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放射治療

斥資新台幣45億元,由臺北榮總籌劃設立我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5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蔡英文總統特別親臨致詞,並與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總統府張惇涵副秘書長、退輔會馮世寬主任委員、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原能會張靜文主任委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日本重粒子醫學之父辻井博彥教授,及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共同按下啟動柱,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象徵我國癌症放射治療進入嶄新紀元,重粒子將成為未來治癌新利器,提供國人多一項治療選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也應邀致詞,並表達祝賀之意,對於臺灣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有效率的執行重粒子籌設與運作,給予高度肯定。 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  再寫臺灣放射治癌新歷史 蔡英文總統表示,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醫界無不殫精竭慮,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癌方法。臺北榮總從民國98年起,開始規劃籌建世界最先進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期間經歷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終能克服重重困難,於今天起正式服務病人,並完成臺灣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再寫臺灣放射治癌的新歷史。她期許未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醫院的合作下,共同提升臺灣治癌的能力,與世界一流的醫院並駕齊驅。她也特別感謝臺北榮總團隊及所有幕前、幕後英雄的努力,讓全世界再次看見臺灣。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民國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並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興建過程中雖遭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工程與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服一切困難,終能如實、如質峻工,在日本輸出海外重粒子設備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最快開始治療病人,也是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的重粒子中心,今天也是台日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 陳院長特別感謝總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原子能委員會、退輔會、國輻中心、及臺北市政府的支持。臺北榮總結合社會善心人士的力量自行籌建和營運重粒子中心,感謝歷任林芳郁、張德明、李發耀及許惠恒四位院長的接續努力,更感謝潤泰尹總裁捐建整棟重粒子建築,以及宏國集團、宏泰集團、中興保全、與華新麗華集團的慷慨解囊,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同時也感謝江賢二大師捐贈巨幅大作,讓環境更溫馨療癒。 陳院長也特別向所有參與這個計畫的醫療團隊、工程人員、國內外技術團隊致敬,從今天起國人不必遠渡重洋,就能在臺灣接受世界級的重粒子治療,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陳院長強調,病人的勇氣與堅強是重粒子團隊進步的動力,臺北榮總是為病人而生,將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初衷,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和治療,遠離癌症的恐懼,重拾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重粒子中心引起新南向國家關注 並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臺北榮總的重粒子中心已吸引國際的目光,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三度派專家來北榮,並且於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針對重粒子癌症治療及研究進行交流合作。此外,由於重粒子中心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嘉惠癌症病人,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臺北榮總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並且在去年8月進行首次福衞八號太空元件抗輻射檢測,未來可望為臺灣太空產業盡一份力量。 臺灣每年有將近12萬名新增癌症病人,今天起臺北榮總結合重粒子放射治療與其它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光子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為許多過去被視為困難治療的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病例說明 童先生72歲,因B型肝炎定期於腸胃科門診追蹤。111年3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2.1公分病灶,疑似為肝細胞腫瘤,建議手術切除或進行射頻燒灼術,童先生考量治療風險未予同意。111年5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肝病灶為2.3公分,且有典型的肝細胞癌之影像特徵,同時癌症指數已明顯上升。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或射頻燒灼術,童先生仍因治療風險考量拒絕。隨即轉介參加重粒子人體試驗案評估,經重粒子委員會審查,獲選加入臨床試驗。 經過一連串繁瑣程序且縝密的治療計畫,確定準確性與安全性後,於111年8月25日至8月30日一週內,進行四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111年11月肝臟核磁共振追蹤檢查,右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療期間無任何不適,皮膚僅輕微泛紅,無任何可觀察之副作用,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體力及精神十分良好。

王友明專欄》就怕直腸癌又復發,我該選擇放射治療嗎?該做幾次?

王友明專欄》就怕直腸癌又復發,我該選擇放射治療嗎?該做幾次?#放射治療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直腸癌由於位於骨盆腔的深處,手術局部復發率又高於大腸癌,常需要借助放射治療來降低手術的復發率。不過許多病人對於這方面的治療原則並不是很瞭解,這篇特別邀請高雄長庚醫院放射腫瘤部教授黃英彥執筆,希望能透過這篇短文,讓大家了解直腸癌目前治療趨勢。

