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人際網絡很重要

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人際網絡很重要#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人家極容易有自殺風險,可怕的是,在華人或東亞地區都有股「老人無用就去死」的案例,老人家為了避免拖累家庭,走上尋短之路。其實,台灣常見類似狀況,只是這類事件並不像年輕人自殺具有衝擊力,沒有新聞價值,也就不太有人報導。老年人自殺率是一般人的2至3倍媒體上會報導出來的狀況,通常就是兩個老人家,一個得重病,另一個為照顧者,當照顧者看生病的老人家很可憐,自身也不堪壓力負荷時,於是健康的老人選擇結束患病老人家的生命,然後再自殺。台灣一般老年人自殺人口,佔所有族群中的最高比例,每十萬人約有三十幾人自殺,但是台灣一般人口自殺率,卻是每十萬人約十二、三人自殺,老年人是一般人口的兩到三倍之多,這群人當中因為生病、適應困難,而結束自我生命的比例又更高。家人陪伴外 老人家擁有社會支持網絡很重要根據調查,倘若這個家庭的總收入偏低,他們在進行癌症評估的時候,容易興起完全拒絕治療的念頭,認為就這樣死了算了,甚至有提早了結自我生命的狀況出現,這群人的自殺率都會比其他族群來得高。子女不在身邊,但擁有較充足的社會支持,這類老人家自殺率比較低,安全度比較高,他們的社會支持可能都還存在,身邊或許還有一些老年朋友以及子女的關心,狀況相較起來好很多。除了家人陪伴,老人家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有沒有一定的社會支持網絡,以及人際互動,甚至是服務旁人或社會,使他們遠離「無用感」,找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40歲後人際關係 「減法」更自在

40歲後人際關係 「減法」更自在#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至於四十以後的人際關係呢?不求歡情縱樂,只願真心淡然。可以長年不見,共席心心相印;可以相識天下,只與味投者飲。四十以後的人際關係,少了意氣風發的豪邁,多了看透人心的成熟;少了闊論高談唇槍舌戰,多了點頭微笑涵養的氣量。40歲以後的人際關係應該是「減法」既然如此,何妨不撿朋友不挑好壞,多多益善?有緣的交久點,Key合的交深些,就連壞朋友也可以看出真道行。反正最後不是生離就是死別,清風來去誰也礙不到誰,趁還有口氣活在當下,珍惜相合投緣的此刻。明天和意外,不定誰先到呢!四十以後的人際關係該是減法,被動一點,年紀有一些了,讓年輕人主動去。被動不是姿態高、眼界高,而是世道同精力共衰,沉默隱潛是老成世故的調調。不再主動爭取什麼了,無謂在生命的畫布上潑染,但願回歸原始色彩。別固執拉攏人際關係 得失不再具指標意義老見不到的人就別約了,老愛不上的人就別折騰自己了,老放不下的恨就別再耗費精神咒罵了。生命值得浪費的事很多,最後你會同意只保留給愛你的人。不管那是朋友、是情人,都是值得的人。閱人無數繁華過盡,心中的人譜既多且雜,就別分別算計了。得與失之間,隨著年紀漸長拉近了距離,輸贏不再有更多指標性意義。四十歲以後的人際關係,不畏拒絕也不憂人言,實實在在做自己。那是另外一個蛹之生。(本文摘自/懂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商周出版)

