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少吃、忙碌卻變胖?「壓力肥」3成因

少吃、忙碌卻變胖?「壓力肥」3成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為什麼壓力大時,不管多吃少吃都變胖?有3大成因。第一種壓力肥的成因(圖之1)是由於自律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被抑制。自律神經系統是人體對抗壓力的第一防線,大部分的器官都有自律神經分布,是的危機處理系統,也是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機制。高壓會讓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狀態,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會被抑制。若壓力狀態一直無法解除,自律神經就難以恢復平衡而容易失調。主要負責運作消化的副交感神經,由於壓力大而被抑制,消化功能變差,脂質代謝下降,導致脂肪囤積;腸道環境因消化不良而變差,流至全身的血液品質下降,影響全身各個器官的運作,也間接影響分布在各個器官的自律神經,加重原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為了產生體力對抗壓力 讓食慾大增第二種壓力肥的成因(圖之2)是來自於壓力賀爾蒙。壓力賀爾蒙會受到壓力刺激而分泌,為了要有體力對抗壓力讓食慾大增,並分解體內的糖類、脂肪、蛋白質以獲得能量來對抗外界的壓力。分解後的脂質會重新分布在容易囤積脂肪處,像是腹部、臀部,久了容易造成中心型肥胖—整體外觀看起來不一定會肥胖,但有局部肥胖的問題,像是有些瘦瘦的人卻有小腹、身材變形的狀況。中心型肥胖是代謝症候群1的危險因子之一,若有代謝症候群,得到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的風險比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高。壓力大時刺激NPY分泌 想吃高糖高油食物第三種與壓力肥成因(圖之3)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位於大腦與自律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胜肽Y(NPY),交感神經在壓力大時會刺激NPY分泌,導致人體對高油食物的食慾變大,並且在體內形成脂肪囤積。壓力肥的成因裡,很重要的配角是高糖高油的紓壓食物,當這類食物作用在大腦的特定受器上,會減輕對壓力的不適,增加幸福感。所以當壓力大發洩大吃時,會特別想吃巧克力、炸雞、蛋糕等高糖高油食物。紓壓食物同時促進上述的NPY的分泌,讓人食慾大增,脂肪囤積,進入壓力肥的惡性循環中。三餐定時、運動、找出紓壓方式 穩定自律神經近期國外相關研究指出,人們若因壓力大而長期處於憤怒、憂鬱、焦慮的情緒狀態下,容易導致肥胖相關的問題。反之,在心理壓力獲得緩解時,演變成肥胖的機率就跟著下降。建議有壓力肥困擾的人,三餐定時吃,若無法定時吃飯,建議可以少量多餐、細嚼慢嚥,保養腸胃功能,再加上作息規律,維持良好的睡眠與規律運動習慣,培養合適的紓壓管道,才能穩定自律神經的功能,進而遠離壓力導致的肥胖。此外,壓力肥會提高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特別小心喔!(本文摘自/心好累/三采文化)

