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大掃除好痠痛!2步驟檢查「媽媽手」

大掃除好痠痛!2步驟檢查「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年快到了,又是婆婆媽媽們忙碌打掃的時節,當心手部在過度使用下,一不小心就「媽媽手」,嚴重時還會干擾日常生活,扭轉毛巾、開門鎖、騎車都出現困難。年輕人常滑手機 也可能患媽媽手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曾齡慧說明,「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現代人不論男女老少,人手一隻手機、平板,不只中老年易患病,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反覆使用3C產品,造成手指肌腱腱鞘發炎,而得到媽媽手。新手媽媽擠奶、抱小孩,長期施力不當也可能出現媽媽手。患「媽媽手」會出現拇指基部外側手腕出現局部壓痛、紅腫與發熱,容易在大拇指伸展時,引起手腕外側疼痛。建議可利用簡單2步驟方法檢測媽媽手,(1)將四根手指頭握拳包覆大拇指,(2)手腕往小指側伸展,如果拇指基部手腕疼痛,就可能是「媽媽手」。建議盡早尋求復健科醫師評估與治療,以免發炎惡化、疼痛加劇,甚至局部沾黏,影響手指肌力與靈活度。除了口服藥物 還可復健、物理治療修復治療媽媽手的方式,除了適度休息、口服消炎止痛藥減少肌腱腱鞘腫脹,還可穿戴保護性副木,給予拇指和手腕適度支持與固定,減少拇指肌腱牽扯,維持自然姿勢。也可搭配物理治療如超音波、電療,促進藥物導入、減緩疼痛。手指、腕部的治療性復健運動,緩和伸展肌腱與關節,兼具治療與預防效果。曾齡慧醫師提醒,若是頑固性症狀、保守治療不佳的患者,還可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注射治療,怕打針的患者則能考慮震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而減緩疼痛。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媽媽手發生,減少過度使用與不適當施力,平日搭配手指、腕部伸展運動與漸進式阻力訓練,是保養萬能雙手的不二法門。

孩子發燒能給藥嗎?慎藥物過敏6徵兆

孩子發燒能給藥嗎?慎藥物過敏6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抱著發燙的孩子夜不成眠是父母最煎熬的考驗,小朋友發燒該不該先給退燒藥?退燒藥該怎麼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小朋友發燒應就醫治療,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以免延誤病情。兒童用藥應經醫師評估,並依兒童年齡體重處方。應依醫師處方,正確使用退燒藥,切勿過量,以免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發燒應先瞭解原因 針對疾病處理當父母遇到小朋友發燒,常先想到的趕快退燒,但其實發燒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適度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效能,加強疾病抵抗力。發燒時應瞭解原因,針對疾病處理。建議家長觀察小朋友的食慾、活動力、精神狀態,留意是否出現發燒外的症狀,如咳嗽、鼻塞等,表示可能有呼吸道感染。發燒應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的原因後對症下藥,千萬不要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兒童使用。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一般醫師常用於兒童的退燒藥為乙醯氨基酚或雙氯芬酸等口服製劑與肛門栓劑,退燒效果都很類似。使用退燒藥是為了減緩高燒產生的不適感,讓兒童得以充分休息。發現兒童體溫超過38.5℃且感到不舒服時,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並依據醫師處方使用,才能確保用藥安全,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用藥。觀察病情變化 有藥物過敏立刻停藥、就醫很多疾病都會引起發燒,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1週或甚至更久,須觀察病情變化等待身體自行恢復。建議家長先請教醫師觀察病情變化重點,紀錄兒童發燒的溫度及頻率,如果小朋友高燒不退、退燒時仍有活動力下降或食慾不振等情形,應儘速回診。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醫師常開立用於兒童的退燒藥多屬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發生罕見的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家長或家中照護者應注意兒童用藥時是否出現「疹、破、痛、紅、腫、燒」等6大藥物過敏症狀,出現前述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就醫。

