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一時忘記」是記憶類型轉換時造成的,而非記憶力出錯。美國神經科醫師理查.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預防失智大作戰》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相關科學與醫學常識,包括各種失智症的類型,並提供簡易的自我檢測法,幫助讀者促進大腦健康,從此遠離失智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常常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一時忘記」是記憶類型轉換時造成的,而非記憶力出錯。美國神經科醫師理查.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預防失智大作戰》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相關科學與醫學常識,包括各種失智症的類型,並提供簡易的自我檢測法,幫助讀者促進大腦健康,從此遠離失智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老了自然會健忘,但很多人並不承認這件事,到底要怎麼活化大腦呢?日本腦神經專科醫師岩立康男於《遺忘力 大腦最強本能》一書中,解析「記憶的本質」和「記憶被刪除的過程」,帶領讀者察覺能忘的記憶、不好的記憶,以及找到維持「不該忘記的記憶」方法,打造能夠遺忘的大腦。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般人認為年輕人的頭腦比較靈活,也比較能夠吸收知識,但真的是這樣嗎?腦科學的研究證實,大腦的神經細胞越是鍛鍊就越會增加。日本補習班王牌教師伊藤真於《記憶的技術》一書中,分享「記憶術指南」包括記憶的機制、記憶的訊練方法等等,幫助讀者練出過目不忘的絕佳記憶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嬤,妳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嗎?」這是失智篩檢中的測試問題之一。80歲的邱阿嬤因為常會叫錯孫兒名字,在初步篩檢後,接受團隊檢測,檢查結果只是記憶力略差,生活自理能力仍很好,邱阿嬤十分感謝大家的照顧。民眾抗拒篩檢 衛生單位提高參與動機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2020年在嘉義縣民雄鄉大崎村推動一系列失智友善社區計畫,日前和嘉義縣衛生局及民雄鄉衛生所合辦「重陽敬老顧健康」失智篩檢活動,結合重陽禮金發放,針對全村65歲以上長者做失智評估篩檢,希望透過認知功能、記憶檢查、做整合性評估,找出可能罹患失智的長者。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指出,大崎村65歲以上的長輩有460人左右,利用發放重陽禮金的機會,結合失智友善社區計畫,由嘉義縣衛生局提供有助預防中風的「心房顫動篩檢」,民雄鄉衛生所則負責為長輩們做「銀髮族功能評估」,若是初步篩檢發現有記憶問題的長輩,就交由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醫療團隊為長輩們做「記憶檢查」。嘉義縣衛生局健促科長林裕珍指出,因民眾對於失智篩檢有所抗拒,此次結合重陽禮金發放,有近9成的長輩出席,同時進行健檢及失智篩檢,提高民眾參與的動機。建立友善失智社區氛圍 健康照護需努力方向走入社區多年的曹汶龍表示,希望能藉此找出早期失智症的民眾,讓他們能及早接受治療,延緩病情惡化。健康照護時代已然來臨,失智症的照護不能光靠醫療院所裡的醫護人員,如何將失智照護落實到社區中,建立友善失智的社區氛圍,將是台灣失智照護需要努力的方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頭腦聰明」,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大腦能充分發揮它該有的功能,且能力相當傑出。事實上,大腦的功能五花八門,舉凡考試成績好、記憶力強、工作上充滿創意想法、運動能力像鈴木一朗一樣卓越、音樂才華如莫札特一般天才橫溢等等,都是「腦力傑出」的表現。我們總用「頭腦聰明」來描述的「腦力」,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基本上,這些能力是以均衡發展為宜——1、記憶力:近年來由於電腦等方便的道具出現,人們已經可以不必再動腦記住許多事。不過,「記住」其實是件很重要的事。除了人名、電話等單純的記憶之外,我們還得熟記那些代替自己記憶事物的方便機器究竟該怎麼使用,更要熟知工作如何進行。