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

暖冬腸病毒威力不減 小孩感染全家遭殃

暖冬腸病毒威力不減 小孩感染全家遭殃#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主要流行季節是春天與夏天,然而今年因暖冬效應影響,即使已經進入一月份,門診的腸病毒病患仍然不少,目前兒科住院的病童中,有2成是因為腸病毒而住院,比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的患者多了1成。醫師表示,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才能預防。男童確診腸病毒 媽媽也被傳染一名2歲6個月的張姓小男童,因為出現發燒、手腳長了紅疹與水泡,哭鬧不安與拒絕進食,阿嬤洗澡時發現外生殖器也有紅疹水泡,就醫檢查發現,咽峽部已經出現水泡與潰瘍情形,手腳也有水泡,確診罹患了腸病毒手足口症,雖住院治療後已康復,卻發現男童媽媽的手部也長了紅疹水泡、喉嚨痛,原以為是因為太累導致抵抗力下降,就醫檢查後確定是遭到兒子腸病毒感染而出現的症狀。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高佳慧醫師表示,腸病毒具高傳染性,主要經由接觸病毒汙染的食物、玩具、口水等傳染,亦可經由呼吸道的飛沫、咳嗽等途徑傳染,6個月至6歲幼童因大部分體內沒有抗體,最容易出現高燒、喉嚨痛、手腳水泡等症狀,成人則常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忽視,導致無意中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發病後一週傳染力最強 勤洗手以預防高佳慧醫師指出,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2到10左右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就會有病毒存在,通常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從發病前到後,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腸病毒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病癥表現為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主要是在口腔黏膜出現水泡或潰瘍,或者雙手、雙腳和臀部皮膚還會出現小粒的紅疹或是水泡;此外,生殖器、臀部與四肢、軀幹都會長出紅疹或水泡。高佳慧醫師呼籲,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是最主要降低感染機率的方法,另外個人與環境衛生清潔也是非常重要;5歲以下幼童感染腸毒,有更高機率因為腸病毒併發重症,如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若發現孩子出現嗜睡、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嘔吐或活動力降低等情形,就要儘速至醫院就診。

別驚慌!小孩發燒先找出原因 4步驟助降溫

別驚慌!小孩發燒先找出原因 4步驟助降溫#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寶,當孩子生病發燒,家長往往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想盡辦法要幫孩子退燒,然而,其實孩子發燒並不一定是壞事,可能是身體症狀的表現,因此,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才是此刻最重要的。發燒8成以上是病毒感染臺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趙露露醫師表示,小兒發燒,有8、9成以上是因病毒感染而引發,大部分都會自己好。發燒本身不會傷害腦部,除非是病菌直接感染到中樞神經系統。小兒發燒,若合併其他如頭痛、噁心嘔吐、頸部疆硬、意識改變等腦炎症狀,就要及早就醫。然而孩子的個性特質各有不同,發燒的表現也會有所差異,有些孩子即便發燒仍然活蹦亂跳,吃得下、睡得著,有些卻可能無精打采、食慾不佳;有的時候可能只是孩子一時玩過頭,或是情緒不佳哭鬧而發熱,不一定是真正發燒,所以醫師建議家長,在帶小朋友就診前,先做初步的判斷。41度以下 不會造成人體直接傷害小兒肛溫或耳溫38℃,或是腋溫37.5℃以上,可算是發燒。除非是腦炎、腦膜炎等直接影響腦部的疾病,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部分6個月到6歲的孩子,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痙攣,家長無須過度驚慌,先行退燒再帶往醫院就診即可。小兒發燒是一種症狀,是提醒有病毒或細菌入侵體內的反應,找出病因,對症治療,燒自然會退,切勿因求得一時的心安,太早給予退燒藥,反而忽略讓孩子擁有更強健抵抗力的重要。趙露露醫師提供小兒發燒的正確知識與護理,幫助家長給孩子最適切的照護。1) 量體溫/6個月以下,因為孩子耳道短,耳溫會受耳內角度、耳垢等影響,所以用耳溫槍測到的體溫可能不準,量肛溫較適合。2) 補充水分/發燒會流失體內水分,務必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脫水也會導致體溫更高。3) 散熱/發熱期應少穿衣服,少蓋被子,以利散熱;寒顫時,適度添加衣服及蓋被子保暖。4) 退燒方法/用喝溫水、冰枕或散熱貼、溫水拭浴等物理方式退燒,或是就醫,依照醫囑,給予退燒藥或栓劑,但切勿過量使用退燒藥。