用腦過度易偏頭痛!咀嚼肌施力來放鬆

用腦過度易偏頭痛!咀嚼肌施力來放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偏頭痛為什麼會和頸椎第二椎有關呢?是因為用腦過度或過度緊張的人,血管容易充血膨脹而且變硬,而第二環椎兩側有孔洞讓動脈通過,血管一旦膨脹,就會拉扯到第二環頸椎,連帶的跟第二頸椎相連的肌肉束也不會好過。這個位置正好位在頭後側斜上角的範圍。找出緊張的原因 配合體操解偏頭痛一般人對付偏頭痛,經常是吞些阿斯匹靈或止痛劑,問題是,你可能經年累月地吃了一拖拉庫的藥,頭痛卻連門鈴都不按,想來就來,讓人恨得牙癢癢。那麼,有何方法可以讓我們「永遠」向偏頭痛說bye bye 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底是哪些事引發自己的緊張感。答案一解開,加上自我體操的配合,果然不再偏頭痛了。想要解除緊張引起的頭痛,根本之道就要釋放緊張、消除緊張。這個原理很簡單,偏偏有很多人做不到,腦袋很想放鬆,身體卻不聽使喚!咀嚼肌工作時 交感神經會靜下來所有專業登山者都知道,往上登頂的過程,因為大氣壓力的影響,使得人體內部氧化作用加速,身體的肌肉與神經系統也跟著緊張而引發頭痛,這時,有經驗的爬山者會拿根小樹枝咬在嘴裡,就不會頭痛了。他們咬的並不是什麼千年靈芝或珍奇藥草,而是運用基礎的生理知識,轉移肌肉的用力點。當我們要用牙齒咬住東西時,包括下巴、脖子、肩膀乃至全身的肌肉都會自然放鬆,因為用來咀嚼的肌肉會支撐脖子,使其挺立以保持全身的平衡。所以,用咀嚼肌的力量去放鬆全身肌肉,交感神經就比較不亢奮,身體也就恢復平衡。(本文摘自/頸椎回正神奇自癒操/樂知事業出版)

偏頭痛害分神 夾大耳神經疏壓迫

偏頭痛害分神 夾大耳神經疏壓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請家人幫忙伸出手來按揉耳朵的大耳神經處即能馬上緩解偏頭痛不適。因為第二椎有壓迫的人,這個部位即使輕輕碰一下,也會有疼痛感,就這麼揉個一兩分鐘,可以立即使血液流向耳朵,類似疏導的作用,相關的血管就不會過度膨脹了。注意:當家人在揉按大耳神經處時,可以站在你的身後或旁邊,只要方便施力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動作要輕柔,大概是會感到些微疼痛的程度即可。如果一時之間找不到人可以幫忙按揉你的大耳神經處,那麼,夾子就能派上用場,這可不是綜藝節目的整人戲碼,只要夾對位置還真有效果,就夾在大耳神經的部位,只要幾秒鐘,而且若用木頭夾,效果會更好喔!很多人以為記憶是大腦的專利,其實我們的肌肉、神經系統,甚至細胞都有記憶的存在,你可能會忘記老婆生日、欠了別人多少錢、考試的答案、該做的事等,卻不會忘記怎麼騎腳踏車、開車或運動。運動員最清楚肌肉有多麼強大的記憶存檔,例如:該用多少力?該牽引哪些肌肉?如何保持平衡?這些都已經存檔在腦海裡,無意識就會反映在當下。有時一邊騎車一邊想事情,仍能在不知不覺中到達目的地,就是最好的例子。(本文摘自/頸椎回正神奇自癒操/樂知事業出版)

