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健康食品知多少?當藥吃恐誤病情

健康食品知多少?當藥吃恐誤病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養生風潮興起,各種生理機能、補充營養素食品應運而生。然而你真的完全清楚明白吃下得健康食品嗎?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消費者應認識健康食品,避免因保健功效的宣稱而延誤就醫。健康食品不得擅自取代藥品 延誤病情「健康食品」是具有科學證據保健功效,加以標示或廣告,並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衛生福利部已建立健康食品審查機制,民眾可從產品核准字號及小綠人標章辨識。而坊間的保健食品,未經科學實證,僅能當一般食品販售,不能宣稱功效。健康食品雖具保健功效,但本質上還是食品,絕不等同藥品有治療疾病效果,因此不得宣稱醫療效能。病患食用前應詢問醫師或藥師,勿以健康食品取代藥品而擅自停止用藥,取代正規治療而影響病情。衛福部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起膠囊及錠狀健康食品需標示「本產品供保健用,罹病者仍需就醫」的醒語。健康食品應於外包裝標示 提醒民眾勿過量為避免「健康食品多吃多健康」迷思,衛福部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起膠囊及錠狀健康食品需標示「請依建議攝取量食用,勿過量」的醒語;膠囊及錠狀外健康食品應標示「本產品供保健用,請依建議攝取量食用」字樣,提醒民眾應適量及謹慎食用,勿大量攝取,否則增加身體負擔。為了替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把關,食藥署將持續針對其他已核准保健功效之健康食品製造廠規劃專案稽查,全面確認業者是否落實自主管理,確保產品製程、保健功效及廣告宣稱皆與備審資料相符。(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3期資料)

吃甜食生酸性物質!防兒童蛀牙7要點

吃甜食生酸性物質!防兒童蛀牙7要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孩子不愛吃糖也都有刷牙,怎麼還是一直蛀牙?」孩子蛀牙是許多家長的煩惱,根據國健署民國100年統計,台灣5至6歲兒童齲齒(蛀牙)率高達79.32%。研究顯示,口腔內的「變異性鏈球菌」接觸甜食後會產生酸性物質,侵蝕而造成齲齒。MS菌原屬於正常菌 接觸汽水、糖果會產生酸性物質烏日林新醫院牙科醫師裘雲揚表示,齲齒是口腔內細菌造成,目前研究大多已確定兒童齲齒元凶就是口腔內的「變異性鏈球菌」(MS菌)引起。正常人的口腔中約有5至6百種正常菌種,MS菌原屬於口腔正常菌的一種,進食或其他口腔習慣皆會得到。當MS菌在分解蔗糖類食物,例如小朋友最愛的汽水、糖果、餅乾、糕點及用砂糖、冰糖調味的食物,會同時產生酸性物質而侵蝕齒質,造成齲齒產生。即使MS菌在口腔內適應力很強,氟化物是它的剋星。研究顯示,氟化物除了可以強化琺瑯質對酸性物質的抵抗力,更能針對MS菌產生抑制作用。氟化物抑制MS菌 7要點防齲齒許多家長以為使用氟化物會讓孩子氟中毒,但其實氟中毒需要短時間內食入高濃度氟化物(例如一次吃下半條黑人牙膏),才會噁心腹瀉、甚至牙齒變色(氟斑牙)。目前通過檢驗的含氟產品濃度皆有管制,只要按照建議使用量正確使用,產生氟中毒的情形微乎其微。裘雲揚醫師提出8要點,預防兒童齲齒:1)避免親吻/照顧新生兒減少親吻與用口分食,避免大人口腔的MS菌進入孩子口腔。2)潔牙習慣/從小培養潔牙習慣,當孩子長出第一顆乳牙時就開始用兒童牙刷與牙膏替孩子刷牙。3歲以下的孩子牙膏用量不要超過米粒大,而3至6歲的孩子不要超過豌豆大。3)每天刷牙2次/一天至少用含氟牙膏刷牙2次,且刷牙後漱口不超過2次,也不要馬上飲食,增加氟化物的作用時間。4)縮短進食時間/盡量縮短兒童每天飲食的時間,進食完後可漱口清潔,降低食物在口腔的殘留量。5)戒夜奶習慣/寶寶滿3個月後可戒除夜奶習慣,如果無法戒除也應在喝完牛奶後為其清潔口腔,例如使用紗布蘸水擦拭牙齒,降低奶瓶性齲齒發生率。6)每3個月定期檢查/兒童長出第一顆乳牙開始就可帶至牙科定期檢查,建議每3個月一次(成人則是六個月)。7)定期全口塗氟/政府補助6歲以下兒童每半年攜健保卡至牙科全口塗氟;國小1、2年級學童可恆牙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預防蛀牙發生。