人類的生存支柱 「自戀心理學」揭密

人類的生存支柱 「自戀心理學」揭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寇哈特認為人類所有行動的出發點,都源自於「自戀」,並將人類定義成「為了滿足自戀而行動的動物」。只要滿足了自戀,人們就能保持心靈健全;如果沒有滿足自戀,心靈的狀態就會崩解。這是因為人類為了滿足自戀而有所行動的同時,也非常害怕自戀被傷害。喜悅、安心時 就是「自戀」滿足的時候事實上,人們感到喜悅、安心時,換言之就是「自戀」獲得滿足的時候。相反地,人們感到失落、憤怒時,就是「自戀」受到傷害的時候。因為擁有不同的自戀特質的人們在一起生活,當然,為了互相尊重對方的自戀,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一些事情。由於這個「自戀理論」太有特色,直到現在大家在介紹寇哈特時,都稱呼他為提倡「自戀的心理學」的人。讓大家都知道他這門獨特的心理學。但是,寇哈特理論中最精彩的、最有特色的,我覺得並非只是圍繞在自戀這個部分。在寇哈特的心理學中,對於人們該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生存,如此描述:「要是變得更擅長依賴別人,就是可好好生存下去的祕訣」。寇哈特終其一生的著作,其實只有三本。雖然寇哈特僅有這三本著作,但重要的是,在第一本與第二本著作之間,其理論模式有了很大的翻轉。第一本著作,稱呼他的理論為「自戀的心理學」;然而在第二本著作,就改稱為「自體心理學」。乍看之下,雖然只是由「自戀」變成「自體」,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這才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構築自己的必要條件 達成了自我主體寇哈特一開始提倡的「自戀理論」,似乎有部分受到其他精神分析師的理論影響。不抱持否定態度,認為精神分析上治療的核心是仔細進行分析,這方面與佛洛伊德所提倡的理論也很類似。但是,從將名稱改成「自體心理學」來看,可知道寇哈特的獨特理論已經確切地完成了。而且,關鍵字也從「自戀」變成了「自體」。那麼,「自體」到底是什麼呢?自我=每個人各自的心,所感受到的主觀世界≒自己本身,可以單純地把自我想成是自己本身。那麼,自體是什麼意思呢?我想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你認為,你之所以成為你自己,有什麼是必須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寇哈特有個獨特的回答。要成為自己 需存在一個傾聽、認同的對象寇哈特認為,自己要成為自己,必須要存在一個可以聽自己說話、認同自己的「對象」。這麼說來,所謂的自己,只有讓別人看得到、讓別人認同,才會是個確實的存在體。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上只剩下自己孤單一人,也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不只如此,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的存在。而要成為自己,所需要的這個「對象」,寇哈特將它稱為「自體」。雖然使用了稍微有點難的詞彙,但換個方式來說,其實也沒有那麼難懂。人們如果不以各種方式依賴這些對象,就無法保有自我。因此,寇哈特最終提出了新的思維:「人類終其一生,都需要可以依賴的對象」。(本文摘自/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時報出版)

青壯年月經亂、不孕 保健2穴位調養

青壯年月經亂、不孕 保健2穴位調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青壯年時期正是氣血旺盛、精力充沛時期,但也有不少由於先天不足、後天不注意調養,而出現女性月經不調、男子陽痿、不孕等症狀。凡此種種病症都可灸腎俞穴、關元穴,進行保健調治,常灸可促進生殖系統功能旺盛。灸法:用艾粒直接灸或艾條懸灸,每2至3天施灸1次,10次為1療程。1)腎俞穴-強腰利水/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取穴: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位於其下緣旁開2 橫指處。多學一點:本穴與腎臟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腎俞。2)關元穴-溫補下元、補益腎氣/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中央向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本穴別名丹田、大中極,有強壯作用。首次灸注意:可以先選擇灸盒溫灸,先灸腎俞穴區域30分鐘,後灸關元穴20分鐘。如果用艾粒做直接灸,先灸腎俞穴,後灸關元穴,以5或7壯為宜。平時節制房事、不要熬夜、不要酗酒,日常生活應以減少「消耗」為要。中老年保健增強體質 搭配體育、飲食女性到了40歲、男性到了50歲,臟腑功能逐漸減弱,趨向衰退。所以長期堅持艾灸足三里穴,可增強體質、祛病延年。同時還要配合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飲食療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灸法:用艾粒直接灸或艾條懸灸,每2至3天施灸1次,10次為1療程。1)足三里穴-健脾和胃、通經活絡/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上。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足三里穴在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往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此穴補虛弱、調氣血。2)曲池穴-疏風解表、祛風止癢/定位:在肘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正坐,輕抬手臂,當肱骨外上髁與肘橫紋終點連線的中點處,即是曲池穴。多學一點:穴在肘臂屈曲時肘橫紋端。首次灸注意:老年人的身體一般較弱,艾灸重在堅持,還可以經常艾灸神闕穴、百會穴、氣海穴、腎俞穴、關元穴、三陰交穴、湧泉穴等,能強壯身心。(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3/4青光眼患者 自行停藥易失明

