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夫老妻不親密?「身體情緒」來說明

老夫老妻不親密?「身體情緒」來說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許多夫妻在結婚多年後,除了牽牽手碰碰肩膀外,大概就不會有其他更親熱的動作了。怎麼會這樣子呢?他們之間不是有愛情嗎?其實,一般人所理解的愛情,是一種承諾性的、掛在嘴巴上說「我愛你」的愛情,但那並不是實際生活中的真理。你或許會說:「哎呀,因為戀愛時的激情已經消失了嘛!」或說「因為年紀老了荷爾蒙分泌少了呀。」婚姻晚期的肢體接觸 與戀愛不同不管怎麼說,這種現象其實並不悲哀,而且有很多人都願意接受。甚至慢慢地會發現,在婚姻晚期的肢體「觸摸」裡,讓人感覺到的是無盡的體諒、包容、無奈,及各種的情緒,這與戀愛中的「觸摸」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當身體不再接受世俗所謂的「愛情」時,千萬別以為感情就會因此而垮掉,因為他們的「身體情緒」長久以來就是處在一種互相照顧的狀態中。譬如,在韓劇裡那些老爺爺老奶奶彼此相處的方式,就是一種互相的照顧。奶奶常常會對爺爺抱怨嘮叨,可是當有事情想不通的時候就會依賴爺爺去處理。老奶奶平常時也會關心地端來一杯茶或一碗湯給老爺爺喝,每當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他們頭與頭之間的距離是靠近但不碰觸的。老夫老妻身體情緒 透過靠近來達成可是,戀愛中的年輕人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他們需要透過實際的身體接觸,才能讓情緒獲得安定。他們要十指緊扣地牽手、走在路上時要緊緊地摟抱、要先親一下對方然後才溫柔地問:「你要喝飲料嗎?」等等,這些就叫做「必需的碰觸」。因為年輕人是屬於青春的肉體,青春肉體的情緒是由荷爾蒙打造出來的。而老爺爺老奶奶的「身體情緒」卻是一種「靠近」的感覺,可以不必通過身體的接觸便獲得滿足。因此,當我們用「身體情緒」來說明「愛情」時,我們的觀念便改變了,也不再用「語言大腦」去認知情感,許多的障礙也會因此而破除。(本文摘自/生命轉化的技藝學/心靈工坊)

明察身體情緒 身體姿態正確就入睡

明察身體情緒 身體姿態正確就入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慢慢地,我們還會發現到「體位」與「身體情緒」的關係。譬如,我們可能會因身體某一個部位的扭曲而感到鬱悶,甚至不太能講出話來。所以,許多人便會做一些身體的操練,像瑜伽、太極拳,或太極導引等等,希望能將體位調整過來。身體姿態正確 便能放鬆舒適入睡又譬如,人為什麼能睡覺?答案是:因為身體被調整到正確的位置。當人躺在床上時,剛開始會動來動去地試著調整出一個合適的姿態,當找到對的位置及姿勢後便睡著了。而且,每個人的姿態都可能不一樣,有的人像嬰兒般、有的是兩腳夾著棉被、有的要抱著枕頭、有的是側躺、有的是四肢開展成一大字,像日本人就一定要把被子平平整整地蓋在身上等等。當調到「身體情緒」合適的「體位」後,人便睡著了。你可不要小看這個「體位」,「身體情緒」就是透過「體位」去找到一個最佳及最舒適的組合,而這個組合剛好就是入睡的洞口。當「身體情緒」到位 再堅持也無法不睡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要對自己做催眠的練習,希望能錄下自己在催眠開始進行多久後才睡著,以及在催眠狀態中講了些什麼。我對著錄音機說:「我現在要開始讓自己入睡,但在睡著前我要先講一些事情。」結果,隔天醒來時發現,原來我就只錄下了一開始這句話,然後就沒了聲音,再隔幾分鐘之後就是一陣打呼聲。所以,當「身體情緒」到位時,就算再怎麼堅持也無法讓自己不睡著。像昨天,我原本想再等半個小時便可以進行腹膜透析,卻一不小心就睡著,醒來時已超過了兩個小時。因為當時我把手枕在頭後方,而這個動作就是我的催眠曲。所以,再堅定的意志力都不管用,管用的是身體的「體位」。我打算先從「體位」及「膚慰」的進行方式來研究「身體情緒」。(本文摘自/生命轉化的技藝學/心靈工坊)

