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痘快換保養品?敏感肌常見3迷思

長痘快換保養品?敏感肌常見3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脫屑、紅疹問題有時不單純是過敏,有可能是皮膚疾病使然。當皮膚處於正常代謝時,表層不斷角化和更新則多多少少會有皮屑產生,但通常十分微量不易覺察。如果有明顯的剝落,甚至伴隨傷口、紅腫、疹丘,就是明顯的病理性問題。玫瑰斑、異位性皮膚炎 提升免疫力抗發炎例如「玫瑰斑」,是一種與皮膚微血管相關的慢性發炎,出現泛紅、乾癢、微血管擴張,以及疹狀突起。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也是常伴隨敏感性肌膚的病理現象。建議優先求診於治療,並搭配規律生活與健康飲食,盡量吃新鮮、天然食材,調味清淡;避免帶殼海鮮或辛辣、具刺激性、含防腐劑、味精、色素的食物。從提昇免疫力抵抗發炎,而不要只想遮瑕、遮痘。敏感肌常犯3錯誤 過度保養、去角質都不對錯誤一:在換季或是肌膚過敏時使用新產品有些人還是會在發現自己長痘痘、出現過敏現象時,沒有先找出原因與對症處理,就貿然購買新的保養品,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惡性循環。其實不如嘗試「肌斷食」概念,或許幾天不擦保養品,都比貿然嘗試新的產品,能對皮膚帶來更多幫助。錯誤二:過度去角質 角質是肌膚的第一層屏障,堆積過厚卻會造成毛孔堵塞、皮膚粗糙、暗沉。但是,過度頻繁去角質會使皮膚紅腫、發癢、易於感染。建議敏感性肌膚一個月做一次去角質,若是選擇凝膠類去角質產品,要看清楚成分標示是否含有化學成分與酒精,避免搓揉產生屑屑,對肌膚產生過度刺激還誤以為是角質代謝。選擇沒有刺激性溶於水的天然磨砂成分,例如:細砂糖+椰子油,敏感肌膚很適合,但是切記,就算再天然溫和也要輕輕搓揉,先從T字帶(額頭、鼻翼、下巴)開始再到臉頰,敏感乾燥的肌膚只去除T字帶即可。而肌膚已經產生敏感現象時,請勿再使用去角質產品。角質存在於表皮層,粉刺是皮脂腺出油所造成,這兩者不能以一論之,因此去角質並不是根除粉刺的方法。錯誤三:沉迷天天敷面膜保濕 「敷面膜睡覺」其實會讓肌膚本來保有的水分,隨著入睡過程中的水分蒸發,一併被帶走,反而讓肌膚更乾燥。面膜成分中往往除了應有的水分與保養精華,也同時有防腐劑、人工香精等化學成分,甚至有的布膜含有螢光劑,不建議太頻繁使用。面膜的正確使用方法,是在洗完澡後肌膚自然保有水分時敷上,大約15至20分鐘即可,使用後輕拍吸收,並且視情況補充後續的保養品,才能落實保濕效果。保濕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有效的將水分留在肌膚中,有效的肌膚保濕,要看角質層中原有的保護屏障功能是否能有效發揮才是關鍵。(本文摘自/東方逆齡女王的敏感肌全對策/渠成文化)

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人際網絡很重要

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人際網絡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人家極容易有自殺風險,可怕的是,在華人或東亞地區都有股「老人無用就去死」的案例,老人家為了避免拖累家庭,走上尋短之路。其實,台灣常見類似狀況,只是這類事件並不像年輕人自殺具有衝擊力,沒有新聞價值,也就不太有人報導。老年人自殺率是一般人的2至3倍媒體上會報導出來的狀況,通常就是兩個老人家,一個得重病,另一個為照顧者,當照顧者看生病的老人家很可憐,自身也不堪壓力負荷時,於是健康的老人選擇結束患病老人家的生命,然後再自殺。台灣一般老年人自殺人口,佔所有族群中的最高比例,每十萬人約有三十幾人自殺,但是台灣一般人口自殺率,卻是每十萬人約十二、三人自殺,老年人是一般人口的兩到三倍之多,這群人當中因為生病、適應困難,而結束自我生命的比例又更高。家人陪伴外 老人家擁有社會支持網絡很重要根據調查,倘若這個家庭的總收入偏低,他們在進行癌症評估的時候,容易興起完全拒絕治療的念頭,認為就這樣死了算了,甚至有提早了結自我生命的狀況出現,這群人的自殺率都會比其他族群來得高。子女不在身邊,但擁有較充足的社會支持,這類老人家自殺率比較低,安全度比較高,他們的社會支持可能都還存在,身邊或許還有一些老年朋友以及子女的關心,狀況相較起來好很多。除了家人陪伴,老人家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有沒有一定的社會支持網絡,以及人際互動,甚至是服務旁人或社會,使他們遠離「無用感」,找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想放棄!遇到「減重平原期」怎麼辦?