3/4青光眼患者 自行停藥易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劉女士,9年前確診為青光眼,這些年來換過了很多不同的眼藥水,有的眼藥水在使用後非常刺痛、有的則會讓眼睛發紅到像是兔子眼睛,只要一想到要點眼藥水就十分焦慮。後改用一天僅需要點一次藥水的前列腺素眼藥水,大幅降低不適、眼壓維持在安全範圍。青光眼自行停藥 易致不可逆失明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劉瑞玲表示,像劉女士這樣的案例很常見,用藥後的不適也容易導致患者中斷治療。青光眼患者必需持續長期、按時使用眼藥水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若出現眼睛不適,可主動與醫師討論、了解藥水成分,找到對眼表健康傷害低又可控制眼壓的眼藥水,保護視力健康,避免失明危機。青光眼為慢性、進行式的神經病變,視野從週邊開始逐漸變狹窄,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因。台灣青光眼盛行率近10年來翻倍成長,目前患者人數已突破34萬人。長期不間斷的使用眼藥水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然而,根據資料顯示,4位台灣青光眼患者中僅有不到1位患者持續用藥2年,且停止用藥的患者超過9成皆在第一年內即自行停藥。40歲以上、眼壓高、近視大於600度為高危險群青光眼患者中斷治療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對青光眼疾病與藥物治療認知不清,以及使用眼藥水後造成的眼睛不適。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青光眼分會會長呂大文說明,眼藥水與眼睛密切接觸,部分患者會在接受治療後會產生症狀,包含感覺刺激、燒灼感、異物感、乾澀、畏光等,嚴重者會影響生活品質以及工作能力。呂大文會長表示,前列腺素眼藥水也有不含防腐劑的選擇,能有效控制眼壓,同時能改善淚液分泌不足,降低角膜結膜乾燥並減緩患者角膜侵蝕的症狀。劉瑞玲理事長強調,青光眼可以治療,但到疾病晚期才被診斷或是確診後醫從性不佳,容易因為青光眼而失明。40歲以上成人、眼壓高、高度近視(大於600度),以及家人患有青光眼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范女士將近1/2的人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共存。發病初期心理畏懼,尋偏方、逃避接受正規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至醫院治療,但已挽回不了變形的關節。研究顯示,超過5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按時服藥,其中高達2成以上故意不吃藥。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物選擇多元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調「達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每1至3個月評估疾病活動度,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目前藥物治療選擇多元,從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重點是透過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擅自停藥易使關節變形 「HOLD」原則控病情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期望病情穩定、關節不痛;5成以上病友嚮望正常生活,步行、運動、旅遊等活動都能自如。然而並非所有RA病友都能順利圓夢,未能按照醫囑治療用藥是主要的原因;最新研究顯示,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林孝義主任說明,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病友應與主治醫師溝通及配合,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林孝義主任及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呼籲病友一起「HOLD」住幸福:1)「H」(Highly-compliant)提高服藥順從性/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成效。2)「O」(Oral drug)小分子口服藥/治療選擇多元,現有健保給付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提供患者及醫師治療選擇。3)「L」(Less pains)減輕發炎與疼痛/透過適當的治療,降低關節發炎與疼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4)「D」(Discussion)主動與醫師討論/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共同設立治療目標。