48%上班族皆便秘 醫護人員最嚴重

48%上班族皆便秘 醫護人員最嚴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上班族便祕問題時有所聞,不僅腸胃不適,也可能影響健康與情緒,變成「屎面上班族」。根據調查指出,48%的台灣上班族都有便秘困擾,其中「醫療保健」、「行政管理」、「行銷企劃」最多,這3職業皆工時長、壓力大、需久站或久坐,使排便時間零碎,成為有「便」難伸的族群。外食、作息、久坐、少運動致便秘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張瑀芳說明,常外食者蔬果攝取量不足,又因工作時間長、運動量偏低,「不便」已成常態。根據調查數據顯示,4成8的上班族都受便秘所擾,而問題較嚴重的職業分別為醫療保健、行政管理及行銷企劃。其中,排名第一的「醫療保健」,該職業受訪者中有便秘問題的人佔55.4%,推估醫護或檢驗人員因排班制、常須久站,飲食及生活作息皆難固定,進而影響正常排便習慣。第二為「行政管理」職務,有便秘問題者佔其職業受訪人數的53.4%,推估由於工作繁雜、空閒時間較零碎,不易有寬裕的時間培養便意,長期忍便更讓糞便變得乾硬。而第三的「行銷企劃」人員亦有50.8%受訪人數有便秘現象,主要也工作壓力較大,常無法準時用餐,一整天都在辦公桌前忙碌,營養容易失衡,導致便秘。飲食搭配高纖維水果、地瓜 幫助排便順暢此次調查發現,上班族的便秘普遍有3種特性:(1)「加班型」:工作時數較長、加班天數較多者,作息不固定,容易便秘;(2)「久坐型」:因工作較為繁雜,且久坐少動、腸胃蠕動慢,難有充裕時間排便。(3)「食肉型」:41.4%的便秘者一周吃不到2次蔬果,遠高於未便秘者的31.4%,蔬果量過少使腸道不平衡、影響排便。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張瑀芳建議,從注意飲食、調整作息、伸展運動等,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改善便秘。建議在工作忙碌之餘,多注意飲食均衡,每餐搭配水果、地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也可以優酪乳補充好菌,並攝取足夠水分,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排便順暢。平時保養腸道,真正向「屎面上班族」說再見。

頭髮一直掉 洗髮6惡習要注意

頭髮一直掉 洗髮6惡習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您曾經檢視過家中洗髮精的成分標示嗎?全都是完全看不懂的名詞,如果認真地一個個詳加調查,一定會大吃一驚。除了強效界面活性劑、Paraben等防腐劑,甚至含有疑似致癌性或環境賀爾蒙的成分。當然,洗髮精裡面有加入號稱對頭皮或髮絲有用的美容成分,但原理和保養品一樣。透過合成界面活性劑破壞肌膚屏壁保護層,讓美容成分滲入肌膚裡的作用。界面活性劑或美容成分引起發炎,使得毛孔泛紅,有過這種症狀的人應該不少。過度清洗會使皮脂腺變大 使正常的菌叢平衡失調現代女性愈來愈多人煩惱頭髮稀疏。有人頭頂部分頭髮稀疏,也有人年紀輕輕就不停掉髮。過度清洗會造成皮脂腺變大,使正常菌叢平衡失調,因而有許多人會罹患脂漏性皮膚炎,這就是因為使用過多的防腐劑等化學物質。身體的髒汙,可用溫水洗掉。不用擔心若不使用洗髮精頭髮就會黏膩,事實上,頭髮反而會變得健康有光澤。如果想要隨時有美麗的髮型,首先不要在身體上使用有害物質。洗髮知識正確嗎?造成頭髮稀疏的6個壞習慣你是不是受到大眾傳播的美容資訊影響,有過度清潔傾向,使用錯誤的洗髮方式呢? 請確認自己是否有下面的壞習慣。□ 使用髮雕產品做造型。□ 一定每天都要洗頭髮。□ 洗髮時會仔細地按摩頭皮。□ 使用潤髮乳後,會讓它停留幾分鐘滲透到頭髮裡。□ 每1~2個月就會染髮。□ 洗髮後用吹風機吹到完全乾。符合2 項以上的人,你是頭髮稀疏預備軍!如果繼續現在的洗頭方式,最後一定會頭髮稀疏。不僅只對頭髮、頭皮,還對臉部肌膚有不良影響。檢查表自己有打勾的項目,要馬上重新檢討。(本文摘自/專櫃小姐不知道的保養真相!肌斷食計畫/世茂出版)

