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

孩子說話太快聽不懂? 復健醫揭「迅吃」8特徵:恐影響語言發展

孩子說話太快聽不懂? 復健醫揭「迅吃」8特徵:恐影響語言發展#語言治療

孩子說話速度太快,小心「迅吃」造成語言發展障礙!到底迅吃是什麼?跟口吃一樣嗎?《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建科診所院長、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於專欄撰文指出,迅吃者除了口語不流暢,但咬字發音仍可以清楚表達,速度也可以經由提醒而刻意放慢,與發音不清楚的口吃有所不同,不過兩者皆需要語言治療師介入以協助改善。

燒聲說不出話恐「聲帶長繭」!專家教「1招」免開刀:重新練習說話

燒聲說不出話恐「聲帶長繭」!專家教「1招」免開刀:重新練習說話#語言治療

因工作需求長時間大聲講話,小心職業傷害造成聲帶長繭「失聲」。35歲蕭小姐是一位幼兒園老師,說話時間長,聲音常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經過檢查確診聲帶長繭,她接受嗓音復健後,並慢慢調整為「前置共鳴」的說話方式,1個月後漸能恢復正常發音。語言治療師提醒,日常可從4招來保養聲帶。

與時間賽跑:漸凍人的全方位照護之路

與時間賽跑:漸凍人的全方位照護之路#語言治療

「漸凍人病症就像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漸凍人協會醫護顧問賴媛淑呼吸治療師輕聲說道,眼中透著堅定的光芒。「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延緩疾病進程,更要讓患者在每一個階段都能獲得最適切的照顧。」 三階段照護:為每個生命階段量身定制 賴媛淑解釋,漸凍人(ALS)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隨著時間推移,患者的呼吸、吞嚥等功能會逐漸喪失。為了更好地照顧患者,協會將病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照護重點。 在疾病初期,患者仍能維持基本的自理能力。「這時候,呼吸治療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貼心的朋友和顧問,」賴媛淑微笑著說。「我們教導患者和家屬如何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同時也強調口咽肌訓練的重要性。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卻能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 隨著病情進入中期,患者的身體狀況會明顯衰退。賴媛淑的表情變得更加認真:「這個階段,我們會特別關注吞嚥和呼吸問題。教導正確的吞嚥技巧和嗆咳處理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併發症的風險。」,鼓勵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她補充道,當肺功能退步時。我們會建議患者提早使用面罩式呼吸器,這對延緩肺功能退化很有幫助。」 當病情發展到後期,患者的生活質量面臨更大的挑戰。賴媛淑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感嘆:「這個階段,我們仍會持續陪伴在患者身邊,幫助他們適應使用呼吸器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會與患者和家屬一起面對更艱難的決定,比如是否選擇氣切或緩和醫療。」 愛心與專業並重:打造全方位支持網絡 除了專業的醫療照護,漸凍人協會還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服務。「協會的社工會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需求,連結各種資源,」賴媛淑說道。「從語言治療到心理輔導,我們希望能夠照顧到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協會的到宅服務更是體現了他們對患者的貼心關懷。「有些患者可能會因為使用呼吸器而感到不適或恐慌,」賴媛淑解釋道,「協會的專業團隊會親自上門,幫助患者克服這些困難,讓他們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疾病。」 漸凍人協會就像一座溫暖的燈塔,在患者和家屬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他們指引方向,送上希望與力量。在與時間賽跑的漫長旅程中,協會用專業和愛心編織了一張細密的照護網,讓每一位漸凍人患者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這不僅是一種醫療服務,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致敬。  

孩子拖拖拉拉、易分心⋯是「執行功能」出問題嗎?復健醫6招訓練

孩子拖拖拉拉、易分心⋯是「執行功能」出問題嗎?復健醫6招訓練#語言治療

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爸媽常會聽到「執行功能」4個字,這代表孩子的認知程度和學習狀況,是否能夠良好地落實在行動上。《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解析,到底執行功能的強弱對孩子有何影響?孩子執行功能不佳又該怎麼辦?並提供家長能夠協助孩子的訓練方向。

他中風大腦受損竟患「失語症」說不出話!專家揭口說復健關鍵在⋯

他中風大腦受損竟患「失語症」說不出話!專家揭口說復健關鍵在⋯#語言治療

60歲黃先生曾經能言善道、幽默風趣,但中風之後一切都改變了。由於左側中大腦動脈出血,造成左腦主管語言功能的皮質區域受損,引發「非流暢型失語症」。雖然能理解簡短的口語指令,但無法理解連續的對話內容,口語表達僅能發出一兩個單音,無法仿說詞彙或短句,閱讀及書寫能力也不如以往,家人及朋友都相當擔心。

兒時患重度腦性麻痺⋯生活自理有困難!醫透過「注射1神物」助復健

兒時患重度腦性麻痺⋯生活自理有困難!醫透過「注射1神物」助復健#語言治療

近日,彰基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舉辦「腦性麻痺兒童關懷團體」活動,對象包含腦性麻痺兒童及家長,活動中進行腦性麻痺照護醫療講座,包括腦性麻痺的基本醫學知識、如何診斷、如何治療等。另外也邀請2位大學的病友,分享成長的心路歷程。醫師表示,腦性麻痺小朋友需要更多的關懷,成長也會更辛苦,家長也要付出更多的心力來照顧這些小朋友。

