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九型體質初談之 什麼是體質?

九型體質初談之 什麼是體質?#中醫

攝影/許肆海體質為人體的交叉變化型態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皆有「體質」這個名詞,但究竟什麼是「體質」呢?徐慧茵醫師笑說:「真要好好談體質這兩個字,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呢!」但我們可以這樣簡單解釋:個體在遺傳及環境影響下,面對生育、發育、衰老的過程,形成當下代謝機能與生理結構相對穩定的特殊狀態,即為體質。維繫健康首先要了解體質很多人以為小孩、老人、或病患才需要調整體質,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由於體質往往決定一個人容易生什麼病、症狀傾向的嚴重性為何、甚至也會影響癒後的情況;例如氣虛者容易遭受風寒、體質燥熱的人容易發燒。所以,預先改善生活與飲食習慣,使平和體質不因此偏頗,才能有效防「未病」。以西醫的觀點來看,嬰幼兒一旦感染流行性感冒就可能因此致命,所以相關醫療單位經常會倡導注射預防針和疫苗,這就是防「未病」的一種觀念。形成體質的六大主要因素影響體質形成的因素極為複雜,徐慧茵醫師特別分析出六項重點:遺傳:「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生來會打洞」徐醫師提到,人生來本就會有和父母相像的因子,當然疾病也會有很大的相關性。現代免疫學即證實:遺傳對於抗體的種類與血清含量都有決定作用。比方說,當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體質時,其小孩約有35%的比例也會遺傳到過敏體質;若父母雙方都有的話,後代遺傳過敏的機率相對更高。環境:由於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徵狀發病率也隨之增減。像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氣候潮濕、溫差變化大,因此關節疼痛、過敏體質的人特別多!而濕熱的工作環境,也會導致男女容易有不孕症的問題。年齡:依據黃帝內經的觀點,體質會隨著年齡而變化,一般以10年為漸變的階段,從生、老、病、死琢磨體質的特點。此部份下篇文章會另做描述。飲食:飲食對體質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徐慧茵醫師說,現代社會許多人都有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本身屬寒涼體質卻長期大吃麻辣鍋、女性冬天大啖白菜導致白帶增加…等。此外,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人的體質,如長期的飲食不足使得體質轉為虛寒、飲食油膩導致體質轉為濕性、而飢飽不均則會造成脾陽早衰,產生陽虛體質。疾病:「某些疾病會改變體質,某些體質則容易導致某些疾病產生。」徐慧茵醫師認為,疾病與體質互為因果關係,尤其慢性病對體質的影響最大。比方說患肺病者容易引發虛熱體質、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因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所以多有陰虛火旺的現象。而經手術失血過多的人,若未能及時補充,往往容易導致日後氣血兩虛的病徵。性生活:古人〈尤其是道家人士〉認為:「性的節制,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不過徐慧茵醫師提醒,此論點有待商確!以現代醫學研究觀點來看,「性交」可使人精神愉悅,一個良好的性生活,反而能使我們在緊張的生活壓力下得到紓解。由於腎主性、主生殖、也主發育,倘若過度性行為,反而會使身體消耗過多的能量;過度節制,則會使生殖器官與周邊靜脈曲張甚至出血…;可見過與不及,都不是好現象。延伸閱讀:九型體質初談之 人體氣血與年齡的關係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427。九型體質初談之 中醫體質的簡易判定法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428。

糖尿病患保健 中醫師教穴道按摩

糖尿病患保健 中醫師教穴道按摩#中醫

署立嘉義醫院日前舉辦嘉義市糖尿病友會聯誼,有百餘位病友參與,聆聽中醫師講解糖尿病友如何穴道按摩保健,署嘉院長許家禎特地致詞歡迎大家,並叮嚀大家聽醫師、衛教師的話,就能夠「吃百二」。署立嘉義醫院中醫科醫師蔡郁玟表示,糖尿病常見之併發症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栓塞、中風)、眼部疾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腎病變(蛋白尿、水腫、腎衰竭) 及糖尿病足(足部血管栓塞、末梢神經不敏感、皮膚潰爛)。蔡郁玟醫師指出,中醫穴道按摩可以減緩糖尿病患者的不適,按摩氣海、關元可以補氣,按足三里、建里、梁門能增進食慾,心血管病變可以按內關、間使、少府等穴道,眼睛保養按睛明、攢竹、四白,腎臟保養則按腎俞、湧泉、太谿,糖尿病足可按足三里、三陰交。署嘉物理治療師許有柔則教導大家一套簡益的暖身有氧運動,在場的糖尿病患都受益匪淺;糖尿病衛教師劉美容強調,糖尿病友只要聽醫師的話,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按時用藥,就能像許家禎院長說的,可以活到百歲。