搶購衛生紙風潮 潛藏心理狀態大剖析

搶購衛生紙風潮 潛藏心理狀態大剖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知名飲料上市或是今年初的衛生紙漲價事件,均帶來瘋狂搶購風潮。有時後只是看到有人排隊,就禁不起好奇也加入隊伍中。到底是什麼心理狀態,使得民眾出現這些「衝動性購買」的消費行為呢?從眾、控制、儲物、討厭失去 搶購4大原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排隊、搶購的風潮,這樣的風氣背後,藉由心理層面及經驗的觀點,可剖析出4大類原因:1)從眾效應/個人受到團體影響,對自己原有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產生懷疑並改變,朝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當大多數人搶購某項商品時,如果自己沒有一同搶購,反倒會對自己的觀點與行為感到困惑,引發「別人有,我沒有」的焦慮感,而決定一同搶購,藉此減低這種困惑感帶來的負向情緒。2)獲得「控制感」/有些人在生活中較少掌握充分的「控制」感,反而購買行為是較能控制的行為:代表有權力決定要買的東西,並且是屬於自己。因此,可以從購買行為中獲得控制權並得到快樂,而這樣的行為也會使得自己感到滿足。3)老祖先遺留的「儲存」習慣/以「演化的觀點」來說,人類為了過冬與避免飢餓死亡,而有儲存食物與所需物品的習慣。現今社會人類雖然已無寒冷與飢餓的死亡威脅,但儲物的習慣仍遺留下來。當有商品匱乏的消息傳出時,常易引發人們搶購儲存商品的現象發生。4)損失厭惡/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失去」常更加令人們難以忍受。也就是說,當商品打折時,若未去採購,心理容易感受到損失;為了減少因損失帶來的負向感受,而去購買商品。先明辨心裡想法與需求 降低衝動購物沈孟筑諮商心理師建議,在聽到這類新聞或口耳相傳的消息時,如果心中也萌生了這樣購買的衝動,可以先想一想是否有上述4種心理狀態。當多聆聽內心想法與需求時,自然就可能降低一時衝動的購買行為,避免被大眾群體的想法牽著鼻子走。

戒菸副作用易胸悶?吸菸才是元兇

戒菸副作用易胸悶?吸菸才是元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些民眾戒菸時胸悶不適、疲憊,以為是戒菸導致的副作用。然而別誤會了,戒菸並不會造成心臟負擔,抽菸才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元兇!一名約45歲的劉先生是20多年的老菸槍且患糖尿病,月前開始服用戒菸口服藥,但總感覺胸口悶且容易疲憊,走路易喘。劉先生就醫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導管檢查發現供應心臟的血管嚴重堵塞,緊急治療後才保住一命。尼古丁導致冠狀動脈狹窄 增心肌梗塞風險心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且死亡率不降反升,可見心臟疾病的莫大威脅。南投醫院心臟內科嚴元鴻醫師表示,抽菸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之一。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導致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粥腫樣、硬化狹窄,使血液流通不順,且會激發血管發炎反應,活化交感神經系統並增加心臟負擔,增加心肌梗塞風險。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等也都是潛在危險因子,這些危險因子會增加身體血管壁的傷害,輕則引起血管的狹窄與心臟肌肉的缺氧,重則導致血管栓塞與心臟肌肉壞死。吸菸、三高是冠心病高危險因子嚴元鴻醫師表示,三高可藉由正確的生活作息與藥物治療達到良好控制,而香菸則是絕對不可以碰觸的有毒物質。要預防冠心病發生,除了正確的生活習慣、積極藥物治療、規律回診與檢查外,氣候變化劇烈時要記得保暖,工作壓力疲憊時適度休息,而最重要的就是戒菸。戒菸辛苦且需要決心,部分有戒菸動機的民眾會使用輔助藥物,戒菸的過程會出現許多不適症狀,建議欲戒菸的民眾至戒菸門診進行諮詢,由醫師針對狀況開立戒菸藥物,衛教師一起討論如何因應戒斷症狀,增加戒菸成功率。