睡醒2小時黃金時間 做事最有效率

睡醒2小時黃金時間 做事最有效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先生在與創辦京都晨間學習課程的曾和裕次先生的對談當中,對於早起有以下的討論:「大腦在運作的過程中,會慢慢累積許多未經整理的資訊,只有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才會在睡眠中進行整理。因此早上起床的時候,正好就是大腦處於資訊整理畢,有利於吸收新知、從事創意工作的時候。睡醒後兩小時是所謂的『黃金時間』,如何善用這段黃金時間,將會對人生過得充實與否,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早上精神好 做事能最有效率確實,早上是精力與創造力最充沛的時候。在早上透過思考自己的使命或事業計畫,讓想做的事情或目標能夠按部就班地達成。這類工作如果不在精神最好的時候進行,通常很難取得成果;特別是在夜間大腦疲憊的狀態下進行,必然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想要擁有學習英文、準備證照考試等為了自己投資的時間,建議盡量選擇在一大早學習效果最好的時候;反之,如果是在晚上工作結束後,大腦早就疲憊不堪,即使再壓榨腦力學習效果還是相當有限。睡眠時大腦並非休息 而是進行資訊整理總是會聽到有人認為「睡覺很浪費時間」的意見。然而,睡眠對清醒時的精力補充、以及消除腦部疲勞、舒緩大腦緊張真的非常重要。事實上,我們已經知道,在睡眠中大腦並非處於休息的狀態,而是進入與清醒時不同的運作模式,其中一項就是資訊的整理。也就是說,大腦在醒著的時候處於連線狀態,光是處理大量湧入的資訊就已經應接不暇,當然不可能再歸納整理。要等到睡著時,離線隔絕資訊的狀態下,才能對自己經歷的事情進行理解並加以歸納整理。所以睡眠中的腦部活動,很有可能是屬於比清醒時更高層次的腦部活動。沒有高品質睡眠 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睡眠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快速動眼期睡眠與非快速動眼期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是身體和大腦都進入休息時的狀態;「快速動眼期睡眠」則是作夢的時間,身體雖然進入深層睡眠,但大腦的運作卻處於高度活化的狀態。「大腦在整理資訊」,就是指快速動眼期。雖然過去考生犧牲睡眠時間準備考試被視為一種優秀的表現,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果無法擁有高品質的睡眠,學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不管怎麼說,不論是為了補充一整天的精力,或是想要過著有效率、有收穫的生活,睡眠都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本文摘自/古川先生早起30分鐘生活計劃/樂知事業出版)

小缺陷才是記憶點!完美反而失去魅力

小缺陷才是記憶點!完美反而失去魅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一名演員來上我的課,她對我說:「我有點俗氣,希望能脫貼換骨成為真正美麗的女性。」事實上,她是一個會使人忍不住注視,清純、清新又楚楚可憐的女生。如果她失去清純的特質,反而將失去勝過其他藝人的魅力。我告訴她:「經常被別人說俗氣,妳是不是很煩惱?不過,那正是妳醒目之處。那不是缺點,而是魅力。」如何?妳是否已經了解其實不需要改正缺點了呢?只展現優點 反而失去自我特色即使如此,相信還是有人頑固地認為,自己不能或不想暴露缺點。請再仔細想一下!難道只展現優點就能使妳真正地發光發熱嗎?工作能力強但數字概念差,這樣的女性惹人憐愛。但倘若只是工作能力強,一般人會產生憐愛嗎?隨身攜帶縫紉工具卻不擅長縫紉,這樣的女性令人莞爾。倘若只是隨身攜帶縫紉工具,一般人會覺得有趣嗎?「雖然○○,卻是○○」這正是發展妳個人魅力的重點所在。例如,知名演員綾瀨遙。她的演技精湛、漂亮又可愛。然而,她的個性與眾不同,經常有人說,聽不懂她在說些什麼,這就是屬於她的巨大魅力。看見小缺陷 更讓人動心若以男性為例,如:倫敦靴子一號二號的田村淳。他不但具備諧星的實力、擅長烹飪甚至擁有蔬菜專家的證照。除此之外,他也會參與政論節目,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他卻是一個運動白癡!他完全不會運動,即使只是丟球,球也會往不可思議的方向飛去。當我們只看見好的一面,會覺得「哇,好厲害。」僅止於此;相反的,當我們看見這些小缺陷,反而會覺得有些動心。綾瀨遙、田村淳都是如此。他們原本就已經很有魅力了,但小缺陷使他們更吸引人。只要稍微暴露自己的缺點,留給其他人的印象就會完全不同。(本文摘自/姐的缺點很自信/風和文創)