夫妻的「假性親密」 未來關係堪憂

夫妻的「假性親密」 未來關係堪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假性親密關係」不是一個嚴肅的心理學術語,但卻相當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常見的情景:一方面,兩個人的生活或許已經非常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一切日常活動都圍繞著彼此安排,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經營著婚姻或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兩人之間開始有了愈來愈多無法探討的話題、不敢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掩飾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相戀、結婚卻不了解彼此 成了假性親密關係當兩人看似親密地長期相處,但是情感問題一直存在,卻無法被察覺和解決時,假性親密關係就產生了。這樣的關係中有很多雙方小心迴避的禁區,也有很多被忽略的盲區,讓本來可以更加親近的關係止於小心翼翼和心照不宣。如今,伴侶之間的假性親密關係是非常普遍的。相戀數年卻不瞭解彼此的成長經歷,即將走入婚姻卻並不瞭解彼此的婚戀觀念,尤其是夫妻之間,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卻貌合神離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相信沒有人願意在這樣的關係中度過餘生,我也相信那些未婚的人更希望提前做好準備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伴侶們帶著對愛的真誠渴望建立起親密關係,也曾一度感到與愛人非常親近,並因這種親近的感覺而組建了家庭。可是賺錢養家令人疲憊,日復一日的相處讓人產生惰性,他們的關係停止成長,一輪又一輪的挑戰和衝突讓親近的感覺開始消退。親密感成了昨日的美好記憶,而對於未來的關係發展,只剩下愈來愈多的迷茫和擔憂。真正的親密 與情感、溝通、互信有關我們的社會,對於什麼是親密關係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描述和界定。週末的燭光晚餐,忐忑不安的表白,羞澀的牽手和初吻,情人節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雪白的婚紗和盛大的婚禮……似乎當兩個人經歷了這些過程,關係自然會變得十分親密。可事實上,合乎普世價值觀的儀式並不能保障深入持續的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係的品質、情感的聯結、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建立和維護關係的能力,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普遍比較缺失,很多人並不懂得具體要怎麼做,所以只能觀察、模仿一些流程化、儀式化的東西。(本文摘自/假性親密關係/寶瓶文化)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也指出阿茲海默症與基因有關。阿茲海默症當然會遺傳,只是機率高或低的差別。只有小於1%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是由單一基因突變所引起,大部分的病人是由多重致病因子,包含基因和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男性家屬至少有3至4%的人在家族史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一級血親」有失智症;而女性病人的家屬,比例會更高。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病人中,若是一等親的家屬中罹患失智症的人數越多時,則相對的子孫代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會較多和較大。目前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已經在兩個類別中被發現,這兩類的基因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它們是「風險基因」和「確定性基因」。風險基因風險基因會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會得病;研究人員發現幾種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 E(APOE4),是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變異,目前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基因。帶有這個突變基因,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個人都從父母方遺傳不同基因型的脂蛋白風險基因,那些遺傳了一個APOE4基因的人,有較高的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繼承兩個基因型的人,風險更高,但並不是說一定會得阿茲海默症。除了提高風險之外,APOE4可能使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更早出現。但也不是有基因一定會發病,以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為例,E型脂蛋白(Apo E)基因多型性中的APOE4,被公認是此一疾病的危險因子,然而卻有50%老年期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不帶有APOE 4基因。相同的基因型在不同人種的遺傳影響強度不一樣,例如若有一個APOE 4的帶原基因,在白種人身上可能有2-3倍的危險性,但在臺灣人身上,危險性大約1.5-2倍左右,不像白種人的危險性如此高。白種人身上若2個E型脂蛋白(Apo E)對偶基因皆是APOE 4的人,得到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危險機率將會達到正常人的8.1倍。臺灣人種裡,除了E型脂蛋白的基因表現和失智症有關之外,血管加壓素轉化酶基因(ACE),直接和間接地對透過血壓和類澱粉沉積的方式,對失智症的病理變化產生影響,而此也是臺灣人的一項生物標記。有危險的基因不一定會表現出臨床症狀,因為基因會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蛋白質的表現,甚至有了蛋白質異常的表現,也未必一定會發生失智症。然而有異常基因和蛋白質表現的病患或未發病的正常人,更需提醒自己「是高危險群」,且要更加小心防範和做定期追蹤。確定性基因確定性基因會直接導致疾病,遺傳到確定性基因的人必會發病。科學家已經發現有三種蛋白質的基因,會直接引起阿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presenilin-1(PS-1)和presenilin-2(PS-2)。這些確定基因,常見於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家族中,包含唐氏症病人、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以及遺傳性的失智症。 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1987年發現,是第一個發現會引起阿茲海默症遺傳形式突變的基因。 Presenilin-1 (PS-1)1992年確定的突變基因型,該基因會導致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是目前最常見的基因型。 Presenilin-2 (PS-2)1993年發現的第三個突變基因,可引起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此群基因突變引起的失智症,通常發病年齡較早,而預後狀況相對也比較差。當阿茲海默症由這些確定性的基因突變引起時,稱為「染色體顯性阿茲海默症(ADAD)」或「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家庭裡多代成員都會受到影響。具有這些基因的人,通常在40-50歲時出現症狀,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在全世界只有幾百個大家庭中發現,這些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只佔全部阿茲海默症小於1%的比例。(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先天性心臟病少女 術後復歸運動場

