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春吶來了!「三不一要」防毒品染身

春吶來了!「三不一要」防毒品染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青春氣息的春天音樂季將於4月5日至7日再度降臨墾丁,每年一度的音樂佳節總會吸引許多民眾共襄盛舉。然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近年來毒品時常偽裝成毒咖啡包、毒奶茶包、毒郵票、毒梅餅等,或是不肖人士趁機將毒品摻入飲品中給未察覺的民眾使用。「三不一要」防止毒品上門為了遠離毒品危害,享受音樂與擁抱自然風光時,保持警覺心是不二法門;此外,食藥署強調「三不一要」技巧,民眾在享受音樂魅力的同時,亦可保護自身健康,盡情揮灑青春的時光:1)不隨意接受已開封或他人送的飲料2)不吃來路不明或標榜「神奇效果」的產品、藥品或飲料3)不接受陌生人免費試用或兜售香菸、即溶包及飲料等4)提高警覺,自己的飲料保持在視線範圍內焦慮、頭暈、幻覺、影像扭曲 速離現場並報警為了避免玩樂時毒品趁虛而入,新穎、流行的包裝,要先檢視是否標示不明,或是包裝是否有拆封痕跡。如果玩樂中身體不適,例如莫名焦慮、感到頭暈、噁心或嘔吐、有幻覺、妄想、視力模糊或影像扭曲、全身癱瘓或無力等,趕緊離開現場,並向可靠的人尋求協助及報警。食藥署提醒,若遭受毒品危害或有藥物濫用問題,可撥打毒品危害防制中心24小時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尋求專人協助。唯有提高自身的警覺性,方能喊得盡情,嗨得健康。

晚期肝癌有解 放療加標靶藥提高療效

晚期肝癌有解 放療加標靶藥提高療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肝癌在台灣有「國病」之稱,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施打肝疫苗、癌症篩檢普及近年眾多有效的抗B肝、C肝病毒藥物,肝癌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但死亡率仍位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的第2位。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 腹痛、腹脹、沒有食欲台灣的肝癌好發地區集中在中南部,以雲嘉南地區最多。由於早期肝癌並無明顯症狀,如出現腹痛、腹脹、沒有食欲、體重迅速下降及不明原因發燒等的症狀時,大多已是晚期,因此到目前晚期肝癌仍然佔整體肝癌的3至4成。肝癌晚期單獨用標靶藥治療 不到1成病人有反應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郭珍妮說明,肝癌細胞侵犯至血管,或造成門靜脈腫瘤血栓為肝癌晚期最常見的病灶,大部分病人無法只靠開刀切除治療,也已錯失換肝時機。雖然肝癌晚期標準治療指南為標靶藥治療,但單獨用標靶藥治療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只有不到1成的病人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服用2.5到4個月,一半病人會產生抗藥性。目前認為標靶藥合併其它治療方式可以達到更好療效,如標靶藥合併傳統放射線治療,治療效果就可從不到1成標靶藥療效提高到4成5,生存率中位數也能提高到12到13個月。肝功能、身體狀況差、腫瘤過大 不宜電腦刀治療近20年來由於科技發展,電腦科技、射源機器精良,放射治療對於肝癌,漸漸有成效,如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和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GRT),殺腫瘤細胞致死的放射劑量可安全傳遞與集中到腫瘤病灶處,保留正常肝組織。健保署於104年2月起也將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納入健保給付,一年約300多人受惠。電腦刀治療後再給予標靶藥,中位生存率為12.5個月,一年存活率還可達55.6%,第二年存活率為17.7%,效果相當良好,且大多數病人的副作用輕微並無嚴重的副作用出現。使用電腦刀治療肝癌須先經過肝癌團隊醫師專業評估,一般肝功能太差、身體狀況太差或腫瘤過大造成正常肝臟容量不足者都不適合電腦刀治療。