被稱讚時過度謙虛 反而毀掉自信

被稱讚時過度謙虛 反而毀掉自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妳是否能夠打從心底覺得這是我的魅力、我充滿魅力呢?事實上,即使參與開發藝人魅力的課程,要打從心底覺得自己充滿魅力,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為了打從心底喜歡自己,需要反覆實踐稱讚自己的訓練。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就能在大腦最常被存取的部分加入稱讚的話語,進一步改變自己的心情。反覆稱讚自己 打從心底喜歡自己大腦最常被存取的部分,往往充斥著許多貶低自己的詆毀的話語。當我們被人輕蔑,往往會不斷地憶起而消沉。另一方面,當我們受人誇獎,我們會不自覺地謙虛,而不去回想。有人會說:「從來沒有人說過我『可愛』。」事實上,不是沒有人這麼說,只是當事人不記得而已。或者,是當事人缺乏自信,沒有留意到其他人這麼說。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們要反覆地稱讚自己。被輕蔑一百次,就要稱讚自己一百零一次。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盡可能增加「稱讚的話語」,並儲存於大腦中。別將稱讚的話語硬視作詆毀女明星受人誇獎時會說:「謝謝。」若說女明星與妳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妳太謙虛了。一般女性受人誇獎時,會習以為常地謙虛以對,但那不是一件好事。受人誇獎時,應該要高興並使其成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說「沒那回事」或「真的嗎?」甚至認為「是在諷刺我嗎?」硬是將稱讚的話語視為詆毀的話語。這樣,無論對妳還是對誇獎妳的人,都沒有益處。簡直就像自己放棄了自己的魅力。即使有些不好意思,請提起勇氣接受自己的魅力。為此,首先妳要習慣受人誇獎!受人誇獎時,就算害羞也要接受地回答謝謝。如此一來,妳的魅力就會提升。反之,若妳低下頭、暗著臉說沒那回事,就實在太可惜了。(本文摘自/姐的缺點很自信/風和文創)

天天照鏡子、讚美自己 增進自信妙方

天天照鏡子、讚美自己 增進自信妙方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以在某部以戰隊為主題的戲劇中擔綱重要角色的年輕演員為例。她對自己的笑容沒有自信。正因缺乏自信,難得露出的笑容也不是很好看。她自然的笑容一定很好看,但她就是做不到。她很喜歡自己,也很討厭自己。「我完全不想照鏡子!」她是會這麼說的女性。五感力量反覆加強 坦率接受讚美為了協助她克服這一點,我請她在房間裡準備五面鏡子,使她隨時隨地都能看見自己。應該說,她想不看見自己都難。接著,我請她每次看見鏡中的自己,都要笑著稱讚自己好可愛。五感的力量超乎想像。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只要反覆這麼做,就越來越能夠接受自己很可愛一事。最後,她不再那麼抗拒受人誇獎了,而且能夠坦率地接受讚美。很快地,她的笑容變得很好看,甚至獲得演出重要角色的機會。每天照鏡子稱讚自己 接受自己的一切或許妳認為做不到。我了解妳的心情。即使是藝人,一開始也無法在照鏡子時稱讚自己。但,還是要繼續這麼做。就算一開始沒有打從心底這麼認為也無妨。請妳當做自己被騙上當,準備一面鏡子,每天好好稱讚自己吧。假如,怎麼樣都無法對自己說好可愛,可以先對自己說今天也很努力,好棒!為什麼要借用鏡子的力量?即使打算每天照鏡子稱讚自己,偶爾還是會發生無法稱讚自己的情況。比如工作失誤、與人爭執等,越是認真而努力的人,越是容易消沉、責備自己。然而,就算發生這種情形,也請接受自己。以好的結論結尾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雖然妳出錯了,但妳很努力,所以妳好棒。」「妳這麼加油,我最喜歡妳了。」請像這樣以好的結論、稱讚自己的結論結尾。如此一來,妳就能夠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重點是,一定要對著鏡中的自己說。對著牆壁說,或低著頭說,會停留在只是說出來的階段,而無法在心中產生共鳴。對著鏡中的自己說,會產生﹁受人誇獎﹂的心情,進而達到某種自我催眠的目的。這樣,妳就會慢慢地越來越有自信。那是變得充滿魅力的第一步。習慣稱讚自己後,請更具體地稱讚自己的優點。不只是可愛,還有為什麼可愛。是給人的感覺、眼睛的大小,還是個性呢?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可以在身邊的人平常稱讚自己時,記下對方的說法,將稱讚的話語儲存在大腦中。這樣,妳會發現,自己經常受人誇獎,只是沒有放在心上而已。(本文摘自/姐的缺點很自信/風和文創)