足底、手掌黑斑恐是癌!觀察5原則

足底、手掌黑斑恐是癌!觀察5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5歲的男性發現雙腳足底近2、3個月,陸續冒出許多不痛不癢的棕黑色斑塊。起初患者以為是香港腳,自行購買藥膏擦,不但不見效還愈冒愈多,洗不掉、刮不掉。病患憂心腳底產生病變,經皮膚科求診,進行切片檢查後,結果僅是色素沉澱增多,而非黑色素細胞癌。後續進行相關器官檢查,未有惡性腫瘤跡象,定期回診追蹤。黑色素細胞癌 ABCDE規則符合數項需注意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柯偉立表示,黑色素細胞癌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手掌、腳掌與指/趾甲下方組織,為亞洲人好發的部位,佔29至46%。醫師診斷時,除了肉眼審視病灶外觀,還能用皮膚鏡檢視病灶的細微特徵。如果病灶同時符合ABCDE規則中數項,或是觀察到異常變化,可進行皮膚切片檢查來確診。ABCDE規則為:1)「對稱」Asymmetry:病灶的上下、左右比較,是否不對稱2)「外緣」Border:病灶的外緣是否不規則、不平整3)「顏色」Color:病灶的顏色是否深淺不均、斑駁或有多種顏色4)「直徑」Diameter:病灶直徑大於6公釐5)「隆起/進展」Elevation/ Evolution:病灶快速隆起或進展手掌、足底多發姓黑斑 與淋巴癌、胃癌、乳癌恐有關柯偉立主任強調,曾有數個醫學文獻報導,手掌與足底出現多發性黑斑,與罹患淋巴癌、胃癌、乳癌相關。因此,有此情形的患者也應檢查其體內器官是否有相關病變。手掌腳掌若長出不同於正常皮膚顏色的色素斑塊,不論數量多寡,且在短期間內變多、快速變大、或是斑塊顏色改變,建議儘速就醫,視情形安排進一步相關檢查,才能儘早發現問題,儘早治療。

被愛最幸福?不互相付出是失戀的前奏

被愛最幸福?不互相付出是失戀的前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個人對你好,你心動了,於是就會開始一段戀愛?找個對你好的人,就會永遠幸福?不要讓自己在感情裡過得太舒服,因為沉溺於被愛就是失戀的開始。他照顧你,讓你覺得很貼心,讓你心動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反過來說,你為他做了什麼呢?你的哪些舉動讓他心動呢?只顧著享受美好,並沒有注意自己的表現,甚至沒有看到對方的反應,進而無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作為被愛的一方 更應該時時敲敲警鐘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在被別人照顧和關愛的時候,完全沉浸在幸福的感覺中,卻忘記了回應對方;在享受美好的時候,卻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人與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付出是因為在乎和愛,雖然不苛求回報,但是長久單方面付出的一方,難免會動搖。適應能力強有利於我們生存,可是在感情中,尤其是當你作為被愛的一方時,更應該時時為自己敲敲警鐘。當我們沉溺於被愛的時候,就非常容易習以為常,忘記他人的付出並非理所當然。我們會慢慢忘了去關注愛我們的人,忘了給他們同樣的回應。一個持續付出但得不到回應的伴侶多半會離開你。有些戀情為什麼一方自我感覺良好,另一方卻突然提出分手,往往就是因為被愛的一方太舒服了,忘乎所以了。付出的一方最終會因為失望,而選擇頭也不回地離開。反問自己 是否給予對方一樣的幸福每一個戀愛中的人,都不要只顧著享受對方帶給你的感動和溫暖,要多想想自己可以為他做些什麼。在你感到最幸福、最滿足的時候,記得問問自己:他是否和我一樣幸福?永遠不要認為一個人愛你是理所當然的。大多數努力去愛別人的人,都同樣渴望被愛,因為他們相信「當這個世界不夠愛你的時候,狠狠地愛回去」這個道理。所以千萬別辜負了這些人的努力。一個樂於付出的人,其實並不需要太多回報。站在他的角度,讓對方知道你理解他的心意,也感激他的愛,或許就是對愛人特別暖心的回應了。要長久地被愛,請一定記住正確的回應方式:看到他人為你付出的努力,準確地描述別人為你所做的事情,描述你接受時的感受,然後真誠地感謝對方的心意。(本文摘自/假性親密關係/寶瓶文化)

