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台灣3成學童肥胖 高居亞洲第一!

台灣3成學童肥胖 高居亞洲第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每10名學童就有3人肥胖,比率高居亞洲第一。另研究指出兒童洗腎盛行率逐年成長。新北市將「尿液檢查」及「腰圍量測」納入今年「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項目,把握黃金治療期並建立本市兒童腰圍標準對應表。衛生局將4月訂為「兒童顧齒月」,期間凡12歲以下到合約牙科門診免掛號費、6歲以下半年一次免費塗氟及國小1、2年級(6到9歲)免費窩溝封填。「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 早期發現及治療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新北市從去年起提供到校健康檢查,服務近5萬名學童,今年更進一步整合牙科服務,主動到幼兒園為中班小朋友們進行「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提供聽力、視力、口腔塗氟、身體理學(4肢、五官及心音等)檢查及兒童發展評估等整合式服務,早期發現病徵,早期治療。朱立倫市長表示,統計去年新北市受檢兒童資料發現,聽力篩檢異常率約3.9%、視力異常率14.5%、身體檢查異常率7.6%(異常人次最多前三類為76.2%齲齒、23.2%性徵發育相關、11.0%心雜音等),並顯示新北市學齡前兒童BMI(身體質量指數)過重及肥胖約佔24%。每10名學童就有3人肥胖 比率高居亞洲第一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每10名學童就有3人肥胖,比率高居亞洲第一。若在3至5歲過重或肥胖,容易養成「易胖體質」,未來罹患慢性病風險也增加。另有研究報告指出,小兒腎病透析盛行率逐年成長,每200位就有1位有腎臟方面疾病,目前全國約有20萬慢性腎臟病兒童,好發年齡集中在3歲。新北市政府為就讀幼兒園中班(101年9月2日至102年9月1日出生)或該年齡層的設籍兒童,安排專業醫療團隊前往幼兒園免費提供整合式健康檢查服務或前往29區衛生所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醫師會開轉介單,再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衛生局結合牙醫師公會推出「兒童顧齒月」合約牙醫診所,可上衛生局官網http://www.health.ntpc.gov.tw查詢。

肺腺癌危險群!不吸菸、女性盛行率高

肺腺癌危險群!不吸菸、女性盛行率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0歲女病人咳了約一個月,到診所看病且連續服藥一個月無改善,因氣喘、胸悶、咳嗽而送急診,當時的心跳每分鐘高達150多次,經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病人的右上肺有一直徑約5公分大如網球的肺腺癌腫瘤。病患丈夫已逾90歲,且膝下無子女,擔心無法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所幸這位病人符合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一個半月後肺腺癌縮小到1.5公分,臨床症狀也改善很多。晚期肺腺癌且EGFR基因突變 應第一線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病患診斷為第4期的肺腺癌且合併肺及骨頭轉移,基因檢測後發現是「ALK基因重組」陽性的病人,且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並申請ALK標靶藥物治療。但病人接受第一代ALK標靶藥物治療後產生嚴重腸胃道副作用,故再經健保局審查同意更換為第二代ALK標靶藥物治療,病人接受此治療後除了有顯著治療效果,且有改善腸胃道副作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旭崇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名肺癌病人,其中以「肺腺癌」亞型佔大多數。台灣研究報告中,肺腺癌病人約55%比例具有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腺癌且EGFR突變陽性病人應第一線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另外約4至5%比例的肺腺癌病人具有「ALK基因重組」,此類ALK陽性的晚期病人亦應優先以ALK標靶藥物治療。肺腺癌病人 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肺腺癌病人以不吸菸者居多,且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資料統計國內的女性肺癌病人有7成比例都是肺腺癌。目前EGFR基因突變或ALK基因重組皆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使用,亦即此類有找到致病基因的晚期肺腺癌病人,於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可有效延長其「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劉旭崇醫師建議,基因檢測EGFR或ALK為陽性的晚期肺癌病人,建議優先接受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因其療效較佳且副作用比起傳統化學治療較低。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預防醫學的觀念,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且存活率高;晚期的肺癌病人則僅能選擇全身性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等。