別忘了我們總要記得住簡單的事,才能學得會複雜的作業。2、理解力:大腦不僅要逐一背下所有事物,更要確實理解記住的每件事之後,才有餘力思考,應用能力也才能隨之提升。與其機械式地硬記,不如先理解內涵之後,再將各種事物串聯起來一併記住,更能增強記憶力。3、回想力:光是把記下來的事囤積在大腦裡,其實就和不記得一樣。適時適度地想起這些記憶,並落實執行,大腦才稱得上是在運作。運動健將能在比賽場上發揮出色的表現,就是因為身體確實記住了練習成果的緣故。4、妙想力:要讓我們的能力發展到更高層次,創造力、創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究竟該進行哪些訓練,才能鍛鍊這四種腦力呢?我的建議是讓孩子每天寫圖畫日記——早上花五分鐘時間,請孩子試著回想前一天發生過的事,並將內容寫成一份圖畫日記。不妨從今天起,就請孩子開始回想昨天發生過的事吧!不論是吃過的餐點內容,或其他什麼都好,讓他盡量用最簡潔的語言,以條列式的型態寫下來。放進大腦裡的知識,若不努力回想,便派不上用場。所以建議你不妨讓孩子養成習慣,回想日常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接下來,請家長針對圖畫日記的內容,向孩子提問。透過這些提問的應答,可讓你了解孩子是否確實理解日記中所描述的事實。不僅文字重要,會選擇以圖畫日記的方式留下記錄,當然也有它的意義。若孩子不擅繪畫,只簡單畫個地圖也無妨。用地圖呈現出昨天去過的地方,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空間辨識能力。孩子們必須要有很清楚的記憶,才有能力在日記中加入圖畫或地圖。事實上,讓孩子記住「我得在這個日記上畫圖」,有助於強化他們「記住前一天發生過什麼事」的念頭。未來再回頭閱讀這些圖畫日記時,孩子就能連結自己經歷過的各種體驗,並且更容易發想出新創意。創意發想絕不是無中生有。每天持續書寫簡單的日記,日積月累之下所獲得的知識,再由孩子自行排列組合,創意發想和創造力便得以應運而生。若孩子腦中沒有過去長期累積的這些日記,只能枯等靈光一現,其實就像是在沒有魚的池子邊垂釣似的,絕對想不出任何好點子。要培養孩子的腦力,不妨試著先從這個每天早上五分鐘的習慣開始做起吧。(本文摘自/順著大腦習性,懶人也有高績效/方言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目前失智症患者已逾28萬人,65歲以上的盛行率是8.04%,也就是每100位老人就有8位確診為失智。國際失智症協會更推估,全球失智症患者數正以平均每3秒一人的速度增加。這代表,有30%的人將來會失智(包括輕度知能障礙)。你該怎麼辦?讓頭腦不堪使用的危險健康習慣檢查表請檢視下列項目,找出哪幾項符合你的狀況,符合的則打勾。▼ 腦□運動不足(未達到每週3 次、每次運動30 分鐘)。□ 超過一年沒去看牙醫。□每天喝超過350 毫升的啤酒(或日本酒一合)。□不了解自己的存款以及已加入的保險。▼ 身體□有生活習慣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 吃飯從不考慮營養是否均衡。□太瘦或太胖(BMI 值18.5 以下或30 以上)。□ 抽菸。▼ 外部環境□ 沒有配偶(伴侶)。□ 工作有退休年齡。□沒有比自己年長12 歲和年輕12 歲左右的朋友。□ 動不動就勃然大怒。※ 勾選超過4 個項目以上者,請多加留意。這些生活習慣,提升你腦部工作記憶的效率我們把焦點放在讓頭腦一輩子管用,不可或缺的工作記憶上。想要有效率的使用工作記憶,訣竅就在於「釋放工作記憶容量」以及「養成不增加工作記憶負擔的習慣」。我們一起來複習,可以幫助我們學會這些訣竅的方法與訓練吧。●意識到前額葉皮質的功能與工作記憶運作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立刻做、做備忘、寫下來」可以釋放工作記憶的容量……要使工作記憶有效率的運作,絕對不是透過增加負擔來訓練,而是要不斷的釋放。因為有多餘的空間,才可能放入新的作業、新的記憶。因此我們最好養成習慣──「立刻做、做備忘、寫下來」。‧即使是第一次做的動作,只要習慣之後,就會變成內隱記憶,能在不造成工作記憶的負荷下完成……習慣和視覺化,可以讓我們在不增加工作記憶負擔的情況下作業。●釋放工作記憶的訓練‧「一張A4紙的輸出讀書法」……專業書籍、小說、商業書、漫畫──不管讀什麼類型的書,只要讀完一本,就在A4大小的白紙上,用條列的方式整理感想。‧「失憶筆記本」……把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的「單字、事情、名字」記錄下來。目的不只是把語意記憶轉變成情節記憶,更可以藉由回顧,補強自己記憶的弱點。‧「回想療法」……一天結束時,記得寫五行日記,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透過輸出資訊可以提高記憶力,一邊回想、一邊書寫,可以刺激杏仁核。