先天性心臟病少女 術後復歸運動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15歲女孩健康檢查發現心臟異常,轉介醫院確診患「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後來常出現心臟悶痛、站立時頭暈、嘔心,心跳率下降,去年進行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手術。手術成功後4天出院,術後1個多月就能參加學校一百公尺接力賽跑。母親懷孕時罹患紅斑性狼瘡 為發生主因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懷仁表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發生率約只有1/20000,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母親懷孕時罹患膠原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將其抗體經由胎盤傳給胎兒,破壞胎兒的房室結傳導組織。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的病人,若未接受適當治療,心臟會隨著時間逐漸擴大,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有猝死的危險性。心臟要維持正常傳導跳動需要「過五關」,包括竇房結、房室結、希氏束、左右分束與柏金斯氏纖維等通力合作。一般人走路、爬樓梯和運動時,身體的耗氧量會增加,心跳增快來提供足夠氧氣供應,然而病患的心跳跟不上,身體承受不了,稍微一動就會喘及頭暈。年紀幼小無症狀時 盡量等到發育完成再手術先天性完全房室傳導阻斷治療方式為執行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但是年紀小的患者,在尚未出現運動不耐症狀前,盡量等到病人身體發育完成、體重達到標準後,再執行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手術。張懷仁醫師表示,最新型的核磁共振檢查相容性雙腔型人工心律調節器,不同於傳統的節律器,可以接受全身性核磁共振照影檢查,電池壽命可達8至12年,每年需固定回心律調節器特別門診追蹤,檢查電線功能和電池剩餘電量。

水腫沒消 減肥後易復胖!