撒嬌有撇步?先安定內心就不惹人厭

撒嬌有撇步?先安定內心就不惹人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哈特身為精神分析師,曾經治療過多位患者,最終得到的治療理論,重新定義成是「充實自我」。也許會有人想:那這樣跟『長大吧』、『變堅強吧』,這些理論還不是一樣?」然而,雙方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寇哈特之前的精神分析理論,有著「就算治療者不在身邊,也要讓自己好好活著」的意義,自我充實是非常重要的。以「自我的充實=鍛鍊自己」的意義來實行,但是寇哈特的理論並非如此。自我內心先安定 才會被愛非常重視構築良好人際關係的寇哈特理論,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印象:對他人太過度撒嬌、太過度依賴的話,恐怕會出現超越了「撒嬌」應有界線的人。然而,對於人際關係最為重視的寇哈特,最想闡述的是:「若不被人喜歡的話,是很孤單的啊!」那麼,假設有個對他人過度撒嬌,只會想到自己的人,他會被周遭喜歡嗎?應該很難吧。自己沒有被滿足的情緒,以任性的手段要求對方來填補,就會不小心變成跟蹤狂那類的人。寇哈特認為,無論是不被人喜歡、自戀沒有被滿足等等,這些良好的「相互依賴」並不完整的狀態下,人類的情緒會變得很不安定。「我不被任何人認同」、「都沒有人喜歡我」等等,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好好重視自己都辦不到,變成不安定的狀態。一整天都被那種思緒綁住的人,會處在不安定的狀態。相對地,「獲得充分的愛的人,內心會很安定,並且不會想要對他人撒嬌、想要得到愛」,這是寇哈特對人的觀點。我想擅長依賴他人,該撒嬌時就盡情撒嬌的人,並非是不在乎對象是誰都跑去撒嬌,反而是非常重視他人。為了可以和善待人,自己的內心必須先安定下來。這樣一來,你如果想要和善待人,就沒有閒暇去輕視自己。接下來,如果被誰依賴時,就聽聽他的心事吧。「好的撒嬌」和「過度撒嬌」的界線那麼,好的撒嬌和過度的撒嬌,界線究竟在哪裡呢?假設,有個家庭有三兄弟。當中只有一個人,總是黏著母親撒嬌。對於那個愛撒嬌的孩子,寇哈特認為「內心應該是缺少了什麼吧」。很可能是哥哥在弟弟出生後,出現短暫感覺母愛不足;又或許不知不覺認為只有自己被冷落,產生一種疏離感。寇哈特認為並非是以母親的角度看來「愛是否足夠」,而是觀察每個孩子主觀的感受,客觀地做判斷。就算雙親認為:「沒有那回事,我們很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但試著想像小孩子在妹妹或弟弟出生後的心情,大家就可以理解,他們暫時「變回小寶寶」的行為,那是非常合理的「撒嬌」。稍微給予一些愛 能讓自戀未被滿足的人回復穩定去疼愛對自己撒嬌的人,可以說根本是「引狼入室」的行為。但是寇哈特認為,「會對自己撒嬌的話,代表他正處於自戀沒有被滿足的狀態,稍微給予一些愛,可以讓他回復到穩定的狀態。」另一方面,美國的養育方式,會讓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寶寶跟父母親分房睡,雖然會有例外,不過像這樣小寶寶就算哭了也放著不管,我想這是屬於深信「人們本質上是很堅強」的阿德勒養育方式。(本文摘自/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時報出版)

講座/管制藥品及藥癮戒治

講座/管制藥品及藥癮戒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現代社會發展,日漸增加的競爭壓力與人際關係日漸疏離,較容易遭遇挫折、孤單,缺乏自我調適能力時,傾向以自認的方式處理情緒困擾,而非向環境求助,容易成為藥癮溫床。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7(六)舉辦衛教講座,由劉沅松藥師主講「管制藥品及藥癮戒治宣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現正面臨藥癮困擾及關心藥物正確使用須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管制藥品及藥癮戒治宣導時間:107年4月7日(六)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節食控熱量還是瘦不了?關鍵在營養素