社區義診 便利民眾找回健康

社區義診 便利民眾找回健康#中醫

臺中慈濟醫院慶祝中醫部成立4周年,18日以「醫心傳世」為題,動員近廿位醫師,一大早六點多就在太平區運動公園舉辦義診、健康諮詢並推廣養生操,服務早起運動族,另有古代中國醫家典範人物票選,吸引上百名民眾參與,最後由孫思邈勝出,場面十分熱鬧。          配合社區民眾作息,臺中慈濟醫院慶祝中醫部義診從清晨六點到上午九點結束,活動內容除了提供中醫內科、針傷科義診;還有衛教保健諮詢、八段錦、五禽戲養生操,早起運動族跟著中醫師做操還有健康服務與諮詢,獲益良多。義診中發現,參與民眾多以身體痠痛、頭痛等症狀表現,探究原因是太平區居民從事農業以及工業區工廠為主,現場針傷科醫師提供推拿、針灸服務緩解疼痛症狀。其中,五十七歲的余先生兩個月來腳踝扭傷沒有好,生平第一次針灸,針完果真走路沒那麼痛,對中醫的看法大為改觀。現場還有不少家庭主婦,反映有手臂痠痛、腰痠的問題,醫師判斷與抱孩子的姿勢不正確有關,建議他們注意正確姿勢同時多曬太陽、補充鈣質,也提醒回診中醫內科,透過補腎、活血化淤藥物協助改善。 中醫典範人物票選是活動另一個重頭戲,精美的海報介紹李時珍、扁鵲、華陀、孫思邈等中國古代醫家,由醫師詳細說明這些著名的醫家事蹟,其中,年幼體弱的孫思邈,因病學醫,努力成為醫術高明的醫師,他特別強調的是「醫師的職業道德」,必須術德兼備,才能照顧好病患的身與心,這樣的觀念直到當代一樣重要,他因此獲選為「仁醫」典範,成為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的「中醫典範人物」。 中醫部主任陳建仲表示,中醫社區化責無旁貸,提供健康關懷與心靈膚慰等活動,希望將健康養生的概念帶入社區,推廣至家庭,讓更多人認同中醫普及化、生活化的理念。       

怕體內廢物太多嗎? 運動、吃木耳可排毒

怕體內廢物太多嗎? 運動、吃木耳可排毒#中醫

現今有些食物都會加入食品添加物,包含人工色素、人工香料,民眾才發現自己吃下許多化學物質,為了能排出體內多餘的廢物與毒素,最近的養生方法越來越強調排毒的重要,因為要先把身體內的毒素排除,才能保有健康的身體。醫師認為,我們身體的確有累積毒素,但是要透過正確的方法才能排出這些毒素,包括運動、攝取特定食物都可以排除體內毒素。開業中醫師陳朝龍醫師表示,人體的確是會累積毒素,包括吃下去的食物、食物消化後的殘渣,還有化學物質、藥品等,都是毒素的來源,所以排毒的確是有需要的,但是如果用錯了方法就不好。以中醫來說,人體排毒有三種管道,第一種稱為「汗、吐、下」法;「汗」用熱氣將體內的汗水逼出來。「吐」就是當食物還在胃中的時候催吐,這種方法對於口腔、食道有害,所以不建議採用。「下」就是透過大小便將體內毒素排出。陳朝龍醫師說,第二種排毒管道就是透過食物,有一些食物可以幫助將身體內的毒素排出,像是綠豆、仙草、銀花、甘草、木耳等等,現在的人吃得太油,可以透過這些食物熬煮後飲用,幫助排除過多的油脂與毒素。陳朝龍醫師指出,第三種排毒管道就是運動,這是最自然的排毒方法,可以透過自然流汗、增加新陳代謝。他說,現代人容易出現「勞逸不均」的現象,不是身體動得少,腦帶動得多,就是身體動得多,腦袋動得少,還有就是某些部位動得多,某些部位動得少,這些都是運動不均衡的狀態,當身體沒有全方位的活動,身體的氣血就容易停滯在少動的部位,當然就沒有辦法順利將毒素排出。此外,民間有些人會採取斷食的排毒法,陳朝龍醫師說明這種方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才安全,而且一次不要超過兩天,偶而斷食可以幫助身體清除不必要的毒物,但是長期的斷食會影響體內的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反而得不償失。12種最佳排毒食物 殲滅塑化劑從「吃」做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714強化身體代謝抗「塑」 蒜、薑、蜆食物爆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320「腸胃」累了嗎? 基本養生術保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56

