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歲男性,飲食型態不正常、睡眠不足,曾有噁酸水與食道灼熱、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病史,日前因上腹痛就醫,合併有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安排做胃鏡與腹部超音波檢查。醫生發現他不僅逆流性食道炎,還有輕微胃潰瘍,腹部超音波時更意外發現有膽結石,而且出現膽囊壁增厚,診斷為急性膽囊炎。
一名45歲男性,飲食型態不正常、睡眠不足,曾有噁酸水與食道灼熱、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病史,日前因上腹痛就醫,合併有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安排做胃鏡與腹部超音波檢查。醫生發現他不僅逆流性食道炎,還有輕微胃潰瘍,腹部超音波時更意外發現有膽結石,而且出現膽囊壁增厚,診斷為急性膽囊炎。
熱中於控制體重的纖瘦女性必須當心!不少人會利用節食來維持身材,然而卻會在所謂的作弊日、放鬆日,讓自己暴飲暴食。若進食後,會感到噁心想吐、或腹部長時間感到脹痛不適,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林宗賜提醒,可能罹患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建議及早就醫。
每到端午節,許多家庭會自製甜口味的鹼粽,雖然現在已不用具有毒性的硼酸,但製作過程中還是會用到以碳酸鈉、碳酸鉀、氫氧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鹼水、鹼粉。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至翔提醒,這類鹼水是強鹼,通常無色無味,要是用一般寶特瓶裝,很容易被不知情的家人誤喝,民眾必須當心,了解後續處置辦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的余姓老翁,平時不忌口,每餐都一定要有肉,且依定要喝逾3碗湯,加上年節期間飲食過度油膩,飯後1-2小時後開始出現右上腹悶痛或絞痛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膽結石,經手術治療,加上改變飲食型態,恢復狀況良好。常被誤以為是胃痛或消化不良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秉欣表示,絕大部分的膽結石是毫無症狀的,最單純的發作稱作膽絞痛,通常是在可能合併腹脹或是噁心嘔吐。症狀的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十分鐘不等,疼痛位置有時會在心窩,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胃痛或消化不良。膽結石的預防關鍵在於飲食,該吃飯的時間不吃飯,會使得膽汁持續在膽囊中濃縮,也會使得濃稠的膽汁無法排出,其次是體重控制,過重會導致罹患膽結石的風險增加。再來是三餐定時,避免長時間的空腹,適當的飲食搭配足夠的運動可以避免結石的產生。控制食用的量 3件事特別注意患有膽結石的民眾,應該要避免在一餐內攝取過量的油脂,謝秉欣醫師特別提醒,有些食物特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或是膽結石發作,應該盡量控制食用的量,飲食習慣上也有3件事應該特別注意:1) 含脂肪的食材/肥肉、五花肉、豬腳、雞皮、魚肚等,或是油炸類的食物,都會延緩胃部排空,造成胃脹,胃食道逆流,也會誘發膽結石發作或是急性胰臟炎。2) 糯米類的製品/包括油飯,麻糬等。由於消化速度緩慢,容易造成胃脹,胃食道逆流,建議一餐不宜超過1碗。3) 飲酒/飲酒會誘發胰臟炎和酒精性肝炎,建議啤酒一天不超過1公升。紅酒不超過250cc。高粱酒等烈酒則不宜超過100cc。
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胃腸肝膽科-葉錦龍醫師表示,臨床上因處理方式的不同,所以粗略的以十二指腸韌帶 (Treitz ligament )做為分界,此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道、 胃、十二指腸、胰管及胆道的出血,稱之為上消化道出血;此韌帶以下的消化道,包括小腸及大腸出血,稱之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症狀,一半以上的原因是因為胃及十二指腸佔潰瘍。1. 其他出血原因有:胃糜爛、食道裂傷、食道靜脈曲張破裂等等。2. 表徵包括:吐鮮血、吐出咖啡狀物體或是解出黑色大便。但是咳血或是口鼻腔出血吞嚥下去再吐出來,有時會誤以為是上消化道出血,要小心鑑別。