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夢境連結現實!人生必做事項的反思

夢境連結現實!人生必做事項的反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我們的記憶會在夜間啟動,那麼我們就得討論到兩種不同類型的未來。在其中的深眠階段,討論的是已有的目標,以及底下這個問題:過程如何能為了可能的重複,而同時變得可理解,且最佳化?在緊接著,以睡夢或快速動眼睡眠開始的階段,所負責的是我們遠程目標的夢想生活。所有自白天經歷所獲得的,現在將拼湊出一個更大的關聯性。夢中會開啟新的靈感泉源 造成不安夢中會開啟新的靈感泉源,並導致原先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得以在新的環境及新的景象周遭內被感受。這樣的重新創作,其目標基本上是為了造成不安。不安到讓我們至少會保持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固定的方法以及習慣的例行瑣事是否有新的處理方式。在草稿階段如此的不安,還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為玩心。白天的時候,我們也常更改我們的過程,然後交換東西看看那樣我們喜不喜歡。但若夢境是跟整體有關,也就是與我們人生最後想要達成或成為什麼有關,那麼遊戲就要認真了,而夢可能成為第一個可以改變我們人生的普遍性不安。由於這樣肆無忌憚的誠實,其門檻可能很高。也因此,夢境有時帶有教育的性質。換言之,夢境會逐步帶領著我們,提出一個準則性的問題。夢境針對人生中必須做的事 提出相反的強迫性我們每個人都對下面的場景不感到陌生:在夢境中我們人在路上,而且跟人有個重要的約。在赴約的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時間變得不太夠。接著我們又開錯路,時間變得更趕,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的時候,又忽然目睹一件罪案發生,醒來以後才發現那是星期天晚上看犯罪影集所留下的印象。每次遲疑,心中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覺得跟人家的約會,更不可能準時趕上,最後心中只剩恐慌。到了最後,夢境以這樣作結:我們陷入某種不尋常形式的絕望,並胡亂繼續思考著「現在該怎麼辦」。而這個我們或許會從夢境帶回現實的問題,是個必須捫心自問的問題:這件自己認為一定要去做的事情,我們真心想要嗎?夢境針對這種強迫性,在人生中一定要達到這個、達到那個,提出了相反的強迫性:至少要想像一下我們所無法想像的事,然後看看會如何發展。夢境像是陪伴者 白天沒入意識中與普遍的幻想所告訴我們,以及古老解夢認定為無庸置疑所不同的是,我們在夢中不會得到叫我們「你要變成這個或那個」的內容。夢境更像是個陪伴者,當我們再度將注意力轉向夢境的順序時,它卻在告別後,隱密地沒入白天的意識當中。(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消除恐懼記憶 先克服自身界線