曾剖腹、子宮肌瘤手術 自然產危險高

曾剖腹、子宮肌瘤手術 自然產危險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3歲的陳太太一直很期待成為人母,但希望自然產的她在懷第一胎時因胎位不正必須剖腹,雖然寶寶順利出生,陳太太卻仍然存有自然產的願望。一年後再度懷孕時,向醫師表達希望自然產,然而檢查後發現先前子宮壁的剖腹傷口癒合不佳,若自然產風險極大,嚴重可致子宮破裂。陳太太理解危險性後,亦選擇用剖腹產迎接孩子出生。「剖腹產後自然產」 安全性仍待檢驗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剖腹產率近年逾35%。胎位不正、胎兒窘迫、產程遲滯、前置胎盤、催生失敗、胎兒體重過重、曾接受子宮手術等因素皆為一般剖腹產的原因。然而對懷抱自然產希望卻必須接受剖腹產的媽媽,多少帶有遺憾。近年來「剖腹產後自然產」的討論度日益攀升,在美國執行率將近30%,台灣則約4%,但這種生產方式的安全性仍待商榷。曾剖腹、接受子宮肌瘤手術 自然產具危險性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怡伶醫師表示,許多媽媽前認為經歷陣痛產程,才真正成為人母。但過去曾有剖腹經驗或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者,選擇自然產具危險性。現今剖腹方式採肚皮下方橫向切開為主,相較過去的縱向切開,雖已降低下一胎懷孕子宮收縮時子宮破裂的危險,但一旦發生子宮破裂一旦發生,卻可能造成胎兒缺氧、胎死腹中、母體大出血休克等極端危險狀況。陳怡伶醫師表示,無論剖腹產或子宮手術,都需要至少半年的恢復期。由於每個人子宮肌肉層、子宮壁的癒合速度不一,就算傷口完全癒合,子宮肌肉承受收縮的強度也不像未開刀前強韌,因此當次胎自然產進入產程,子宮強力收縮,產生強大壓力時,可能會因無法承受壓力導致子宮破裂、母體出血休克、胎兒缺氧甚至一屍兩命。剖腹產婦相隔1年再懷孕 避免子宮破裂子宮破裂的發生率雖然不到1%,但造成的腹痛與宮縮疼痛、一般腸胃痛難以區別,有時甚至胎兒心跳異常、緊急剖腹產時,才發現是子宮破裂。建議剖腹產婦至少相隔1年再懷孕,並依據前胎剖腹產的原因,來判斷孕婦是否適合「剖腹產後自然產」。若確定執行「剖腹產後自然產」,待產地點必須要有足夠的設備及人力以應付待產中可能臨時發生的緊急剖腹產、可應付大量輸血需求的血庫以及能做新生兒急救的兒科人力,並嚴密監測母體與胎兒的生理情況。陳怡伶醫師呼籲,沒有一種生產方式不具危險,但最重要的是母子均安,儘管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高,一旦發生即有回天乏術之慮。產婦應與醫師詳加討論,決定生產方式。

空汙危機傷眼!「擠眉弄眼」4步驟

空汙危機傷眼!「擠眉弄眼」4步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擔心空氣污染影響肺部功能,空氣品質每下愈況,很多人忙著戴口罩保護呼吸道,卻沒想到眼睛也是直接受害的器官。眼角膜沒有血管是全身最敏感的地方,靠眨眼睛讓眼淚流動,吸收氧氣帶進眼球;冬季乾冷時更需要讓靈魂之窗增加開闔、閉上次數。「擠眉弄眼」4步驟 將髒汙微粒擠出去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表示,「擠眉弄眼」,藉擠眼淚溼潤眼球、擠出髒污,眨眼跟呼吸一樣重要,不眨眼睛最多維持三、五分鐘就受不了,跟憋氣潛水一樣,因為眨眼就是眼角膜的呼吸,呼吸有多頻繁,眨眼次數就應有相對等次數。最重要的是,貶眼還可以把空污、灰塵、霧霾微粒擠出去。有些病人認為「明明眨了眼睛,為什麼還是難過?」關鍵是眨眼頻率不夠、力量不夠。擠眉弄眼要像打蠟,用力擠出眼淚,讓眼淚流動,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傳回角膜,才會讓眼睛發亮。袁漢良醫師提供「擠眉弄眼」4步驟,簡單防空汙:1)雙眼稍用力緊閉,完全密合2)自數3秒左右3)眼睛儘量張開最大4)平時1分鐘做2次以上,保持眼部的清亮眼皮薄易水腫 熱敷眼睛要當心「洗眼睛」改善不適,頗受部分長輩青睞,但這個做法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同一套器材給所有人用還可能感染。偏愛熱敷眼睛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民眾,雖然高於體溫的溫度的確可以讓眼睛舒服一點,但應適可而止,尤其要注意使用的工具、時間與溫度。把毛巾正確敷在眼皮上更要注意,眼皮是全身皮膚最薄的地方,熱敷很容易導致眼皮水腫,反而會對眼球造成壓力。袁漢良醫師建議,不妨使用密封夾鏈袋裝大約40度的溫水,變成暖暖的水球,剛好均勻密合所有的點,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以免溫度太熱、時間太久,造成眼皮血管過度擴張,引起水腫。

