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牢騷、老是把自己說成受害者、利用他人同情,不知不覺只有他工作最輕鬆,你也遇過這種同事?韓國職涯諮商專家們合著的《對付職場神經病的社畜生存指南》,以幽默卻寫實地刻劃職場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分析這類「受害者演員」同事的內心,其實是渴望關注又不想承擔責任,並建議4個適合的應對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愛發牢騷、老是把自己說成受害者、利用他人同情,不知不覺只有他工作最輕鬆,你也遇過這種同事?韓國職涯諮商專家們合著的《對付職場神經病的社畜生存指南》,以幽默卻寫實地刻劃職場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分析這類「受害者演員」同事的內心,其實是渴望關注又不想承擔責任,並建議4個適合的應對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樣米養百樣人,職場上卻常遇到一些奇葩,讓你懷疑他可能不是人?南韓職涯諮商專家們合著的《對付職場神經病的社畜生存指南》,以幽默卻寫實地刻劃職場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例如此篇提到的「老頭型主管」倚老賣老,霸道又自以為是,但其實只要適當應對,也能與之共處,減少衝突,好好完成自己的份內工作,同時明哲保身。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學做報告、職場小組分工,如何面對難以合作的「豬隊友」?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談論美國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祕訣的鄭雅慈,出版《為自己再勇敢一次》分享赴美拓展職場實力的心得。針對合作衝突,她建議可以用「經營人脈」的角度思考,勇敢向對方提出反饋,對於解決問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正向發展。以下為原書摘文:
相同的專業能力、人望,但為何有些人總是特別能夠受到貴人幫助,有些人卻永遠得不到關鍵資源。職場知識技能分享平台「下班加油站」創始人張萌,在《精準社交》一書中分析,「高情商」雖然是與人共事往來的基礎,但在決定資源分配的過程中,他人的評斷標準有2大因素。以下為原書摘文:
即使從事再喜歡的工作,也難免倦怠疲累,但抱怨不滿,常被視為是負面的討人厭行為,所以為了辦公室氣氛的和諧,許多人寧可忍耐不說。然而長期研究組織心理學的日本學者山浦一保在《刺蝟法則》書中說明,主管若能積極回應「不滿」所指涉的具體問題,反而有助於改善管理,從而振作士氣,讓員工變得更積極。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人際經營,許多人視為上班頭等大事,四處拓展人脈,「有關係就沒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長期研究組織心理學的日本學者山浦一保在《刺蝟法則》書中分析,主管與下屬的關係過於緊密其實並不理想,但是資深同事能與菜鳥相提並論嗎?如何誘發下屬的努力,關鍵之鑰能在於領導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上總有些人存在感濃厚但似乎毫無實力,還經常把大小事分攤給他人幫忙。小心別被他捕獲!根據人氣部落客阿發在《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分析,這種人可能用含金量低的好聽話讓善良同事被迫幫忙。小心公親變事主,承擔了不屬於你的工作。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出社會後,處理職場人際關係,跟處理工作一樣困難。跟每天都得碰面的主管起衝突時;遇到明明不是家人,卻要求同事間要跟家人一樣相處的公司時,會讓人一天產生好幾次該不該辭職的念頭。雖然可以依照自己的個性特質,挑選適合的工作,但工作的環境呢?如果自己本身不是老闆或管理階層,根本不可能改變公司文化。可以忍耐的就留下來,無法忍受的就離開。為什麼每次都必須抱著碰運氣的心情挑公司呢?難道就沒有事先預防風險的方法嗎?試著用定義內在需求的方式,來訂出「理想工作環境」的標準吧!首先,把自己當作一間新創公司的老闆,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具體描繪出公司的整體樣貌:辦公室的位置在哪?建築物外觀如何?室內設計風格?員工們的共同特質?想要打造出什麼樣的工作氛圍?希望外界或同業對公司的評價或企業形象是什麼?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不喜歡目前或過去待過公司的某部分環境因素,就刻意制定完全相反的標準。因為討厭的相反,不一定是真正喜歡的。例如,不能因為不喜歡太常聚餐的公司文化,認為換到沒有聚餐文化的公司就好。不喜歡聚餐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覺得下班後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並不是不想和同事互動往來。像這樣的情況,理想工作環境必備的條件之一,是「工作之餘可以享受下班後的私人時間」。再來,把自己想像成一家之主,試著描繪家人們要住的房子、另一半和孩子、專屬家庭的休閒模式、文化、溝通方式、氛圍等。已經有家庭的人,也可以試著想像心目中理想的家人是什麼樣子?想對家人發牢騷或想請他們幫忙的事情是什麼?希望孩子出社會後,能秉持什麼樣的原則生活?逐一具體列出。明明是訂定理想工作環境,為什麼要去想像心目中理想家庭的樣貌呢?因為如果單純從環境因素思考,很容易會以為只要移除目前工作中不喜歡的地方就好,而不是去找自己真正喜歡的。當不帶偏見去想像自己未來想打造的環境時,才會更接近真正的核心。因此,如果工作環境和家庭這兩個地方,都有共同想要獲得滿足的條件,很可能這才是你理想中的環境。因為理想的環境,其實包含了「公司」和「家庭」兩者共同的需要,不應侷限在任何一邊,而是要以通用的形式,定義出心目中理想的環境。完成以上步驟,列出理想環境的條件後,再針對目前工作環境和未來希望從事的工作環境,進行數據分析比較。這樣一來,就可以知道到底是該留著,還是離開?如果決定離開,也能訂定出明確的標準,來檢視下一間公司。(本文摘自/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