想放棄!遇到「減重平原期」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減重過的朋友相信都遇過類似的經驗,就是剛減重時,少吃、多運動,有一段時間體重會掉得很快,但後來維持一樣的食量及運動量,體重就卡在定點不動了,這對減重的人來說會感到很挫折。「減重平原期」 減重最容易放棄的時候減重到這個階段叫做「減重平原期」,通常也是減重的人最容易放棄的時候,因為這段時間往往不只有一兩天,有可能持續一兩週,甚至更久。減重者這時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覺得自己用的方法無效,於是選擇放棄。但減重計畫一卡住就喊停,很可能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會碰到「減重平原期」是減重者一定要有的認知。首先,我們要認清,身體絕不會讓我們的體重毫無止境的一直瘦下去,這是身體自救的一種本能,它會自我調整,讓食物的利用率提高,換句話說就是讓食物產生更多的熱量來維繫體重。可和減重同伴相互鼓勵 強化減重意念減重者要認清,減重平原期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別否定自己,要用耐心渡過這個階段。你可以和一起減重的同伴相互鼓勵,強化減重意念。很多人看到自己的體重定點停留了,乾脆就卯起來不吃了,或是吃更少,其實這樣做只會讓我們的身體的代謝速率變得更低、更慢。最恐怖的是,你在這時期吃更少,減掉的恐怕只是肌肉。其實,在減重平原期階段,我們攝取的熱量不需要特別去減少,維持和之前的熱量就可以。想征服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應該是運動。增加運動量 強化肌肉減重平原期階段,你的首要之務就是增加運動量。如果你原來維持一星期做三次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有氧舞蹈等),請在你減重平原期的時候多做一次。還有,在這個時候增加你的肌力訓練,如多舉幾次啞鈴、多做一些伏地挺身等,強化肌肉,也等於強化體內的脂肪燃燒器,讓身體有更多燃燒脂肪的能力。總之,減重時,身體絕對不可能讓你一路瘦下去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我一再強調,減重絕不能速成,遇到減種平原期時,你更要堅持下去,這對人性也是一種考驗。一旦過了減重平原期,你會再進入下一波減重快速期,屆時你又會享受到減重的成就感了。所以,請別在減重平原期放棄!(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社)

「非理性信念」讓你活得不快樂!

「非理性信念」讓你活得不快樂!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非理性的信念有千百萬種,要分清楚「我應該」、「你應該」和「每個人應該」的界線。非理性信念對人有害無益,是我們心理學家的頭號敵人;我們日以繼夜不停追捕,不斷與它們作戰,盡心盡力消滅它們。它們的數量可不少啊!我三十五歲了,可是還沒有男朋友。天哪!真是晴天霹靂!老婆丟下我跑了;我一定熬不過去!我必須在工作上表現優秀;否則被炒魷魚該怎麼辦!太可怕了!非理性信念的威脅 只存在於我們的腦袋裡這類想法深深扎根在我們內心,讓我們心中充滿誇大的情緒,尤其是恐懼,因為這些想法會轉變成充滿可怕的威脅:「老天,好可怕呀!」可是我們得知道,這種威脅只存在於我們的腦袋裡。若在客觀的公平立場比起來,人生相對簡單、安穩和快樂多了。3類非理性信念事實上,非理性信念不計其數,數量難以估計,這種帶來災難的想法,是來自永無止盡的想像。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我們將它歸為三類。這是我們人類基本上都會有的非理性信念:1)我「應該」把所有的事都做好,或者做得很好。2)大家「應該」對我好、公平和尊重。3)一切的事情對我來說「應該」要順利。我們的這些想法不僅是非理性信念,也是非常幼稚的要求,「應該」這個詞代表一意孤行、聽不進他人的話,而且有點不切實際。就像孩子搥胸頓足地哭鬧,逼媽媽買超市裡販售的零食:「我要,我要,我要!」可是,理性信念應該是這樣:1)我想要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但不一定要做到,才能享受生活。2)如果每個人都能對我好,就太棒了,不能的話,我還是過得去。3)我多麼希望事情能對我有利!但我仍接受不一定每件事都是如此。儘管這樣,我還是可以過得快樂。不一定需要這些才能感到快樂這就是理智的基礎:一個成熟的人有他的希望,但不強求。他發現人生不會滿足你各種異想天開的要求。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不一定需要這些,才能感到快樂。當我們的情緒脆弱時,就會充滿過分的要求。當無法滿足要求,我們就會生氣、沮喪或焦慮不安,我們會把過錯推卸給其他人或者世界,而最糟糕的是,我們將一切怪在自己頭上。(本文摘自/還好,我們可以練習快樂/平安文化出版)  