節食控熱量還是瘦不了?關鍵在營養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吃,是生物維持生命的本能。藉由飲食,人類不止可以從環境中獲得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也發展出了無數的飲食文化。從大戰結束後,人越吃越多,也越吃越好,越吃越精緻。但是,卻也越吃越不健康。日前,國人十大死因剛公佈,不意外的,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仍然蟬聯國人前十大死因的前三名,而這些疾病都與代謝性疾病息息相關。而代謝性疾病,則與國人越來越關注的肥胖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 除了注意總熱量 更要注意「營養素」吳瑞醫師表示,由於長久以來政府與民間的大力推廣,大家都知道「少吃多動」是避免肥胖的不二法門,民眾也大都了解要控制飲食中熱量的攝取,食物的外包裝也清楚標示了熱量,以供民眾挑選。但是,為何還是瘦不下來? 其實,除了要注意總熱量以外,還更要注意提供熱量的不同「營養素」。因為,除了「能量失衡」的因素之外,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激素失衡」也可能是造成肥胖的元凶。 單純的「能量失衡」理論,意即『肥胖是因為吃進來身體的熱量比消耗得多』,這觀念是來自能量不滅定律。因此,多餘沒有用完的熱量將被儲存起來,使人增胖。但是,為何就算努力的控制一天的總熱量攝取,卻還是不會瘦呢?更明確得說,為甚麼脂肪細胞會累積過量的脂肪?為甚麼這些脂肪不會被代謝而產生能量?吳瑞醫師表示,答案就是胰島素。胰島素在身體血糖升高時(比如吃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大量分泌。當吃進來的碳水化合物越好吸收,血中的葡萄糖濃度知肌肉以及器官的細胞,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胰島素也會讓脂肪細胞儲存更多的脂肪,以備不時之需。精製穀類及澱粉飲食 引起更多胰島素分泌葡萄糖的來源也就上昇的越快,越高。因此,富含精製穀類及澱粉的飲食將引起更多的胰島素分泌,導致脂肪快速囤積。但是食物中的纖維會減緩此過程。所以目前營養學普遍建議人們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澱粉或是穀類。高量的果糖是造成「葡萄糖耐受性」的元凶吳瑞醫師表示,至於糖分,尤其是精製食物中含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就是現在飲料中廣泛存加的糖),對於肥胖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有研究顯示高量的果糖是造成「葡萄糖耐受性」的元凶。當身體出現葡萄糖耐受性,意味著身體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來控制血糖。也表示身體在一天之中處在高濃度胰島素的時間增長,也代表身體儲存了更多的脂肪。所以若是我們飲食中如果常常存在著含大量果糖的食物,尤其國人普遍而廣泛的飲料及甜食文化,對於體重的影響可見一斑。 應著重飲食的內容 採均衡、健康的飲食型態由此可知,單純的控制總熱量攝取並沒有辦法有效地控制脂肪的囤積,還要兼顧熱量的來源。不要為了控制總熱量而採用節食或是偏食的方式來維持體重,這樣不但沒有辦法有效地維持體重,甚至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後果而影響健康。反而更應該著重飲食的內容,以均衡及健康的飲食形態,攝取富含纖維質的澱粉,加上適量的蛋白質及蔬菜,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這樣才可以瘦的健康,瘦的快樂。 

