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眼袋、皺紋、黑眼圈 敲敲穴道都有解

眼袋、皺紋、黑眼圈 敲敲穴道都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眼睛周圍的皮膚比身體其他部位都要薄,隨著年紀漸長,眼睛周圍的眼窩會出現脂肪,俗稱眼袋。另外,睡眠不足、喝太多水或過敏,也會使眼袋看起來更明顯,更顯老態。方法用小支敲敲樂或瓷湯匙,輕輕敲打眼睛四周的關鍵穴位。注意,眼睛周圍的皮膚較薄,敲打的時候力道要輕一些。時間每個穴位敲3 ~ 5 分鐘。Point經常熬夜,加上電腦、手機以及紫外線的刺激,非常容易導致眼睛四周的黑色素沉澱。承泣穴可以活血化瘀,促進黑色素分子的代謝,加速排出體外。此外,當飲水過量,或者睡眠品質不好時,眼睛就很容易浮腫。而四白穴可以補充眼部神經營養,使眼部氣血正常運行,消除疲勞,去除眼袋。消除黑眼圈 以瓷湯匙輕敲眼周由於眼睛周圍較多微血管,因此睡眠不足、眼睛疲勞、壓力過大或長期日曬,都容易出現討人厭的黑眼圈。方法用小支敲敲樂或瓷湯匙輕輕敲打眼睛四周,注意,力道不可以太重。時間每個穴位敲3 ~ 5 分鐘。Point長期熬夜,眼下老是2個黑圈圈,遮瑕膏塗了很厚也蓋不住,不但看起來沒精神,整個人也好像老了十幾歲。除了輕敲眼眶四周,集中敲打瞳子穴,可以更快消除眼睛疲勞、充血等症狀,達到提神、醒腦,消除黑眼圈的效果。陽光照射、空汙 助長班點皺紋紫外線的照射、髒污的空氣、壓力大、內分泌失調、晚睡等,都會加速黑色素的沉澱,使得細胞缺乏營養,新陳代謝變慢,導致肌肉鬆弛,出現皺紋和斑點。方法用小支敲敲樂或瓷湯匙,輕輕敲打全臉、斑點及皺紋部位重點加強。建議由上往下,依下顎、口唇、鼻部、面頰、眼周、額頭的順序輕輕敲打。時間每個穴位敲3 ~ 5 分鐘。Point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很多人的臉上都會變得暗沉,並長出色斑。地倉穴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從而淡化斑點。此外,抗老已經成為現代女性保養的主流,絲竹空穴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緩解神經衰弱,減少眼角的細紋。(本文摘自/敲療-經絡對位敲打法/采實文化)

大姨媽好煩!7招解決生理期問題

大姨媽好煩!7招解決生理期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1)     經期適度運動 /多數人因為缺乏運動、工作久坐,造成身體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在月經時容易造成疼痛,很多女性以為月經期應該禁止運動,其實月經期適度運動有助於腹部及骨盆腔的肌肉收縮,幫助經血排出。經期適合做的運動有:柔軟操、伸展、太極、瑜伽(但不宜倒立)、快走、輕度的慢跑、騎健身車、打乒乓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月經期不宜太過激烈是競賽的運動,例如:賽跑、馬拉松、激烈的球類運動、伏地挺身等,除此之外,水中運動也應該盡量避免。2)     隨時保持情緒開朗 /在經期時,女性多有情緒不穩定、易怒、煩躁的情況。這個時候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小米、芡實、蕎麥仁、葵瓜子、南瓜子、豆漿、腰果、開心果,來幫助穩定情緒。3)     減少寒性食物攝取 /有痛經症的人平時應該減少食用冰冷及寒性食物,尤其是月經前來潮的前2周,一直到月經結束都應該禁止,除了冰品之外,從冰箱中拿出的食物最好要放到室溫再食用,寒性的食物包括:西瓜、奇異果、火龍果、柑橘類水果、香蕉、水梨、柿子等等。4)     注意腹部保暖 /平日盡量少穿兩截式的服裝,減少腹部受寒的機會,月經期不要吹風、淋雨,非必要不要去戲水、游泳。5)     減少高鈉食物攝取 /月經前因為荷爾蒙的關係造成經前水腫,體重經常會有上升的狀況,並不是真正的變胖,但是有些人一看見體重增加就急著要減重,刻意食用低卡、零卡的減重食物,這些食物的鈉含量高,高鈉會造成水分滯留,反而更加重水腫,重口味、重鹹、重辣的食物往往鈉含量也較高,因此月經前最好飲食口味清淡。6)     多吃高纖及全穀類食物 /飲食中吃入的食物的變化為「水穀精氣」,成為人體「氣」的來源之一,因此人體氣血生化的來源來自於脾胃,而具有調補氣血最好的食物,就是五穀根莖類食物,例如:糙米、全麥麵包、小麥胚芽、地瓜……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具有提振精神、安定神經的功能,對於有些月經期容易便祕的女性,多吃高纖食物也可以幫助排便。7)     減少糖分的攝取 /月經期食用過多的含糖飲料及甜食,會耗損體內的維生素B群,反而讓身體更不適、精神體力更差,很多人都認為月經痛時要吃巧克力或喝杯熱可可來止痛,其實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吃巧克力止痛經心理層面的慰藉才是主因,因為吃甜食體內血糖升高會讓人有幸福的感覺,但這種幸福感只短暫的存在,而且在血糖下降後就消失殆盡,反而會感覺更憂鬱,這個就是「甜食效應」。巧克力對於痛經的女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女性可以選擇可可濃度高於70%以上的黑巧克力或無糖巧克力,這樣既能享受巧克力溫順的口感,又可以穩定情緒,還能避免吃進過多的糖分不會發胖,可以說是一舉數得。(本文摘自/女中醫教妳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高寶書版出版)