成年就活出自我?同儕壓力仍存在

成年就活出自我?同儕壓力仍存在#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成長過程中,我非常渴望被視為一個正常的小孩,所以認定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的觀點。在不同程度上,我想我們大家都是這麼認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很容易受到朋友和他們的看法所影響。有誰還記得初中時那些讓人感到同儕壓力的集會?當時我跟朋友坐在一起,互丟在嘴裡嚼過的濕紙團,不理會演講者在說什麼,自以為很酷。基本上,我們當時做的正是演講者期望我們別做的那些事。不只學生時代 成年後仍視圖融入群體我們都知道同儕壓力是很真實的。現在我們都能輕鬆坦承,學生時代的我們都得屈服此事;我們也都還記得,當時會試著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最能融入何種群體。在那時,我們嘗試戴上各種不同的面具,不論是成為運動員、當特立獨行的歌德次文化的一員、玩樂團,又或是參加戲劇社。如今,我們已能對此一笑置之。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從未真正成長,而得以不再受同樣的影響。想想看,現在我們仍試圖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最能融入何種群體。我們仍渴望在餐廳坐到最好的位置,收到一大堆「讚」,加入令人欣羨的團體,受邀參加最受歡迎的宴會,賺足夠的錢,跟走在時尚尖端、有權勢的人在一起。儘管我們已經高中畢業了,但卻沒有克服同儕壓力。甚至有個產業還傾全力把那種壓力強加在我們身上。所有的廣告都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趕上流行了?是否融入群體了?要擁有什麼,我們才能確定真正被接受?努力符合他人審美觀 卻仍無法滿足廣告業之所以存在就是要賣東西,但他們同時也在我們心中種下了不滿的種子,而且還宣傳他們的商品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你想,為什麼那麼多人積欠信用卡債?這是那些面具造成的一種代價。所以我們就上鉤了,然後我們戴上面具。我們對外表現出美好的一面,不在乎自己本來的面貌,卻為了不能成為自己想像的樣子而擔心。於是我們努力,但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而是為了那個讓我們能成為別人眼中和想法裡最有價值的東西。然而到頭來,我們還是太胖、太老、太窮、皺紋太多、不夠有關係,人生依舊不完整。總是這樣。我現在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依上帝的形象完美地創造出來。沒錯,完美地,不論你有酒窩、青春痘或疤痕等等。我們唯一需要在意的對比差異,是自己的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有何不同。(本文摘自/你的人生,不能就這樣算了/時報出版)

總莫名被討厭?搞好人際靠「小夫力」

總莫名被討厭?搞好人際靠「小夫力」#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是不是曾經發生由於害羞客氣再加上溝通力不足,沒辦法跟美髮造型師好好說明自己想要的髮型,最後弄出來的是自己完全不喜歡的風格。或是遇到推銷時,老是陷入難以拒絕的困窘情況,即使是自己根本沒興趣的報紙雜誌,最後也是勉為其難地訂購了好幾個月份。缺乏溝通能力 恐怕造成悲慘處境甚至萬一哪天不幸遭遇天災人禍,不得已暫居在避難所時,也因為消息不靈通,總是最後才去排隊領取糧食,忍受著餓肚子的生活。怎麼樣?光只是想像而已,這些悲慘處境就夠令人不寒而慄了吧?這些也許都是因為你的「小夫力」很弱。想想哆啦A夢中的小夫,是不是很受到大家歡迎呢?此外,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不受人喜歡、不明就裡被別人討厭。 莫名其妙被班導師討厭,除了學科分數之外,操行成績或師長評價都非常低。 莫名其妙被大學教授討厭,整個研究室指導學生,唯獨不幫自己推薦畢業後的任職公司。 就職考試時的主管面試關卡,每次總是莫名其妙鎩羽而歸、受挫而回。 莫名其妙跟上司不合拍,不情不願地被調派到外分社工作,與升遷無緣。 薪水總是莫名其妙比同事還低,最後還變成裁員名單上的一員。與其被莫名討厭更想被善待 學學「小夫力」遭遇這些狀況時,完全是笑不出來的悲劇啊。重點就是前面每一句中的莫名其妙,明明沒有明確理由,但自己就是莫名其妙被對方討厭。說來可能有些悲傷,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偏心的。雖然這世界在表面上尊崇平等的價值,然而,卻沒有辦法完全禁止人類內心偏袒某一方的私心或另眼相看的特殊待遇。雖然說,並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勉強對方喜歡自己、讓性格不合的人變成天生一對好麻吉,但是,不管是誰,比起成為莫名其妙被討厭的人,無論如何都想變成莫名其妙被喜歡的人吧!而且,我們也都想要莫名其妙成績好、莫名其妙工作升遷、莫名其妙在職場被上司或客人善待,輕鬆快樂地過上好日子啊。正因如此,我們人生必備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小夫力」。(本文摘自/小夫的生存之術/尖端出版)

想當人際關係之王 學學「小夫力」!

