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乳癌福音!新口服標靶藥有益8成患者

乳癌福音!新口服標靶藥有益8成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女性最罹患率最高的癌症,長年佔據女性癌症發生率冠軍。乳癌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可依不同類型乳癌制定不同治療方針。其中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乳癌患者約佔6至7成,若同時為第2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陰性時,以往復發或轉移,多只能以荷爾蒙或化學藥物治療。然而現在已研發出新口服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可搭配荷爾蒙藥物做為第一線治療。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 延緩疾病惡化時間2倍台北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表示,乳癌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近年研究發現癌細胞增生的關鍵與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CDK)有關,而CDK4及CDK6在癌細胞中尤其活躍,故若能夠抑壓CDK4/6,即是抑制癌細胞生長。口服CDK4/6抑制劑正是針對此機轉所研發,能夠對於CDK4/6達成高度辨識,與其結合、抑制作用,阻止癌細胞複製與生長。陳訓徹主任說明,台灣衛福部亦已准許口服CDK4/6抑制劑上市。根據研究顯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患者,在第一線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相較於單純只使用荷爾蒙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達2倍,也就是25個月以上,有益8成用藥患者,縮小腫瘤的機率超過5成。6成使用CDK抑制劑病患 腫瘤縮小3成以上研究中有1/10亞洲人參與試驗,相較於沒有使用CDK抑制劑的病患有6成病患腫瘤縮小30%以上,證實口服CDK抑制劑對亞洲人種也有不錯效果。口服標靶提升便利性,可考慮在第一線使用CDK4/6抑制劑,效果較晚期使用更好。陳訓徹主任提醒,使用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口服CDK抑制劑仍可能造成白血球下降,患者仍應做好自身健康管理,與醫師積極配合,達成最佳治療成效。鼓勵所有乳癌患者勿放棄希望,多種新機轉治療藥物都在陸續研發中,可期待未來持續延長乳癌存活期。

百歲嬤骨鬆不自知 跌倒致腰椎2骨折

百歲嬤骨鬆不自知 跌倒致腰椎2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年近百歲的阿嬤有嚴重骨鬆不自知,近日不慎摔倒跌坐,痛到無法走路、不敢動。就醫檢查發現腰椎第1、第3節壓迫性骨折,經過椎體成形術治療,阿嬤術後馬上站立、不痛,終於能展笑顏。嚴重骨質疏鬆 跌倒導致腰椎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阿嬤就醫檢查時,發現骨質密度已達嚴重骨質疏鬆程度,這次不慎跌跤,不但造成腰椎第一節嚴重塌陷,椎體高度只剩1/2,連帶腰椎第3節也出現塌陷。由於超高齡接受傳統手術,可能無法承受手術時間長、麻醉時間長、傷口大、恢復時間延長的問題。傳統手術是將鋼釘架設在疏鬆的骨骼上,難以維持骨折椎體的穩定性。需進行骨移植,就要犧牲正常的骨骼。新式椎體成形術 傷口小、快速減輕疼痛楊椒喬院長說明,新式椎體成形術是透過骨髓針將氣球注射入脊椎體,經由氣球充氣,將塌陷的椎體撐起並注入骨水泥,填充因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並且增強脊椎穩定性。除了減輕壓迫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外,患者活動能力及脊椎穩定性,亦可獲得改善。新式椎體成形術的優點是手術時間縮短,全過程約為1個小時,術後能立即讓病人感覺不痛,而且併發症發生率低,傷口直徑僅有原子筆筒大小,大幅縮短恢復時間,不失為椎骨骨折手術的一項選擇。