葉錦龍醫師指出,大概有80%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自行停止,後續只要根據檢查出的病因加以完整的治療即可。其他的出血,必須經胃鏡檢查出病因,並適當運用各種止血方法來止血,少數出血則必須要手術治療或是血管栓塞治療,但仍然會有一些病人因為病情嚴重及併發症而無法救治。■ 下消化道出血:最明顯的表徵就是便血,出血量有可能是大量、少量或是隐性出血到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甚至昏厥才被發現。病因則有痔瘡破裂、肛裂、大腸瘜肉、憩室、發炎或惡性腫瘤等等。檢查的工具有大腸鏡、小腸鏡、核子醫學掃描及血管攝影檢查。治療的方法則有經大腸鏡止血、血管栓塞治療或是接受外科手術。總之消化道出血是內外科重症,須要接受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因,配合上適當的治療,絶大多數的病人可以康復痊癒。
所謂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現血液或有潛血反應,它的原因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或腫瘤、也可能是肛裂或痔瘡及急性感染性腸炎等等。它們的鑑別診斷及治療方式各有不同。身體某部位出血,通常都會引起患者的驚慌,像尿血、咳血、吐血,進一步就會去找醫師求診,但消化道出血,可不一定了,有時是黑色的大便,有時是含血的大便,更有時是沒甚麼特殊的。針對「便血」該怎麼辦,或是擦衛生紙時有血時,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提出,絕大部分的便血,出血處都在下消化道裏,所謂的下消化道是指空腸或以下的腸子,包括部分的小腸、大腸及肛門。那麼上消化道出血,就不會有便血嗎?蔡醫師指出,這當然是錯,很多人以為「上邊」出血,是黑色大便。雖然大部分的胃、十二指腸出血,病人通常解黑色大便,但是若是在短時間急速,大量出血,一樣是紅色鮮血從肛門流出,這種可是大出血,會要人命的。那怎麼區分兩者呢?聰明的醫師,除了觀察生命現象外,另外會插根鼻胃管,便知道結果。下消化道出血,有那原因呢?以成人而言最常見的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是痔瘡及大腸腫瘤。最常見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是憩室及血管病變(Angiodysplasia),患者有否注意到,因為便血而住院的病人並不多,醫師通常一聽病人吐血,二語不說,立刻辦住院,便血住院的人就少多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絕大部分的下消化道出血都比較和緩,而且都是間歇性的。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蔡醫師僅就常見的原因介紹。首先是肛門周圍疾病,像痔瘡、肛裂,患者會有鮮紅色的血在衛生紙上,或是滴血、或是大便周圍塗著血。內痔是不痛的,肛裂可是很痛,這些通常是在解硬便、或是用力擠大便後發生。程度一般都很輕微,但是也有例外,某些肝硬化病人會在肛門形成靜脈曲張,出現血流如注的情況。通常醫師會做個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蔡醫師提醒,患者要多吃含食纖維質的食物,多喝開水、多運動,保持規則的排便習慣,不舒服時,溫水坐浴、或使用一些塞劑,如果情況還是很困擾時,可找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接下來是腫瘤病變,良性或是惡性腫瘤均有可能造成便血,依不同的位置,造成便血的模樣上也同同,當然必須同時考慮其他症狀。長在直腸或肛門時血可能是在大便周圍,合併有裏急後重,大便解不乾淨感覺;乙狀結腸、下行結腸,血可能混在大便中或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了,更上方的腸子,可能就純粹以貧血表現或摸到一個硬塊了,檢查上可做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尤其是若合併體重減輕,肚子有硬塊,那可要小心了。蔡青岩醫師強調,如果檢查出大腸癌,事先的評估,對往後的預後是很重要。如果發現是息肉,施行鏡檢時把它切掉即可,但須要記得往後的追蹤。至於憩室出血或Angiodysplasia出血,這些均好發於年紀大的病人,後者更與某些疾病有相關,如長期先腎,主動脈瓣疾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出血,診斷上時常須要以血管攝影證實。 其他還有那些便血原因呢?像急性感染性腸炎,如痢疾、大腸桿菌0157感染;炎症腸病變如克隆氏病、潰瘍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放射性大腸炎、或不明原因性的大腸潰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