率約下降12%,計算下來,一個月體重約重2公斤。12%大約一百五十卡(女性平均一天基礎代謝量為一千兩百卡)。這是統計數字,就算胖了也一樣。若不改善冰冷狀況 還是可能復胖有時我會碰到一些人,他們認為「只要維持體溫,就會不斷燃燒脂肪、變瘦」,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希望各位了解一個重點,當基礎代謝率降低,就會變胖。換句話說,只要藉由暖足提升代謝率,就能逃脫畏寒體質,從根本進行改善,轉為暖體質,打造不易變胖的體質。若不改善冰冷狀況,就想達成減肥功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也必須注意飲食禁忌。就算暫時瘦下來,畏寒體質也會使代謝率降低,導致復胖現象。只要記得每天進行暖足、維持暖體質,就不會變胖。儘管如此,才剛開始暖足,不會馬上出現減肥成效。重新檢視畏寒體質、生活習慣,藉由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打造不易變胖的體質,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冰冷部位就是你變胖的地方至今已說明冰冷是身體容易變胖的要因,但畏寒症也可分為幾種類型,依據不同類型,變胖的部位也不同。實行減肥計畫時,首先請明確訂出想瘦哪裡,再擬定對策。請參照下圖與解說,就會了解身體出現冰冷的地方,果然就是變胖的部位或接近該部位。若血液與淋巴無法順暢流動,就會造成多餘水分、脂肪和老廢物質滯留,出現冰冷現象。總之,「變胖的地方=冰冷部位」,透過暖足改善冰冷狀況,再針對變胖的部位有效率地運動,就能打造不易變胖的體質。(本文摘自/暖足/出色文化)

愛吃炸物、餅乾 小心反式脂肪酸傷腦

愛吃炸物、餅乾 小心反式脂肪酸傷腦#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物中的油脂,有許多在腦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Omega-3 脂肪酸 DHA,有些油脂也會破壞腦細胞,例如反式脂肪酸。食物中的油脂大多數是由脂肪酸和甘油所構成,脂肪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形成所有細胞的細胞膜,以及衍生為各種人體所需的訊息傳導物質。沙拉油加熱過久 易轉變為反式脂肪酸正常的脂肪酸是以「順式」存在,分子結構比較彎曲,在人體細胞膜上所佔的空間也比較大,賦予細胞膜保持液態和柔軟的特質,讓物質可以穿過細胞膜,或是讓蛋白質傳遞訊息、以及執行生理功能。例如順式Omega-3脂肪酸DHA 結構上彎曲的形狀,對於腦神經細胞膜上的電流傳遞就非常的重要。相對的,反式脂肪酸的結構比較接近直線,而且在室溫下接近固態,雖然結構上屬於不飽和脂肪酸,但特性卻比較接近飽和脂肪,一旦反式脂肪酸也出現在細胞膜的結構上,將會使細胞膜變得僵硬、缺乏彈性,因而干擾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日常生活中,反式脂肪酸隨處可見,只要不飽和的脂肪(如沙拉油)加熱過久、或是油炸、製造人造奶油的氫化過程,都會讓原本順式的脂肪酸轉變為反式。反式脂肪酸進入腦部 干擾腦部製造DHA反式脂肪酸一旦進入人體,就很容易進入腦細胞,並且取代掉Omega-3脂肪酸DHA原本的位置。當反式脂肪酸進入腦部,不但會影響原本正常的神經運作,更會干擾腦部製造DHA的過程。而國人一般的飲食狀況本來就比較容易缺乏DHA,這就已經對腦部造成潛在的威脅,而加上大量地攝取反式脂肪酸,就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一般常見的高脂肪食物,通常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例如油炸食物、餅乾糕點、巧克力糖果、美乃滋等,其他如氫化的油脂,人造奶油、乳瑪琳等。如果真的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酸,的確有可能讓人的判斷力及智能出現問題。腦部運作 需要大量多元不飽和順式脂肪酸腦部運作所需要的,是大量多元不飽和的順式脂肪酸,例如DHA、EPA、次亞麻油酸等,通常存在於鮭魚、鮪魚等深海魚類,葵瓜籽、南瓜籽、亞麻籽、杏仁、核桃等堅果類。萬一,曾經不慎攝食太多反式脂肪酸,最好藉由細胞不斷更新的過程,攝取大量的順式脂肪酸,逐漸替換掉舊有的細胞膜,讓神經恢復正常的功能。同樣攝取脂肪,只要攝取正確,不但不會變笨,還能變得更聰明。(本文摘自/做基因的智者/風和文創)