上班族易得「滑鼠手」 日常5招預防

上班族易得「滑鼠手」 日常5招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以往「腰痠背痛」多是中老年人生活寫照,但慢性痠痛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主因就是姿勢不當,導致頸部、肩膀和腰部承受過大壓力,尤其電腦族長期久坐,不當姿勢過久,導致腰痠背痛、肩頸與手腕不適。長時間維持相同手部動作 造成滑鼠手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盟珠表示,年輕人出現一堆慢性痠痛,有2大因素:「姿勢不當」和「運動不足」。現代人久坐,沒有保持正確姿勢,椅子沒有靠背、椅子坐太低或太高、扭轉身體拿東西,都會讓腰部、肩膀、頸部受力過大。在電腦桌前一坐數小時,中間沒有起來動一動,腰部、肩頸、手腕不堪負荷。沒有規律運動,肌肉耐力不足,也讓痠痛提早、頻繁發生。經常打字、使用滑鼠,若發現手腕又麻又痛,甚至無法使力,就可能患了「腕隧道症候群」,即是俗稱的滑鼠手。主因為長時間維持相同的手部動作,導致神經壓迫,症狀為常手指無力、手腕酸麻疼痛。若症狀嚴重,還可能導致患處腫脹難消。避用冷水、熱敷 5招防滑鼠手中醫認為,「滑鼠手」主要由於慢性勞損引起,屬於中醫「痹證」、「筋傷」。腕部長期過度使用,慢性勞損致局部經筋受損,脈絡不和,氣血瘀阻,使局部疼痛、活動受限。遷延日久或感受風寒,致勞傷氣血,阻滯經脈而成。中醫治療以疏筋活絡為主,可採用局部貼敷膏藥、中藥熏洗、針灸等方式進行治療。黃盟珠醫師說明,日常生活中可進行5招自我預防和治療,避免滑鼠手找上門。如(1)避免洗冷水,避免寒冷刺激和過度伸屈用力;(2)熱敷手掌及手指;(3)按揉曲池、手三里、陽谿、魚際等穴,幫助肌肉放鬆、神經緩解,建議用大拇指指腹輕按後再熱敷手腕,或先熱敷再按穴位,千萬不可以用力推、捏;(4)模仿搖扇子動作,或以「8」字形繞動手腕,放鬆手腕肌肉和韌帶。滑鼠位置不宜過高過遠 降低手腕負擔飲食避免過度食用辛辣、刺激或冰冷食物。醋、檸檬等口感酸的食物屬木,適量食用可放鬆同屬木性的筋絡、韌帶,但過度食用亦會讓筋絡收縮,可能加重筋骨不舒服。滑鼠的位置愈高,對手腕的損傷愈大;滑鼠距身體愈遠,對肩的損傷愈大。因此,滑鼠應該放在一個稍低位置,相當於坐姿情況下,上臂與地面垂直時肘部高度,鍵盤位置亦同。黃盟珠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是不要在電腦前連續工作過久。電腦族的姿勢會使得肌肉長期收縮,應定時起身做伸展操,讓手腕、肩膀及頸部有休息的時間。

分辨思覺失調4大症狀 及早就醫恢復

分辨思覺失調4大症狀 及早就醫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失調引起,造成大腦萎縮,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全球每100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好發年齡約在20至40歲間;全台約1/3患者未遵從醫囑規律按時服藥,或根本沒有接受治療,造成病情日漸加重,8成5的患者面臨失業問題。幻聽、沉默等 思覺失調症4大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大眾對這個疾病不了解,造成患者及家屬無病識感。可能發病原因包含遺傳、個人體質、環境壓力因素等,具體原因不明確,大多會在青少年階段及成人早期發病,患者可能無法分辨幻覺、妄想和真實世界。思覺失調症可以分為4大症狀:1)正性症狀/出現幻聽,覺得別人在談論、嘲笑自己、或是聽到有人命令自己。也會產生妄想,認為有人害他,而做出不合理行為,不管如何解釋患者都不願相信,甚至出現混亂性言語與行為。2)負性症狀/情感表達變少,言語與思考能力下降,變得沉默寡言。動機減少,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退縮、不想接觸別人、不願意上班或上學,甚至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等。3)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會變得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4)情緒症狀/常伴隨著憂鬱、焦慮等情緒,或較為衝動。這些病徵看似不起眼,但影響卻十分重大,患者在思考時常會遭到幻覺或妄想打斷,無法集中注意力,並且失去動力。可能會使學生成績一落千丈,或上班族工作表現突然變差,更可能無法正常生活。一月一次長效針劑 提升藥效穩定性及便利性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傳統治療以每天服用口服藥物,雖然短期內可有效改善症狀,但常因有副作用、怕被他人知道而中斷藥物,恐會導致病情更加惡化,且近9成患者可能會在在半年內復發,不但使大腦功能退化,若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就需要強制住院治療,住院率提升為未中斷服藥的2倍。張家銘秘書長表示,新一代長效針劑將口服藥物製成水性懸浮液,一個月注射一次,大幅提升藥效穩定性及患者便利性。很適合目前有穩定工作、想保有原來的工作能力以及維持生活品質的患者使用,也可減少服藥時擔心被他人以異樣眼光對待。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 及早治療助恢復根據調查,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錯誤迷思,許多患者也會因為罹病而過於自卑,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視。賴德仁理事長提醒,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呼籲患者與家屬,勇於面對疾病,不要耽誤治療。社會應友善及關懷對待,幫助回歸社會,找到適合工作,減少家庭及社會負擔。

