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血糖低於70毫克/公合時,就是低血糖,需要立即補充糖份來處理。最常見的作法是補充糖份來恢復血糖值,但可不是任何甜食都能幫忙低血糖,避免吃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等高脂食物,以免糖份吸收太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低血糖」的症狀與處理方法。
當血糖低於70毫克/公合時,就是低血糖,需要立即補充糖份來處理。最常見的作法是補充糖份來恢復血糖值,但可不是任何甜食都能幫忙低血糖,避免吃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等高脂食物,以免糖份吸收太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低血糖」的症狀與處理方法。
在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去世後,大家才對「神經內分泌瘤」有較多認識。腫瘤科醫師指出,常見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原發處在胃、胰臟及腸道,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轉移,更因症狀與過敏、更年期不適症狀類似,容易被誤診,病友平均需花費6年才能確診,提醒若出現長時間不明盜汗、熱潮紅、低血糖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
日前,一名75歲老翁跟兒子一起來到診間,兒子表示爸爸最近比較奇怪,有時會忘記他是誰,半夜會比較激動甚至還會跌倒。老翁表示,7月時醫師改成晚餐前施打胰島素,而停藥之後情況就比較好,不清楚是否是因為藥物所造成的問題。對此,醫師表示其實這是「老年低血糖」作祟。
台灣社會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家中捧在手心、細心呵護的寶貝,而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每10位新生兒就有1位是早產兒,國泰綜合醫院多年來重視孕產兒安全,透過擬真情境模擬救護流程、跨領域組成新生兒外接轉診團隊,分秒必爭掌握外接救護時效,分別榮獲2022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及以「COVID-19疫情期間重症新生兒的外接轉診服務」榮獲主題類銀獎肯定。 定期演練新生兒轉診防疫措施 國泰醫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銀獎 重症新生兒外接除需具備齊全轉送設備,更需有完善的處理流程,以利迅速送達及時搶救,尤其COVID-19疫情期間相關防疫規定要求,在在考驗團隊的應變與協調能力。疫情期間一名於鄰近診所出生的早產兒,出生後發生低溫、低血糖、呼吸費力、血色素低下(僅2.9 g/dL,正常為14 g/dL以上)等問題,為縮短搶救時間,外接團隊事前先請診所完成病人COVID-19 PCR,並於到場判斷評估病人狀況後,於抵院前通知同仁備血,讓這名病人的外接轉診時間有效縮短至70分鐘(據國外研究新生兒外接轉診時間平均為235分鐘,而轉診時間超過120分鐘新生兒併發症會增加62%)。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沈仲敏主任指出,病人到院後診斷為「胎兒母體輸血症」,即病人9成以上血液(209.5 mL)倒輸回流母體,為嚴重貧血(80-150mL以上屬嚴重),發生率約萬分之三,若未及時搶救,延遲輸血治療,嚴重可能出現低血容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的情形,死亡率高達6成以上,即使存活也多留下後遺症。所幸經醫療團隊專業判斷並搶救得宜,病人出院2週內回診檢查肝腎功能及腦部超音波皆正常,成功搶救新生命。國泰綜合醫院重症新生兒外接團隊在小兒科謝武勳顧問醫師及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醫師帶領下,定期演練新生兒轉診防疫措施,並與鄰近醫療診所合作推動重症新生兒外接轉診服務,建置友善機構資料庫,主動回饋處置情形,並提供家屬遠端視訊服務,各項指標成效顯著,榮獲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主題類銀獎的殊榮。 擬真訓練強化團隊溝通與臨床診療服務 獲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殊榮 另為提供孕產兒優質醫療服務,國泰綜合醫院運用擬真練習,強化團隊間溝通與臨床診療服務,成員透過密集的擬真訓練,有效幫助團隊在面對臨床症狀時更加熟悉且果斷處理,提高病人安全及解決問題的效率,為產婦及寶寶爭取更多黃金時間,榮獲2022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 孕產兒安全是近2年來國家政策關注的病安工作目標,國泰綜合醫院重視孕產兒安全,並落實分級醫療轉診制度,以全方位的整合照護模式優化院際外接轉送流程,提供便捷快速的就醫通道及安全友善的醫療環境,提升病人疾病治療成效及時搶救生命,造福需要救治的早產兒與產婦,努力守護母嬰健康。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帶來許多好處,像是幫助身體有效利用胰島素,使血糖降低,又可減少體脂肪,降低血壓、強化心肺功能等,因此規律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若運動方式不正確,可能引起運動傷害,更嚴重甚至可能危害到生命安全。對此,復健科醫師建議,糖尿病友應養成運動前後量測血糖的習慣,並熟知低血糖的相關症狀,若出現症狀也要盡速就醫。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易,以往面臨許多困境,若控糖成效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然而受惠醫療科技進步,目前已有14天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採感應方式免除糖友每日採血之苦,更可透過手機app完整掌握葡萄糖變化曲線與數值。