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端午竟是「身體排毒」好時機?營養師推吃「新五黃」助消化、養正氣

端午竟是「身體排毒」好時機?營養師推吃「新五黃」助消化、養正氣

端午節不只吃粽子,還能「排毒養生、促進健康」的習俗?其實端午時節,有「吃五黃」和「養正氣」的說法,但不少人一看到粽子就大快朵頤、食用過量,導致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營養師提醒,想健康吃粽又不想攝取太多熱量,可利用「新五黃」吃法,搭配5種高營養密度食物,吃粽也能兼顧健康。

太愛吃外食!研究揭:台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7倍」兒童還比成人高

太愛吃外食!研究揭:台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歐美7倍」兒童還比成人高

台灣人愛吃外食,恐怕不知不覺中已吃進許多塑化劑!台北醫學大學調查發現,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國家,以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是美國、加拿大、德國的2~7倍,且兒少體內塑化劑濃度又比成年人更高。專家警告,塑化劑是最常見的環境荷爾蒙之一,長期攝入恐造成內分泌紊亂,也會影響女性生殖系統、孩童生長發育。

端午節立蛋「1關鍵」秒成功!教你立蛋4大技巧:蛋底部加「這物」

端午節立蛋「1關鍵」秒成功!教你立蛋4大技巧:蛋底部加「這物」

立蛋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坊間流傳「立蛋只有在端午節才會成功」並會帶來好運,到底是不是真的?該如何才能成功立蛋?冰過的蛋可以拿來立蛋嗎?對此,《優活健康網》整理「立蛋習俗」相關趣味小知識,民眾不妨趁著端午連假小露一手,和家中親友小孩一起體驗立蛋過程,只要「加1物」就能讓立蛋成功機率秒翻倍!

吃粽脹氣是因糯米難消化?中醫揭「關鍵原因」:最好咀嚼●●下再吞

吃粽脹氣是因糯米難消化?中醫揭「關鍵原因」:最好咀嚼●●下再吞

端午節到來,不論是蒸煮的北部粽、水煮的南部粽,或是有特色的客家粽、原住民的小米粽,各式各樣的餡料與粽葉、稻香混和出來的粽香,總是令人垂涎三尺。但糯米製品易導致胃脹氣,吃東西之後所帶來的腸胃脹氣、積堵的不適感,就是中醫典籍所謂的「食積」。想要避免食積,中醫師教3招預防。

罹患晚期大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醫「1治療」免除終身使用

罹患晚期大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醫「1治療」免除終身使用

罹患晚期大腸癌一定要使用人工肛門嗎?不少人一聽到人工肛門就心生畏懼,擔心人工肛門就是要把本有的肛門移除並放置替代性肛門,往往因此逃避治療而延誤病情。事實上,隨著輔助治療技術發展,若能與醫師充分討論策略,進行術前治療可使腫瘤縮小,再加上手術技術演進,往往可以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

30多歲趙先生,從小就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長期在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肝功能正常,超音波也沒有看到肝臟病變。但在今年公司健檢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讓他不禁好奇B型肝炎是否已經痊癒、不用再追蹤?對此醫師指出,表面抗原是有可能消失,但肝臟內可能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仍有復發可能。

有食譜》「芒種」天氣溼熱吃什麼?中醫教你DIY「3種元氣茶飲」

有食譜》「芒種」天氣溼熱吃什麼?中醫教你DIY「3種元氣茶飲」

24節氣中「芒種」即將到來,預告著天氣將逐漸炎熱、潮濕與悶熱,許多人會透過冰涼的飲品解暑,但這樣的習慣可能會讓你大量流失活力!中醫表示,氣溫高民眾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或喝冷飲,不僅會讓體內濕氣化不掉,熱氣也散不開,造成痰濕體質難以代謝廢物,因此容易感到沒活力,建議DIY「3種元氣飲料」提振精力。

國小是兒童「近視度數增加」最快速時期!中年眼病變風險恐高10倍

國小是兒童「近視度數增加」最快速時期!中年眼病變風險恐高10倍

兒童近視該怎麼辦?隨著手機、平板等3C普及,除了娛樂之外,部分課業學習可能也需要透過網路來完成,面對學齡兒童居高不下的近視率,如何做到近視預防保健,是重中之重。眼科醫師提醒,其中最讓人擔心的是兒童近視者變多、度數加深速度變快,一旦惡化成高度近視,恐導致成年後白內障、青光眼、眼病變等眼睛疾病,甚至陷入失明危機。

半夜起床就暈倒,竟因心跳暫停!醫曝「房室傳導阻滯」好發50歲以上

半夜起床就暈倒,竟因心跳暫停!醫曝「房室傳導阻滯」好發50歲以上

半夜一起床尿尿就暈倒,竟是心臟罷工!一位60多歲高階主管,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平時有規律運動習慣。最近在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醒來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趕緊到榮新診所健診中心詳細檢查後,赫然發現竟是「心跳暫停最長8秒鐘」,確診為最嚴重的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立即為其安排手術置放人工心臟節律器後,才逃離生命危險。

莫名眼皮下垂竟因「肌肉斷電」!神經科醫揭「重症肌無力」4大警訊

莫名眼皮下垂竟因「肌肉斷電」!神經科醫揭「重症肌無力」4大警訊

眼睛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小心肌無力症找上你!肌無力初期症狀包括單側眼皮下垂、複視情形,但通常在幾分鐘內就恢復,病患常因此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疲累多休息就好,直到症狀變嚴重且伴隨吞嚥困難,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罕見「肌無力症」。神經內科醫師提醒,肌無力症病患會出現四肢無力、肌肉疲乏症狀,容易與肌少症混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