消除恐懼記憶 先克服自身界線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來,幸運之神降臨在勒杜及其同事伊莉莎白.費爾普斯這兩位科學家身上,他們成功將老鼠的恐懼回憶刪除,更在人類身上也有了初始階段的成功。現在於杏仁核的層面也證明了該機制對於我們對記憶的新認知,有著基礎的重要性。直接面對記憶 讓恐懼不再作用講到蛋白質合成,以及記憶內容在重新回憶時,並不只是單純喚出,而會再度進行轉變這樣的過程。記憶的軌跡會再次變得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能夠形狀不固定,而必須在第二步驟再次固定或再強化。當一個內容重新出現時,我們的記憶也會先在底下的呼籲之後打上問號:我們所記得的東西,真的必須保存著當初出現的形態嗎?有需要以新發生的事情,來更新所記得的事嗎?會有一瞬間,記憶軌跡看似脆弱、易受到傷害,而這兩位科學家則將這種性質,運用在負載著情緒的記憶內容上。直接面對記憶與現實的明確性,會讓在現實當中曾經造成恐懼的那個時刻,不再顯示出作用。例如,之前在訊號後就有特定疼痛的話,現在就再也沒有那疼痛,甚至反而讓人有愉悅的印象。在再度喚醒之後的固定時間內,若能這樣直接面對,那顯然就有機會再度放下先前習得的恐懼。即使是在不同種類的依賴性方面,同樣的機制似乎也能產生效果,其治療的目的,特別在於避免復發。有人陪同面對懼高 擺脫恐懼長期以來,心理治療和心理學就是以這些療程做為支柱。而這些療程基本上所假定的是我們在盡可能類似的情況下,將令人不快的情緒,與中立或者令人開心的情緒互相比較,並以此對這件事施加些什麼。例如,去面對懼高的方式,就是讓當事人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前往位置高的地方,讓他們發現高其實不一定代表著危險。高度的訊號愈常保持不受察覺,就愈早有機會能再度擺脫與其關聯的恐懼。先克服自己的界限 才能面對恐懼「只有一個武器適合:傷口只能由那把矛癒合,那把當初畫出那道傷口的矛。」華格納在歌劇作品《帕西法爾》裡如此寫道。我們又再度來到了浪漫的幻想,若沒有這幻想,我們的感覺記憶或許就無法被理解。不過我們也不應過度正面看待這件事,即使這把矛有著療癒功能,畢竟仍是個尖銳又冷冰冰的工具,那些必須要面對並克服自身恐懼的人,得先克服自己的界限,才能面對那些恐懼。現在我們再度將感覺的錨自過去移除,並邁向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至少是一個我們記憶所期待,長大後的未來。(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閃到腰動不了!2步驟急救消痛

閃到腰動不了!2步驟急救消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人閃到腰只是貼個藥膏、按摩、吃肌肉鬆弛劑等,但復原不易。因為閃到腰不只是肌肉拉傷,同時腰椎也受到影響,那種疼痛如同電光石火般襲來,所以才說「閃」到腰。閃到腰 其實是腎氣不足造成為何會閃到腰?搬物品或轉個身,甚至打噴嚏、咳嗽都有可能引起閃到腰,這也跟腰的前後肌肉施力不均衡有關。但是,閃到腰不單是肌肉拉傷那麼簡單,症狀發生時,腰椎關節會出現歪斜,導致周遭肌肉組織發炎,也牽動到神經,因此,閃到腰時十分疼痛,常常瞬間不太能動,也不敢動,因為一動就痛。特別是曲蹲準備站起來,要將物品搬起時,會用到腰後兩側的力量,但其實不是該處的肌肉用力,而是橫隔膜要用力,這時,需由腎上腺素所分泌的副腎皮質賀爾蒙,提供能量給橫隔膜,腹部才會有力量撐起或舉起重物。當腎氣不足時,便無法充分供應能量給橫隔膜,於是,有的肌肉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一來,因為力量強弱不均,便容易出現拉扯、受傷的情形。腎氣涵蓋生殖、泌尿等系統腎虛者,也就是腎氣不足。腎是現代人重視的抗老化重要的根基,多數人一聽到腎虛,就覺得面子掛不住,且憂心忡忡,其實,腎氣不足的人大有人在,不分男女老少,首先,我們先了解「腎氣」?中醫所說的腎並非只是腎臟,而是廣義的腎系統,涵蓋了生殖、泌尿、生長發育等多項系統功能,這些整體的機能稱為腎氣。在許多中醫典籍中,對於腎有這些敘述: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腎主骨生髓。因此,腎氣足則身強體健、活力飽滿,要抗衰老,腎氣的保養是關鍵之一。 腎氣不足的成年人容易腰膝酸軟、未老先衰、髮脫齒搖、耳鳴或重聽;孩童則是發育遲緩、智力低下。以男女來論,﹁男性精少不育;女性經閉不孕。﹂都會影響性功能與生殖力。初期是腎氣不足,日積月累變成腎陽虛,腎陰虛,元氣每況愈下。要提升性功能,除腎氣提升外,脾胃也要顧好,當身體的耐力足夠,營養吸收能力變好,自然能調節許多功能。容易閃到腰 是腎臟警訊閃到腰,也有可能與腎臟病有關。腎臟若處於長期發炎或有其他疾病的狀態下,也會容易閃到腰。腎臟的神經支與第二腰椎相連,整個腰椎的保養都跟腎氣有很大關係,不論是從內臟或整體系統的角度來看,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第二椎不正就會影響到腎臟的功能。而腎臟發炎、腎衰竭或腎氣不足,也會影響第二椎的機能,只是需要較長期的時間才會反映出來。(本文摘自/腰椎回正神奇自癒操/風和文創)