兩側乳房落差大 檢出10公分葉狀瘤

兩側乳房落差大 檢出10公分葉狀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9歲的沈姓婦人因闌尾炎開刀,一名開刀房護理師瞥見其左胸比右胸大很多,罩杯落差約F比B這麼多,納悶沈婦怎麼隆乳隆單邊?沈婦接受檢查,結果是左乳房惡性葉狀瘤達10公分,全切除後進行電療追蹤。乳癌葉狀瘤 時間久仍會變惡性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乳癌是女性罹癌冠軍,一年逾1萬1千人罹患,是威脅女性生命最危險的癌症。千萬不能輕忽,更不應因害羞內向而害怕就醫。乳癌只要積極治療,有許多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30年以上的案例。葉狀瘤的標準治療方式是進行手術,就算是良性也必須割除,因為良性的葉狀瘤時間久了也會變惡性。葉狀瘤占所有乳房腫瘤的比例不到1%,發病年齡以中年婦女居多,但其易轉移、易復發的特性,必須要定期追蹤。有乳癌家族病史 40歲就應開始定期乳房攝影李忠懷醫師強調,不少婦女保守內向,即使乳房已經出現腫塊,也因害羞不敢就醫,認為不痛應該沒關係;甚至有些人聽到必須切片,就不再出現,因認為乳房是女人象徵,害怕萬一要切除,失去女性重要的乳房。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免費成人健檢中,45歲以上婦女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有乳癌病家族史者,則40歲就應開始施做。觸摸到乳房腫塊或乳頭有分泌物,一定要馬上就診。

常發呆、聞到燒焦味 恐已患癲癇!

常發呆、聞到燒焦味 恐已患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病人,經常聞到燒焦味,上班常放空發呆,直到後來症狀越來越頻繁,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癲癇。服用抗癲癇藥物後,從此沒有聞到異味,上班時也不會突然放空發呆,改善工作表現。全身僵直、發呆、聞怪味 都可能是癲癇徵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周秉箴表示,聞到異味的原因很多,若同時又有失神症狀,建議至神經內科檢查。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造成癲癇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有些人是後天受傷留下的後遺症,像是腦部創傷、腦炎、腦中風、腦腫瘤等都是可能成因。不過大部分病患都不是先天遺傳,也常找不到原因。癲癇發作時症狀非常多樣化,例如全身抽筋的僵直性大發作、發呆的失神性發作、聞到怪味道、看到奇怪閃光、聽到奇怪聲音、以及莫名害怕或似曾相識的感覺等,都可能是癲癇。有些病患一開始發作並沒有普遍印象中的全身顫抖抽筋,甚至只有如上述案例中聞到怪味道的情形。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7成可控制病情周秉箴醫師指出,癲癇雖然不是遺傳疾病、也不是傳染病,但若是在危險環境中發生癲癇,可能會造成其他意外。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很重要,切勿自行停藥。藥物治療只要依照醫師指示服用,約7成病人可以控制病情,回到正常生活。很多病患會擔心癲癇藥物的副作用,然而現在的癲癇藥物已經跟過去不同,大部分的藥物不會影響記憶力,部份病人還覺得吃癲癇藥後記憶力比沒吃藥時更好。其實病人的記憶力不好是因為癲癇頻繁發作造成,正確使用藥物後,腦部就不會像中毒的電腦一樣常常當機,也就改善記憶力不佳的狀況。病人經常憂慮癲癇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周秉箴醫師說明,若服藥過後,2到3年都沒有再發作,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停藥。癲癇不是絕症,病人需要就醫確診,並配合醫師囑咐持續用藥,有助控制病況,也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