近視600度以上 老年視力喪失元兇

近視600度以上 老年視力喪失元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9歲的邱女士雙眼近視超過1000度,視力逐步惡化,眼科檢查發現右眼產生黃斑前膜,左眼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產生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雙眼視力都降至0.2以下,影響生活。進行左眼眼內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注射手術治療,日後右眼也將接受黃斑前膜移除手術,病人定期回診追蹤,確保視力不再惡化。高度近視 易發生黃斑部血管病變雙和醫院眼科醫師王詩文表示,「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已成為65歲以上視力喪失主因之一,但也會發生在20至30歲的青壯年人口。目前治療方式以開刀、注射手術穩定病情。國內外研究指出,台灣22%成年人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其中5至10%可能發生近視性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若沒有治療,90%的病人,10年後的視力都小於0.1,等同永久視力喪失。600度以上高度近視的民眾,建議每年接受視網膜檢查,若視力模糊、線條扭曲、飛蚊症增加或看見如閃電般的閃光,則應盡快接受眼科視網膜科醫師檢查。若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則應依據醫師的指示接受手術治療或定期追蹤。3C產品致高度近視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近年隨著3C科技發展迅速,人手一台手機、平板,用眼過度機率大幅增高,也讓高度近視比例節節攀升。長時間看手機、平板導致高度近視,易誘發各類眼疾的產生,如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王醫師建議,預防近視與度數增加,成年人要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最有效的方法是坐姿正確、避免用眼時間過長、多看遠方,以及規律的生活作息;18歲以下的青少年族群,要盡量減少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多去戶外遠眺,並依據眼科醫師指示接受長效型散瞳劑或角膜塑型片控制治療。