父母愛運動小孩卻不然!5撇步習慣養成

父母愛運動小孩卻不然!5撇步習慣養成#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整理報導)有愛運動的家長,不一定會有愛運動的小孩!根據一項調查發現,約有6成擁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家長,其孩子卻有7成每週運動少於3天!其實親子一起運動,不只能夠維持健康,還能同時提升親子間的感情。國健署也提供5撇步,讓父母與孩子能利用零碎的時間,保持隨時動一動的習慣。不到5%兒童達運動量標準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 6~11歲兒童僅4.3%運動量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邱淑媞署長進一步表示,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還會刺激體內分泌生長激素,促進長高,幫助體重控制,也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啡,使心情愉快,緩解壓力,增進睡眠品質,提昇免疫力。為避免兒童和青少年,經常宅在家裡,狂玩3C用品、不運動,國健署鼓勵5至17歲的兒童與青少年,保持隨時動一動的習慣,每天至少60分鐘,建議可遵守以下5撇步:1) 每日一運動/規劃運動日程表,可安排打球、騎腳踏車、健走、慢跑、跳繩、球類活動等不同形式的運動,或參加運動社團,透過各式各樣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與家長一起愛上運動。2) 戶外多動動/戶外活動好處多,不只可增加身體活動量,還能減緩近視的發生和惡化,達到護眼、舒壓的效果,家長應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同時增進親子情感。3) 遊戲多樂動/與孩子一起從事身體活動的遊戲,考量安全前提,可多運用公園、學校、社區活動中心等戶外活動設施,或是在家中一起進行呼拉圈、踢毽子、比手畫腳等結合身體活動元素的遊戲,減少看電視、玩電腦、打電動的時間。4) 家事全家動/家中家事,讓孩子一起動手吧!根據能力,分配小孩適當的工作,全家人一起動手做家事,不僅能培養孩子做家事的能力,還可增加責任感。5) 時時多運動/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從小培養孩子多動的興趣,運動可結合生活作息,如爬樓梯取代坐電梯,以走路、騎腳踏車取代坐車,以做家事取代看電視,讓孩子在健康多動的家庭中成長。

夏天到!小孩老是「皮在癢」? 當心恐過度清潔

夏天到!小孩老是「皮在癢」? 當心恐過度清潔#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盛夏高溫屢創新高,氣象局更預測今夏飆破35度以上的氣溫將多達50天左右,甚至會一路熱到10月。這樣越來越高溫、悶熱的天氣,常常讓活動量大的小朋友稍微動一下就滿身大汗,身體很容易出現又溼又黏的情況;這時,如果能和小寶貝一起洗個舒服的澡,可以說是爸媽跟小孩最放鬆、最舒服的夏日時光。但是,由於1~4歲的幼童肌膚發展尚未完全,若清潔過度或使用錯誤的沐浴用品,恐嚴重刺激幼童嬌弱的肌膚。高溫、潮濕悶熱 夏季幼童常見的5種肌膚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陳建宇醫師指出,1~4歲的幼童在夏季最常發生的肌膚問題,大多是濕疹、汗疹、毛囊炎、尿布疹、蚊蟲叮咬等5種。其中,幼童出現汗疹的情況又比大人嚴重許多,原因在於幼童肌膚構造尚未完全,對於排汗、調節體溫的能力比較弱,所以更容易產生肌膚問題。另外,門診也常出現,因為天氣太熱,幫幼童「過度清潔」身體(如洗澡次數過多、使用不當的沐浴用品等),而造成肌膚出現紅、腫、癢等過敏的情況也屢見不鮮。1~4歲幼童肌膚脆弱、敏感 避免過度清潔「許多人羨慕幼童的肌膚看來水嫩Q彈,其實這代表水分正在流失」,陳建宇醫師解釋,由於1~4歲幼童肌膚構造還在發育,肌膚也較成人薄,所以水分及養分流失的速度也相對較快。除此之外,在角質層尚未健全的情況下,除了保水力不佳外,幼童肌膚也容易吸收有害的物質,對外來物的刺激也比較沒有抵抗力。因此,如何正確幫幼童洗澡,以及正確使用沐浴產品,也變得格外重要。選擇溫和、低敏的沐浴乳 保護幼童肌膚健康隨著氣溫越來越高,幫小孩洗澡的次數也增多。陳建宇醫師提醒各位爸媽,照護幼童肌膚有兩個重點,1)即使在夏天,也不宜太頻繁的幫幼童洗澡;2)避免使用清潔力較強的沐浴產品,因為這兩者都有可能破壞幼童肌膚天然的保護層,反而更容易引起肌膚乾澀,甚至過敏。至於,在幫幼童挑選沐浴用品時應避免含有酒精、石灰等成分,可以選擇較溫和、低敏感、不刺激,或有相關醫學實驗認證的沐浴用品來幫幼童清潔肌膚。此外,「有些大人會使用藥皂或標榜有殺菌功能的沐浴產品,是否也可用在幼童身上呢?」陳建宇醫師表示,這些並不適合用於幼童肌膚,這類型的肥皂或沐浴產品,普遍都有鹼性太強的問題,容易將幼童肌膚的脂質帶走,降低皮脂對皮膚的保護能力,進而引發各種肌膚不適症狀。最後,陳建宇醫師也強調,幼童在使用沐浴用品後,若肌膚出現任何不適(如紅、腫、癢),應立即停止使用,切勿一昧依賴沐浴產品的效果,提醒家長應細心觀察幼童的肌膚狀況,才是照護幼童肌膚健康的正確觀念。