治療青春痘 中醫有一套

治療青春痘 中醫有一套#中醫

一名22歲的陳小姐(化名)這3、4個月深受臉部痤瘡的困擾,故來署立台南醫院中醫科求診,根據此患者的皮膚丘疹分布,經過三周的調理,臉部丘疹較無明顯增加,故繼續治療,將皮膚的丘疹發作頻率壓到最低。台南醫院中醫科徐瑜璟醫師表示,痤瘡即俗稱青春痘,好發在皮脂腺較多的地方,如臉部、胸前、背部及上手臂等部位,是很擾人的一個皮膚疾患,時常引起患者的焦慮、煩躁、害羞等情緒反應,甚至會影響社交及工作的情況。西醫治療方面,西醫藥物給予局部A酸藥膏(可幫助毛囊皮脂腺的過度角質化較正常並避免形成小的粉刺,也可改善發炎的痤瘡)、局部抗菌藥物,較嚴重的患者則可能給予口服抗生素及口服A酸等,應根據西醫皮膚科醫師指示加減用藥。中醫的角度而言,古籍中敘述酒刺、粉花瘡、肺風粉刺等均雷同於現在青春痘的表現,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提出類似的論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於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 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指出了其病因與風熱、血熱、肺熱蘊結有關。依據中醫審因論治、辨證求因的精神,望、聞、問、切,以尋求個人化調整體質的治療—皮脂腺分泌旺盛屬於患者體質關係,可歸於體內不好的火氣較旺,加上熬夜或睡眠不足更造成虛火亢盛,可酌以使用知柏地黃湯等;現代飲食偏油炸,長期導致大腸積熱,進而發展到肺胃的血熱,可以麻杏甘石湯、黃連解毒湯等加減治療。延伸閱讀「中醫治青春痘」: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129

中醫治乾燥症 藥物搭配針灸

中醫治乾燥症 藥物搭配針灸#中醫

近日天氣炎熱,雖然秋天已悄悄來了,仍未感覺到一絲涼爽,相信很多人最近都會覺得眼睛乾澀、口腔乾燥,所以需多補充些水分,或是含電解質飲料,即可獲得緩解。但如果一直覺得口乾眼乾,喝水或點眼藥水都無法改善不適,且症狀超過三個月,就要小心罹患乾燥症的可能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劉佳祐表示,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又稱為修葛蘭氏症候群(Sjögren's syndrome),最常影響的是淚腺和唾液腺功能。因為這些腺體不明原因持續的發炎,導致淚液或唾液分泌不足。除此之外,身體其他腺體也可能會受到侵犯,使得皮膚、頭髮、氣管或陰道變得乾燥。劉佳祐醫師解釋,臨床上,乾燥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種。原發性是指病患除了乾燥症外,沒有其他風濕免疫性疾病。續發性則是指除了乾燥症,同時也有併發其他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但也有許多藥物也可能會引發乾燥症,如抗組織胺、抗精神分裂或憂鬱症藥物、安眠藥、口服避孕藥、利尿劑、止痛藥等等,且服藥時間越長與劑量越高,引起的症狀越嚴重。治療部分,以針對口乾、眼乾的陰虛燥熱症狀為主,常用中藥有生地、麥冬、玄參、沙參、枸杞子、生地黃、茺蔚子、百合、五味子等養陰潤燥之品,一般都有不錯效果。也可搭配針灸促進淚液分泌及眼區周圍循環,如睛明、攢竹、承泣、絲竹空、合谷等穴道,有效改善乾眼困擾。延伸閱讀「乾燥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106

「汗」如雨下滴不停 中醫治「多汗症」免於代償出汗

「汗」如雨下滴不停 中醫治「多汗症」免於代償出汗#中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日前收治一名李姓女子,平時飽受手汗症的困擾,就讀國小的兒子女兒也容易出汗,其中兒子的腳掌每次出汗後就會散發出難聞臭味,常被同學嘲笑,令他相當自卑。聯合醫院中醫師林君玉指出,「多汗症」的成因多為脾胃濕熱迫使濕氣外流,或因先天體質陽氣偏虛所致,可靠中藥調理體質治療出汗的情形。所幸李姓女子和孩子在經過治療後,出汗的情形已獲得改善,而且身體其他部位並未因此出現「代償性出汗」的情形,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