傷肝又傷心!果糖5大危害

傷肝又傷心!果糖5大危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繼「零脂(fat free)」之後,「零果糖(HFCS free)」開始出現在美國星巴克、Kraft、百事可樂的產品宣稱,也出現在餐廳菜單上,成為追求健康的最新流行。果糖對身體的危害,主要有以下5個:1) 傷肝/2011年首度證實果糖和肝臟疾病有關。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全美有30%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和果糖有關。因為果糖不靠胰島素,而是在肝臟代謝,肝臟處理果糖的程序,就像酒精一樣,增加肝臟的負擔。研究果糖與膀胱病變的高雄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偉嘉也發現,老鼠在餵食高果糖飼料3~6個月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膀胱失能,並誘發膀胱過動症。有害的自由基堆積在膀胱肌肉細胞的粒線體,而且「肝充滿了油」,他拿出動物實驗中老鼠肝臟內佈滿空洞的脂肪細胞照片來說明,這篇研究發表在《美國泌尿科醫學期刊》中。2) 快速肥胖/正因為果糖不經過胰島素代謝,而分泌胰島素是要讓身體知道已經飽了,胰島素不作用後,另一個荷爾蒙飢餓素(ghrelin)依舊維持一定的量,讓身體還是覺得餓。動物實驗發現,飲用高果糖糖漿飲料後,體重、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攝取等量蔗糖明顯增高。普林斯頓大學最近的研究發現,大鼠餵食果糖,會比吃一般糖胖300%。3) 傷心/果糖讓你胖,也讓心臟胖。飲用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會讓腹部脂肪和壞的膽固醇(LDL)增加,比起含果糖和蔗糖的飲料更容易增加三酸甘油酯及血壓上升,最終有損心臟,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等。4) 糖尿病/過去,因為果糖不經胰島素代謝,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建議用來給糖尿病人食用。殊不知少了纖維、植化素,變成人工、透明的果糖之後,變成一場惡夢。每天喝1~2份含糖飲料的人,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次的人,罹患糖尿病機會增加26%、代謝症候群增加20%,高尿酸症增加85%。不同的代謝路徑導致胰島素抗性,反而會增加兒童時期的第二期糖尿病的風險。5) 癌症/高果糖糖漿會促進胰臟癌細胞分化,建議癌症患者減少使用精製果糖。糟糕的是,高果糖糖漿無處不在。飲料、糖果、糕餅、冰淇淋、垃圾食物,都用價格便宜的果糖糖漿做原料。建議你,立刻展開限糖運動。第一步,不買有甜味的加工食品,也不買手搖的含糖飲料;喝茶、咖啡、檸檬汁時,糖分先減半,習慣之後都不加。也呼籲政府拿出魄力,要求食品業者標示含糖量。(本文摘自/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天下雜誌出版)