氣血不足問題多 變老體虛要當心

氣血不足問題多 變老體虛要當心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女性的身體也不斷面臨著不同的轉換考驗,其中,最令女性朋友煩惱的就是婦科問題,不少人會求助於中醫調理,然而,婦科問題通常是源自於體內的氣血不和,中醫學將氣血不和分為肝鬱氣滯型、脾腎陽氣不足型和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會引發一連串的不適症狀,像是身體虛弱、月經不調、痛經、內分泌失調、腰腿酸軟、四肢無力等症狀,也容易讓人疲勞、衰老、情緒消極也使得身體失衡。 諮詢專業醫師 了解自身的體質與狀況再做調理 中醫在女性婦科問題調理方面常會選用益母草,益母草可活血行氣、消水腫去濕氣,益母草一般用於痛經、惡露不盡、經行不暢等症狀,為婦科經產要藥,所以有「益母」之名。另外,許多女性習慣飲用四物湯做溫補,但四物湯並非人人適用,若是腸胃功能不良、生理期異常、體質較燥熱或是有子宮肌瘤問題的人較不適合飲用四物湯,務必諮詢專業醫師並了解自身的體質與狀況再做調理。 保留漢方精華 也去除了傳統漢方食材的苦澀 為呵護女性生理健康,廣生堂特別設計一款專屬女性的身體保養品-NANA燕窩女寶膏,嚴選十幾種漢方,例如: 甘草、當歸、川穹、白芍、白朮、茯苓、熟地黃、黃耆、枸杞、黑棗、鹿角、益母草、黃精、地骨皮、東洋蔘等珍貴食材,並添加頂級燕窩萃取精華,經過比例調整的完美結合,不但保留營養精華也去除了傳統漢方食材的苦澀,較為順口好吃。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表示,女寶膏為特別針對東方女性常見生理問題設計的一款女性身體保養品,另外,食品級漢方的女寶膏,燕窩萃取精華小分子,讓體內對於珍貴漢方食材的營養吸收的更全面,啟發正常且順暢的運作機制。 從小養成身體保養的習慣 身體健康的保養不分年齡,應從小做起並將身體保養成為生活習慣,廣生堂營運長王靜美提醒,身體健康的保養應是平日就養成的習慣,而非到真的有病症出現時才做。女寶膏更貼心的設計為一盒30條,就是一天吃2-3條簡單保養的概念,小小一條就能補足營養,吃完2盒後,也完整地將一個月的保養工作做好,養好體質就不怕老!

好討厭上班!身心俱疲症候群恐已上身

好討厭上班!身心俱疲症候群恐已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平常工作起來幹勁十足的人,突然感到一股無力感襲來,好像整個人燃燒殆盡一般,做什麼事情都提不勁,這種狀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身心俱疲(Burnout)症候群」。這是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費登伯格(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的概念,意指至今將工作視為生活重心的人,在全身精力用盡之際,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缺乏幹勁、頭痛、失眠、胃痛當重要專案完成,或長年辛勤工作終於迎接退休,總之就是一個階段結束之際,最容易發生這種症狀。原因是一直無怨無尤、犧牲奉獻,卻沒有得到適當的認同,或是成果不如自己預期優異等等,此時不滿及無力感、羞愧等情緒便會排山倒海而來,最後使得當事人身心俱疲。因此,工作認真、責任感強烈、容易沉迷或完美主義的人,都是這種病症的高危險群。初期會缺乏幹勁、失眠、體力下降,隨著病情惡化,頭痛、胃痛等身體上的症狀也會隨之而來。之後,病症還可能更加嚴重,到了這個階段,病人將變得十分厭惡到公司。醫療、社福相關工作人員 特別容易罹患身心俱疲症候群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身心俱疲症候群,特別是醫師或護士,從事醫療、社會福祉相關工作的人,罹病比例特別高。當自己用盡心力治療或照料的病患,到最後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病人還是回天乏術,此時醫護人員最容易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另外,以下還有幾種實例,專職家庭主婦辛苦養育孩子,終於熬到他們能夠獨自生活,考生經過多年苦讀終於考上理想學校,或是以奧林匹克為目標的運動選手,經過長期不間斷的鍛鍊後,終於奪得金牌,這些人都可能在獲得成果的瞬間感到身心俱疲。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時,在女子馬拉松項目中,精彩奪下銀牌的有森裕子選手,也是深受身心俱疲症候群所苦的病患之一。這個心理疾病並非不關己事,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得病。為工作奉獻一生的商務人士、運動選手、醫療及社會福祉相關工作人員,據說都是高危險群。身體徵兆● 肩膀僵硬。● 胃痛。● 睡眠品質不佳。● 頻繁的頭痛。● 總是感到疲勞。心理徵兆● 曾經喜愛的事情不再覺得有樂趣。● 心裡總是充滿不安。● 注意力難以集中。● 逐漸變得悲觀。● 感受不到希望。● 經常感到挫折。● 變得易怒。行為徵兆● 食欲不佳。● 工作上沒有成果。● 愈來愈常一個人吃飯。(本文摘自/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漫遊者文化出版)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許多人在接觸艾灸時,一定會有這些問題:什麼時間灸比較好?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嗎?結束治療後,可以馬上洗澡嗎?只要閱讀下列注意事項,能讓你事半功倍,第一次艾灸就成功。晚上、暴雨不宜艾灸艾灸前,注意施灸的時間。在一般情況下,通常會選擇白天做,晚上不宜艾灸,但有些病症要靈活變通,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灸前不宜大怒、大喜、大悲。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不宜艾灸。如果灸神闕穴(肚臍),在灸之前,要用棉花棒沾溫水清潔。艾灸時注意環境溫度調節 小心火燭艾灸中施灸者應寧神靜志,不宜談論會耗神的事,也不要玩手機、看書等。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移動偏離穴位,徒傷皮肉、浪費時間。患者應保持心情愉悅,可以聆聽古琴等音樂。施灸的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外界打擾。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配合艾灸的需要調整動作,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盡量找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注意艾灸過程中排煙。因施灸時會露出皮膚,在冬季要保暖,而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現在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防止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如果需要熄滅,可放置在鐵盒中悶滅。掌握施灸的順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喝溫開水。艾灸腹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腸蠕動、排氣等現象。艾灸後休息15分 4小時內不宜洗澡艾灸後,靜息15分鐘,注意保暖。灸後4小時內不宜洗澡。吃白粥、喝溫開水,不宜喝綠茶,宜喝艾草茶。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如果已經破潰感染,建議使用優點消毒。調理期間(尤其有慢性疾患的患者)建議獨臥、禁慾。飲食起居有節,按時吃早飯,晚上11點之前務必入睡。艾灸期間,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過饑或過飽,保持心情愉悅,宜素食。艾灸後的排病反應一般來說,若沒有其他誘因或非身體疲勞的情況下,艾灸後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病邪通過其他出口排出體外的表現。中醫利用人體的本能來對抗病邪,體內的正氣和病邪之氣交戰,把邪氣祛除出去,這才有了「排病」一說。排病反應會因為病因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在治療期間每出現一種排病反應,體內就會減少一種病邪,所以患者不要過分擔心,順其自然就好。(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職場結核病率最高!預防必知3重點

