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白先生右側臀部疼痛長達6個月,無法久坐,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經血液腫瘤科醫師釐清,原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引發的骨頭侵蝕,經標靶藥物與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控制病情。醫師提醒,長期骨頭疼痛治療不佳的人,要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疾病引起骨頭轉移的症狀,需進一步檢查。
52歲白先生右側臀部疼痛長達6個月,無法久坐,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經血液腫瘤科醫師釐清,原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引發的骨頭侵蝕,經標靶藥物與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控制病情。醫師提醒,長期骨頭疼痛治療不佳的人,要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疾病引起骨頭轉移的症狀,需進一步檢查。
惡性腫瘤的高復發率與致死性對患者生活品質和存活期構成重大挑戰,而尋找創新療法已成為醫學界的當務之急。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聯合中央研究院與豐蠅生技公司,結合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人工智慧(AI)及成體果蠅篩選平台,成功研發出一項革新技術,並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 該技術的核心在於「成體果蠅腦膠質癌」模式生物與獲得專利的高通量AI篩藥平台 此平台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特定基因型果蠅的培養與藥物測試,顯著提升篩選效率,快速找出有效藥物組合,幫助患者減少治療試誤帶來的風險與副作用。基於果蠅與人類高達75%的基因同源性,透過AI技術分析臨床癌症檢體的海量數據,準確鎖定潛在治療靶點,為精準醫療鋪平道路。 此創新技術由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洪東源教授與中央研究院林子暘研究副技師指導,早期突破性地利用溫度控制基因技術產出成體果蠅癌體模型。隨後,結合豐蠅生技曹家綱博士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技術與AI算法,整合三軍總醫院病理部李耀豐主任及神經內科蔡佳光主任團隊的基因定序與癌細胞驗證能力,為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進展。 此外,這項技術不僅符合國際推動的3R動物實驗策略(替代、減少、優化),大幅降低高等實驗哺乳動物的使用,也為藥物開發提供更具倫理性的選擇。 展望未來,該技術將拓展應用至肺癌及結腸癌等多種癌症治療研究,並結合果蠅癌體大型數據庫與進化的AI演算法,進一步提升篩藥效率與治療精準度,為癌症精準醫療創造更多可能性,開創醫學嶄新局面。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 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 複雜性子宮肌瘤治療陷兩難 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家庭帶來新契機 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 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 子宮內膜癌人數增長82%加上年輕化 早期精準手術治療護航長遠人生 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4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 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 手術費納保為婦科患者新福音 守護婦女健康與生育機會 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只要是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都稱為口腔癌,包含唇、舌、齒齦、頰黏膜等,皆是口腔癌的好發部位,且平時有抽菸、喝酒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更是口腔癌的高風險族群;而若擔心錯過口腔癌的黃金治療期,可以在平時透過哪「5大徵兆」來自我檢測呢?以下一文解答。
當眼睛突然又紅又腫,許多人會認為是「長針眼」,但醫師提醒,如果眼睛的腫塊反覆出現,或是有傷口長期難以癒合的情形,就要當心是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應及早就醫評估。據媒體報導指出,前第一夫人吳淑珍女士在去年,就是因罹患「眼瞼惡性腫瘤」,而接受手術及重建。
斥資新台幣45億元,由臺北榮總籌劃設立我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5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蔡英文總統特別親臨致詞,並與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總統府張惇涵副秘書長、退輔會馮世寬主任委員、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原能會張靜文主任委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日本重粒子醫學之父辻井博彥教授,及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共同按下啟動柱,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象徵我國癌症放射治療進入嶄新紀元,重粒子將成為未來治癌新利器,提供國人多一項治療選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也應邀致詞,並表達祝賀之意,對於臺灣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有效率的執行重粒子籌設與運作,給予高度肯定。 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 再寫臺灣放射治癌新歷史 蔡英文總統表示,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醫界無不殫精竭慮,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癌方法。臺北榮總從民國98年起,開始規劃籌建世界最先進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期間經歷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終能克服重重困難,於今天起正式服務病人,並完成臺灣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再寫臺灣放射治癌的新歷史。她期許未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醫院的合作下,共同提升臺灣治癌的能力,與世界一流的醫院並駕齊驅。她也特別感謝臺北榮總團隊及所有幕前、幕後英雄的努力,讓全世界再次看見臺灣。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民國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並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興建過程中雖遭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工程與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服一切困難,終能如實、如質峻工,在日本輸出海外重粒子設備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最快開始治療病人,也是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的重粒子中心,今天也是台日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 陳院長特別感謝總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原子能委員會、退輔會、國輻中心、及臺北市政府的支持。臺北榮總結合社會善心人士的力量自行籌建和營運重粒子中心,感謝歷任林芳郁、張德明、李發耀及許惠恒四位院長的接續努力,更感謝潤泰尹總裁捐建整棟重粒子建築,以及宏國集團、宏泰集團、中興保全、與華新麗華集團的慷慨解囊,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同時也感謝江賢二大師捐贈巨幅大作,讓環境更溫馨療癒。 陳院長也特別向所有參與這個計畫的醫療團隊、工程人員、國內外技術團隊致敬,從今天起國人不必遠渡重洋,就能在臺灣接受世界級的重粒子治療,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陳院長強調,病人的勇氣與堅強是重粒子團隊進步的動力,臺北榮總是為病人而生,將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初衷,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和治療,遠離癌症的恐懼,重拾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重粒子中心引起新南向國家關注 並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臺北榮總的重粒子中心已吸引國際的目光,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三度派專家來北榮,並且於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針對重粒子癌症治療及研究進行交流合作。此外,由於重粒子中心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嘉惠癌症病人,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臺北榮總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並且在去年8月進行首次福衞八號太空元件抗輻射檢測,未來可望為臺灣太空產業盡一份力量。 臺灣每年有將近12萬名新增癌症病人,今天起臺北榮總結合重粒子放射治療與其它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光子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為許多過去被視為困難治療的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病例說明 童先生72歲,因B型肝炎定期於腸胃科門診追蹤。111年3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2.1公分病灶,疑似為肝細胞腫瘤,建議手術切除或進行射頻燒灼術,童先生考量治療風險未予同意。111年5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肝病灶為2.3公分,且有典型的肝細胞癌之影像特徵,同時癌症指數已明顯上升。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或射頻燒灼術,童先生仍因治療風險考量拒絕。隨即轉介參加重粒子人體試驗案評估,經重粒子委員會審查,獲選加入臨床試驗。 經過一連串繁瑣程序且縝密的治療計畫,確定準確性與安全性後,於111年8月25日至8月30日一週內,進行四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111年11月肝臟核磁共振追蹤檢查,右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療期間無任何不適,皮膚僅輕微泛紅,無任何可觀察之副作用,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體力及精神十分良好。
皮膚莫名長斑點、小肉瘤,即使不痛不癢也要警覺,小心可能是癌症徵兆。由10位癌症名醫聯合撰寫的《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其中由台大醫院皮膚部皮膚保健及外科部主任陳昭旭親自詳解,關於皮膚癌的預防方法,並提醒加強戒備3種惡性肉瘤,以免惡化速度過快,小病拖成難治大病。以下為原書摘文:
惡性腫瘤在西醫領域,有各式療法如開刀、化療、放療,然而中醫觀點又是如何解釋並治療癌症?知名中醫師張步桃生前熟讀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並應用於實際醫案。中醫師張書陸、張閎運出版《張步桃腫瘤要方》收集並整理張老對於癌症的見解與治療經驗,解析病因,強調中西並治、與癌瘤並存的觀念。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