幼童只愛吃軟食 口部功能發展恐異常

幼童只愛吃軟食 口部功能發展恐異常#語言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幼童不喜歡吃飯,常讓家長頭痛,每次吃飯都要耗上1、2小時,語言治療師提醒,幼童不喜歡吃飯,除了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挑食外,也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問題,仔細觀察孩子表現,如發現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應尋求語言治療師協助。除有進食障礙 也影響說話清晰度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林宛臻表示,一般孩子以2歲為分水嶺,這時不該再大量流口水,飲食也與大人無異,若孩子仍依賴奶瓶,下巴和衣服前襟總是濕答答,就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的幼童,往往會挑食,吃軟不吃硬,喜好吃軟食或是流質食物,無法有效的練習咀嚼,造成口腔肌肉力量不足惡性循環,而妨礙口腔功能正常發展。除了進食障礙,也影響到說話清晰度,因為說話過程需要唇、舌、雙頰、下頦肌肉力量及呼吸發聲共同協調完成的,而口腔能力不佳的孩子在控制肌肉的活動上相較於正常發展兒童不協調,發音清晰度都較差。孩子拒絕新食物 以鼓勵代替強迫餵食針對孩子成長階段,應適時改變使用的食器和食物,2足歲後營養攝取應以固體食物為主,發展咀嚼和咬的能力,長期使用奶瓶吃流質食物,會讓孩子停留在原始口腔反射動作影響口腔功能發展。當孩子4到6個月便可開始使用湯匙餵食糊狀較稀的食物,從流質、泥狀、再到半固體、最後到固體食物,增進咀嚼能力。若孩子拒絕新食物,父母必須耐心鼓勵孩子嘗試,而不是篩選剔除不接受的食物,以鼓勵嘗試代替強迫餵食,漸進式增加餵食量和食物的粗糙度。另外,可利用吹紙團、吹泡泡增加雙唇收縮的能力,或利用吸管來協助噘唇;使用吹笛玩具增加圓唇動作。用牙齒咬名片或卡片比賽看誰咬的久,增加孩子牙齒閉合及雙頰肌肉力量。也可以將果醬塗抹在口腔周圍,讓孩子用舌尖舔,增加舌頭的活動度。陪孩子玩聲音活動 了解有無發展遲緩陪伴孩子玩聲音的活動,利用口腔內的器官,唇、齒、雙頰、下頜,軟顎接觸發出不同聲音,了解孩子是否有口腔功能發展遲緩問題,以及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出正常的口腔功能,若是還有更多問題,建議尋求語言治療師協助。

出生腦缺氧 2歲童學會吞第一口食物

出生腦缺氧 2歲童學會吞第一口食物#語言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吳太太因妊娠高血壓,懷胎七個月緊急剖腹產下「承承」,過程中承承因腦部缺氧,造成吞嚥障礙,但全家人都樂觀面對,帶著他安排語言治療、學習鼻胃管照護,並在10個月大開始學習吞嚥。現在承承已經2歲,日前看到孩子努力吞下第一口食物的模樣,讓媽媽相當感動。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教授指出,吞嚥和進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有些孩子因神經性因素、結構性因素或功能性因素形成吞嚥功能障礙,食物從嘴巴移動到胃部的過程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進食與吞嚥動作發生困難,以致於食物吞不下去、無法吸收足夠營養,進而影響發育。經過無數次練習 母:感動難以言喻王亭貴理事長表示,6月是國際吞嚥困難意識月,期待藉由承承的故事,以及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舉辦的徵文活動,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吳太太分享照顧承承心路歷程,雖然因懷孕生產過程不順,導致孩子起步比一般人辛苦,但全家人並不洩氣,擦乾眼淚陪伴承承踏上漫漫復健路。一開始學習鼻胃管照護並配合到宅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從簡單的口腔按摩,練習舌頭動作,到誘發吞嚥反射,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直到看著承承小口、慢慢地吞下第一口食物,內心感動難以言喻,她表示「雖然承承比較慢,但承承很努力!」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 也會吞嚥障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周立偉醫師表示,「神經性因素」包括腦部損傷、遺傳代謝問題、特殊症候群、罕見疾病等,會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異常,以承承為例,因出生時腦部缺氧,影響神經肌肉控制,造成吞嚥相關肌肉無力、呼吸吞嚥動作不協調,也無法順利啟動吞嚥反射,才導致吞嚥障礙。「結構性因素」主要是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引起,如喉頭軟化症、唇顎裂、食道狹窄、胃食道逆流等;「功能性因素」是指有些嬰幼兒神經發展及結構正常,但因口腔動作功能發展尚未成熟,伴隨呼吸功能異常,使得吸吮、吞嚥時容易造成嗆奶。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 一定可改善語言治療師陳子雲也強調,嬰幼兒吞嚥障礙治療以協助寶寶建立由口進食攝取足夠營養為目標,藉以減少照護者餵食的費力程度,與降低嗆入呼吸道的危險。例如承承因腦部損傷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的異常,需先透過鼻胃管進食,漸漸地調整為從口進食,再進一步指導家長如何教導孩子認知、理解指令和物品指認的概念,只要家長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孩子一定能愈吃愈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