想當人際關係之王 學學「小夫力」!#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哆啦A夢中的小夫,天才般的伶牙俐齒、言之成物,讓學校老師及家長們都願意替他說話,再以見多識廣的形象來籠絡人心,建立起自己的人際圈。小夫獨門傳授,教你如何成為備受寵愛的人。趨炎附勢的小夫 其實更能順應世界身為胖虎的跟班、老愛大言不慚亂吹牛的小夫,大多被視為「八面玲瓏、裝腔作勢又討人厭的傢伙」,很少人會把小夫這位角色的存在認真當成一回事來思考。然而,殊不知只要把視角來個一百八十度逆向思考,就會發現,小夫的這種獨特處世哲學,其實正是對我們未來益處良多的人生指引。趨炎附勢、謊話連篇、阿諛奉承⋯⋯這些一般給人負面印象的小夫特徵,其實不正是人類生存於世及突破逆境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嗎?在此,我想將這種能力命名為「小夫力」。所謂「小夫力」,其實並非是什麼特殊才能。不管是誰,只要稍微多加留心,必定可以發揮此一能力。以下試著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當你發現某人換了新髮型、穿了新衣服,如果可以泰然自若、真誠地稱讚對方,那就是能進一步跟對方閒聊及建立關係的契機點。 旅行或回鄉下老家時,即便手頭不寬裕,還是會記得多買幾份土產或伴手禮,回公司跟主管及同事分享(此時就可以順便聊到旅行時的見聞或耍笨趣事⋯⋯)。 打工時,發現店長換上新領帶時,主動稱讚:「哇,那領帶真是不錯呢!」廣結善緣、給人好印象 讓人際關係更順利當然,「非常討厭那種阿諛奉承、刻意取悅別人的行為,我絕對不想去做!」應該有許多人心中是這樣想的吧?然而,這就如同人際關係中的潤滑油一般,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夫。在經營人際關係時,「總之第一步就是先跟每個人打好關係」,構築起雖然淺薄但卻廣闊的良性人脈關係,給予眾人全方位的好印象,其實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策略。(本文摘自/小夫的生存之術/尖端出版)

第一印象多重要?見面2秒就決定!

第一印象多重要?見面2秒就決定!#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你有沒有遇到第一眼就覺得投緣的人?剛見面那一刻,你不知為何就是知道你們合得來。你有沒有遇到第一眼就讓你反感的人?雖然不曉得是什麼原因,但那個人就是有某種惹你厭惡的特質。第一印象很重要 甚至因此自我練習不論願不願意承認,我們都會在見到一個人的最初幾秒鐘就認定自己喜不喜歡對方、信不信任對方、想不想和對方建立關係。不過,我們極少思考自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算去想了,也不太確定該如何改善。於是,我們練習自己想說的話、準備風趣的笑話,然後盼望在結識別人的最初那幾秒可以發生最好的狀況。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安貝迪與羅森塔爾想要測試人的瞬間判斷具備的力量,決定研究學生對教授的觀感。在這項實驗裡,安貝迪與羅森塔爾向受試者播放教授課堂教學的十秒鐘無聲影片,再由受試者針對十五個層面評分,評估者必須完全依據非口語的表現判斷。見面2秒瞬間判斷 很少會再調整把影片剪成兩秒,評分依舊沒有變化。於是,他們得出結論:看見某人時,我們在頭兩秒就會做出瞬間判斷,而且極少會再調整——就算得到更多資訊也一樣。面對一個不認識的人,還沒聽對方說話,我們就已認定自己是否相信對方、是否喜歡對方、是否信任對方。第一印象形成的速度讓你害怕嗎?別怕!這是好消息。如果你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讓一個人認定你是值得交談的對象,那就在這幾秒鐘內灌注最豐富的內容吧。你可以利用第一印象影響整場互動。(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驚!親密的農村比都市更易出現殺人犯