每5分鐘1人罹癌!精準治療成關鍵

每5分鐘1人罹癌!精準治療成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張女士,因為在經期外出現異常大量出血,經過超音波與內診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癌。經達文西婦癌分期手術,利用螢光影像系統切除部分淋巴結。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加快6秒,刷新臺灣「癌症時鐘」最快紀錄。在治療癌症爭分奪秒過程中,如何進行適當的治療是關鍵重點。淋巴結切除過多 恐形成淋巴水瘤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龐渂醛表示,以往在婦癌分期手術中重要的淋巴結切除,可能有切得太多或太少的問題。切得太少可能低估癌症期別,或是手術治療不完全,影響病人存活期;淋巴結切太多,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創傷,例如輸尿管神經受損、淋巴回流不佳下肢腫,或術後形成淋巴水瘤等。應用達文西螢光影像系統,可讓癌細胞發出綠色螢光,幫助外科醫師在腫瘤切除手術過程中,更明確分辨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使腫瘤的切除更為精準與確實,有效降低腫瘤復發機率。達文西機器手臂 幫助手術精準切除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主任朱堂元表示,相較於傳統剖腹式方式手術需要休養1個月,達文西機器手臂治療子宮內膜癌,術後病人通常3到5天後就可以出院。達文西螢光影像系統能讓手術醫師精準地切除需要切除的淋巴結。螢光目前廣泛應用在心血管造影與肝功能檢查等,近年來也運用於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手術中,讓骨盆的前哨淋巴結在術中顯示,手術醫師能精準切除需要切除的淋巴結。龐渂醛醫師表示,婦女如果經期不規律,或停經後出血、行房時出血等異常出血狀況,應到婦產科門診檢查,透過超音波、內診以及子宮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女車禍大量出血 新術式止血爭取開刀時間

女車禍大量出血 新術式止血爭取開刀時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歲女性因車禍造成多根肋骨骨折、肺挫傷、肝臟及右側腎上腺撕裂傷,合併大量內出血造成休克而送急診。經緊急輸液處置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醫師評估需緊急開刀修補損傷器官及止血,電腦斷層掃描也意外發現腸繫膜有1顆腫瘤。車禍、高處跌落大量出血 經導管動脈栓塞止血先針對電腦斷層掃描所見的可能出血處進行血管攝影,並使用栓塞物質堵塞出血動脈。出血減緩後,傷者心跳血壓相對穩定,再由外科醫師修補肝臟,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者於3週後順利出院。成大醫院放射線診斷部陳彥睿醫師表示,經導管動脈栓塞是可靠的止血術式,可根治出血,也可以暫時性止血,用於穩定病人生命徵象。車禍或高處跌落等高能量外傷,經常造成多重器官受損及大量出血,需不同專科醫師執行各部位手術,此時須依據創傷嚴重程度決定開刀順序,而經導管動脈栓塞可幫後續開刀爭取更多時間。經導管動脈栓塞 適合多器官、多部位出血經導管動脈栓塞係經由周邊動脈建立周邊管路,不同器官可選擇不同的導管與微細導管配合,在透視影像及導線協助下,使用凝膠或金屬環等栓塞物質,經由導管堵塞出血點,並可馬上經由血管攝影確定是否已止血。此周邊管路可保留數日,若病人再度出血,可由此管路再次進行栓塞。陳彥睿醫師說明,此術式可以從單一周邊管路去栓塞多個部位,適合用於處理多器官、多部位的出血。當器官受損程度還未達非開刀不可的程度時,經導管動脈栓塞更是一種微創的治療,不僅傷口小,也減少全身麻醉的風險。