職場結核病率最高!預防必知3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病是臺灣近幾年慢性法定傳染病中病例數最多的疾病,雖然結核病發生率已下降,然而從已經發病的個案著手顯然是不夠的,還須配合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結核病發生率。臺北市人口密集,人與人接頻繁,且職場與校園眾多,統計106年臺北市結核病確診個案數為870人,其中校園(5-24歲)約佔5.5%,職場(25-64歲)約佔41.8%,佔總確診數47.3%。預防結核病 環境通風、篩檢、預防投藥很重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預防結核病可從「環境通風」、「早期篩檢」和「預防性治療」3大面向著手:(1)保持所處環境通風,增加室內新鮮空氣交換。(2)定時進行胸部X光檢查,留意結核病早期症狀,平時以7分篩檢法監測症狀,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當症狀達5分以上就醫檢查。(3)潛伏結核感染者,預防性投藥減低未來發病風險。室內通風雖然最簡單,卻也最容易被忽略。臺灣地處亞熱帶,夏冬兩季為保持室內恆溫,門窗緊閉。如果空氣中含有結核菌的飛沫或懸浮粒子,就提供了結核病傳染的最佳環境。室內空氣的換氣不佳,影響空氣汙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氣品質的方法如養成隨時開啟窗戶或用風扇協助換氣;室內人與人座位間距至少一個人寬,避免過度擁擠;使用空調系統時,注意外部空氣應能與室內空氣循環。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 飛沫或空氣陳少卿科長提醒,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或空氣傳染,結核病患者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約1至5μm大小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若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沫,就有可能感染,利用保持室內空氣通風及改善環境能稀釋帶菌的空氣濃度,降低被傳染的機會,只要平時多一分留意,結核病就不會找上門。臺北市提供社區17場免費X光篩檢服務,民眾可利用時間至各區健康服務中心進行檢查,若結果為疑似肺結核也不須過度驚慌,儘速至醫院複查並配戴口罩,結核病正常服藥6至9個月就可治癒。有關結核病防治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tabid=580 查詢,或洽詢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2375-3782由專人諮詢。