家有長者注意!血尿就醫驚見百顆結石

家有長者注意!血尿就醫驚見百顆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高齡92歲的林阿公已經攝護腺肥大10年,沒做攝護腺手術,解尿困難只裝尿管。某次血尿,就醫照X光有幾堆疑似石頭,所占的體積過大,只得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沒想到石頭竟然上百顆,大的2、3公分,多數小於1公分,共重160公克。恐因攝護腺肥大,長時間解尿不乾淨,結石物質沈澱在膀胱尿管口,一段時間就脫落掉入膀胱,造成上百顆結石幾乎占據整個膀胱。膀胱逼尿肌收縮力不足 造成結石另一名62歲張姓阿嬤10年前中風,智力受損,目前有失智現象。也因血尿就醫,X光顯示有「一大塊」石頭,取出一顆大如拳頭的結石,採傳統開腹手術,取的結石約8.5公分,重達254公克。結石應該是多年累積而成,阿嬤中風後,膀胱逼尿肌收縮力不足,造成每次解尿不乾淨,長期累積沈澱物成大石頭。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表示,老人家較易膀胱結石,家人要多留意。男性長者的膀胱結石常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因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解尿不乾淨,殘尿沈澱後累積成結石。長者解尿不順應及早就醫 降低感染風險老人家或因行動不便憋尿,或因排尿功能異常而解尿不順,都可能是膀胱結石的原因。家人要多關心長者,只要解尿不順應該馬上找醫師解決,當結石還小就可用內視鏡處理,也降低結石越來越大可能引發的感染風險。蔡卓榮醫師表示,除了膀胱結石外,國人也常見腎臟及輸尿管結石,最重要的預防之道是多喝水,一天至少喝2、3千毫升,讓沈澱物不會沈澱為石頭。若有腰痛、血尿症狀,還是要及早就醫。

春季好發麻疹!滿1歲幼兒速打疫苗

春季好發麻疹!滿1歲幼兒速打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北部30餘歲男性3月1日至4日至泰國旅遊,3月14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分別於15、16日就醫,17日再至日本沖繩旅遊,19日因肢體出疹於日本當地就醫後收治住院,經檢驗為麻疹陽性,於3月26日返國後隨即進行通報及疫調,依個案潛伏期間活動史研判感染地為泰國。目前個案已過可傳染期,症狀亦已改善。麻疹個案接觸者共169人已掌握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目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169人,包括同住者、旅遊同行者、工作接觸者、機上接觸者及就醫時相關接觸者等,其中106人目前無疑似症狀、63人追蹤中,將持續監測至4月10日。個案可傳染期間(3月15日至23日)曾搭乘火車、飛機等。曾於搭乘相關列車或班機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自最後接觸日起算),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17國旅遊疫情建議 列為第一級注意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1例麻疹確定病例,為自泰國境外移入;2015至2017年累計49例確定病例,其中30例為國內感染、19例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中國大陸(9例)為多,其餘為鄰近亞洲國家。全球麻疹疫情持續,我國鄰近國家麻疹病例數以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泰國為多,且持續有病例發生。歐洲地區以希臘、烏克蘭、法國最為嚴峻,此外,羅馬尼亞,義大利、塞爾維亞共和國及英國英格蘭病例數仍多或高於往年。目前疾管署將以上各國及哈薩克、剛果民主共和國、幾內亞、獅子山及奈及利亞共17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冬末及春季好發麻疹 滿1歲幼兒速接種疫苗冬末及春季為麻疹好發期,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不確定是否曾感染麻疹的中壯年人,及部分幼年曾接種疫苗,擔心抗體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青年族群,前往流行地區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前往流行地區,如須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可於出發2週前,至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1劑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糖友控糖體重升?新選擇腸泌素有解

