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

越老越難「瘦」?減重從記錄體重開始

越老越難「瘦」?減重從記錄體重開始#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旦輕忽,體重就會迅速飆升,這時想要減重就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而且體重增加,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的風險也會升高,因此每天確實做好體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隨著年紀漸長 會越來愈難瘦身體的代謝功能會隨著年紀漸長而衰退,也會愈來愈難瘦下來。加上在家的時間變多,連帶吃喝的機會也變多。以前因為工作繁忙、趕時間,往往午餐都是站著匆匆用完。現在退休後,午餐都是在家裡和另一半悠閒用餐,下午再喝個下午茶、吃點零食,沒想到過了一陣子站上體重計,看到上頭顯示的數字不禁愕然,這光景還滿常見的,是吧?每天量體重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為了避免這般慘事發生,最好養成每天量體重、記錄體重的習慣。不過減重時,也有很多情形要注意,所以不是悶頭努力減重就行了。要是體重莫名其妙減輕也要注意,有可能是健康亮起黃燈的警訊。總之,養成每天量體重的習慣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而且從今天、從現在開始就要實踐,不要拖到明天。建議使用以50公克、100公克為測量單位的數位體重計,然後將測量結果確實記錄在記事本或是電腦裡。用方格描圖紙記錄體重 能清楚掌握變化我都是用方格描圖紙來記錄體重,這樣就能清楚呈現自己的體重曲線圖,也能清楚掌握體重的變化。其實人性還滿單純的,一看到自己的體重飆升,就會警惕自己:「糟了! 得努力減重才行!」成功減下來時,又會鼓勵自己:「很好,要繼續保持下去。」善用這類心理戰術,努力維持標準體重。(本文摘自/理想的老後/如果出版)

天冷長輩防跌倒 這2件事要注意!

天冷長輩防跌倒 這2件事要注意!#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藝人施易男的母親「小明明」近日因不慎跌倒致死,事實上,跌倒是台灣老人致死率的第2名,因為天氣突然轉變造成低血壓,根據國民健康屬資料顯示,每年約有1/6長者自述曾發生跌倒情形,若跌倒時周邊無人可協助,恐會導致更嚴重的結果,因此降低傷害程度是預防老人跌倒的主要方向。65歲以上老人曾跌倒比率為16.5%因長輩週邊血液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較緩,較易因姿勢改變容易重心不穩或低血壓,增加跌倒的風險,根據健康署102年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發生跌倒比率為16.5%。防跌倒 2件事要注意長者最近一次發生跌倒地點,有56.3%發生在住處內。在住處內最常發生跌倒的前二個地點,第1位為在家具旁佔23.7%,第2位為浴室、淋浴間或廁所等佔12.3%,因此長輩居家預防跌倒要注意下列事項:1) 動作放慢 /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提醒服用多種藥物者,若出現頭暈、肌力減弱、步履不穩等狀況,需要與醫師討論以降低跌倒風險。2) 居家照明 /長輩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地面要維持乾燥,浴廁要能防滑有扶手。樓梯要裝欄杆及防滑扶手,樓梯坡度要適中,階梯面要寬闊,高度不能太高,階緣設置止滑條,且階梯面與階高面的顏色應呈對比。

中年女憂鬱 恐增心病風險!

中年女憂鬱 恐增心病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中年女性罹患心臟病機率與憂鬱症有關!根據2016年12月份<大家健康雜誌>報導,有憂鬱症病史的中年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心臟疾病為我國女性死因排名的第2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而近日忽冷忽熱的天氣正為心臟病好發的季節,特別是有憂鬱症病史的中年女性。65歲以下女性 憂鬱症是心臟病顯著風險此研究從2004年開始,針對接受常規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1,084名,平均年齡55歲的美國女性進行10年的追蹤,每位女性皆完成一項包含悲傷(抑鬱)、無助、沮喪和消沉等問題的問卷,並詢問健康相關訊息,包括心臟病風險因素,如家族史、吸煙狀況、運動量,並在追蹤期間進行4次的憂鬱症問卷。研究開始時未有心臟病史的1,030位女性中,約有18%在1份以上的憂鬱問卷中回答「是」,其中有9%的女性在追蹤期間經驗心臟病發作至少1次,而在憂鬱感受中回答「否」的女性,其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僅占2%,研究者發現,在65歲以下女性族群中,憂鬱症是唯一與心臟疾病有關的顯著風險因素。憂鬱症造成的發炎現象 導致易罹心病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近20年的相關研究顯示,憂鬱症與心臟病的關係相當明確,憂鬱症是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兩者的生理轉機並不清楚,憂鬱症造成的發炎現象,導致個案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較常被提到。更年期女性失眠、燥熱 有空巢期現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研究中的對象(女性平均55歲)正經歷更年期,常出現像是失眠、躁熱、情緒起伏、身體不適等症狀影響生活,心理上可能面臨子女長大因為就學、結婚或工作離開身邊,被需要的感覺降低而有空巢期現象。想建立安適的環境與愉快的心理,可以積極建立興趣,養成運動紓壓的習慣,再次看到自己的需求、關注自己的生活型態,才能擁有健康身心,讓人生再次精彩。