水腫沒消 減肥後易復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我曾有5年的期間在英國及愛爾蘭的醫院服務,那裡的外國女性時常問我:「為什麼日本女性身材總是那麼苗條」「為什麼日本女性的皮膚都很好」,他們總是抱著「要是能再減個2、3公斤該有多好」,永遠在想要怎麼減肥,不過從國外女性的觀點,日本女性已經很瘦了,不必拚命減重也沒問題,要是過度減肥,反而會破壞漂亮的肌膚及頭髮的光澤。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更健康美麗呢?重要的關鍵字就是「水腫」,事實上,只要消除「水腫」,你的身材就能瘦三成,擺脫虛胖,更加年輕有朝氣。過去的瘦身書籍很少針對這個主題討論,你的身材不再像以前那麼纖細、肌膚不再水嫩年輕、不胖卻也不算瘦,會有這些感受的原因大多是「水腫」引起。消水腫也能消除頭痛、肩頸僵硬、便秘只要消除水腫,不僅能讓你看起來更苗條,更能消除頭痛、肩頸僵硬、便秘、倦怠感等身體不適的狀況,最後還能達成瘦身的目的「打造易瘦體質」、「減輕體重」的驚人成果。「早上起床照鏡子,發現整個臉都腫腫的」、「到了傍晚腳就浮腫,高跟鞋變得好緊」、「靴子的拉鏈拉不上來」你是否有過這些因為「水腫」煩惱的經驗?根據某家醫療衛生用品批發公司的調查,二十至四十歲的女性上班族,百分之六十六都有「腳部水腫」的煩惱。不妨用手指按一下腳部及小腿肚,如果按了之後有凹痕,而且不會立即回復,就是水腫的症狀。首要之急就是解決根本的原因 也就是消除「水腫」後文會再詳細說明水腫發生的原因。正是這樣的水腫讓你有「明明沒吃什麼、卻不斷發胖」、「和二十多歲體重差不多,看起來卻好胖」、「明明很注意飲食,也有適度運動,卻怎麼都瘦不下來」的感覺。身體處於水腫狀態時,不論怎麼減肥,就是沒辦法成功地瘦下來,就算一時瘦下來,也會立刻復胖,因此首要之急就是解決根本的原因,也就是消除「水腫」,只要水腫的問題不見了,不僅身體曲線更玲瓏有致,你會發現贅肉竟然會不知不覺地消失,甚至體重會減輕2、3公斤,氣色變得更好、肌膚吹彈可破、手腳冰冷及肩頸痠痛也都消失無蹤,速度快的人,大約兩週就可以體會到這些驚人的效果。(本文摘自/日本名醫小林弘幸教你消除虛胖水腫,7天瘦3公斤/采實文化) 

吞假牙清潔錠恐灼傷 正確使用有撇步

吞假牙清潔錠恐灼傷 正確使用有撇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以為「咀嚼假牙清潔錠後再漱口,清潔假牙效果快又好」嗎?其實假牙清潔錠多含有強氧化劑等清潔成分,容易對人體造成刺激。食品藥物管制署提醒,萬一誤將假牙清潔錠放入口中咀嚼、漱口或吞嚥時,可能造成嘔吐、食道灼傷、腹部疼痛、呼吸困難、抽搐、內出血等症狀。使用清潔錠後的假牙,也應先沖洗乾淨再配戴。每週至少浸泡1次、每次5至10分鐘您知道如何正確清潔和保養假牙嗎?有許多銀髮族誤以為假牙不會壞、也不須保養。然而對於健康和抵抗力逐漸走下坡的銀髮族,更應該注重口腔的清潔工作。如果輕忽假牙清潔與保養,不僅容易產生牙菌斑及細菌,甚至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假牙清潔錠屬於醫療器材,正確使用可幫助分解假牙表面細菌,藉由酵素及發泡作用,充分分解一般牙刷無法去除的齒垢及牙菌斑,並能消除異味。建議每週至少浸泡1次,也可天天用,依產品說明至少浸泡5到10分鐘,再換清水浸泡即可;隔天使用前用乾淨自來水徹底沖乾淨再配戴,降低藥劑殘留,避免引起口腔刺激感或過敏。醫材安心3步驟 一認二看三會用平常假牙應做好清潔,飯後將活動假牙取下,以專用軟毛牙刷沾清水,將食物殘渣沖刷乾淨,但勿用一般硬式牙刷或美白牙膏,以免磨損假牙的樹脂表面。食藥署建議,選購假牙清潔錠可參考「醫材安心3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1)「認」識假牙清潔錠是醫療器材,(2)在購買時「看」清楚產品是否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醫療器材標示內容,(3)依照產品使用說明書刊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醫療器材。如發現品質不良的醫療器材,或因使用醫療器材引起嚴重之不良反應,請立即通報食藥署「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或撥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2期資料)