全國一年有 2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術中放射治療是救命關鍵

全國一年有 2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術中放射治療是救命關鍵#放射治療

台灣直腸癌概況與比例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佈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全年共有 22457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其中,直腸癌約佔全部大腸直腸癌的 30%,共有6471人。按照當年度數據的分析,僅有25-30%的人能在零或一期被早期診斷可單純用內視鏡或手術處理外,其餘病人可能都需要多個專科共同處理。 直腸癌之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的處理上,扮演著極為吃重的角色。依腫瘤期別,放射治療可用於二或三期搭配化學治療進行的手術前同步化放療:先降低腫瘤體積,增加手術完全切除率進而減少復發率; 若是疾病已進展為四期,也可針對腫瘤出血或是腸道阻塞等症狀進行緩和性放射治療,改善患者症狀及生活品質。隨著放射治療的技術進步,以及和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之間的搭配,大部分的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放射治療。 部分局部嚴重侵犯患者(腫瘤侵犯到骨盆腔其他器官) 或局部復發個案,即使經過術前化放療,仍很難完全手術切除而有切除組織邊緣不足狀況,進而造成再度腫瘤復發。因而必須有手術後的追加治療。但由於胃腸、肝臟、胰臟等重要器官的限制,這些部位很難用傳統放射線治療給予高劑量來控制腫瘤。因此發展出手術中放射治療以增加腫瘤劑量及減少正常組織傷害。 術中放射治療發展 初始為1905年西班牙醫師及1915年德國醫師嘗試使用於術後的殘餘腫瘤,該設備僅能照射低能量的X射線,劑量分佈不佳、治療效果也不一。現代化的設備始於1965年,日本Kyoto University,有較好的劑量分布並能避免正常組織的劑量照射(由手術房經由專屬通道將病人推至放射治療室)。美國Mayo Clinic於1981年,試著在放射腫瘤部門旁建立手術室,以使這類病人能從手術房中快速移動。爾後又設計了特別的手術室,裡面建置放射治療機器。Siemens Medical Systems 於1985年設計了專用的直線加速器,但機器重達八噸、且需要一百噸的金屬屏蔽,當時僅有七個單位使用。倫敦大學在1998年設計出了一套技術,名為TARGIT (Targeted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使用小型且可移動的X射線,治療乳癌病人接受部分切除後的組織空腔。目前的IORT設備都可使用電子射束(IOERT)或X射線進行,並且隨著可移動直線加速器的進步,能夠有配合治療深度調整能量的電子射線。目前已有許多文獻支持直腸癌術中放射治療的使用能減少局部復發, 且不增加手術併發症。目前歐洲放射腫瘤學會亦針對局部嚴重侵犯及局部復發直腸癌發表治療的指引,供放射腫瘤醫師參考使用。 三軍總醫院經驗 三軍總醫院於2016年引進微型射源術中放射治療系統,於手術室進行術中放射治療。於2022年2月於國際期刊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發表創新治療經驗:利用氣球式裝療器透過腹腔鏡手術孔針對高風險部位局部照射,相較於傳統平面式之裝療器放射線劑量更均勻分布,且無須加大或增加手術傷口。目前該病患完成治療後恢復良好,其三期腫瘤經追蹤亦無復發,已可正常工作。

7旬婦乳癌試偏方 化膿腫瘤衝破皮膚

7旬婦乳癌試偏方 化膿腫瘤衝破皮膚#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蔡女士摸到左側乳房有硬塊,檢查診斷為乳癌併左側腋下淋巴結轉移。蔡女士畏疾忌醫,尋求民俗療法及偏方,導致乳房腫瘤逐漸變大,穿破皮膚形成巨大的化膿性潰爛腫瘤,腋下淋巴結亦凝結成潰爛腫塊,滲漏出壞死膿液及發出惡臭。高劑量、集中放射治療 治晚期轉移乳癌蔡女士常常大量出血被宣判為癌症末期,到放射腫瘤科求治。蔡女士腫瘤必須採用非常規的特殊治療模式,一面治療一面視情況做調整修正。治療首先盡速止血,再進行全身性詳細檢查,結果為左側乳癌併胸椎骨轉移為第4期。因蔡女士害怕打針堅決不接受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剩下可用的只有放射治療。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表示,傳統放射治療的效果是局部的,然而蔡女士需要有全身性療效。傳統的放射治療方式無法達到期待的治療目的,故採用個體化的超高放射分割劑量及總劑量的精準放射轟炸模式。治療過程病人沒有出現顯著不舒服的急性副作用,左側乳房及腋下腫瘤漸漸縮小致最後完全消退。精準放射轟炸治療 激發自身免疫效應放射轟炸所投予的超高劑量產生放射遠端效應,使骨骼轉移的胸椎病灶亦消失不見。免疫效應亦被激發出來,讓病人身體的天賦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發揮辨識體內流動循環的乳癌細胞,予以殲滅。梁永昌醫師表示,蔡女士接受治療到今日的期間,規律每3個月接受回診檢查,包括病理活體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正子電腦斷層及同位素骨骼掃描檢查等,所有檢查均正常。精準放射轟炸治療誘發的局部與全身的治療效應,被認為是讓蔡女士雖末期癌症但治癒後無復發無轉移存活5年半的主因之一。

