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遺傳性「泡泡腎」攻擊中壯年 醫:5症狀指標,早療為關鍵

2023/3/15
不到50歲的林小姐,因為自己的媽媽長年洗腎,經過健康檢查才得知家裡有「多囊腎」遺傳性疾病,家中5個兄弟姐妹竟4個有多囊腎問題,林小姐檢查後才發現自己竟已腎臟病第三期,甚至還因此不敢結婚怕遺傳到下一代。

本篇文章目錄

有「多囊腎」、「泡泡腎」別名的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DPKD)是一種與遺傳相關的疾病,所謂的多囊腎是因為腎臟異常增生囊腫(水泡),這些囊腫會逐漸取代正常的腎臟、血管組織,進而導致腎臟體積越變越大,腎臟內血管不斷減少,腎功能也會逐漸衰退。

父母1人多囊腎,5成以上會遺傳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鄭本忠表示,台灣有超過9萬人洗腎,多囊腎的盛行率約為四百分之一至一千分之一,也就是台灣約有2萬5千~6萬人可能是多囊腎族群。但多數病患對這種疾病普遍認知不足,8成以上甚至沒有聽過,更別說知道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鄭本忠說明,多囊腎患者在年輕甚至出生時腎臟就可能有囊腫,但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難以察覺,當中壯年時囊腫開始快速成長,才會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有些甚至50幾歲就必須洗腎。「只要父母有1人有多囊腎,5成以上機率會將致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提早檢查並治療是最大的重點。」

血壓高、血尿、腰痠背痛都要注意

患者通常在中壯年(40歲)左右發病,發病後由於腎臟會長出充滿體液但沒有任何功能的水泡,鄭本忠指出,水泡會以平均每年5%速度變多、變大,「當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就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腰痠背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這5大常見症狀是相當關鍵的警訊。」

多囊腎最常見是第一型第16對染色體變異造成,比重佔約85%,如果沒有經過適當治療,可能50歲就面臨洗腎。多囊腎不只是影響腎功能,少數5~10%機率甚至會發生腦出血,也會侵犯肝臟、胰臟等引起全身併發症而有致死風險。

新口服藥物能有效延緩洗腎時間

鄭本忠指出,以往多囊腎的治療較為保守,如控制血壓、補充水分、飲食控制少鹽少油等,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已有藥物可控制病情,「新的藥物能夠延緩腎臟囊泡的破壞速度,不僅能延緩洗腎時間,對於血壓控制與預防結石也有相當大的作用。」以林小姐的個案來說,透過精準口服藥物治療並遵照醫囑,不僅讓第三期腎臟病改善至第二期,也讓她對於治療有信心,更帶著妹妹一起治療。

鄭本忠也強調,多囊腎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從預防觀念推廣,因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特別在南部成立了多囊腎特別門診,這是台灣第一個將多囊性腎病變作為獨立治療的門診。

南部成立首個多囊腎特別門診照護病患

在這個特別門診當中集結了除腎臟科以外,還有營養衛教師、藥師、生殖醫學專科、放射科、肝膽腸胃科、腦神經外科等專家,提供從診斷、治療到日常生活管理的醫療服務。以往病患如果有其他併發症,較缺乏完整性的治療計劃,透過一次性的門診,患者便可透過便利的方式獲得更完善、貼切的照護,也可以更精準的投藥來積極控制病程。

鄭本忠也分享了一位已結婚在生育年齡的36歲李小姐,因為多囊腎的遺傳性疾病已看診5年,一直不敢懷孕,後來透過高雄長庚的多囊腎特別門診,搭配生殖遺傳醫學的治療,夫妻終於有勇氣扭轉基因疾病而準備生育計畫。

鄭本忠也提醒,如果有家族史、腎臟發現有囊腫(尤其是第一型)以及瀕臨洗腎者,都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一定要特別留意,現在已經有精準治療的多囊腎口服藥,病患滿意度達近9成,未來透過全人照護的觀念落實預防,加上追蹤個案之資料庫分析,相信改善國人腎臟疾病指日可待。

《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