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

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小孩

(撰文/陳承璋)(專業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倪信章醫師)(圖說: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為什麼老師又說你上課不專心?」、「為什麼你又動手去打別人?」、「為什麼今天上課你又一直吵旁邊的同學?」作為媽媽的妳,若時常用萬分責備的語氣,宛如把自己的孩子當作犯人一樣質問的話,也許,妳應該暫停一下,並且發揮偵查老公是否外遇的警覺心,考慮自己的小孩是否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家長勿輕忽!平均每10個小孩就有1個罹患ADHD別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別人調皮搗蛋一些,因為ADHD可是台灣孩子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個小孩,大約就有1個罹患ADHD,若延誤治療,可能容易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倪信章醫師根據醫學文獻指出,長期為ADHD所苦的孩子,容易累積許多情緒,而會有焦慮、憂鬱的症狀;外在表現則易出現反抗、拒絕,甚至是反社會的問題,家長可輕忽不得。其實,過動不是孩子的錯!國小4年級的陳小弟,長相頗有人緣,老師也時常誇讚他很聰明,但誇讚之後,老師總會加一句「只可惜他很調皮,聰明用在錯的地方。」原來陳小弟聰明歸聰明,上課時卻常吵同學,有一天竟然還出手掌摑班上女同學,被老師訓斥一頓,帶回家由家長教訓,而他的媽媽因為工作繁忙,只要聽到老師打電話或寫聯絡簿告狀,便處處責備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並且賞他一頓竹筍炒肉絲。(圖說:家長過度訓斥 恐造成孩童其他精神疾病)雖陳小弟有時考試能考第一名,但因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成績起伏劇烈,因此招來一頓臭罵「你知不知道,這些都只是粗心大意?」而日積月累的責罵與挫敗之後,他逐漸喪失自信心,情緒開始不穩定;一直到上了國中後,無意間被媽媽帶到兒童精神科看診,才確診罹患ADHD。原來他不是個壞小孩,只是與別人不一樣而已!經過治療後,陳小弟成績開始維持穩定表現,並有了新的生活面貌。ADHD的3大症狀倪信章醫師解釋,ADHD在字面上的解釋,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只是坐不住,愛亂跑」而已,但事實上,ADHD比許多家長或老師的想像與認知來得複雜許多。根據研究指出,ADHD是因其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及「正腎上腺素」)的表現量相較於一般人低,導致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以及難以持續專注眼前該做的事物,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進而產生不專心、過動及衝動的症狀。翻閱過去曾經提及到過動症的研究,影響ADHD的相關因素,包括了重金屬、早產、腸病毒、人工色素、遺傳等。倪信章醫師也針對其症狀整理3大判斷方式: 1) 過動/意即會坐不住、愛到處跑、彷彿有消耗不完的精力、說不完的話。2) 衝動/大人講話愛插嘴、難以等待排隊。3) 注意力不足/看書看不到20分鐘就容易分心、考試成績起伏很大、容易忘東忘西、做事情容易粗心大意、看考卷容易落字。症狀長達6個月 父母要有警覺心這些症狀,若持續出現在孩子身上,並長達6個月以上,父母與老師就必須有警覺心,最好能帶至兒童精神科進行診斷。倪醫師說明,看診進行的評估,大致上會以臨床問診為主、症狀評估問卷為輔,並且希望家長帶孩子看診時,連同學校的聯絡簿、考卷及作業等相關資料一併帶齊,以利於醫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才能評估孩子有沒有罹患ADHD。事實上,礙於有些家長會忌諱帶孩子到精神科看診,認為「孩子那麼小,幹嘛帶去精神科」或是「不願去面對孩子有過動症」的情況下,反而延誤孩子就診的時間。對此,醫師呼籲,讓孩子到精神科接受完整的臨床評估,不須忌諱,若是真有問題,也可以及早獲得協助!此外,若當孩童確診為ADHD後,醫師也會對孩子進行4大方向的治療與治療建議: 1) 藥物治療/若孩子年紀還小,確診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實行藥物治療;若孩子是在國小即將畢業,或到了國中時期才被診斷出來,由於孩子受症狀所苦的時間較長,則必須考慮更為積極的藥物治療。一般來說,孩子服藥後,注意力會明顯的提升,也可以幫助讓不專心或粗心的情況改善。2) 行為治療/ADHD的孩子容易因為其症狀的表現,被老師標識為壞孩子,安排的座位通常會被「驅逐至邊境」發配到最後一排,以免影響其他孩子的上課權益;但醫師反而會建議讓孩子坐在第一排,老師就近照顧就近提醒,能有效減少專注力不足的發生。另外,家長在孩子做功課時,保持桌面清空,讀書則以20分鐘為限,並且用獎勵、誇讚的方式,進行心靈上的鼓勵,畢竟過動症的孩子,很可能因為症狀的表現,顯得自信心低落。3) 避免食用人工色素/多份研究表示,人工色素可能會導致孩子過動症症狀更加嚴重。4) 適量補充深海魚油/國外文獻上指出,魚油可能減輕孩童過動症狀,倪信章醫師建議,可適量補充深海魚油3個月,若沒有效果,則不必再持續服用。(圖說:ADHD孩童確診後,醫師建議4大方向治療)台灣治療過動症的方式及效果已趨於成熟,然而,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孩子的治療需要多久時間才會能停止用藥,倪信章醫師也分享,診間有一名持續治療長達5年的男孩,目前透過服藥與行為治療,並且建立運動習慣,症狀控制良好,提醒家長若發現家中孩子有過動、好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還是希望家長能趕緊帶孩子到兒童精神科進行診斷,以免症狀久拖,進而併發其他的情緒行為問題!