脂肪不是壞東西!含幹細胞可修補組織

脂肪不是壞東西!含幹細胞可修補組織#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想做有效的健康管理,竟與自己的基因有關?美國加州大學Patricia A. Zuk 博士等幾位研究人員在塑身者抽脂出來的脂肪中,竟發現了大量間質幹細胞,進一步研究證實,這些脂肪幹細胞具有向脂肪、軟骨、成骨、肌肉等多向分化潛能,同時具有低侵入性、足夠的細胞數量、快速的細胞增殖潛力與多能性等特點。脂肪間質幹細胞 可用於組織修復、再生王桂良醫師說明,脂肪間質幹細胞的主要角色,在於統一協調並喚醒各組織的前驅細胞去修補創傷,包括心臟修補、肝臟修補、胰臟修補、腎臟修補等,同時藉著降低樹突細胞、T細胞、B細胞活性和提升調節型T細胞,減低自體抗體產生的發炎反應,局部的提高干擾素IFN-α水平,產生直接修復受傷的組織與再生新組織的功能。經過培養的脂肪幹細胞,可誘導分化成骨骼、脂肪、軟骨、肌肉、血管內皮、神經元等組織,用於組織修復、再生,更重要的是脂肪幹細胞回輸進體內後,會自行找到最虛弱的點,進行組織修復、免疫平衡。透過細胞再生,可以修復生病或老化的組織,如肺纖維化、肝硬化,都可以經由自體脂肪幹細胞去進行修復。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先將健康的細胞儲存起來,日後將是自體治療的最佳利器。基因解密後 能被使用於預防醫學體內許多物質的存在,都有互相平衡運作的作用,普遍使用好壞二分法來描述,反而易造成大眾對健康的錯誤觀念。基因解密後,醫學界經過驗證和比對,已經能將基因檢測應用於預防醫學。例如疾病的風險控管、減肥,在經過精準的基因分析後,就能更有效的實踐。柯威旭醫師強調,抗衰老醫學也需要「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先從源頭瞭解自我基因,再利用功能醫學的檢測做完整評估,同時也要知道環境因子的影響,最後才能設計出客製化的保養與治療計畫,從細胞依序進階到系統層次,幫助人類達到健康長壽又樂活的目標。

沒有局部瘦!教授告訴你減脂真相

沒有局部瘦!教授告訴你減脂真相#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現代人追求美好體態,運動風潮也蔚為流行。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我國運動服務業營收將超過200億元。很多人想降低體內脂肪量,但是你真的瞭解怎樣運動才有用嗎?若是沒有掌握運動訣竅,即便花很多時間,也只是事倍功半。脂肪全身流動 瘦身減脂以全身性運動為主坊間很多動哪裡就可以瘦哪裡的運動小訣竅,但真的是這樣嗎?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教授林麗娟表示,局部運動主要使訓練部位的肌肉變結實、質量變好,然而脂質分布在身體各處,不可能動一個部位就會達到局部瘦身的效果。瘦身建議以全身性有氧運動,搭配加強想雕塑的部位。林麗娟教授建議採取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高訓練量間歇訓練(HVIT),或是二者合一的多變強度間歇訓練(VIIT)。動作為全身性、短時間提升心跳的多關節、大肌肉的連續性運動,例如跑步、飛輪等,或是負載體重的徒手動作,如深蹲或配合簡易器材(彈力帶、啞鈴、壺鈴等)。啟動無氧能量系統,使血糖填補肌肉生成的能量來源,不易形成脂肪。強度較高的運動時運動較久才運用脂肪,因此高強度間歇運動搭配有氧運動,能夠有效增肌減脂。間歇運動搭配有氧運動 增肌減脂已具備基本體能的人,除可進行上述高強度間歇運動,也能搭配每週1、2次的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如健走、慢跑,使減脂效果加乘。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天,每週中高強度運動90分鐘。但若是運動新手或體能需恢復者,可以每週5次、每次30分鐘的低強度有氧運動為基礎,搭配徒手肌力訓練,如深蹲、仰臥起坐、棒式或彈力帶運動。大多數人認為運動後不能吃東西,但林麗娟教授提醒,運動後的營養補充很重要。運動前應攝取脂肪低、纖維含量低且升糖指數不高的食物及足夠水分。運動中補充能量飲果凍、能量棒、香蕉等易吸收的醣類及微量元素。運動後補充,可吃低升糖指數、低脂、高蛋白質食物,如輕食、御飯糰、低糖豆漿等,香蕉、蘋果等水果也是好選擇。不僅填補運動消耗的能量,蛋白質修補肌肉,還能穩定胰島素對血糖的調控。運動後攝取比例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1健身族流行喝高蛋白飲,然而並非吃進很多蛋白質就能長成肌肉,林麗娟教授表示,若補充量多於消耗量,多餘熱量反而轉換成脂肪囤積,並造成肝、腎負擔,除非必要,否則建議從食物中補充。運動完需攝取300至500大卡左右熱量,建議食物份量比例為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份量3:1,長跑運動則調整為4:1。外食可選擇地瓜、水煮蛋、馬鈴薯沙拉、鮪魚三明治,也可將無糖優格、低糖豆漿、脫脂牛奶加上水果打汁。林麗娟教授提醒,運動只要找到適當時間就好,切忌身體過度疲累時運動,體力難負荷也容易受傷。運動必備執行力跟毅力,許多人規劃很久卻沒有執行,或因為沒有很多時間就不運動。建議別受時間制約,即便時間短也應把握,試試可行的動態生活模式,積少成多,運動貴在堅持。選擇自己喜歡、可以長期從事的運動,才能有效維持運動習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