隨音樂起舞 「身體情緒」影響大

隨音樂起舞 「身體情緒」影響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味道」可能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身體情緒」。我始終覺得精油會有療效不純粹只是因為能量,它裡頭一定有一個部分,那就是:「味道」改變了「身體情緒」的真相。如果我們把芳療的能量觀點改成身體情緒的觀點,相信芳療應該也能發展出另一種作為。好的音樂打開身體情緒 隨之起舞當我們聽到美妙的音樂時,皮膚是會有反應的,因為音樂所帶動的是身體而不是大腦。音樂的好聽與否跟歌詞沒什麼關係,像歐美國家有很多歌曲就不太注重歌詞,甚至亂七八糟一點意義都沒有。當歌手開始「啊~」,他的胸腔是打開、暢通的,他所發出的每一個音都會讓人感到身心暢快。好的音樂是用音響直接攻入身體,當這聲音一進入,「身體情緒」就被打開,有時候會感覺到「一片的滑動」。當下,就算不會跳舞也會隨之起舞,因為你是用情緒在跟你的身體舞動,所以根本無所謂你的舞蹈動作如何,重點是你會覺得非常感動。聲音、味道、芳療、膚慰、體位學 都屬於身體情緒我記得伍佰為黑松沙士拍的一部經典廣告,每次當我聽到他唱「衝衝衝」時,就覺得自己身上好像也裝了風火輪般,隨著他的歌曲「衝~」。這就是因為那首歌的律動打到我的身體,打開了我「身體情緒」的緣故。聲音、味道、芳療、膚慰、體位學等,這些都屬於「身體情緒」的範圍。除此之外,我認為應該還有更多其他的。譬如像理髮業,聽說有很多女生心情不好時都喜歡去做頭髮,然後心情就會變得好一點。所以,我懷疑理髮師那些修、剪、刮、弄的動作,可能也能夠打開人們的「身體情緒」。「身體情緒學」是一片大天地,很多東西都可以被整合到這裡面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來讀它。(本文摘自/生命轉化的技藝學/心靈工坊)

只因壓力結婚 親密關係是假的!

只因壓力結婚 親密關係是假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我的來訪者中,遇到假性親密關係問題的伴侶們往往具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他們並不真正瞭解自己。許多人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戀愛、結婚,也不確定自己希望從感情中獲得什麼。當我問他們「你能想像的最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他們往往一臉茫然。家人或世俗壓力 糊塗走入婚姻替代他們做出婚戀決定的,往往是家人或世俗的壓力,「糊裡糊塗先把婚結了再說」是常見的心態。其次,很多伴侶並不完全瞭解彼此。他們雖然在形式上非常親近,甚至習慣了彼此的存在,但是並不瞭解對方對於情感、性、金錢、生育、精神追求等問題的看法。很多人是糊裡糊塗地走進婚姻的,並沒有意識到作為夫妻,他們需要達成怎樣的默契。而當關係出現問題、兩個人不得不坐下來談談時,才會意識到「他(她)居然是這樣一個人」,於是進退兩難。迴避衝突的話題 彼此關係沒有日漸增多最後,很多人自身的心理問題阻礙了親密關係的發展。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從負面影響著他們與他人的相處方式。親密關係中情感的表達、信任的建立、矛盾衝突的處理,都會受到個人心理問題的影響。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多,這些問題會愈發明顯。理想的關係,應該是不斷成長和成熟的。但是由於這些原因,很多親密關係很早就停止了成長,伴侶之間為了避免衝突,謹慎地迴避著一些重要或者敏感的話題。兩個人對彼此的瞭解、接納和信任並沒有隨著交往時間漸長而增多,相處也僅僅依賴於習慣、義務和責任。(本文摘自/假性親密關係/寶瓶文化)