癲癇時需放物進嘴?急救5字訣才正確

癲癇時需放物進嘴?急救5字訣才正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癲癇俗稱羊癲瘋,古代對癲癇不夠瞭解,往往與鬼神附身、靈魂出竅、失心瘋等牽扯。病人除了受疾病痛苦外,還會受到社會的誤解與歧視,因而產生避開人群的自卑心理,影響正常人際發展。最近幾十年來因為醫學進步,才確認癲癇是腦部電位活動異常變化導致。絕大多數癲癇 與腦部病變有關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南丞說明,癲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症狀。只要大腦皮質受到傷害或功能異常,導致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產生反覆性抽蓄。任何大腦皮質(額葉、頂葉、顳葉及枕葉)異常放電都有可能發作,症狀依據放電部位不同,不是一般認為的全身抖動才是癲癇。導致癲癇的原因很多,任何導致腦皮質傷害的狀況都可以導致癲癇,稱為症狀性癲癇。常見病因包括生產造成腦部損傷、發炎性疾病(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腦部腫瘤、腦膿瘍、腦血管疾病(腦中風、腦血管畸形)、腦部退化性疾病、遺傳性腦部病變、代謝障礙(缺氧、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障礙(低血糖)等。絕大多數病人都與腦部病變有關。癲癇急救5字訣 移、勿、側、陪、送遇到身邊家人或朋友癲癇發作,不要慌張,正確急救觀念及5字口訣:「移」到安全處、「勿」塞硬物入口、「側」放病人頭部、「陪」伴至清醒、「送」醫治療。過去許多人誤以為癲癇發作時一定要拿東西放入口中,避免病人咬舌,是錯誤的觀念。只要將附近危險物品移開,頭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避免吸入,再緊急就醫治療,才是最好的急救策略。癲癇發作一次1至3分鐘,很少超過5分鐘。確立癲癇診斷後,必須控制癲癇及矯正其他引發癲癇的原因。除了規律服用醫師調配的抗癲癇藥物,也需要(1)均衡飲食、(2)作息正常、(3)避免刺激性物質及活動、(4)避免瞬間大量喝水、(5)規律運動(先請教主治醫師)、(6)避免在發作時會對病人或別人造成危險的事、(7)注意藥物交互作用、(8)觀察藥物副作用及過敏、(9)忌突然停藥、(10)不迷信偏方。陳南丞醫師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癲癇痊癒率提高。患有癲癇症一樣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結婚、生子都不受影響。請不要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癲癇病人,更不要排斥,應該瞭解什麼是癲癇與癲癇發作,進而接納並給他們公平生活競爭的機會。

咬破唇長小水泡勿弄破!恐感染、復發

咬破唇長小水泡勿弄破!恐感染、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6歲的鄭小姐晚餐時,一直聊天不慎咬破左下嘴唇,一開始不以為意,一周後左下嘴唇內側卻長出一顆約1公分白色圓形的小水泡,形狀規則、呈現軟或有彈性的質感,但異物感仍讓她不舒服。2個禮拜後突起物仍沒有變小,進食、講話都受到影響。患者受不了異物折磨,且擔心是否為口腔癌,至耳鼻喉科看診。檢查判定可能為黏液囊腫,手術切除後檢體病理切片報告亦確診為黏液囊腫。撞擊或意外咬到 造成黏液囊腫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紘(民頁)表示,小唾液腺囊腫或稱黏液囊腫,多由外傷如撞擊或進食時意外咬到造成。患者唾液往腺體外累積或是唾液腺管道阻塞造成小唾液腺腫脹,久而久之形成一顆凸起的囊球。黏液囊腫本身不是腫瘤,是偽囊腫的病兆。黏液囊腫因外觀常被誤認為水泡,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一般會建議以外科手術切除病兆和附近小唾液腺,並接受後續病理檢查確定無其他病灶,手術後常見後遺症為嘴唇產生麻痹感,通常於半年內可自行改善。術後暫時性嘴唇變形無需太過擔心,不會因此造成後續美觀上問題。千萬不可自行刺破 否則恐感染或復發切除唾液腺是否就無法產生唾液?張紘(民頁)醫師表示,口腔內有數百個小唾液腺分布在嘴唇、舌頭、頰黏膜及硬軟顎等軟組織處,提供唾液分泌。手術切除部分唾液腺體,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但反過來說,口腔各部位皆可能發生此疾病,統計中仍以下唇最常見。張紘(民頁)醫師呼籲,黏液囊腫雖外型似水泡,但千萬不可自行刺破,除了提高感染風險,也增加復發機率。相同的症狀表現亦有可能為其他疾病,臨床上極少數發現是唾液腺腫瘤或是唾液腺癌,所以切忌自行處理,求助專業醫師才是正確選擇。