放射治療搭配新技術 長者罹肺癌有解

放射治療搭配新技術 長者罹肺癌有解#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先生是菸齡40年的老菸槍,兒孫屢次建議戒菸但積習難改。近年來因長年抽菸,走路都會喘。肺部電腦斷層篩檢發現,左肺上葉有1顆2公分大的腫瘤,切片證實為癌症,決定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處理。年紀大、肺功能差 可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成大醫院放射腫瘤部蔡牧宏醫師指出,手術切除是目前肺癌的標準治療方式。但年紀較大或肺功能差的病人手術風險高,可以考慮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短短數次內給予大劑量的輻射線,對於較小的腫瘤,控制率甚至與手術相當。現代放射治療使用電腦斷層模擬定位,確認體內腫瘤及器官相對位置及大小,為病人量身訂做治療計畫。但是胸部、上腹部的放射線治療由於呼吸起伏影響,腫瘤的位置會跟著移動。以往為了確保腫瘤可以接收到足夠的劑量,都需加大照射範圍才能確實涵蓋腫瘤。3項新技術 解決呼吸引起的治療難處蔡牧宏醫師表示,加大照射範圍,也導致較高的副作用。要解決呼吸對於放射線治療的影響,必須借助最近新發展的各項技術,比起傳統的放射治療,可以減少照射體積約15至20%,醫師對於確實照射腫瘤也更有把握。新技術包括下列3項:1) 4D電腦斷層/4D電腦斷層得以觀察病人呼吸週期中腫瘤與各器官的移動情況,可說是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基礎,是醫師挑選配合的呼吸調控方式的最佳利器。2) 3D表面即時成像系統/病人呼吸時體表會上下起伏,造成治療的誤差。利用3D表面即時成像系統,以攝影機追蹤病人體表,可以追蹤病患的呼吸模式。當偵測到參考點移動,可以暫停治療射束,或計算出新的座標位置,調整治療床至理想定位。3) 腹部壓縮與固定系統/於腹部上方施加壓力,可以引導病人用較小幅度呼吸,降低呼吸所造成的腫瘤移動,但可能造成病人的不舒服。

放射治療皮膚變差?少曬太陽為上策

放射治療皮膚變差?少曬太陽為上策#放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衛福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表示,許多人擔心放射治療後的副作用如皮膚變粗、膚色變身等情形,乳癌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包含是屬於體表放射治療,影響範圍以照射範圍的組織會纖維化為主,皮膚摸起來較硬。但科技改善後副作用較少。文獻統計極少數病人可能會患側手臂腫脹、肺部咳嗽和照射左側乳癌可能對心臟影響等。治療約1個月 皮膚顏色會變深或發癢針對乳癌治療後的副作用包含皮膚摸起來變粗、膚色變紅,許多民眾會擔心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翁益強主任表示一般乳癌病人若只接受放射治療,在治療後3至4週不會有明顯副作用,病人多可維持基本生活;治療約1個月左右,照射區皮膚顏色會變深或發紅,部分病人則感到癢、熱。翁益強主任提供以下方法,期待能幫助改善患者癒後。翁益強主任表示,此時照射區皮膚很脆弱,有幾點要注意:1) 避免皮膚的刺激與摩擦/勿穿硬質衣料的衣服或內衣,在家穿寬鬆衣服吹電風扇降溫。2) 有傷口時的處置方法/勿自行處置或塗抹優碘、乳液或藥膏,應聯絡醫師或護理師教導處置傷口,因為不當塗抹可能會增加表皮放射線吸收劑量,反而使照射區皮膚副作用更嚴重。3) 洗澡時的注意事項/醫師也提醒民眾在放療期間,照射部位在洗澡時不要直接沖水、不要曬太陽。4) 飲食注意事項/飲食須注重營養均衡,不必強迫自己進補或挨餓。5) 精神心理狀態/心情保持平常心。避免因為失眠、憂鬱症影響日常生活,必要時諮詢醫師協助減輕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