父母別自認開明!8特徵讓控制狂現形

父母別自認開明!8特徵讓控制狂現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養兒育女這件事要是搞砸了,人生中的其他事情也就沒多大意義了。」──前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健康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好好的把小孩養大,然後放他們自由。當一個健康的孩子也很簡單:玩耍、學習、長大,然後離家獨立。健康型的父母 允許孩子自由發展人格這兩種職務內容的描述都很簡單,但這兩種工作做起來卻都不容易。在健康型家庭與控制型家庭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健康型家庭的父母允許孩子自由發展人格。控制型父母做不好保護與養育的工作。他們用鐵的紀律或朝令夕改的規定剝奪孩子的玩樂時間。他們樹立不健康的習慣,限制子女在發展獨立人格上的努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人,有時到了三十好幾、四十好幾或五十好幾,都還沒辦法在情感上離家獨立。下列呈現的是健康型家庭和控制型家庭之間主要的八個差異。你或許能從中看出你自己的童年經歷偏向表格的哪一邊:健康型家庭與控制型家庭的特徵 健康型家庭1)呵護的愛/•父母的愛是相對持續不斷的•孩子得到情感、關注和溫暖的肢體接觸•孩子被告知他們是有人要、有人愛的2)尊重/•父母看見並看重孩子本來的樣子•父母接受孩子的選擇3)開放溝通/•重視誠實地表達想法,而不必以特定方式說話•允許提出問題與反對意見•問題受到正視並予以解決4)情緒自由/•可以覺得難過、恐懼、生氣和高興•情緒感受被視為自然的反應而被接受5)鼓勵/•孩子的潛能受到鼓勵•孩子成功時受到褒獎,失敗時得到安慰6)前後一致的教養原則/•父母適當地設下前後一致的限制•父母以身作則•父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活動有合理的控制權7)鼓勵內在生活/•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疼愛自己•父母會與孩子溝通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也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價值觀•生活中有學習、有幽默、有成長,也有玩樂8)健全的社交互動/•鼓勵與他人往來互動•父母教育孩子以開闊的視野看待外界,並對他人與社會負起責任 控制型家庭1)有條件的愛/•父母的愛被當成獎賞來給予,收回父母的愛則被當成對孩子的懲罰•父母覺得孩子是「欠他們的」•孩子必須「爭取」父母的愛2)不尊重/•孩子被當成父母的財產•父母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3)拒絕溝通/•溝通受到「不要問為什麼」、「不可以說不要」等規則阻礙•不准提出問題與反對意見•問題受到忽視或否定4)不容許有情緒/•強烈的情緒會受到阻止或壓制•情緒感受被認為是危險的5)羞辱/•孩子有受審的感覺•孩子受到的批評多過讚美6)獨斷或混亂的教養原則/•規定往往很嚴苛,而且朝令夕改•父母把自己當成指使下屬的上司•父母不准孩子有隱私7)否定內在生活/•孩子學不會珍惜自己、疼愛自己•是非對錯比求知慾或好奇心更重要•家庭氣氛感覺不自在或很混亂8)失能的社交關係/•與外人少有真誠的接觸•孩子被告知「外面每個人都很危險」•人際關係建立在父母的首肯之上(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童年過度「受控」 人際、職涯缺自信

童年過度「受控」 人際、職涯缺自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不當控制下成長,可能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職業生涯、情緒、靈性、身心健康,以及整體的發展。以下是成年生活和受控童年間常見的關聯,不妨注意一下哪些敘述符合你情況。人際關係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背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你可能會期望太多或太看輕自己。如果你必須為了父母而表現出特定的樣子,那麼你到了別人面前也可能很難做自己。如果你的父母愛批評,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對人妄下論斷,又或者對別人關於你的評價很敏感。如果你的父母言行舉止變化無常,你在人際關係中的感受可能會讓你無所適從。如果你的家庭不安全,你對所有的團體活動都可能感覺不安全。愛、性與親密如果你在一個混亂的家庭長大,面對感情時,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混亂關係的吸引,而非受到健康關係的吸引。如果父母貶低你的權利、渴望和需求,你可能也會貶低自己在感情中的權利、渴望和需求。如果父母過度控制他們的人際關係,你可能也會過度控制你的人際關係。如果愛意味著控制、親密意味著危險,你可能會對愛和親密都很恐懼。如果肢體接觸受到誤用,或身體上的親近帶有痛苦脆弱、無力反抗的聯想,你對肢體接觸和親近可能會有很複雜的感受。如果父母立下了婚姻關係不佳、規則變來變去的壞榜樣,你可能會有承諾障礙。親職如果你的童年備受傷害,你可能會把童年與傷害畫上等號。如果你的父母控制你,你可能會對自己要不要為人父母有所保留。如果你在過多的控制之下成長,你在養育孩子時,可能會不自覺地給予過少的限制或控制。職業生涯如果父母支配你的決定,你可能會不敢自己做決定。如果父母對你不公平或很暴虐,所有的威權人物在你眼中都可能不公平或很暴虐。如果父母誤用他們的權威,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難當一個威權人物。如果你的觸角被訓練得對家庭裡的混亂很敏銳,你可能會發覺自己對職場生態格外敏感。如果父母對你的期望和標準不切實際,你可能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或者太快就放棄。如果父母貶低你,你在工作上可能會缺乏自信或沒辦法充分發揮。(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控制型教養 易致孩子負面思考釀悲劇

