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李小姐平時在電子廠上班,因工作關係需要經常抬舉零件與物品,重複的動作導致其肩部疼痛、僵硬,不僅每天穿脫衣服時深受困擾,連晚上睡覺都還持續疼痛,日前因症狀持續未改善,疼痛難耐,才至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
40多歲的李小姐平時在電子廠上班,因工作關係需要經常抬舉零件與物品,重複的動作導致其肩部疼痛、僵硬,不僅每天穿脫衣服時深受困擾,連晚上睡覺都還持續疼痛,日前因症狀持續未改善,疼痛難耐,才至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
71歲的王先生左肩疼痛數月,四處就醫、復健,效果卻不彰,生活不但因手無法抬舉而處處受限,更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最後經醫師安排X光、超音波與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王先生的肩旋轉肌腱已嚴重斷裂,造成肩關節嚴重退化。幸好,接受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之並搭配復健,術後兩週他的手臂便可抬舉,除了疼痛大幅降低,生活品質也獲得顯著改善。
50歲林女士因不慎跌倒拉傷右肩,儘管骨頭沒事,由於肩膀不舒服,盡量不使用,卻反而疼痛加劇,睡覺甚至痛醒,無法自己穿脫衣物,生活十分不便。即使在診所打止痛針、熱敷、電療,仍未改善。經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復健科醫師馮仕豪在理學檢查及超音波即時診斷後,發現林女士為肩膀的沾粘性關節囊炎,即俗稱「五十肩」。
一位50多歲女性因長時間在家打掃、整理家務,近日右側肩關節漸漸出現抬舉時疼痛的現象,而且症狀越發加重,用右手往後搔癢、穿脫內衣時更顯困難。由於症狀時好時壞,日常生活中特定動作又會引發疼痛,十分困擾,忍不住尋求醫療協助。經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陳建閔詢問疼痛發作特性、引發姿勢,判斷應是俗稱的五十肩,又稱冰凍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剛升小學1年級的小健,常哭喊討厭學校,也拒絕寫作業,家長很苦惱,只好要求孩子寫不好就擦掉重寫,但小健反而更加排斥書寫,甚至開始討厭學習,提醒家長勤練習不一定能提升書寫能力,孩子視覺空間概念、動作能力發展的評估也很重要,全方位的考量,才能讓孩子手部運用自如的寫出各種筆畫。合適桌椅、燈光照明、正確坐姿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表示,書寫能力方面,除了要有合適桌椅、適當的燈光照明、正確坐姿、正確握筆方法及書寫技巧,我們還要考慮到孩童的視覺空間概念、動作能力發展有無符合書寫能力需求,依孩童的狀況來給予適當的協助。加強動作能力 足以穩定握筆孩童的書寫問題是動作能力不足造成的,必須加強動作能力,讓其成熟到足以穩定握筆及操控好手掌內的筆桿,手部才能運用自如的寫出各種筆畫,洪麗珍職能治療師針對手部書寫動作能力,分為上肢大動作及細動作來說明,大動作要考量的有:1) 肩胛肌肉及關節穩定性 /在嬰兒時期,孩子如有足夠的爬行,肩關節穩定度會較好。也可以進行手臂在沒有平面支持下作活動,如在黑板或畫架上寫字,接投球、跳繩等活動,來提升關節穩定度。2) 腕關節穩定度 /常見的現象為手腕下垂,書寫時常常無法好好的穩定握筆姿勢,書寫筆劃也就忽大忽小,日常活動可以用丟擲飛盤、在牆面上繪畫、玩夜市的彈珠檯,加強腕關節穩定度。練習轉陀螺、轉筆、單手開瓶蓋細動作方面則是針對掌內操作能力,可讓孩子練習將小物品由指尖送入手掌內,或將小物品由手掌使用手指,推至大拇指及食指指尖的動作,也可以練習將物品在手指間作旋轉的動作,例如轉陀螺、轉筆、單手旋開瓶蓋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23歲戴先生,是位熱愛排球的運動員,但卻在過去1年多以來,飽受左肩疼痛之苦,原以為只要休息一段時間做復健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沒想到只要手舉高,疼痛及無力感就會跟著來,且這問題不單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就連運動也無法進行,直到最後接受了微創肩關節鏡肩盂唇及肩關節囊修補手術,目前恢復良好,手臂也已能完全舉高。習慣性脫臼要當心 關節恐提早老化新竹馬偕醫院骨科葉雅菱醫師表示,年輕人的肩盂唇撕裂大部分不會自行癒合,導致日後所謂的習慣性脫臼,每脫臼一次,肩關節就受傷一次,累積了多次的脫臼,就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提早老化。而年紀較大的人發生脫臼時,除了上述的受傷外,旋轉肌腱也常常一起破裂,旋轉肌腱一旦破裂後,就不容易癒合,日後便會疼痛及無力。微創手術修復短 可提早開始進行復健在治療方面,醫師表示,過去傳統的肩關節手術治療肩韌帶及肌腱修補,為了看清楚傷勢,須將關節完全打開,難免會犧牲正常的組織,進而造成劇烈疼痛及肌肉萎縮,而術後的傷口疼痛、關節囊發炎及纖維化,則會造成病人關節活動受限和復健時間拉長。相對於傳統的肩關節手術,微創肩關節鏡手術,術後傷口小、疼痛少,且病人接受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進而提早了復健治療的時程,讓受傷的肩關節漸漸恢復至完整的結構,以及回復受傷之前的功能。
肩膀撞傷可別大意,如果延誤就醫,可能得開刀才能復原。一名68歲務農的阿伯,工作途中不慎跌倒,肩膀受到外力撞擊,導致肩關節脫位。一開始他找鄰近的「拳頭師傅」治療,但幾天後卻劇痛不堪,只好到醫院看診。由於延誤最佳治療時間,最後得靠手術治療。醫生強調,肩關節脫位最好的治療期是在三天內,超過越久就越難治癒。肩關節脫位也就是俗稱的脫臼,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這名病人是屬於後脫位,因此特別難發現。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劉耿彰指出,後脫位比較少見,也沒有明顯的症狀。由於肩膀脫臼的位置在後,正面的X光片無法判斷,必須要靠側面的X光片才能確定。因此經驗較少的新進醫生或坊間的正骨師傅都很難發現。肩關節脫位多發生於20至50歲的成年男性,常見於撞擊性運動或容易跌倒的活動,如籃球、排球等激烈運動,因為突然的外力衝擊,讓肱骨衝破薄弱的肩關節囊前壁而導致。劉耿彰醫生表示,除了先天性肩關節發育不良或缺陷,如果肩關節首次脫位處理不當,或關節周圍軟組織未修復好而過早活動,日後可能導致習慣性脫位,不可不注意。劉耿彰醫師提醒,一般的脫臼都可以透過復位方法來治療,只要處理得當,就不需要開刀。有些人以為來看骨科一定要開刀,因此不願意來醫院治療,就找路邊的拳頭師傅去「喬喬ㄟ」。但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雖然這些師傅都有學習復位手法,但由於沒有透過X光片作確認,很容易誤判,甚至越弄越嚴重,如果有脫臼的情況,還是要找有經驗的骨科醫生做詳細的檢查,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