「清醒夢」訓練腦部 運動員也採用

「清醒夢」訓練腦部 運動員也採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從清醒夢能力當中所產生的未知可能性,我們可以如何處理呢?尤其是出自對夢境故事過程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選項。早在施加電壓的實驗成功之前,就已經發展出了多樣化的方法,以將內在的意願昇華為清醒夢。練習與眼前的事件保持距離例如,像是在白天,或者更重要的是在睡前,不斷練習在思想上與出現在眼前、完全奪走注意力的事件保持距離。藉電玩遊戲的幫助,實驗者理當反射性地自其意識占據中解脫。其他的方法則較為老舊,像是透過聲音或者氣味來喚醒夢中的自我,直到這個自我能夠有意識地在夢中行動,而這些方法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回十九世紀。運動學家丹尼爾.艾拉赫(Daniel Erlacher),就是一個想知道答案的人。他發現了清醒夢,為的是不只將它運用在研究上,更為了能在體育的訓練方法本身創造利用價值,並在該領域有意義地進行使用。有意義地接觸、應用清醒夢境,這樣的論述就我們的討論範圍一定不會沒來由。體育訓練應用「清醒夢」至於這個問題:如果人總算擁有能力,可以共同決定自己在夢中的角色,那麼第一件會做什麼事呢?他的答案是:「飛行與性愛。」好一段時間以來在體育界,清醒夢境早已不再是祕密武器。在一項對各種運動的頂尖選手所進行的訪問中,八百四十名受訪者裡面,至少有四十四人聲稱他們已將清醒夢運用於訓練上。許多運動員在投身一場比賽之前,會進行一次單調訓練的運動流程,而這樣讓心靈枯燥的練習,與夢的順序卻有一點關鍵性的差異:單調的練習只會讓人看似好像在訓練,而腦部的訓練卻相反地完全具有真實性。在夢境中,夢想是真的,那幻覺是如此完美,以至於在清醒夢中做屈膝訓練,實際上真的會讓呼吸及脈搏加快;當然,上腿部及臀部並不會真的受到壓力然後鍛鍊到。(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清醒夢練習幫助心靈 打開恐懼的結

清醒夢練習幫助心靈 打開恐懼的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艾拉赫在實驗中,也記錄到了有效力量的增加,這說明了一方面,確實沒有發生肌肉生長的情形,然而另一方面,運動流程的協調卻改善了。若在使用相同力氣的情況下,其使用效率能變得更佳,那結果就又會更加亮眼。以前人只敢在字面上做夢的那些訓練方法,現在已經變得有可能。清醒夢練習 也能幫助心靈調適從樂器的練習我們知道,如果慢慢訓練,就可以達到最好的成果。緩慢地提升速度,雖然也會達到規定的最低速度,但同樣的學習技巧,我們也可以像全力向上跳躍般,一鼓作氣達成。清醒夢訓練的美好之處,在於它行得通,夢境過程會簡單地在分鏡中播放過,就好像練習是在月球上進行的一樣。清醒夢所展現出的不可多得益處,不是只有在體能訓練方面而已,在心靈方面,許多事也顯示出能藉由其協助而輕鬆運用。每個人都希望能更佳地掌握、應付錯誤發展,而且最好趁還在理解其形成的階段就發現,尤其適用於恐懼,以及對害怕的想像,這都會成為再三襲來的夢魘。其問題基本上在於:透過壓抑情節的強迫性重複,只會讓這些情節更加強化及生根,並無法解除。現在若成功保留住本身加強的機制,並另外將恐懼的結打開,就會開啟一條治療的道路。將日間的不安情緒拆散 解決恐懼有人試著在白天就達到類似的目標,方法是有意識地審視夜間的惡夢,並專注地檢視故事,以求最後能期待一個好的出路方案。所期望的是,有一天,夢中的本我也能與東西的新轉折相互一致。只是隨著時間過去,我們與屬於夢境內容的恐懼想像都會隨之消散。因此現在在清醒夢中所嘗試的,是當場將方法重複一遍,這樣就能直接在痛處進行操作。若在無意識中的某處,東西排列在一起並不美觀的話,它們就應該馬上再拆散才是,現在也期望以類似這樣的方法,來處理日間的不安情緒。在上台之前會感到害怕的人(例如,受到怯場的折磨),應該能藉由我們的新方法獲得幫助。若現實中無法不受干擾進行的,我們便在夢中練習,並成功實際測驗。好比足球守門員面對十二碼罰球時的恐懼,也可以避免;而鋼琴晚會前,鋼琴師顫抖的雙手,也同樣能藉此平靜下來。(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