控制型教養 易致孩子負面思考釀悲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控制型家庭之所以傷人,原因在於講求的是討好和保護父母,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這樣偏頗的系統,對孩子自我扭曲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以下是成年生活和受控童年間常見的關聯,不妨注意一下哪些敘述符合你情況:情緒如果你不被允許表達傷心難過,那份哀傷可能會一直跟著你。如果繃緊神經是生活的方式,你可能現在還是時時保持警戒。如果生氣是不被允許的,你可能會覺得很難允許自己生氣,即使是在應該要生氣的時候。如果小時候你必須管好自己的情緒,現在你主要的感覺可能就是麻木。如果你的感覺被否定或禁止,你可能會對自己的感受很困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緒。如果生氣、恐懼或憂傷等「負面」情緒受到壓抑,你可能也會壓抑自然而然產生的正面情緒。如果你的父母是剝奪型或利用型,每當有好事發生,你可能會直覺地認為一定有什麼你在乎的東西會被奪走。精神生活如果你在不當控制下成長,你可能很難找到符合你需求的精神信仰。如果父母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等同於懲罰與控制,上帝在你心目中可能就等同於懲罰與控制。生理健康如果你受到不當控制,你的身體可能會付出代價,例如罹患壓力相關疾病、常常精神不濟、或有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你受到剝奪,你可能會從上癮或冒險的行為尋求慰藉。如果父母過度控制你,你可能會面臨來自飲食失調的挑戰。如果父母對你施以身體控制,你對自己的身體形象可能會有不實的認知。如果父母對你揶揄嘲諷或嚴加懲罰,你可能很難愛惜並照顧自己的身體。心理健康如果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還是很努力要追求完美。如果父母是嚴厲的批評者,你的思緒可能會被一個「內在暴君」占據。如果父母有雙重標準,你可能會選擇相信別人而怪罪自己。如果父母以非黑即白的眼光看世界,你可能很難看見灰色地帶。如果父母看輕你,你就可能也會看輕自己。如果父母的言行舉止充滿恨意,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愛。如果小時候很少受到讚美或自尊受到打擊,你可能很難建立應有的自尊。整體發展如果父母不允許反對意見,你可能會有自我表達的障礙。如果父母控制你的一舉一動,你可能很難採取主動。如果父母將你的獨立精神視為一種罪過,你可能會持續依賴父母,或不斷尋求其他能讓你依賴的人。如果父母把你當成小孩,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沒辦法負起成年人的責任。(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對情緒「敏感」 與情緒共處4方法

對情緒「敏感」 與情緒共處4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時候,一聲吶喊好過一篇論文。」──美國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對於許多受到不當控制的孩子,他們的生理需求獲得比心理需求更好的照顧,所以,情緒成了他們最需要求取平衡的一個重要領域。父母可能砍掉了你的情緒,而藉由讓你的感受抽長,你會變得更強壯。擔心時呼吸加快或變慢 當作情緒的警報情緒會給你生理上的線索,讓你辨識它們的存在。生氣時,你可能會覺得血脈賁張;害怕時,你的下巴或胸口可能會變得緊繃;擔心時,你的呼吸可能會加速或變慢。把這些線索當成情緒來臨的警報,以備迎接它們的到來,而不要一味把它們拒於門外。以你的敏感為榮也很重要,尤其如果你的敏感受到控制型家庭的打擊或嘲弄。控制狂往往對他人的敏感很感冒,所以他們會傳達敏感是一種缺陷或罪惡的訊息給你。然而,對感覺、對他人和對你自己的敏銳度實在是一種天賦。你或許大半輩子都以這種天賦為恥,因此,接納你的敏感、增進你的敏銳度,有助你的療癒。與情緒共處的4個應對之道1)釋放情緒/由於控制狂父母往往會強迫你壓抑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你可能會發現釋放情緒對你有幫助。即使一開始這麼做感覺很勉強或「很假」,但不妨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放聲吶喊、大聲唱歌、打枕頭、敲垃圾桶。釋放自己的情緒,有助拓展你的情緒範圍。2)辨識情緒/回想最近一次讓你有強烈感受的情境,例如你對某一部電影、電視節目或某一本書的反應。暫停一下,注意你的感覺有哪些細微的起伏、你能辨識出多少種感受。慢慢來。不用擔心好像有幾種感覺混在一起。觀察這當中的每一種感受,足足體會每一種感受一分鐘。3)拓展你的情緒範圍/這麼做的管道包括表演課、呼吸重生療癒課程(rebirthing breath work)、全方位呼吸療癒課程(holistic breath work)、各類運動、寫日記、詩歌創作、繪畫或素描。4)觀照在新的環境裡所激起的感受/看小孩或小動物玩耍,或者看一部好電影。在重要的節日自願擔任「寒士吃飽」活動的志工。注意一下你身邊的這些人有哪些情緒,也注意一下他們在你內心激起什麼感受。(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濫用率暴增6倍!須知安眠藥3特性