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

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為什麼老師又說你上課不專心?」、「為什麼你又動手去打別人?」、「為什麼今天上課你又一直吵旁邊的同學?」作為媽媽的妳,若時常用萬分責備的語氣,宛如把自己的孩子當作犯人一樣質問的話,也許,妳應該暫停一下,並且發揮偵查老公是否外遇的警覺心,考慮自己的小孩是否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家長勿輕忽!平均每10個小孩就有1個罹患ADHD別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別人調皮搗蛋一些,因為ADHD可是台灣孩子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個小孩,大約就有1個罹患ADHD,若延誤治療,可能容易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倪信章醫師根據醫學文獻指出,長期為ADHD所苦的孩子,容易累積許多情緒,而會有焦慮、憂鬱的症狀;外在表現則易出現反抗、拒絕,甚至是反社會的問題,家長可輕忽不得。ADHD的3大症狀倪信章醫師解釋,ADHD在字面上的解釋,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只是坐不住,愛亂跑」而已,但事實上,ADHD比許多家長或老師的想像與認知來得複雜許多。根據研究指出,ADHD是因其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及「正腎上腺素」)的表現量相較於一般人低,導致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以及難以持續專注眼前該做的事物,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進而產生不專心、過動及衝動的症狀。同時針對其症狀整理3大判斷方式:1) 過動/意即會坐不住、愛到處跑、彷彿有消耗不完的精力、說不完的話。2) 衝動/大人講話愛插嘴、難以等待排隊。3) 注意力不足/看書看不到20分鐘就容易分心、考試成績起伏很大、容易忘東忘西、做事情容易粗心大意、看考卷容易落字。症狀長達6個月 父母要有警覺心上述3大症狀若持續出現在孩子身上,並長達6個月以上,父母與老師就必須有警覺心,最好能帶至兒童精神科進行診斷。倪醫師說明,看診進行的評估,大致上會以臨床問診為主、症狀評估問卷為輔,並且希望家長帶孩子看診時,連同學校的聯絡簿、考卷及作業等相關資料一併帶齊,以利於醫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才能評估孩子有沒有罹患ADHD。

婦生完小孩身材崩毀 腹部贅肉狠罩屁股穿內褲都難!