藉由持續書寫,可以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行動模式。‧「雙重任務訓練」……有氧運動搭配動腦訓練,可以提升認知功能與記憶力。(本文摘自/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大是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所謂記憶,就是「記住」,亦即「輸入(Input)」。也就是把資訊和知識「塞進」頭腦裡,必須耗費極大的勞力與精神上的能量。其實,不必刻意去「背」或「記」,只要做「輸出(Output)」,資訊自然會留在記憶裡。所謂「輸出」,就是與人交談或寫成文章。為什麼做「輸出」就能留在記憶裡呢?所謂「輸出」就是去「使用」被輸入的資訊,海馬會把被使用過很多次的資訊判斷為「重要」,留在長期記憶哩,所以做「輸出」就不會忘記。「輸入」很辛苦 但「輸出」很愉快具體來說,輸入資訊後,在一個禮拜內做三次的「輸出」,就非常容易留在記憶裡。不必靠「輸入(記住)」,光靠「輸出」就能留在記憶裡,因此,「輸出」是最強的記憶術。「輸入」很辛苦,但「輸出」很愉快。不硬記、不費力、快快樂樂地記憶,就是「不用記憶的記憶術」。我使用網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開辦了學習出版、學習品牌化的讀書會「網頁心理班」,從開班到現在六年多了,參加的人數多達六百人以上。我直接與這六百名學生交談,提供意見。在交談中,我針對「會成功的人」與「很難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收集了龐大的數據。即便讀過一百本書 光讀也不能自我成長「讀過很多書,卻學不到什麼」、「聽過很多演講、參加過很多研討會,卻感覺不到自我成長」之類的「很難成功的人」,幾乎都具備同樣的特徵。那就是「輸入」與「輸出」不平衡。總而言之,就是經常做「輸入」,卻很少做「輸出」。即便讀過一百本書,光讀也不能自我成長。「不使用的資訊會全部忘記」,這是記憶的大原則。讀了書,卻沒有做關於那本書的「輸出」,就會忘記百分之九十九,對成長毫無幫助。(本文摘自/不用記憶的記憶術/平安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來,幸運之神降臨在勒杜及其同事伊莉莎白.費爾普斯這兩位科學家身上,他們成功將老鼠的恐懼回憶刪除,更在人類身上也有了初始階段的成功。現在於杏仁核的層面也證明了該機制對於我們對記憶的新認知,有著基礎的重要性。直接面對記憶 讓恐懼不再作用講到蛋白質合成,以及記憶內容在重新回憶時,並不只是單純喚出,而會再度進行轉變這樣的過程。記憶的軌跡會再次變得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能夠形狀不固定,而必須在第二步驟再次固定或再強化。當一個內容重新出現時,我們的記憶也會先在底下的呼籲之後打上問號:我們所記得的東西,真的必須保存著當初出現的形態嗎?有需要以新發生的事情,來更新所記得的事嗎?會有一瞬間,記憶軌跡看似脆弱、易受到傷害,而這兩位科學家則將這種性質,運用在負載著情緒的記憶內容上。直接面對記憶與現實的明確性,會讓在現實當中曾經造成恐懼的那個時刻,不再顯示出作用。例如,之前在訊號後就有特定疼痛的話,現在就再也沒有那疼痛,甚至反而讓人有愉悅的印象。在再度喚醒之後的固定時間內,若能這樣直接面對,那顯然就有機會再度放下先前習得的恐懼。即使是在不同種類的依賴性方面,同樣的機制似乎也能產生效果,其治療的目的,特別在於避免復發。有人陪同面對懼高 擺脫恐懼長期以來,心理治療和心理學就是以這些療程做為支柱。而這些療程基本上所假定的是我們在盡可能類似的情況下,將令人不快的情緒,與中立或者令人開心的情緒互相比較,並以此對這件事施加些什麼。例如,去面對懼高的方式,就是讓當事人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前往位置高的地方,讓他們發現高其實不一定代表著危險。高度的訊號愈常保持不受察覺,就愈早有機會能再度擺脫與其關聯的恐懼。先克服自己的界限 才能面對恐懼「只有一個武器適合:傷口只能由那把矛癒合,那把當初畫出那道傷口的矛。」華格納在歌劇作品《帕西法爾》裡如此寫道。我們又再度來到了浪漫的幻想,若沒有這幻想,我們的感覺記憶或許就無法被理解。不過我們也不應過度正面看待這件事,即使這把矛有著療癒功能,畢竟仍是個尖銳又冷冰冰的工具,那些必須要面對並克服自身恐懼的人,得先克服自己的界限,才能面對那些恐懼。現在我們再度將感覺的錨自過去移除,並邁向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至少是一個我們記憶所期待,長大後的未來。(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