濫用率暴增6倍!須知安眠藥3特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的調查,在台灣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睡眠困擾,失眠儼然成為我們一生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若是自己一週失眠超過三天以上,並且持續一個月,就要儘快就醫,不可掉以輕心,以免長期失眠引發日後一連串的身心問題。想要解決失眠,首先要先瞭解失眠的原因。常見失眠的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幾種:從臨床上看到的失眠原因,主要來自於精神疾病,像是憂鬱症、焦慮症或是壓力適應不良所造成的失眠也不在少數,要正確處理造成失眠的原因,才能有效改善失眠。安眠藥的特性隨著失眠疾患的日漸增加,使用安眠藥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據衛生署最新的藥物濫用調查發現,國人的安眠藥濫用率近六年暴增六倍,因此,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與不濫用成為現代人迫切的課題。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安眠藥的主要特性:1)作用部位/臨床上常開立的安眠藥,主要是作用在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上。2)耐受性/由於安眠藥作用在大腦中樞,一般連續使用二至四週,容易有耐受性出現。所以有些人會發現,以前吃一顆就可以睡得好,後來要吃到兩顆才可以睡,隨著用藥時間變長,藥效會變得比剛開始差。有些人甚至會懷疑是不是有抗藥性出現。3)戒斷性/持續使用安眠藥一段時間,非經醫師指示而自行停藥或減藥的人,由於大腦中樞受到突然間斷藥的影響,短時間內會有心理與生理不舒服的症狀出現,像是莫名焦慮、恐慌、失眠、頭痛、頭暈、手抖、坐立難安、短暫的幻覺,嚴重者可能還會有抽搐的情形發生。(本文摘自/心好累/三采文化)

長期用安眠藥恐成癮 應根本解決失眠

長期用安眠藥恐成癮 應根本解決失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長期使用安眠藥的人(這邊指的是連續使用超過一個月者),需與身心精神科醫師做相關的諮詢討論,瞭解造成睡眠問題真正的根源。引起失眠的因素很多,唯有處理與治療導致失眠的因素,才能真正解決睡眠問題,並擺脫長期服用安眠藥的狀況。憂鬱伴失眠 長期依賴安眠藥常遇到有憂鬱問題伴隨失眠的病患,在他們未就診前,通常就有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的問題,在就診治療憂鬱的核心問題後,漸漸地改善睡眠品質,安眠藥的使用量也愈來愈少。除此之外,其他引起長期睡眠問題的原因像是身體疼痛、慢性發炎、生活壓力、作息不穩定等等,都是要處理根本的問題後,才有辦法真正改善睡眠。但光靠安眠藥是絕對不會治癒的,就好比身體某處發炎疼痛,若只吃止痛藥,而不去處理發炎的病灶,該部位只會愈來愈痛,使得止痛藥愈吃愈多。長期失眠只靠安眠藥 易引起依賴或成癮當人們長期使用安眠藥時,常常形成兩難的局面:覺得要靠安眠藥才能睡得好,但又擔心安眠藥依賴的情形。不少長期使用安眠藥的人遇到藥物依賴,但未尋求身心科解決失眠的根本問題,導致安眠藥愈吃愈多,欲罷不能,甚至到濫用的情形;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擔心對安眠藥依賴,未經醫師指示自行停藥或減藥,導致上述戒斷安眠藥的不舒服症狀又冒出來,備受挫折之際只好吃回安眠藥,誤以為自己這輩子無法減安眠藥了!欲速則不達,服用安眠藥或許可以快速改善睡眠,但長期失眠卻只靠安眠藥的人,容易遇到安眠藥的耐受性可能引起的依賴或成癮問題。唯有正視睡眠問題,尋求身心精神科的專業協助,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才能有效地擺脫安眠藥的制約。引起失眠的因素很多,唯有處理與治療導致失眠的因素,才能真正解決睡眠問題,並擺脫長期服用安眠藥。(本文摘自/心好累/三采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