進香「起乩」?體力不支低血糖作怪

進香「起乩」?體力不支低血糖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台灣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將於今天晚間起駕,每年吸引數十萬甚至百萬信徒參與,場面聲勢浩大!有位68歲虔誠信徒林伯伯,去年參加進香活動時竟出現類似「起乩」的情況,開始喃喃自語且意識不清,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林伯伯因為年紀大牙口不好,長期營養不良,加上遶境活動量大,導致體力不支而產生低血糖的情況。掌握「遶境3313營養原則」 維持所需熱量與體力!在長達九天八夜的遶境過程,進香路線橫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等四縣市,往返路程長達330多公里,估計每天至少要走12小時,根據國健署公佈的運動消耗卡路里計算表,以每小時4公里的步行活動量計算,一天下來遶境民眾熱量便消耗約3,000大卡,加上日曬、抬轎和舉香旗,消耗的體能與熱量可能將更高!彰化縣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課營養師陳紋慧表示,進香民眾可遵循「遶境3313營養原則」;多元補充3大熱量營養素及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3:1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比例以維持體力,並且每30分鐘多喝水補充水分!必要時也能以營養品補充多元營養素,以維持足夠體力完成遶境參拜活動。陳紋慧營養師指出,蛋白質、醣類及脂質三大營養素,是提供人體所需熱量的關鍵,遶境活動前補充三大營養素,能增強體能,滿足長時間活動需求;而維生素與礦物質可調節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因為運動過程中肌肉及肝臟的肝醣會被大量消耗,所以活動後應適度補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食物,二者比例最好是3:1。而且活動前、中、後,都應隨時補充水份,每30分鐘補充一次,才能避免水分攝取不足,引發不適症狀。水壺、防曬用具及營養補充品!遶境三寶適時補足使體力倍增!遶境參拜活動整天在外,除了需備妥個人藥品,一定要隨身攜帶水壺及防曬用具,以防中暑!陳紋慧營養師並提醒,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熱量主要來源,蛋白質則是維持肌耐力的主要營養素,雖然沿路有提供點心,但是行走活動時不便食用多種食物,加上單一種食物較難達到多元營養素補充,舉例而言,喝含糖飲料雖然可增加熱量,但缺乏有價值的營養素,而肉包可補充熱量及蛋白質,但缺乏調節生理機能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建議可適時補充含有多元營養成分的營養補充品,以一罐237毫升多元營養配方的營養品為例,含有熱量250大卡及多元的營養素,在遶境期間每日兩罐,可於起駕前及停駕休息時飲用,方便迅速補足遶境體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綠膿桿菌致嬰死亡 免疫力低下要當心

綠膿桿菌致嬰死亡 免疫力低下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曾有報導幼兒疑似接種六合一疫苗產生敗血性休克死亡,引起大眾恐慌。然而疾病管制署澄清,依照時間與病程,研判幼兒死亡非疫苗所致。綠膿桿菌侵犯抵抗力較差族群 致死率3至5成案例的9個月大男童,於2017年5月間接種六合一疫苗,後於8月出現發燒、嗜睡等症狀,疑似於疫苗接種部位出現硬塊送醫,最後因感染綠膿桿菌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疾管署表示,依該名幼兒接種疫苗時間、感染綠膿桿菌至死亡的時間與病程,初步研判應非疫苗所致。綠膿桿菌普遍存在人類腸道及環境中,易侵犯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如2歲以下嬰幼兒、免疫低下患者或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者,一旦感染容易在短時間內引發敗血症,及由敗血性血栓引起的壞死性感染,致死率約30%至50%。接種疫苗常見反應 注射部位紅腫、酸痛疾管署為因應全球B型肝炎疫苗供需失衡,於2017年共採購六合一疫苗27.5萬劑,以替代嬰幼兒於出生滿6個月應接種之第3劑五合一及B型肝炎疫苗,截至目前使用逾17萬劑,未有接獲任何嚴重不良反應通報。接種六合一疫苗一般常見的可能反應,為注射部位紅腫、酸痛,偶爾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症狀,通常2至3天後會恢復。為保障幼兒健康,請家長攜幼兒依時程接種疫苗,如有疫苗接種相關疑問,可向當地衛生局、所通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媽祖遶境日耗3千卡 維持體力有訣竅

媽祖遶境日耗3千卡 維持體力有訣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台灣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每年吸引了數十萬甚至百萬信徒參與,場面聲勢浩大。一名68歲的虔誠信徒林伯伯,去年參加進香活動時出現類似「起乩」情況,喃喃自語、意識不清,就醫後才發現林伯伯因為年紀大牙口不好,長期營養不良,加上遶境活動量大,導致體力不支而產生低血糖情況。遶境3313營養原則 維持足夠體力今年長達9天8夜的遶境過程,進香路線橫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往返路程長達330多公里,估計每天至少走12小時。根據國健署公佈的運動消耗卡路里計算表,以每小時4公里的步行活動量計算,一天下來遶境民眾熱量消耗約3千大卡,加上日曬、抬轎和舉香旗,消耗的體能與熱量可能更高!彰化縣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課營養師陳紋慧表示,遶境參拜活動整天在外,除了需備妥個人藥品,建議隨身攜帶水壺及防曬用具,以防中暑!營養師同時建議,行走活動不便時,建議可適時補充含有多元營養成分的營養補充品,讓活動所需的營養素一次補足。陳紋慧營養師表示,進香民眾可遵循「遶境3313營養原則」,維持足夠體力,完成遶境參拜活動: 多元營養/補充3大熱量營養素、維生素及礦物質。 維持體力/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含量符合3:1原則。 補充水份/每30分鐘多喝水活動前後均需補充蛋白質、醣類及脂質陳紋慧營養師說明,蛋白質、醣類及脂質三大營養素是提供人體所需熱量的關鍵,遶境活動前補三大營養素,能增強體能,滿足長時間活動需求;而維生素與礦物質可調節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運動過程中肌肉及肝臟的肝醣會被大量消耗,所以活動後應適度補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食物。