驚!親密的農村比都市更易出現殺人犯#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無差別殺人事件幾乎都由男性單獨犯案;年輕人居多;不是一個人住,就是與家人同住但關係淡薄而孤獨;成績不差,有的甚至特別優秀;但因為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等事,遭遇挫折;做出犯行時沒有工作或沒有固定的工作,做著非出於自願性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正因為過去曾被讚賞,無法滿足眼前的境遇而感到焦慮。想要打破規則卻沒有抗衡的力量然後他們逐漸感到自己會變得這麼悲慘,全是別人害的,湧現了對周遭、對社會全體的恨意及攻擊心。他們為了把自己的人生與這個社會都做個了結,想要自殺。此時如果對他人的同理心低下、嚮往暴力,想要打破規則的心理又沒有抗衡的力量,那麼他們不只會自殺,還可能用無差別殺人等把周遭牽扯進來的方式,為人生畫下休止符。 日本接連不斷地出現青少年殺人犯,變成一個很可怕的社會了嗎?應該不是這樣的。那麼,日本越來越和平、越來越安全,感到幸福的青少年越來越多了嗎?很遺憾,也不是這樣。20歲到25歲最容易犯下殺人案日本的青少年殺人犯急速地減少中。未成年殺人犯最多的時候是昭和30到40年代,每年大概有300到400人被舉發。現在大約每年100人左右。這種減少的狀況無法只用少子化來說明。一般來說,20歲到25歲是最容易犯下殺人案的年紀,但是最近數十年間,這個年齡層的殺人發生率也持續地減少。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狀況。為什麼青少年犯下的殺人案件正在減少呢?我們可以想到各式各樣的原因。例如,急速的經濟發展造成家庭中產階級化,過去很多因為貧窮而發生的犯罪,現在幾乎看不到了。而小孩子的人口減少,大人更容易照看孩子,可能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人與人聯結不深可能是減少殺人事件的原因另外,高學歷傾向可能也是原因。昭和30年代,高中升學率是30%,現在則是97%,幾乎所有孩子都會上高中。高中畢業後,則有60%以上的青少年會繼續念大學或專門學校。孩子被大人保護的期間拉長,使青少年免受社會中大風大浪的侵襲,這對於青少年殺人案件的減少來說,是好的影響吧。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深入的人際關係,也許才是殺人事件減少的原因。因為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殺死對方般深入的聯結。濃厚的關係也是產生憎恨的來源很受歡迎的校園連續劇《極道鮮師》,過去所謂的不良少年們在劇中登場。一旦學生遇到困難,老師就會使出全身之力保護學生,有時候也會給學生當頭棒喝,使得他們湧起幹勁,克服激烈的衝突。為了證明同伴的無辜,大家四處奔走;或者為了解救同伴,闖進危險的地方。就在那些時刻,同伴之間產生了友情,一起解決了問題,劇中人物因此成長,繼續向前。連續劇般的情節並不總是在現實中出現,但是過去的年輕人的確體驗了各種衝突與深厚的友情。雖然經歷十分精采,但是濃厚的關係的確也是產生憎恨的來源。殺人事件頻發的歐美國家,大多集中於強盜殺人那種殺害陌生人的事件。而在日本,雖然殺人事件的整體數目偏少,但是殺害的主要動機都是因人際關係產生的怨恨。關係變得親近、靠近 就因為怨恨而殺人​如果一開始只有淡薄的人際關係,應該就不會產生殺意般的恨意。從殺人件數看來,都市比農村多;但是從殺人的發生率來看,農村比都市頻繁。比起孤獨的都市,人際關係親密的農村更容易發生殺人事件。就像秋葉原事件的青年所說─當關係變得親近、靠近,就會因為怨恨而殺人。青少年的殺人事件減少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深厚的人際關係正在消失,可就不是能開心得起來的事情。殺人事件的確減少,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殺人內涵的變化──高材生的突發型殺人─也就是沒有動機的殺人。這些人殺人的原因不是大人們想得到的,不為錢、不為就算產生殺意也不奇怪的原因,沒有深仇大恨。就像秋葉原事件的青年所說:「因為關係太遠而想無差別殺人。」(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如何共利卻不衝突?職場進退大揭密