發燒、腰痛求診 患罕見化膿性脊椎炎

發燒、腰痛求診 患罕見化膿性脊椎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陳先生因發燒、腰痛至醫院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其背部有傷口,並有流膿的狀況,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之前在其他醫院剛開完脊椎手術,且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免疫下降,確診為化膿性脊椎炎合併硬腦膜膿瘍。腰痛、全身不適 化膿性脊椎炎初期病徵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化膿性脊椎炎是屬於罕見疾病,當免疫力下降時很容易發生。通常一開始有腰痛、全身不適情形,接著出現發燒、下肢無力、小便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癱瘓。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類似,診斷較困難。曾遇過一名40歲的病人,誤以為腰痛是因職業傷害影響,找民俗療法治療,沒想到狀況反而加重,到醫院接受檢查才發現是罹患化膿性脊椎炎。現行手術清創、固定脊椎 皆可由身體背面進行過去治療化膿性脊椎炎的手術,需先進行身體正面手術清創,再以身體背面手術固定脊椎,進行前位手術時因會經過大動脈、輸尿管等處,風險高且失血量大,因此手術後病人需進到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容志雄醫師表示,現行技術進步,清創與固定脊椎都可以身體背面手術進行,大大降低風險,且恢復狀況也較過去良好許多。由於化膿性脊椎炎的症狀判斷不易,建議民眾若有出現症狀時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嚴重性。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旬的盧姓老翁原本身體硬朗,可自行外出串門子,某次不慎跌倒,導致單側股骨骨折,送醫後經醫師評估治療,並經2週的高強度復建計畫,現老翁已恢復行動力,減輕家屬返家後照護的壓力。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 跌倒易骨折「老人禁不起摔」並非沒有根據,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而骨鬆患者跌倒很容易骨折。許多家屬擔心長輩年邁而不敢進行手術,結果反而讓老人家因為劇烈疼痛不敢走路,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臥床引發肺炎,增加死亡風險。應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鈣的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緩骨質流失。選擇高鈣食物外,也要適度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利用率。長者平時應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行器,才能有效預防跌倒。骨折病人若患慢性疾病 復原速度慢易失能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骨折病人若同時患有慢性疾病,往往因傷口恢復速度慢、行動功能尚未恢復而導致失能。長期臥床容易感染,死亡率也大幅提高,對家屬是一大負擔。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這些患者只要在術後住院期接受復健一段時間,針對傷口照護、肢體運動功能、行走功能進行積極復健治療,病患能夠恢復獨立生活能力,順利返家。

春節飲食難節制 5原則讓體重回得去

春節飲食難節制 5原則讓體重回得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年假將至,連假雖然要好好放鬆,但飲食可別跟著放縱。研究顯示,放連假是「發胖假」,幾乎所有人體重都會增加!而且研究也發現,大多數人都沒辦法瘦回原來的體重,平均只能減掉增加的一半!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近4成民眾會在過年期間發胖,平均增加1.7公斤。聖誕節到新年 體重增加0.5%以上不只台灣民眾在長假後體重增加,《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調查日本、德國和美國近3千名成人發現,所有人都一放連假就發胖,最危險的增胖假是聖誕節到新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0.5%以上。其他重大連假如日本黃金週、美國感恩節、德國復活節過後,體重平均也會增加0.2%以上。假期結束後,雖然增加的體重漸漸瘦下來,但是大多數人平均只能減少增加體重的一半。肥胖者體脂肪增加更明顯 不發胖5原則《歐洲臨床營養期刊》研究更發現,感恩節和聖誕節到新年假期過後,民眾體重平均增加0.78公斤,血壓、體脂肪也上升。尤其是BMI指數大於30的肥胖者,體脂肪更是明顯增加。但是有運動習慣的人,體重和體脂肪相對增加比例較少。為了一收假就能立刻完美登場、開心復工,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供年假不發胖5原則:1)蔬菜攝取/圍爐難免大魚大肉,但蔬菜要比肉類多吃1倍以上,意即菜跟肉的比例為2比1,並依彩虹蔬菜原則,攝取各色蔬菜(紅橙黃綠黑白紫)中不同的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多酚等。2)主食選擇/主食改吃全穀糙米飯,或原態的雜糧根莖類。全穀類的營養價值是精製穀類的3.5倍以上,且富含膳食纖維,可增加及延長飽足感、維持與控制體重。3)飲料選清淡/含糖飲料、酒類容易喝下多餘熱量,建議改喝白開水,或是無糖的檸檬水、麥茶、決明子茶、糙米茶、玉米鬚茶、洛神花茶和各式無糖茶類等,解膩又健康。4)聚餐節制飲食量/如果去吃到飽餐廳,可將要吃的份量先夾取在盤中,並先吃蔬菜墊底,控制總熱量。5)保持運動習慣/平常工作忙碌,年假反而是難得有空運動的好時機,多吃更要多運動,消耗吃進的熱量。

