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用手機看這篇文章嗎?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連走路都會拿著手機滑幾下,深怕錯過任何資訊。小心,你可能正深受過度依賴手機的毒害,進一步甚至可能導致「手機失智症」。《優活健康網》特地選摘此篇,快看看你有沒有這5個壞習慣,測試自己是否已染上手機失智症了
你正在用手機看這篇文章嗎?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連走路都會拿著手機滑幾下,深怕錯過任何資訊。小心,你可能正深受過度依賴手機的毒害,進一步甚至可能導致「手機失智症」。《優活健康網》特地選摘此篇,快看看你有沒有這5個壞習慣,測試自己是否已染上手機失智症了
15歲的青少女琳琳,個性害羞慢熱,先前因疫情與人實際互動較少,高一開學面臨新環境,在新學校會覺得格外緊張不安,不太敢主動和同學攀談,擔心同學都已經開始有各自的小團體,自己會來不及融入、交不到好朋友。琳琳到了晚上只要想到隔天要去學校,就會感到抗拒、擔憂,甚至感到腸胃不適,希望媽媽幫她請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那些有記憶問題的人,社交場合可能極具挑戰性,跟不上對話可能使他產生極大的焦慮;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威脅,往往選擇退縮以免在眾人面前讓自己尷尬。患者有時被告知要多多參與社交活動,但是對於這些有認知障礙的患者應如何融入社會環境,卻沒有給予指導。這種傳統方法等於讓患者喪失巨大的機會,導致患者要麼放棄,要麼產生更大的焦慮。我們從我們與數千名患者的合作中發現,退出社交的人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每一類都需要不同的方法來鼓勵他們增加社交活動:‧ 天生內向/這種類型的人習慣長期孤立,他們喜歡獨處,拘謹木訥,在他們中年時要求他們多與社會接觸是個極大的挑戰,但這絕對是可行的。這種類型的人起步要慢,他們應該先和那些能夠讓他們感到最自在的人(如家人與親近的朋友),以及知道這個人正在為認知缺陷而掙扎的人接觸。家人與朋友應該在社交圈中一致支持這個人。熟悉的環境也能使他們更放鬆,一旦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更自在,他們或許就會願意進入更大和更不熟悉的環境。‧ 不熟練/這類患者已不習慣社交。他們過去有社交活動,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也許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者一些最親密的朋友去世了。如果這些人是因為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他們應該推動自己盡可能參加。家庭與朋友、教會和其他社區中心,都可以提供美好的友誼,參加讀書會也是認識新朋友和鍛鍊腦力的極佳方式。‧ 退縮/退縮的病人是因為認知問題使他們切斷與外界的聯繫。由於他們的心理與神經方面的缺損,他們與人交談有困難,也可能因為身體條件受限,如聽力受損,而退縮。這些人只有在熟悉的環境中才感到自在,他們擅長談論熟悉的話題,但只有在配偶、子女,或其他親近的朋友或家族成員的陪同下,在社交環境中有人照看他們,他們才能獲得信心。(本文摘自/9成的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活到100歲也不失智!世界失智症權威教你預防阿茲海默症!/平安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在過去的時代,阿公阿嬤總認為能吃就是福,總是將小孩養的白白胖胖的,像隔壁的小妹妹,喜歡的雞排、薯條、手搖飲料從沒少過,外型從小時候就已圓滾滾,民眾絕對不可輕忽幼童肥胖的問題。12歲以下肥胖兒童 達31.3%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我國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已高達31.3%,目前居亞洲之冠,可說是「3個孩子1個胖」,而研究報告指出12歲前若是肥胖,將來肥胖的機率,男性為86%,女性為88%,體重正常的兒童,其成人之後發生肥胖的可能性,男性只有18%,女性是42%。肥胖孩童 社交障礙、憂鬱傾向成人肥胖會增加慢性疾病罹患率,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但是如果從小就肥胖,成人罹患疾病的比例將會更高,發病年齡也將會年輕化,甚至近期還發現肥胖的孩童青春期有提早的趨勢,除了在身高的影響外,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較高比例的社交障礙、憂鬱傾向及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飲食原則:少油、低糖及高纖維兒童正值發育期,需要適量的蛋白質、鈣質和熱量的供應,不正確的節食方法,會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對於小朋友的體重控制,主要重點會放在降低高熱量食物攝取的頻率,建議用健康的點心取代零食,在飲食上也要把握少油、低糖及高纖維飲食原則。耗氧運動 鍛鍊肌肉、強化骨骼事實上,運動不只是在運動場上,更應該融入生活中,走路、爬樓梯、作家事就是最佳的消耗能量方法,這些規律而適度的耗氧運動,不僅僅可消耗身體多餘的的熱量,更可鍛鍊肌肉、強化骨骼及心臟血管系統,對發育中的青少年極為重要。均衡飲食、調減熱量、適量活動兒童的體重控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家長的關心和投入,兼顧成長發育的目標下,從小均衡飲食、調減熱量及適量體能活動,若小朋友體重1年超過4公斤)、6歲時BMI大於18、12歲時BMI大於23,建議每年給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檢查,是否有慢性代謝疾病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每個人的情緒難免都有低落的時候,只是在迷失、墮落、哀傷的當下,是否能找到光亮的時刻就很重要!而這光亮的時刻,可能只在一念之間,如果徘徊不決的當下,能透過與治療師討論,也許就能為生命找出更多機會與翻轉的可能。日前一名17歲的薛同學,從小就患有自閉症,因此,在社交功能上有所缺損,導致情緒起伏很大,且在幾個月前,更因面臨學業問題,情緒低落、許多負面想法經常旋繞在心,睡眠品質嚴重受損,白天工作經常昏沈、恍神,社交生活變得更加糟糕,所幸在接受一週一次的心理諮商後,現在的他對於學校生活更有信心,也能更為了解人際關係的經營方式。心理諮詢+調解自律神經 助緩解低落情緒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林奕萱醫師表示,其實在面臨情緒低落時,不見得一定要依賴藥物來進行治療,有時反而透過心理諮商或自律神經調節儀,能讓自己更加了解問題所在。因為心理諮商,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理論為基礎,針對個案的問題,進行焦點討論、行為改變技巧、自我探索等,屬於一種個人化的治療,至於自律神經調節儀,則是透過心電圖、肌電圖等,來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壓力程度等,作為治療目標與效果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