孕婦染流感 恐提高早產風險

孕婦染流感 恐提高早產風險#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歷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約有7至9成具慢性病史,財團法人肺病防治基金會醫師盤松青特別呼籲,慢性病患者如感染流感,可能使原本慢性疾病惡化,更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需要住院治療,甚至可能危害性命,因此慢性病患者應儘快接種流感疫苗,才能降低因流感引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接種疫苗對孕婦及胎兒無危險性臺灣婦產科醫學會陳治平主任指出,女性懷孕期間因體內賀爾蒙變化,心肺功能受到影響,免疫系統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較差,感染流感後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提高胎兒流產、早產或死產的機率,依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接種流感疫苗對孕婦本身及胎兒均無特殊危險性,建議準媽媽們可以與醫師討論,儘早接種流感疫苗保護自身及胎兒健康。產後6個月內婦女應接種疫苗臺大家醫科醫師曹玉婷表示,由於出生6個月以內的嬰兒還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媽媽是與寶寶有最多親密接觸的人,因此呼籲產後6個月內婦女應接種疫苗,也建議家中其他成員以及照顧者,可以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保護家中嬰幼兒健康。病毒傳染力強 接種後4周才有保護力疾管署表示,歷年流感疫情約在11月下旬開始升溫,目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已逾500萬劑,流感病毒傳播力強,接種流感疫苗需2至4周才會產生足夠保護力,呼籲50歲以上民眾、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流感後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請把握疫苗接種機會,儘快接種疫苗,做好最佳防護措施。

降大腸癌風險 8撇步告訴你

降大腸癌風險 8撇步告訴你#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腸癌在歐洲及美洲已成為最常見之惡性腫瘤之一,過去10年間,在臺灣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快速的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101年大腸直腸癌位居臺灣10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位,且在民國98年之癌症登記資料中顯示,大腸直腸癌是人數增加最多之癌症,因此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漸漸變成全民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高脂肪、低纖維 增大腸直腸癌風險許多國內外的文獻明確指出飲食與大腸直腸癌的相關性,飲食中紅肉、高脂肪、低纖維、低葉酸及維生素D和鈣缺乏等,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近來熱烈討論紅肉攝取與大腸直腸癌直接相關,許多民眾可能因過量攝取紅肉,造成減少蔬菜、水果和纖維質攝取,間接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性,究竟應該如何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我們從飲食出發。1) 充足的纖維/蔬果5(3份蔬菜+2份水果)、7(4份蔬菜+3份水果)、9(5份蔬菜+4份水果),主食以全穀類根莖類取代精緻主食。2) 避免高油脂食物/舉凡糕餅類、冰淇淋、零食點心類都為高油脂食物,淺嚐即止,另外油炸和肥肉也應儘量避免。3) 避免過量紅肉攝取(含加工肉品)/紅肉有豐富的鐵質,也是人體最好吸收的形式,不需完全避免,但也不應過量攝取,每天建議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4~5份,紅肉可佔1~2份。(1份約3根手指=1盎司)4)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幫助控制體重,研究指出太過靜態的生活模式和肥胖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且運動有助於舒緩緊繃的情緒。5) 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及鎂的攝取/牛奶、起司、小魚乾等食物有大量的鈣質可每天適量攝取(例:1~2杯低脂奶、1~2匙小魚乾),另堅果類有豐富的鎂,可每日攝取1~2湯匙,而維生素D可經由照射太陽獲得活化。6)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7) 避免過多刺激性食物(辛辣)和抽菸酗酒。8) 早期發現/醫院有提供免費糞便篩檢,民眾應養成定期篩檢習慣。(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超早產寶寶 腦性麻痺風險高

超早產寶寶 腦性麻痺風險高#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早產兒晴晴的母親患有子癲前症,產檢發現胎盤血流功能異常,住院治療期間胎兒心跳不穩定,通盤考量母嬰安全的情況下剖腹生產,晴晴出生週數24週,體重僅有370公克,住院期間歷經插管治療、肺部出血、視網膜病變、腸胃道蠕動異常等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後,住院117天回家,4個月大時晴晴已成長至3,500公克。每年約3,00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早產兒數量達1,500萬,約占所有新生兒的1成,其中「早產」是8成新生兒死亡的主因,台灣每年約有近20萬名新生兒,以目前新生兒死亡率(指出生後28日內死亡者 )20‰而言,每年約有4,000名新生兒死亡,其中「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就佔了75%以上,即每年約有3,00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死亡。28週以上早產兒 存活率已達95%妊娠週數28 週以上的早產兒,目前存活率多已高達95%,併發症少,且長期的神經發展接近正常,因此,醫療先進的國家,都將醫療照護重心放在小於 28週的「超級早產兒」,目前先進國家出生時妊娠週數 23~24 週的早產兒,存活率可達60%,25~26週的存活率約達75%。「超早產」 腦性麻痺、智障風險高台灣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501~75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約60%~70%,751~1000公克的存活率約85~90%,需要注意的是「超早產」往後發生腦性麻痺、智障、聽障或視障等後遺症的風險較高,23週者有40%的風險,24~25週者則大幅下降為16%。早產兒併發症 恐造成死亡威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表示,超級早產兒面臨的併發症很多,如呼吸窘迫症、腦室內出血、腦室旁白質軟化症、開放性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敗血症、肺支氣管發育不全、視網膜病變、聽力障礙、疝氣等,這些併發症都會造成早產兒面臨死亡的威脅。