孩子拒學強押回學校?醫:恐致反效果

孩子拒學強押回學校?醫:恐致反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假結束後,大部分的孩子都期待能和同學見面、學習新知,然而卻有少數孩子畏懼上學,甚至連校門口都無法踏入,有可能是「拒學」現象。典型「拒學」表現是,假期結束後一到上課時間就出現頭暈、肚子痛、無法上學,去看病又無大礙、回到家中不舒服的狀況就會快速減輕。「拒學」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 可能與在校狀況有關另一名國中女學生,個性較內向少話、容易在人群中緊張,課業表現普通、只有少數朋友,因為對開學感到焦慮,請假幾天在家後被家人恐嚇「再不上學就要你好看」而完全抗拒上學。經過醫生評估,女學生有焦慮症,給予孩子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持、衛教家屬合宜處置、商請學校給予合適關心並以漸進式的方式讓孩子返校上課,目前女學生已能每週返校數日。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表示,「拒學」表現為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在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身體抱怨多等,且在該上課的時間駐留家中;一旦獲得不需上學的許可,身體和情緒症狀即明顯改善。「拒學」好發於剛入學、轉學而適應不良的孩童,但也可能因為在校人際關係不佳、被罷凌、無法適應校方管教、或課業壓力而出現拒學行為。家屬和校方一同 漸進式引導返校王雅甄醫師說明,拒學通常短暫,卻是孩子有困難的表徵,家長不得輕忽,需及時處理。但若急著把孩子硬押回學校,可能招致反效果。只要有耐心了解孩子的困難、家屬和校方共同漸進式地引導孩子返校,孩子返校求學的機會很大。然而少數孩子因拒學原因複雜、伴隨家庭功能不彰,可能演變成長期滯留家中、無法完成學業。建議孩子出現拒學時,家庭與學校應盡快給予合適的處置,必要時,請求助精神科、兒童心智科評估並治療,及早重回校園。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4 歲男性主動脈手術後,兩邊返喉神經麻痺,來診時經鼻胃管進食、聲帶麻痺無聲。治療靠談話而非精神藥物,處理病人內心害怕及家屬焦慮。接著設計循序漸進的復健動作,著重3要點:(1)從局部到全身、(2)要求專心、(3)不抱希望。病人一個月內拔除鼻胃管,聲音重現並持續進步。護理之家 高達6成長期藉管餵食另一位80歲女性腦幹中風昏迷後甦醒,因吞嚥困難做胃造口進食,已復健2年,雖可說話但經口進食就會嗆到。病人吞嚥時極在意喉頭有痰感覺,並且要求身邊的人無時無刻關注,一昧想活命卻不願花費一絲努力。經過長時醫師在旁不斷地叮囑,食物到喉頭沒有停下來咳痰,儘管只有幾回順利完成。但返家後身邊照顧者沒人能強迫她練習,病情原地繞圈。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林佩芬表示,根據估計,台灣護理之家住民高達60 %長期藉管餵食,全台管餵人口上看45至50 萬人(大多使用鼻胃管)。目前各國醫藥政策皆定向減少插管、盡量保留天然生理功能,近年來管餵人口持續減少。台灣則不然,多數人非常害怕嗆到且多經由令人不舒服的鼻孔插入。抑鬱也會對吞嚥能力造成影響從小生病時,會受到大家關注,表現越虛弱關注就越多,使人喜好病懨懨,不利於復健或療癒。抑鬱導致身體活動大量減少、體能下降,吞嚥能力亦然;抑鬱又導致睡眠障礙,服用抗憂鬱藥物及鎮定劑,更使吞嚥功能雪上加霜。然而對於一個生病的人,害怕受苦的心若強烈,便會引發強烈情緒,心理反復煎熬,終究抑鬱。吞嚥訓練首要處理的便是心理-害怕受苦的心念。林佩芬醫師提醒,不論鼻胃管插管、約束或是鎮定劑使用,會受到看護、家屬、護理及環境各層面的壓力及影響,需要良好的醫病溝通、正確的政策宣導及友善的支持環境,方能改善。相較於醫療糾紛也不在少數的美國,成功減少管餵人口,護理之家入住者中,嚴重失智症併有自行進食困難者,入住一年後的插管率,正逐年減少。台灣也應審思鼻胃管的使用了。

