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當血壓非常高時,很可能造成眼、腦、心、腎、大血管的損害,許多人的血壓隨著年齡而上升,因此通常在被診斷高血壓之後,需要一直服用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但真的要吃一輩子的藥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高血壓藥物的停藥方法,在試著停用藥物時期,也要確保血壓盡量穩定。
在過去的年代,只要能給孩子溫飽就是好父母,但現在的標準卻不一樣了,到底怎樣才算是好父母呢?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於《覺醒中年》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幫助讀者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以下為原書摘文:
年節蔬果大採購,就怕水果不耐放,水果該如何保存才能放更久?哪些水果不用冰,哪些水果要放冷藏?水果保存要包紙還是塑膠袋?《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民眾年節水果保存技巧,只要記住2大原則就好:溫帶水果適合冷藏,熱帶水果放常溫、陰涼通風良好的地方即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3歲陳姓少年因結構異常形成包莖,龜頭常紅腫疼痛,甚至流膿,經採用新式微創包皮槍環切術,手術約5分鐘,即改善其包莖疼痛困擾。包皮可保護龜頭,出生男嬰幾乎都有包莖問題,但95%到青春期即會改善,除宗教因素或特殊情況,一般不建議出生嬰兒割包皮。青春期逾9成包皮和龜頭會完全分開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表示,剛出生的男嬰幾乎都有包皮內層和龜頭粘合無法分離的包莖情形,但隨著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有研究指出,越孤獨越容易胖,因為如果一個人吃飯,容易透過吃來尋求慰藉、填補內心的空虛,長期下來,就容易會有越吃越多、變肥胖的情況。而孤獨與食量、情緒跟飲食有什麼關聯?根據研究,不論是孤獨、壓力、緊張等較負面的情緒,或跟朋友聚餐、吃生日大餐等很開心的時候,情緒反應投射在飲食行為上,就稱為「情緒性飲食」。 一個人吃飯 容易透過吃來尋求慰藉據美國的臨床試驗的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說多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還是我們要多吃點肉?」「要吃那個蛋白粉啦,我有個朋友在賣,說很有用!」你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嗎?也以為只要吃了蛋白質或蛋白粉,肌肉就會跑出來嗎?請繼續看下去。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大家都想「增肌減脂」,在減重的路途中,若能多長些肌肉,才能拉高基礎代謝率,多燃燒點熱量,達到減脂目的。那蛋白質吃多一點,就自動會長出肌肉嗎?並不是這樣的。蛋白質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父親走的那一刻,醫院讓我親手拔掉呼吸器,一拔,父親的牙齒頓時全崩掉了下來;他身上裝滿管子留下的孔洞,我一針針地縫著,我心痛地問自己,為什麼不讓父親在家中安寧地走?至少有尊嚴多了!」回想起父親痛苦的離世,衛福部長陳時中吐露深埋內心多年心聲,眼眶泛淚盡是滿滿不捨。陳時中擔任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時,父親辭世。回憶那一夜,已是半夜一點多回到家,他才剛梳洗完畢,電話聲就響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克里斯.佛斯(Chris Voss)或許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談判專家。佛斯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任職逾二十年,其中有十五年擔任人質談判專家,期間他曾參與過逾一百五十件國際挾持事件。最後,他在幾千名探員中脫穎而出,成為聯邦調查局首席國際綁架事件談判人員;他擔任這一職務四年之久。佛斯想起一九九八年某日,他站在紐約市哈林區(Harlem, New York City)...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3歲的阿嬤從20年前就一直覺得「心臟掉到肚子」,腹部總是感覺得到心跳,但因無任何不適症狀,就沒有就醫檢查,直到最近常頭暈才求診,並確診是腹主動脈瘤,透過主動脈套膜支架放置手術,阿嬤3天就出院,恢復正常作息。跟著心臟噗通跳 誤認心臟掉到肚子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表示,阿嬤的腹主動脈瘤非常巨大,約6x 6x 7公分,一般大於5公分以上的腹主動脈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0歲女大生「小如」原本體態勻稱,但受疫情影響,學校實施視訊教學,很少出門的她,幾乎整天在家耍廢,餐餐都點外送,最近防疫解封,聚餐邀約又陸續上門,使她短短一個月內胖了10公斤,令她相當苦惱而求助中醫,醫師評估後建議她調整飲食與運動,並搭配穴位針灸及按摩改善脂肪囤積,將有助還她窈窕身材。 少吃多動減重不二法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書怡指出,「少吃多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達近半年的防疫期間,限制不少民眾外出活動的機會,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近期門診中發現不少因疫情在家「悶壞了」的親子共處問題,也發現以往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必須將戰線拉長。孩子將輸贏看很重?嚴重應就醫一名16歲的男學生,過去幾個月來完全沒有正常的同學互動與社交生活,假日就只能關在家裡沉迷於線上遊戲,不僅不跟家人互動,飲食也不正常,家長見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民眾守住檯面上的社交距離,私底下「性病」卻激增!疾病管制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今年1到5月底止,淋病確定病例數2338人,創下5年來同期新高,更一口氣比去年同期增近4成,年齡多集中20到29歲,尤其女性增幅破7成,高於男性增幅的3成,推論不安全性行為及多重伴侶是禍首。女性增幅7成 高於男性3成疾管署統計,2016年至今年1到5月的同期淋病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尿路結石一定會有劇烈無比的腰痛、發燒或血尿嗎?答案是不一定。澎湖一名69歲退休公務人員的李阿伯,前陣子整整一個月每天排尿次數高達20~30次,常常上完廁所又有尿意,卻尿不出來。有一次外出旅遊,上車沒多久又想上廁所,只能用寶特瓶救急,嚇得他不敢出遠門。李阿伯以為自己只是單純頻尿,想說能忍就忍,殊不知來台與親友吃飯時,只要一坐下屁股就會出現刺痛感,同時尿意頻頻,讓他如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