運動、泡湯生熱 代謝「三濁」不生病

運動、泡湯生熱 代謝「三濁」不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的身體是一個非常愛乾淨又積極殷勤維護體內環保的有機體,只要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就會啟動新陳代謝的機制,清除積滯體內的廢氣(打嗝、放屁、皮膚散發體臭等)、廢水(排汗、咳痰、小便等)、廢物(大便),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三濁」。運動、泡湯、喝熱湯 產生熱能排寒氣氣血暢通的人,大便小便通順,天熱或運動時會流汗,隨時在不知不覺中就放屁而不會腸胃脹氣,身體隨時做好體內環保,所以不容易感冒、生病。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產生能量;足部按摩、泡湯、喝熱湯……都能使身體產生熱能而啟動體內環保機制,代謝出「三濁」。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運動流汗後身體感覺特別輕鬆舒暢。至於喝熱湯、跑步會流鼻水,按摩時表皮有螞蟻爬動的感覺、會打寒顫、散發異味等現象,都是身體在排出廢水、廢氣的反應。只有在提高體溫、產生熱能的前提下,身體才有排毒的能力。反之,吃冰、吹過多過冷的冷氣不會流汗,會將毒素累積在體內,而降低新陳代謝、免疫力,後患無窮。冰,吃不得啊!身體虛弱者或長期臥床 無法清除「三濁」身體虛弱者或長期臥床的人,氣血循環不好,新陳代謝差,常常有大小便不順暢、流不出汗、全身痠痛或說不出來的不舒暢感,都是因為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及時清除「三濁」所致。經常運動的人不容易感冒,不容易頭痛、筋骨痠痛,隨時體力充沛而身手矯捷,神采奕奕。有一位華裔老外朋友非常愛運動,也很愛喝冰水。我告訴他一些養生之道後,他試著改喝溫熱開水。但是每次喝了熱開水,他就開始不斷乾咳,於是又恢復喝冰開水,咳嗽反而立刻停止。這是身體排寒氣的反應。因為他愛運動,經常全身熱呼呼的又流很多汗,所以喝冰水帶來的寒氣一直被擋在呼吸道而沒有深入到肺部。一旦喝熱水,呼吸道就啟動﹁排寒邪﹂機制,而導致他出現乾咳症狀。(本文摘自/女人愛自己,從調養氣血開始/布克文化)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我們得同時處理過多不同的內心力量,勢必很容易感到疲憊與煩躁。因此在兼顧實用與不繁複的狀態下,把重點放在「快樂的兒童自我」、「受創的兒童自我」及「成人自我」這三部分。處理這三股力量,就足以幫我們完全解決那些一再困擾著自身的問題。我將以「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來取代「快樂的兒童自我」和「受創的兒童自我」這兩個概念。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 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顯然更漂亮,更容易為人所理解。「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源自於優莉亞.托穆夏出版的《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都是我們人格中一部分的成形;如前所述,這一部分的人格被稱為「內在小孩」,代表我們的「潛意識」。嚴格說來,我們其實只有「一個」潛意識,也就是只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也並非總是某種潛意識的情感。一旦我們去處理他,他就會浮現到意識之上。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是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這樣的區別主要是出於「實用」,而非「科學」。我發展出一套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正是使用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的概念為基礎。內在陰鬱小孩 導致恐懼、缺乏樂趣、恐慌、強迫行為只不過,對於那些並非「操之在你」的問題,這套方法則可能力有未逮。這類問題主要是指某些「命運的打擊」,如生病、摯愛過世、戰亂、天災、慘遭施暴、慘遭性侵等。要克服這類命運打擊,也得取決於當事人的個性。那些在遭逢某種命運打擊之前已需強烈對抗自己內在陰鬱小孩的人,當然會比那些較具有陽光小孩氣質的人更不容易克服難題。主要問題是某種命運打擊的人能受益。然而最能獲益的,當屬那些其問題是「自己家裡所造成」的人。廣義來說,這些問題的責任全出在自己身上,包括所有人際關係問題、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對未來感到恐懼、缺乏人生樂趣、恐慌發作、強迫行為等。因為這些問題最終都會歸因於我們的內在陰鬱小孩,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說,都會歸因於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本文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時報出版)

