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心悸窮緊張?心理師揭密:「焦慮」可能源於未撫平的創傷

老是心悸窮緊張?心理師揭密:「焦慮」可能源於未撫平的創傷

2022/5/25
把焦慮情緒歸咎生活不順,是對,但也不完全正確,怎麼說?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中分享20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指出「焦慮」源於「恐懼感」,惟有「自我關懷」並培養「安全感」才有助於擺脫膠著的心理壓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焦慮的源頭是恐懼

閉上雙眼,感受一下焦慮對身體的影響。你曾有以下這些感覺嗎?

  • 覺得大難臨頭了;
  • 呼吸困難;
  • 胸口/喉嚨緊繃;
  • 覺得必須做些什麼,但又說不出原因;
  • 心悸;
  • 流汗;
  • 顫抖;
  • 想吐或腸胃出問題。

 其實,以上症狀也符合恐懼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為焦慮所苦的人很多,我認為這種情緒其實是一種恐懼感,是源於未撫平的創傷。焦慮會使人走上自我懷疑與毀滅的不歸路,造成一連串的身體症狀,甚至會引發恐慌症大爆發。
 
從前我每天都活在過度警醒的狀態下,時時刻刻都在提防,深怕遭遇任何危險。那種備受威脅的心態並不合理,旁人也很難理解,但我總覺得自己只是個性比較緊張,沒辦法放鬆而已,沒想到那其實是未撫平的創傷所致。以前只要事情做不好、無法達成目標,我就會感到挫折、氣惱,進行療癒練習後,才知道必須多同理自己一點,早年的傷才能治好。唯有帶著同理心關懷自己,才能消除內外在的衝突。
 
療傷的核心步驟就是自我關懷,復原全靠它了。
 
因此,探究「焦慮」時,不妨視之為「恐懼」,如此一來,就能從不同的角度處理它。許多人小時候受過創傷,內心都躲著擔驚受怕的小孩。他們在幼年時,總覺得自己不受關注、重視,並打從心底感到不安。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內化成潛意識的一部分,並不斷影響其成年後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長大成人後,我們一天到晚感到焦慮,以為那是生活不順所致,但其實那是過往經驗所累積的恐懼。把問題侷限於「焦慮」,就會耗費心力在控制症狀,無法進一步消除原初的創傷。唯有培養安全感,才能讓自己不再害怕。
 
長期處於過度警醒的狀態,人就會非常疲憊。我的親身體驗可以為證。壓力荷爾蒙在全身流竄,我隨時都準備做出戰或逃的反應。凡曾受虐或受過創傷的倖存者都會時時保持戒備,但這不是出於自己的理性選擇,而是潛意識中的念頭浮出後所導致的嚴重焦慮。源於創傷的焦慮目前還沒有正式的診斷,不過這必然和焦慮症及其他心理問題有關。
 
焦慮為恐懼的症狀之一。感到害怕時,多多關懷、撫慰自己,負面的感受就會退散。一旦置之不理,恐懼和焦慮就孳長增生;反之,若能覺察這些情緒並以愛和善意回應,情況就能緩解。內在小孩覺得受到關注、重視與關懷後,害怕與憂慮的症狀就會減輕。
 
焦慮症狀不可能一夕消失,但只要肯花時間、保持耐心,一定能學會以愛回應自己的情緒,走向復原之路。

創傷未撫平,生活各方面都會以徵兆

未能處理或解決的創傷,會影響人往後的生命與選擇。讓我們先瞭解以下幾個徵兆,看看自己內心是否仍在隱隱作痛。

  • 不願意在伴侶前顯露脆弱的一面

若早年經歷過創傷,我們會難以信任他人,也不願展露脆弱。有些人自認絕對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不論在情感與精神層面,都很難與伴侶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其實你不敢展現脆弱。若能承認這一點,就是朝揮別這份恐懼邁進一大步。你很怕真實的模樣被看見,但矛盾的是,你也不斷在尋求認可,希望自己的需求能獲得他人的關注與肯定。所以,請先留意你是否常會掩飾自己真正的模樣,這樣才能開始挑戰自己,與他人互動、交流。

  • 打從心底感到自卑

沒有處理的自卑感會惡化,使人覺得自己無望又沒用。相反地,好奇心則有助於自我療癒。所以請問問自己,為什麼覺得自卑?是不是發生過什麼事,讓你有這種感覺?我們很容易就接受自我批判的想法。不妨仔細去探究,你為什麼會自認不如人,並試著推翻那樣的想法。善用正念技巧,觀察自己的思維模式,挑戰長久以來自我貶抑的念頭,以及你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

  • 認為自己太胖(太醜或太笨),不配有人愛

創傷未解的人都有這樣的核心思維: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愛。好好想想,你真的這麼糟嗎?你是不是有過什麼慘痛的經驗,所以才這樣看待自己?自我批判的危險之處在於,你對它深信不疑。多多練習正念,就會知道那些都只是倏忽即逝的念頭,一點也不重要。

  • 覺得生來就是有哪裡不對勁

找人談論創傷、分享內心的感受,否則痛苦會內化、加劇,在心裡堆積。憤怒、恐懼與焦慮不斷增長,並影響到你身體的運作。你全身都感覺不對勁,相信有問題的就是自己。會有這種感覺,是源自於深埋的創傷與痛苦。找一些人支持你,與其分享真實的感受,就有助消除傷痛。向人傾訴並不容易,卻是療癒之旅中必經的的一站。

  • 害怕原形畢露

許多人都擔心自己真實的模樣被看見,更害怕被人拒絕。創傷帶來的強烈羞恥感是如此折磨人心,導致我們無所不用其極,防止他人看到自己引以為恥的那一面。就這樣,不少人都把真實自我藏起來,過著假面的日子。久而久之,他們覺得自己很虛假、像騙子一般,於是又再加重羞恥感。

有些人想處理這個問題,但太過躁進,還沒找到可靠的對象,就急著傾吐過往的細節。創造安全的環境,謹慎地找到可信的人,慢慢敞開心房,這樣才真正能破除負面的羞恥感。

  • 覺得自己像小孩一樣,無法應付人生

沒能消化或承認兒時遭遇的創傷,情緒控管和自主意識都會比較差。即使已經長大成人,情感上仍然不太成熟,感覺自己離社會還很遠,無法處理、應付周遭的一切。你不信任自己,老是覺得手足所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人生。

  • 對食物、性愛、藥物或酒精有不合理的態度

對自己有愛與關懷,就不會想自我傷害。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性成癮(或性冷感)以及有藥癮或酒癮問題的人,通常也都有自我憎恨、自尊低落和自卑情結強烈等問題。會有這些核心思維與感受,是因為內在小孩在設法應付未撫平的創傷。但多數人都未能深入探究,反而把那樣的感覺視為「常態」。

事實上,沒有誰非得忍受這種有害的自我關係。要多告訴自己,你有許多可貴之處,進而翻轉自我對話的性質,並改變你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找出自己特有的價值觀,就能開始療傷。

(本文摘自/內心對話的力量:遠離自我批判,提升心靈自癒力的11種練習/時報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