糖友控糖體重升?新選擇腸泌素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三十多歲陳小姐在確診糖尿病後,擔心高血糖可能會傷腎造成終身洗腎,因而嚴格遵從醫囑,規律用藥,血糖下降的很漂亮,回到正常範圍,但體重機的數字卻讓她笑不出來。因為她竟然在短短一兩個月,體重從原55公斤激增至近70公斤,整個人像是吹氣球一般的胖了起來,身材尺寸大了2、3號,回到南部老家,媽媽看到她模樣,當場傻眼,直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怎會將自己變的這麼胖」。傳統降血糖藥物 易發生體重增、低血糖風險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血糖穩定了,但體重卻狂飆,這令許多糖尿病患陷入兩難!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指出,糖尿病初期,最明顯症狀為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用藥之後,血糖獲得控制,但有些人體重扶搖直上,如果因此而自行減少藥量,會讓病情更為惡化。謝安慈主任解釋,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有三多,多吃、多喝、多尿。服用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下降,但容易出現低血糖,這時肚子更餓,更會想亂吃東西,當然就容易變胖。謝安慈主任強調,如果人胖一些,還可透過飲食、運動,慢慢讓體重下降,但如果出現低血糖,則相當可怕,除了脾氣變暴躁,沒有耐性,嚴重時還可能昏迷、心律不整,大幅提高了死亡風險。針劑腸泌素 減少低血糖風險、抑制食慾謝安慈主任說,服用傳統降血糖藥物,要讓血糖降的剛剛好,確實有些難度,如果不慎出現低血糖,可能連走路、開車都成問題,一不小心就暈倒摔跤,不少人經歷過一次,就被嚇到,要求醫師換藥。根據臨床治療指引,如果糖友服用口服藥物,有容易低血糖、體重變重的現象,或是已經服用兩種以上口服降血糖藥物,仍難以讓糖化血色素達標,就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改換胰島素針劑或是腸泌素針劑。謝安慈主任指出,腸泌素是小腸分泌的賀爾蒙,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病時間越久,體內分泌的腸泌素就會逐漸減少,實驗證實,在補充腸泌素之後,可以穩定血糖,還可減少低血糖風險。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腸泌素還具有抑制食慾的效果,讓患者大腦產生飽足感,不會一直想吃東西,解決了長久以來,糖友容易發福的窘境。糖友腸泌素治療新選擇!一週一次控糖效果佳 不過,國人對於針劑的接受度一向不高,除了細長的針頭讓人產生恐懼感,也覺得每天打針相當不方便,謝安慈主任指出,確實有不少病人就是怕打針,當然自己不敢操作,如果每天至醫療院所,又覺得麻煩。所幸隨著藥物製作越來越精進,針劑腸泌素從原本的一天兩針變成一天一針,最新劑型為一週打一針,謝安慈主任說,一個星期只要打一針,方便許多,大幅提高糖友的治療意願。「針劑腸泌素提供糖尿病友在治療上的另一項選擇。」謝安慈主任說,腸泌素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還可減少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只要對病友有好處的藥物,都應該被列為評估名單中。謝安慈主任呼籲,糖尿病除了靠藥物控制外,糖友們應從自身做起,多注意飲食、保持規律運動及配合醫囑。若有治療相關問題,可積極與醫師溝通,才是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之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