燒燙傷怎麼辦?醫師教緊急處置SOP

燒燙傷怎麼辦?醫師教緊急處置SOP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燙傷的事件時有所聞,居家生活中常見的設備,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造成傷害的利器。無論是剛學會爬行的小嬰兒,或是已經能行走的兒童,因活動力強、好奇心重,只要家長稍不注意,就可能不慎打翻熱水、誤觸火源、熱源,造成肌膚損傷;此外,也有許多人為疏忽的情況,像是在幫嬰兒洗澡時,沒注意到水溫,而使身體灼傷,甚至因為家中物品放置不當,增加燒燙傷兼砸傷的機率。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些不慎造成的傷口,都令父母膽顫心驚,在面對家中寶貝的傷口時,如何才能減緩疼痛,且不留下影響肌膚美觀的疤痕呢?如何判斷燒燙傷的深度及面積?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說明,不論大人或小孩燒燙傷,都是依照燒燙傷嚴重程度分為ㄧ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等。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莫過於一度燒燙傷,如誤觸熱鍋或曬傷等,皮膚表層會出現紅、腫等現象;淺二度燒燙傷通常是表皮層及真皮表層都受傷,會發紅、產生水泡,會留下些許明顯疤痕;深二度燒燙傷則因傷及表皮層及真皮深層,且會有明顯的疤痕;三度燒燙傷因連皮下組織都一併受傷,外觀會呈現黑或白的痂皮,甚至可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不怕傷後留疤 把握「沖、脫、泡、蓋、送」急救原則陳建良醫師說明,疤痕的產生與嚴重度,通常會受到燒燙傷第一時間的處置影響,因此若不幸發生燒燙傷的情況,第一時間應進行「沖、脫、泡、蓋、送」的步驟。「沖」是迅速使用介於10-20度間的流水沖、浸泡傷口處,降低熱傷害造成疼痛;「脫」是待受傷部分浸濕後,小心翼翼剪去衣物,千萬不可硬扯,避免水泡破裂,造成肌膚傷害;「泡」是將傷口浸泡在水中15-30分鐘,以減緩疼痛;「蓋」利用乾淨的布覆蓋患部,避免傷口細菌感染或失溫;「送」立即將兒童送至鄰近具有燒燙傷中心或整形外科的醫療院所,對於後續的治療、美觀才會有較完整的醫療照護。敷料這樣選 預後效果佳針對小面積的燒燙傷處置,陳建良醫師建議,若是一度輕微的燒燙傷,可使用抗生素藥膏或蘆薈膠,減少發炎機率;若是產生水泡的淺二度,則應以消毒過的器具戳破,並維持皮膚完整性,接著以水凝膠、海藻膠、藻酸鈣等敷料,讓傷口保持濕潤,使用適當的敷料進行傷口照護,才能好得更快;而深二度及三度燒燙傷,多需要進行清創、植皮,將功能障礙及疤痕等後遺症減至最小,所以會以藥膏為主。此外,在傷口癒合過程中,一開始滲出液較多,所以應選擇吸水力較強質地敷料,換藥次數則依滲出液多寡進行更換,受傷的前三日,最好一日更換二次,隨著傷口復原狀況遞減更換敷料。預防勝於治療 電灼傷恐成當前趨勢陳建良醫師提醒,學齡前兒童因無法辨別環境中的危險物品,若是家長疏於居家安全防護措施,恐讓家成為最危險的第一現場;加上現今3C產品發達,臨床上也開始出現不少幼兒將電器用品的插頭拔下,一口就往嘴裡塞,造成口腔受傷的案例。因此,待冷卻的熱液、電器或者家具等,最好放置在兒童不易拿取的地方,或者加上保護裝置,才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