吸菸者服葉黃素 罹癌風險升102%

吸菸者服葉黃素 罹癌風險升102%#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葉黃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通常與玉米黃素共存,估計可互相轉化,橘黃色的它們原本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輔助吸光色素,廣泛出現在葉子、花瓣和果皮中。色素經由食物鏈出線在動物體內雖然只有植物才能製造這些色素,不過經由食物鏈亦出現在動物體內,它們主要分佈於眼睛的視網膜黃斑區,對視力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轉化成維生素A,常吃深綠色蔬菜便可攝取到葉黃素,工業萃取則來自萬壽菊的花瓣,保健業者號稱葉黃素有如下的功效:•  過濾陽光和螢幕中的紫外線,保護眼睛。•  預防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及白內障,改善視力。•  延緩老化,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葉黃素萃取無法預防癌症 反而提高風險但2009年3月5日中國公眾科技網刊登了〈胡蘿蔔素易使吸煙者患肺癌〉:「服用維生素A和葉黃素4年或更長時間,肺癌的患病危險就分別增加53%和102%。」報導中引用這篇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營養暨流行病學系、涵蓋77126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葉黃素萃取不但無法預防癌症,甚至還提高相關的風險,特別是那些吸菸者,至於改善視力方面,葉黃素的情況又會如何呢?感光細胞聚集處 可提供高解析度視覺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AMD)是導致視力下降、影像模糊和失明的重要原因,黃斑區乃感光細胞聚集的地方,可提供高解析度的敏銳視覺,流行病學調查曾顯示,葉黃素攝取較多、或者視網膜中葉黃素濃度較高的人,罹患視網膜黃斑退化的機會就較少。因為黃斑區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DHA,故對於脂肪過氧化反應十分敏感;據推測,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會過濾可見光裡高能量的藍色光、清除自由基,所以有助於相關的患者。β胡蘿蔔素 降AMD發展到晚期25%風險雖然補充葉黃素可增加黃斑區的色素密度、提高視覺敏銳度,但它對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的功效有某種程度上的限制,2010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眼睛研究所的回顧指出:「唯一進行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的老年性眼疾研究則顯示,以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C、以及礦物質鋅和銅,可降低中期AMD患者5年內發展到晚期25%的風險,不過,目前仍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補充劑能預防AMD。」(本文摘自/破解養生的迷思/凡識書屋出版) 

預防眼疾 多吃豌豆、玉米

預防眼疾 多吃豌豆、玉米#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2012年中國北京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的統合分析:「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被認為可減少AMD的發生率,但臨床試驗的結果並不一致,事實上,它們與早期AMD的風險降低較沒關聯,不過攝取量的增加可能會延緩進入晚期AMD(視網膜黃斑部退化)。」事先服用補充劑 並無法預防AMD發生換句話說,未罹患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的健康者,事先服用補充劑,並無法預防它的發生,只有相關患者服用適當的補充劑,才能延緩病情的惡化,而且除了應攝取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外,ω-3脂肪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C、以及礦物質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吸菸者不要吃補充劑 吃多恐升罹癌風險至於補充劑的安全性,一般認為葉黃素過量的危險性很低,頂多讓皮膚偏向橘黃色,即使如此,仍建議老年人每天勿服用超過15~20毫克,兒童和孕婦則最好別攝取。另外也建議吸菸者不要吃補充劑,因為類胡蘿蔔素雖然能抗氧化,但太多反而會促進氧化作用,升高罹癌的風險,而預防重於治療,日常的保養功夫不能輕忽,艷陽高照時戴上太陽眼鏡,便可大幅減少紫外線及藍光對眼睛的傷害,葉黃素不是必需營養素,缺乏時不會造成生理功能障礙,有它則促進身體健康。葉黃素不能預防或治療近視或遠視雖然補充劑無法事先預防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但不代表天然食物也一樣無效,一般相信,多吃些菠菜、青花菜、結球萵苣、豌豆和玉米等葉黃素或玉米黃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可大幅減少AMD、甚至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生率,這2種營養素普遍存在蔬菜中,尤其是深綠色的葉菜類,而動物性食品的蛋黃亦為來源之一,均衡飲食很容易帶來充分的攝取量。40歲以後視力模糊的主要原因乃老花,是由於水晶體彈性變差而不能對近物聚焦,其致病原因和臨床症狀均與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有明顯差異,服用葉黃素將無法改善,同樣地,葉黃素也不能預防或治療近視或遠視,所以視力模糊的人應該去醫院檢查後才能對症處理,並不是隨便服用葉黃素就可以改善的。(本文摘自/破解養生的迷思/凡識書屋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