糖胖症治療有望!減重術後增控糖成效

糖胖症治療有望!減重術後增控糖成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目前台灣與全世界重要的疾病,由於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密切,因此使用減重手術來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台灣與美國合作研究以減重手術治療肥胖型糖尿病,結果顯示減重手術5年後,可大幅提升糖尿病治療成效。減重術後 血糖控制更良好敏盛綜合醫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庄強說明,台灣與美國由民國96年開始針對減重手術治療肥胖型糖尿病展開醫學合作。民國98年正式通過衛福部的核准,針對120位糖胖患者進行隨機分組,60位接受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另外60位接受積極的藥物與生活型態的控制。研究結果顯示減重手術於5年後可大幅提升糖尿病治療成績。以血糖控制而言,在第5年,55%手術組的參與者糖化血色素達到小於7%目標,而非手術組僅有14%的參與者達標,手術組達標者高於非手術組近4倍。以體重控制而言,手術組減重效果維持在20至25%左右,而非手術組則減重約為5至10%。越早接受代謝手術 控糖治療效果越好從5年追蹤報告印證,代謝手術對肥胖型糖尿病三高的控制效果,顯著優於單純接受藥物治療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影響治療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胰島細胞的剩餘功能(一般以c-胜肽作評估),因此對於適合病患,越早接受代謝手術,治療效果越好。庄強醫師表示,可以預期利用代謝手術控制三高減少糖尿病病患的大小血管併發症,甚至減少死亡率,但仍須進一步更大規模且更長期追蹤來證實。手術組相對非手術組而言有較多不良事件,主要是手術相關併發症及某些營養素缺乏,需要適當追蹤與處理。

麻疹不癢、不痛!4大症狀報你知

麻疹不癢、不痛!4大症狀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爆發麻疹群聚感染,目前正在持續追蹤中,風波持續擴大,麻疹傳染力極強,引起大眾對麻疹的關注。什麼是麻疹?會有致命的風險嗎?皮疹發病後3至4天內覆蓋全身 不會癢痛烏日林新醫院感染科主任郭正邦表示,麻疹為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傳染途徑可透過空氣、口沫傳播,傳染力相當強大,如果曾與罹患麻疹的病人接觸,更要特別小心。引起麻疹的原因為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潛伏期有7至18天,通常為14天,麻疹主要症狀如下:1)持續發高燒、流鼻水、咳嗽。2)鼻炎、結膜炎。3)發燒3至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4)耳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由上向下從頭長到腳。一般來說,皮疹會在發病後3至4天的時間內覆蓋全身,但大多不會發癢、腫痛,與蕁麻疹狀況不同。這時也要特別注意發疹的前後四天是傳染期,如果沒有接受隔離,恐怕會傳染給沒有免疫力的人。5至10%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 產生併發症罹患麻疹後,只要妥善接受治療並自主健康管理,基本上18天左右就能痊癒。當麻疹引起的發燒與皮疹開始消退,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要特別注意,根據統計約5至10%患者會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若出現腦炎併發症,恐怕影響智力,甚至危害生命。還沒接種疫苗的幼兒、扺抗力不好的民眾更要小心。最近有出國的民眾,要注意是否有跟麻疹病例接觸,確認自己是否有接種麻疹相關疫苗。若懷疑自己感染麻疹,盡快就醫檢查並且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避免再次引起群聚感染,降低疫情傳播。民眾若有想接種麻疹疫苗,也建議向醫師諮詢是否應再接種,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