腸胃老化20歲!消化、代謝影響全身

腸胃老化20歲!消化、代謝影響全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俗話說「腸道健康,人不老」!想要青春永駐,關鍵在於維持腸道健康,腸道若健康能夠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排除老舊廢物、幫助身體機能順利運作,人自然不容易老,但現代人生活習慣不良,該如何養好腸道健康呢?高壓生活+不良飲食 腸道菌相失衡營養師李依縉指出,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熬夜、晚睡、三餐不定時的情形普遍,尤其大部分的人是外食族,飲食攝取過多高油、高鹽、高熱量的食物,更有少數人喜歡吃甜食、炸物犒賞自己,這種高壓的生活習慣,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就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使腸道年齡急速老化,導致初老症狀悄悄發生。國人腸道老化嚴重 比實際年齡高20歲根據台灣乳酸菌協會世代腸胃健康調查發現,40歲的人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20歲以上,可見國人腸道老化的嚴重性。營養師李依縉表示,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提供所有身體器官營養的原料廠,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腸道不健康,消化及代謝功能不良,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各器官機能也都會受到影響,人看起來也比較蒼老。有這些症狀 恐是腸道老化警訊腸道老化有症狀嗎?營養師李依縉舉例,便秘、排泄物過硬、腹瀉、腸躁症、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輕則影響排便不順,嚴重可能導致憂鬱,甚至是癌症的發生。維持腸道健康 從正確飲食做起營養師李依縉認為,維持腸道健康要從正確飲食做起,三餐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維持腸道機能,並且多喝水(每公斤體重×30毫升)、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補充益生菌生成物,提升腸道好菌、降低壞菌,增加腸道保護屏障,減少腸道及身體的發炎反應,幫助身體維持新陳代謝,加速毒素、廢物排除。想要人不老有方法 補充益生菌生成物營養師李依縉說明,益生菌生成物富含胜肽、胺基酸、大豆皂甘、乳酸、多酚、木酚素,提供腸道需要的營養,其中乳酸能夠幫助腸道打造良好的酸性環境,促進好菌自然生長、抑制壞菌增生,維持菌相平衡,其他營養素則可提供腸道維持機能的養分,為真正可做到腸道健康,人不老的方法之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白內障年輕化!醫師破解治療3迷思