老翁跌倒腫痛未消 驚見罕見血管畸形

老翁跌倒腫痛未消 驚見罕見血管畸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男性跌倒,造成左頸及背部肩胛骨附近瘀青腫痛。雖然冰敷休息後瘀青消失,但背部持續隆起,範圍擴大至2倍以上。求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疑似深部血管破裂出血,原本採取保守的血管攝影及栓塞治療,然而血管攝影中找到出血點,且意外發現複雜的高流速動靜脈畸形。手術順利止血,並將高流速動靜脈畸形適當治療,改善病人背部隆起,並持續使用彈性壓力衣維持。血管瘤雖多為良性 仍可能造成併發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主任黃柏誠表示,血管病變及併發症影響至少全球5%人口,致病機轉不明,治療方式眾多。血管病變主要分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2大類。血管瘤主要是血管內皮增生,而血管畸形是血管不正常增生但血管內皮無過度增生,兩者是不同疾病。常見的血管瘤為嬰兒血管瘤,屬良性軟組織腫瘤,約發生於2%的嬰兒,男女比約1:4,大多偶發性與遺傳關係不明顯。嬰兒血管瘤雖然是良性,但仍然可能在不同部位造成併發症。如長在眼睛附近可能影響視力,長在鼻部可能影響軟骨發育,耳朵附近的嬰兒血管瘤則可能造成外觀變形,不可不慎。血管畸形易搞混 需特別注意相較於血管瘤,血管畸形的類型更為複雜,可分為微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原發性淋巴水腫、動靜脈畸形等。醫師會根據病史、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擬定治療方式。需特別注意不將兩者搞混,才能正確治療、預後良好。黃柏誠主任表示,血管病變的治療依據不同型態,處置方式不同,包含口服或注射藥物、血管栓塞治療、雷射治療、腫瘤切除及重建等。無論是那一類型的血管病變,可經由跨專科團隊共同討論最適治療方式。也需醫病間耐心合作,達到合宜的治療效果。

壓力易致失眠 睡前「4B」助好眠

壓力易致失眠 睡前「4B」助好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睡不飽、睡不好,或是已睡眠8、9小時仍疲睏不堪,小心可能是睡眠障礙找上門。根據食藥署統計,臺灣人每年吃掉超過3億顆安眠藥,若以全台吃掉的安眠藥逐顆排列,長度約是一條370多公里的國道高速公路,健保給付也達8億6000多萬元。睡眠不足不僅使情緒低落焦慮、狀態不佳,還會影響記憶力,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失眠心理因素關係大 5大壓力來源林口長庚醫院呼吸道疾病科主治醫師陳濘宏說明,睡眠障礙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失眠問題。其中40至60歲的女性為好發族群,特別在更年期、月經周期、懷孕時更容易發生。睡眠品質差不僅使白天精神變差、注意力下降影響工作,還會影響抵抗力與免疫力。國外更有研究指出,睡不好的人罹患癌症機率會增高。除了影響免疫力,睡眠對人的影響是全身性的,由於人睡不好,交感神經會比較亢奮,導致心跳變快,血壓、心律變異度不穩,久了會增加心臟病風險,連帶影響腸胃、新陳代謝、血糖控制、荷爾蒙分泌等問題。桃園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及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與心理因素關連性高。中壯年的上班族,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可能與壓力有很大關係,可分為5大壓力源:工作、人際、健康、家庭、經濟。建議有失眠困擾的人,找出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並尋求專業協助。 睡前4B誘眠法 作息規律助好眠吳家碩心理師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可以試著將睡前儀式化,像是「睡前4B誘眠法」,指的是:洗澡時間(Bath time)、暫停時間(Break time)、放鬆時間 (Breath time)、床的時間(Bed time)。洗澡時放鬆身體、洗去疲勞;暫停時間時可以拿出「煩惱記事本」,將煩惱與未解決的事寫在本子上,不要帶到睡眠裡;接著透過呼吸放鬆訓練,上床進入夢鄉。陳濘宏醫師提醒,人的身體有生理節奏,想要擁有良好睡眠,規律作息是不二法門,使體內的褪黑激素正常分泌。白天時也建議盡量到有陽光的地方運動,調整晚上分泌的褪黑激素,並促進腎上腺素分泌,讓身體活躍。

講座/糖尿病用藥指導

講座/糖尿病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情況下胰臟會分泌胰島素,當胰島素不足,無法幫助血中糖分代謝,過多的糖隨尿液排出,即稱為糖尿病。治療糖尿病需先訂好治療目標,選擇正確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效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28日(三)舉辦藥學部講座,由藥師吳庭語主講「糖尿病用藥指導」,課程中藥師會提醒使用藥物時應注意的小細節,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用藥指導時間:107年3月28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