講座/小兒鼻竇炎

講座/小兒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眼眶內側的骨壁比較薄,鼻竇發炎較容易造成眼睛的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造成急性鼻竇炎的原因很多,多因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嚴重時,膿液將侵犯眼睛、大腦,導致眼睛腫脹、腦膜炎等,可能造成失明或意識不清,甚至致死。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9(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鼻竇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中有孩子的家長們及關心家庭疾病保健預防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鼻竇炎時間:107年4月9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疲勞整天 憂鬱恐上身!

疲勞整天 憂鬱恐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憂鬱症的警訊很難察覺。尤其對沒有直接經歷過憂鬱症的人來說,即使碰上了也很難察覺。有部分原因是人們並不清楚憂鬱症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我們把「憂鬱症」當作是「傷心」的同義詞,這其實還好,就像我們把「飢荒」當作是「肚子餓」的同義詞一樣。雖然在憂鬱症和傷心之間的差異,就如「真正鬧飢荒」與「感覺有一點點餓」的差異一樣大。憂鬱是一種疾病,但它不像發疹子或咳嗽一樣外顯,它是難以辨識的,而且通常看不見。雖然它算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不可思議的是,許多為它所苦的人卻無法一開始就察覺到。不是因為它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它會的),而是因為那個不舒服的感覺似乎難以辨認,或是會和其他事情混淆。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價值,你可能會想:「我覺得自己沒用,因為我就是不中用。」我們很難認定,這就是生病的徵兆。或者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生病了,也極有可能是自我價值感太低加上身心疲勞,使得想要說出的意願或能力都降低了。可能會出現動作與言語的遲緩情況但不管如何,以下列出的情況,是我們最常拿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得了憂鬱症:疲勞-如果一個人總是沒有理由地、從早到晚無精打采。自我價值感低落-這是外人很難察覺的一點,尤其對那些不擅於表達情感的人更是如此,但自我價值低落正好對跨越憂鬱困境完全沒有益處。「精神運動遲緩」-在某些憂鬱症案例裡,可能會出現動作與言語的遲緩情況。失去胃口(不過食慾大開也有可能是一種徵兆)易怒(不過,客觀來說,那也可能是任何事的訊號)。失樂症-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字,是因為這是伍迪.艾倫電影《安妮.霍爾》最初的片名。它的意思,正如我所說的,無法對任何事情感到愉悅,甚至像欣賞日落、享受美食,或觀賞八零年代吉維.蔡斯(chevy chase)的喜劇那一類令人愉快的事。突然變內向-如果有人變得比平常更安靜或更內向了,他們有可能正處於意志消沉狀態。(我還記得有好幾次我連話都說不出來,感覺像是我的舌頭無法動彈。而講話這件事似乎毫無意義,別人在講的事情,就好像屬於另一個世界。)(本文摘自/活著的理由/天下雜誌)