白內障年輕化!醫師破解治療3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別再說白內障是老人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十年來40歲至50歲白內障就診人數成長增5成,青壯年民眾要當心。民眾在治療常有三大迷思,害怕手術、聽別人的經驗選人工水晶體、要對醫院設備精挑細選,反而拖延白內障的治療,恐導致失明。視力模糊、怕光、複視、近視度數遽增 都可能是白內障徵兆現代人的生活已脫離不了3C產品,但對於眼睛負擔大幅增加,眼疾也更容易上身!眼科醫師王馨慧表示,水晶體原本是透明,但吸收3C產品散發出的熱能,長期下來水晶體會逐漸變混濁甚至全白、形成白內障。如果視力模糊、怕光、複視、近視度數突然遽增,都可能是白內障徵兆;若原本已有老花,突然覺得老花狀況改善,也可能是罹患白內障。民眾除了定期檢查,眼睛視力的任何變化都不能輕忽,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期。白內障治療三迷思 拖延治療加重病情眼科醫師賴威廷表示,雖然進行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已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卻發現民眾在治療上有三大迷思:(1)害怕手術、忍到不行再說;(2)不了解人工水晶體差異,聽別人的經驗選就是;(3)開眼手術很重要,要對醫院設備精挑細選,反而拖延白內障的治療,恐導致失明。迷思一:白內障手術過程劇痛、恢復期長?擔心手術風險,忍到不行才開刀。王馨慧醫師表示,眼科手術進展日新月異,雖然白內障手術困難度相較高,但術前全面檢測,術後就能有良好的效果,建議術前經過2至3次的精密詳細的檢查以及高階光學測量仔細評估。現今手術傷口比起過往小,術後只要1至2週就能恢復,對日常生活影響並不大,不需過度害怕。白內障拖到晚期使水晶體含水量增高、膨脹,誘發青光眼等併發症,恐造成失明。若疑似罹患白內障,應盡快就醫檢查與治療,避免影響視力,或導致後續手術併發症風險提高。迷思二:單焦點水晶體還是多焦點水晶體?選大家用過都說讚的那一個!王馨慧醫師提醒,有時他人推薦的並不適合自身。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僅能改善聚焦看遠距離的單一功能,患者術後若有老花在閱讀時仍需配戴老花眼鏡;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較為方便,可以讓患者術後兼具看遠和看近的功能,若有老花問題不需再另外配戴老花眼鏡。不同人工水晶體有不同的優缺點,建議術前經過多次精密詳細檢查。迷思三:白內障手術很重要,要挑醫院、挑設備!有些民眾會覺得要到醫院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賴威廷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的眼科醫療環境完善,不論是診所或醫院,在手術設備上並無太大差異。白內障也是眼科醫師常規的手術,所以無論是醫院或是診所醫師都可以有足夠的經驗協助病患評估與進行手術。使用3C用品適度休息 避免白內障報到王馨慧醫師提醒民眾,日常使用3C產品要適度休息,避免白內障提早報到,也建議定期進行視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視力問題。若發現已罹患白內障也不用擔心,治療方式成熟,與醫師討論找出最符合需求的治療方式,有機會恢復清晰視野。

罕見先天心臟病 2次開刀救回早產兒

罕見先天心臟病 2次開刀救回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太太妊娠32週產檢超音波時發現胎兒有心臟問題,立即轉診做生產及安排兒童醫院團隊後續照顧,住院第4天後,於妊娠時間32週又5天,剖腹產下1789公克的男娃。男娃出生後發現心臟「主動脈肺動脈窗合併主動脈弓截斷、心房中隔缺損與開放性動脈導管」,屬於極複雜性的先天性心臟病,出生後一喝奶肚子就脹大,體內血液循環功能嚴重喪失,脹大的腹部只能施以利尿劑。兩次手術修補主動脈、肺動脈馬偕兒童醫院心臟外科教授張重義表示,一度希望等孩子長大一些再開刀,但因為孩子喝下去的奶完全無法吸收,下肢循環減少,肺部血流量大增,呼吸漸趨衰竭,同時進食量少、排尿量差,藥物幫不上忙,原本期待2200公克以上再開刀的計畫已不可能。於出生後第24天進行第一次的心臟手術治療,當時才1948公克。手術主要是先以自體心包膜重建小朋友的主動脈弓,並修補主動脈肺動脈窗,手術在全身深度低溫麻醉、心臟停止靠人工心肺機的體外循環,並使用暫時全循環中止的方式進行,與時間賽跑,完成第一次的心臟手術。然而,隔天再度因為下肢循環不佳,重建的主動脈弓狹窄,又進行第二次心臟手術擴大主動脈弓。孩童手術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持續門診追蹤中。主動脈肺動脈窗合併主動脈弓截斷 非常罕見馬偕兒童醫院醫務專員陳銘仁表示,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為千分之5至8,單純的主動脈肺動脈窗占先天性心臟病的千分之1至2,其中52%會合併其他種類的心臟異常,主動脈弓截斷則是最嚴重的異常。合併這2種疾病出現機率非常低,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千分之0.046。馬偕兒童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綱宏表示,在新生兒極輕體重時就要執行極高難度複雜的心臟手術,更是一大挑戰。經查證文獻案例報告顯示,類似低體重早產兒能成功一階段完成矯正手術,體重最低者為日本(1230g),其次為希臘(1600g),而此案例男童目前排名第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