膽囊大如龍眼!「F4」族群易膽結石

膽囊大如龍眼!「F4」族群易膽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40歲的王姓女子因工作造成三餐不固定,經常胃痛,但多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某日早上起床,上腹疼痛難耐,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石卡在膽囊出口,引發膽囊炎。經手術切除膽囊,取出一顆大如龍眼的結石。女性、肥胖等「F4」特徵 最易發生膽結石膽結石有可能小至細沙,也有可能大如葡萄。平時沉澱留滯於膽囊裡,少有不適感。但當結晶物卡在膽囊或膽管出口時,便會導致發炎、疼痛。膽結石若沒有症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出現右上腹劇痛、疼痛衍伸至後背、右肩,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切勿當胃痛自行服藥。延誤治療可能併發急性膽管炎、膽石性胰臟炎、阻塞性黃疸,嚴重甚至引發敗血症。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有「F4」特徵的民眾,結石容易找上門:(1)Female:好發於女性、(2) Fat:肥胖、(3) Forty :40歲以上、(4) Fertile:生產多胎者,是膽結石的高危險群。少暴飲暴食、少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 避免膽結石近年來膽囊炎的好發平均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可能和現代女性三餐不固定、經常吃外食或為了減肥長期節食等因素有關。注意飲食,忌吃富含脂肪或高膽固醇食物,尤其是油炸食物,減輕噁心、食慾不振情形。膽囊切除後,人體便沒有暫時儲存膽汁的空間,影響對消化脂肪的能力。洪弘昌院長提醒,膽囊切除患者術後應清淡飲食,避免腹瀉、噁心。也呼籲平時應養成良好生活作息,進食定時定量,少暴飲暴食、少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預防膽結石產生。

過度疲勞、免疫力低 當心皮蛇纏上身

過度疲勞、免疫力低 當心皮蛇纏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張媽媽先前突身體疼痛且疲累,原以為只是感冒不適。但幾天後發現同側腰部疼痛位置出現一群紅色丘疹,疹子很快變成水泡和膿皰,經診斷才知道是帶狀皰疹。水泡隨著時間慢慢乾燥結痂,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劇痛,持續了好幾個月,飲食、睡眠受影響,飽受折磨。台灣50歲以上 95%體內有水痘皰疹病毒臺南市立醫院感染科醫師陳寶珍表示,帶狀皰疹的特徵是沿著神經所分佈的皮膚,出現紅疹、水泡及神經痛,疾病發展過程約2至4週。發生率不低,隨著年齡而增加。根據研究,台灣95%的50歲以上成人體內都帶有水痘皰疹病毒,幾乎人人都有致病風險。疲勞、睡眠不足、感冒等急性感染後、糖尿病、肝腎疾病、慢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血液疾病等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及血液疾病,正接受化療或放療者、器官移植後服用抗排斥藥物者,都是帶狀皰疹的好發族群。皰疹後神經痛 嚴重恐持續數年陳寶珍醫師表示,治療主要需緩解症狀、傷口照護,避免水泡破掉引起細菌感染與嚴重後遺症,大多數只要好好休息、小心照顧水泡,約3至6週會好。但若皰疹在臉部、耳部、生殖器風險就較高,若發生在臉部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病毒可能會影響眼部而引起腦炎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失明。若長在會陰部可能影響日後排泄功能。平均每3個老人有1個會出現「皰疹後神經痛」,皮膚皰疹消失後部位仍持續疼痛,甚至比復原前更痛,持續3到6個月甚至數年。成因是神經被病毒傷害後感覺功能異常,有些人只是神經較為敏感,但有些人控制痛覺的神經構造被破壞,時常感到疼痛,此時需給予適當止痛藥。帶狀皰疹可使用疫苗預防,目前國內使用的帶狀皰疹疫苗是水痘的活性減毒病毒,50 歲以上的民眾可考慮施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