婦生完小孩身材崩毀 腹部贅肉狠罩屁股穿內褲都難!#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鄉親啊!看一下左手邊的圖片,就可以知道女人懷孕,不只要辛苦挺著大肚好幾個月,更要冒著生完小孩後身材有如「崩毀」般走樣的風險,作為老公的你,可要好好善待善待。台中就有一名三十七歲的王小姐,生完兩胎之後,身材莫名走樣,雖努力減肥,但瘦的只有那四肢與臉頰,肚子卻不見縮水,反而變得鬆垮,於是那一層贅肉便狠狠的宛如「如來佛之巴掌」罩住了整個臀部,讓她連穿個內褲都難上加難,所幸經過整形外科的幫助之後,終於還她一個穿小褲褲的基本權利!少婦「生前」身材苗條治療這名女性的光田醫院醫師郝治華指出,家住沙鹿的37歲王小姐,自己在婚前身材非常纖瘦,最喜歡洋裝高跟鞋的淑女裝扮,但婚後連生兩個孩子,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因為她無論是手臂、屁股或大腿都上下都一樣瘦,只有肚子上的游泳圈竟像失去控制一樣不斷肥大下垂,幾年來她試過吃減肥藥或節食,效果都非常有限。贅肉狠罩屁股 內褲根本穿不上大約在一年多前,她發現每次內褲一穿上,過不久就會被腰肚上的肥肉一路往下擠,逐漸脫落,讓她「拉不勝拉」,非常困擾,最後王小姐乾脆就不穿內褲。這樣的生活過了快一年,直到今年入冬後連續幾波冷氣團來襲,王小姐再也忍受不了寒冷,才在丈夫的鼓勵下到光田綜合醫院整形美容中心求診,希望能透過抽脂手術消除腹部脂肪。由於王小姐上下腹部的脂肪量實在太多,一共從王小姐的上下腹部抽出8700CC的脂肪,才讓糾纏不去的游泳圈恢復平坦,郝治華解釋,通常脂肪會以固定的比例增加在身體各處,有些人可能因為遺傳因素,大腿、手臂或腹部比較容易胖,但大致上全身脂肪分布還是會符合比例原則,像王小姐這樣只大量累積在腹部的狀況十分少見,也不尋常,推測原因除了產後腹部鬆弛,脂肪容易累積外,可能也和她之前自行購買不明減肥藥服用,造成身體代謝異常有關。 

家長注意!鈕扣型電池遭小孩誤吞 器官恐潰爛

家長注意!鈕扣型電池遭小孩誤吞 器官恐潰爛#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鈕扣型電池,相信是許多民眾家中都有的必需品之一,但可別小看一顆小小的鈕扣型電池,若被家中的孩子誤吞下肚,恐導致嚴重的後果,醫師指出,電池遭吞下後,會緊貼在黏膜上,立刻形成較大電流導電放電狀態,容易過熱而導致電池內鹼性材料以液體狀態流出,身體內部器官組織被電池鹼性成分分解,組織將被破壞,因此家長若發現孩子誤吞鈕扣型電池,應該要立即送醫切勿拖延!美國每年萬餘件 孩子誤吞電池根據統計,3年間,全美發生4萬起13歲以下孩童誤吞鈕扣型電池的事件,而日本每年約有200件。在台灣,類似的案例也不勝枚舉,林口長庚醫院蒐集近年來誤吞異物而住院的案例共有121件,患者平均年齡為4歲。吞下電池只要1小時 足讓消化道潰爛若電池卡在喉嚨深處或食道,數分鐘後會使黏膜開始潰爛,未即時送醫處理,恐怕導致喉嚨或食道穿洞。尤其是電壓較高或容量較大(形狀較大顆)的鈕扣型鋰電池,若不慎吞入,1小時之內就會造成身體組織的破壞,非常危險。消基會就呼籲,在家中應加強教育孩子,小小電池並非食物,不可以放入嘴中,且隨時檢查家中的遙控器、玩具,甚至卡片等有無容易脫落的小電池;如若家中是嬰幼兒,就應該注意不要讓他們容易拿到手中把玩,增加誤吞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