如何共利卻不衝突?職場進退大揭密#人際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留你在身邊,你是貼心稱職的好幫手,讓你獨當一面,你就是在商言商的競爭對手,如何共利卻不衝突,你想清楚了沒?讀者來函:當初進公司時,我談的是跟老闆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老闆會支持我自立門戶,但是,後來老闆並沒有兌現承諾,幾年來,一直當我是個貼心又稱職的好助理。做了幾年之後,我覺得自己到臨界點了,但每次跟老闆談的結果,都是話說得很漂亮,工作狀況卻依舊。我想知道,像這樣的狀況,到底該不該自己出去放手一搏呢?還是應該繼續留在老闆身邊?老闆沒有栽培自己,讓我覺得很沒信心。呂麗絲說:這位朋友,當你有這樣的疑問時,首先要先計算一下自己的斤兩,究竟有多重。也就是,你的「以為」,是不是老闆或客戶的「以為」。例如說,你是「貼心又稱職的好助理」「老闆沒有栽培我」「放手一搏」這幾句話,就包含了許多的玄機。在商言商 你以後就會是他的對手首先,「自立門戶」這種事情,不需要老闆支持,你要創業,隨時都能走,你需要他什麼支持?員工分一半給你?人脈送一半給你?創業資金借一半給你?不可能。在商言商,你以後就會是他的對手,縱然你再怎麼好,那是因為你能替他的公司賺錢,一旦要離職,他為什麼要把好的員工、有用的人脈、創業資金白白給你?所以,要走就走,你在等老闆答應什麼?好的,可能你現在正猶豫該不該走。但是,你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是「貼心稱職」的好助理,而不是「獨當一面」的好經理?你把自己當成助理用,或者當老闆把你當助理用,你卻不顯示出你可以擔任經理的本事,貼心是好事,但不一定能賺錢;稱職是好事,但本來就是你應該做的。那麼,你覺得老闆應該要給你什麼樣的職位?當然就是繼續當「貼心稱職的助理」就好。重點是,你到底有沒有展現出,你足以讓老闆信任的實力?運氣不能仰賴 但是實力卻可以培養最後,我們來談談放手一搏。事實上,你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如果你可以在不帶走公司客戶的前提下,自己有第一桶金,願意拿出來創業,最多也就是回到原點。也就是說,公司的資金賠光,重新回頭當員工,如此而已。所以,與其一直抱怨老闆不給你機會,如果你自己認為準備夠了,那就自己給自己機會,直接投身產業界,這對你而言,或許是重要的轉機。無論如何,都會比你現在獨自哀怨要來得好。你可以理解嗎?重點永遠在於實力與運氣。運氣是不能仰賴的,但是實力卻可以培養。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充分,卻懷才不遇,請不要留在公司裡,而是踏出創業的那一步。與此同時,不要想著老闆以後還能幫你什麼,因為營利事業,不是來賺感情,而是來賺錢,這一點你得要想清楚是比較好的。(本文摘自/魅麗雜誌121期/麗絲的夢遊法境_呂秋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