醫師呼籲,CGM成糖尿病管理工具趨勢,可幫助糖友擺脫病變、住院風險,建立個人化治療用藥照護模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因食慾不振就醫的55歲男性,抽血檢查後發現為「低血鈉」,被收治住院。因住院期間曾發生數次低血糖(最低數值55mg/dL),故會診新陳代謝科醫師診治。經詢問後發現病人已食慾不佳一段時間,且伴隨噁心、嘔吐以及倦怠感,病人體型偏瘦,身高167公分,體重55公斤。因病人合併有低血鈉以及低血糖,故建議進行內分泌相關檢查,結果為「泛腦下垂體功能不足」(Panhypopituitarism),核磁共振顯示為空蝶鞍(Empty sella),經過類固醇以及甲狀腺素的補充後,病人狀況顯著改善,不再有低血糖發生,而體重也上升至63公斤,目前門診持續治療中。低血糖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郭雅雯醫師指出,低血糖的症狀包含了心悸、手抖、冒汗、飢餓、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行為改變、昏迷、抽搐、甚至死亡等。低血糖定義(1)有低血糖的症狀(2)用精確方式測量到低血漿葡萄糖濃度(3)當血漿葡萄糖濃度上升後,症狀會緩解。空腹血糖值的下限一般定義為70mg/dL,但有時候正常人的血糖值也會低於這個數字,目前認為血糖值低於55mg/dl且有症狀發生,當血糖上升後即症狀緩解,便可視為低血糖症。血糖低於70mg/Dl 立即補充含糖飲料或食物郭雅雯醫師表示,如果臨床上懷疑低血糖時,應立即檢測血糖,以確立診斷,倘若無法檢測血糖,建議視同低血糖處理,可採取15法則,即當血糖低於70mg/dL時,立即補充給予15公克的糖,例如:葡萄糖片(粉)、含糖飲料或食物,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血糖仍然低於70mg/dL時,再補充15公克的糖,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血糖仍低於70mg/dL,則需要立刻送醫治療。若低血糖發生,則必須確認造成低血糖的原因,避免再次發生。低血糖較易發生於接受治療之糖尿病病患最常見的原因為糖尿病藥物相關,例如施打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後,但未進食;激烈運動之後未補充醣分;或是藥物劑量過重,經過藥物以及生活習慣調整,即可改善。其他造成低血糖原因,例如器官衰竭、敗血症、營養不足、荷爾蒙缺乏、胰島素瘤等。若因泛腦下垂體功能不足所造成低血糖,所以導致荷爾蒙缺乏,因此有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倦怠、低血糖與電解質不平衡現象,故給予補充荷爾蒙後,低血糖便不再發生,而因為荷爾蒙不足所發生之症狀也隨之改善。郭雅雯醫師提醒,低血糖為糖尿病病人常見之急性併發症,但仍有少數非糖尿病病人也會發生低血糖,若有相關之症狀,可至「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很多糖友都知道要避免血糖過高以便維持良好的血糖值,但有時候卻發生了低血糖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低血糖的狀況往往發生的非常突然,且症狀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嚴重。覺得好餓、雙手顫抖又頭昏,可能是身體血糖過低了!若是糖尿病患、癌友等感到肚子餓時,血糖可能低於70mg/dl,須立即補充糖分,以避免大腦受到影響或損害。臨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低血糖,其中包括:1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比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低血糖。2糖尿病病史較久者。3如果之前,尤其是最近有低血糖者更容易再發生低血糖。4已產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人。5運動過後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6睡覺時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7合併生長激素或者葡萄糖皮質素低下的患者。8減重者。9肝功能較差者。尤其是藥物造成的急性肝炎。10腎功能較差者。11敗血性休克患者。12心衰竭者。13過於嚴格控制血糖者。14對疾病認知不足,不能遵循醫囑者。因此,臨床醫師要根據病人belta細胞的狀況、有沒有hypoglycemia unawareness、或者自主神經病變、counter-regulatory hormones的狀況以及病患自身的狀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並做好衛教,才能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新陳代謝科陳徹主治醫師表示,較輕微的低血糖雖然不至於造成病患長期的失能,卻可能在病患的心理留下陰影,使得其日後更難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較嚴重的低血糖,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癲癇、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對於糖尿病人來說,糖尿病的治療目標,除了想方設法地降低血糖外,同樣重要的,也要積極避免血糖過低造成的危害。雖然胰島素和胰島素分泌促進劑較其他降血糖藥物容易造成低血糖。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選擇這些藥物來降血糖。畢竟,這些藥物有很好的降血糖功效。要預防低血糖,最重要的還是了解糖尿病、按照醫囑服藥及監測血糖,這才是最好預防低血糖的方式。若有低血糖的糖尿病患,建議可隨身攜帶含糖汽水、果汁或糖果,以因應低血糖重症發生風險。不建議食用:麵包、牛奶、巧克力或冰淇淋,因為巧克力或冰淇淋含大量脂肪質,會延緩糖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