手腳皮膚接觸土地 幫助排體內靜電

手腳皮膚接觸土地 幫助排體內靜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體內靜電是各種疾病的成因,反過來說,時常排除體內靜電,避免靜電累積在身體之中,自然可得改善和預防疾病的功效。事實上,很多人就是靠這套方法,改善癌症、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等疑難雜症,連皮膚問題、禿頭、水腫等常見的健康問題都有效。方法本身很簡單,請養成習慣,每天實踐。排除體內靜電最好的方法,是讓手腳皮膚直接接觸公園或院子的土地。帶電的東西接觸到大地 電力就會往大地流動洗衣機和冰箱都是特別容易遇水的家電,含雜質的水會導電。除此之外,家電是用導電性較佳的材料所製,沾到水氣或年久失修都有可能會漏電。所謂的漏電,是指電力外流的狀態。接觸到外流的電力會引發觸電意外,所以需要安置接地線,讓外流的電力排走。將體內靜電排到大地,應用的也是相同的原理。「為什麼人體接觸大地,能排除體內靜電呢?」答案很簡單,大地(地球)是導電性極佳的導體,而且經常保持正電和負電電量總和為零,呈現零伏特電壓狀態先掌握一個原則:「電力會從高電壓往低電壓流動」。所謂的零伏特是指沒有電能差異,即電壓為零,不論是正電或負電,凡帶電的東西接觸到大地,電力就會往大地流動。潛藏在人體深處靜電 可慢慢向外移動、排出體外地球對我們人類來說十分巨大,充斥著無數的自由電子。電力的流動性與自由電子的數量有關,自由電子越多電力就越好流通,反之自由電子越少電力就越難流通。當人體傾向正電,電子就會從地球流入人體;當人體傾向負電,電子就會從人體流入地球,藉此保持平衡。能夠自由流動的便是自由電子。然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若帶電物體並非電導體,亦即絕緣體,此時若帶電,即使接地,電荷也不會流動。例如,玻璃、空氣、塑膠、橡膠等都是絕緣體,接這些絕緣體接地,只能排除局部的電力。脂肪也是絕緣體,所以電力是不容易排除。但那是指無法快速排除,以大範圍反覆接地,還是有辦法慢慢排除的。潛藏在人體深處的體內靜電可慢慢向外移動,最後排出體外。(本文摘自/赤腳接地氣/世茂出版)

擔心「老後貧窮」 理財8問預作準備

擔心「老後貧窮」 理財8問預作準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這個人天性樂觀,一向以「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過日子,儘管歷經風不平、浪不靜的驚險歲月,總能在沉著冷靜、努力成長的自我激勵下度過重重難關。才發現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人生面向。「老後貧窮」四個字特別刺眼,我老了嗎? 為什麼上車有人主動讓座? 為什麼電視主播以「老婦人」稱呼同齡的人?至於「貧窮」,雖不至於「三餐不繼」也未達家財萬貫、華屋豪車的富人生活。養老金、遺產 均需列入老後理財考慮再不及早規劃財務,真有可能成為無人聞問,每花一毛錢都要斤斤計較甚至捉襟見肘的下流老人。儘管心胸寬大、志向無限,不遺餘力倡導「活到老、學到老、樂到老、做到老」,此刻也得乖乖面對現實,認真審視自己現在與未來的財務能力。我要走向老後貧窮的人生嗎?答案當然是:NO!既然不想、不要也不肯做個「老後貧窮的大大人」。如何找出「安心晚年」的撇步?按照《人生中場拉警報!財富、健康、人際關係一網打盡,遠離老後貧窮的惡夢》,整理出必須勇敢面對的心理扣問:一、我準備的養老金,足夠安穩過到最後嗎?二、我的身體照護,還有哪些不足之處?三、 我的人際關係有緊密的連繫網絡嗎?四、 我最需要幫手時,至少有5個人能隨傳隨到嗎?五、 我目前的工作型態能確保甚或增加往後「持續性的收入」嗎?六、 我的遺囑照顧到每位家人的感受和需要嗎?七、 我能夠留給家人具有精神價值的傳家寶嗎?八、 我如何轉換「變老是養債」成為「變老是養財」的正面人生?身體健康、財富獨立和人際關係 皆做好養老規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問自己這些嵌入心坎的習題,終於找到及時拉自己一把的契機:王乾任老師在書中仔細地教導我們―審慎核算個人退休金、及早開發未來「持續性的收入」的活水源頭,學習如何保持健康、讓孩子參與養老計劃、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並規劃熟年人生的醫療和照護開銷等。凡事不怕遲,只怕沒開始;大大人只要從身體健康、財富獨立和人際關係各個面向做好個人的養老規劃,同時轉身關心周邊的大大人們,助他們一臂之力,大家一同脫離「老後貧窮」來邁向美好晚年。(本文摘自/酷老樂活:吳娟瑜給大大人的10堂幸福課/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