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溫控灸-古老與現代的結合

溫控灸-古老與現代的結合#中醫

文/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鍾世豐「艾灸療法」是將艾草點燃後,放在皮膚的穴道上燒灼的一種治療方式。將艾草放在皮膚上燃燒,會灼熱刺痛,容易燙傷起水泡,甚至造成永久的疤痕,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因此自近代以來,艾灸逐漸退居於針刺之下,愈來愈少醫師使用艾灸。尤其現代人注重外表儀態,更不能接受在身體上燒灼留疤的治療方式。為了避免醫療糾紛,現在的中醫師也很少使用艾灸。關於艾灸治病,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鍾世豐舉例,正常人體與生俱來,就有將血糖波動精確調節在微小範圍的能力,不管飲食如何變化都不會發生血糖太高或太低的情形。但是有代謝異常問題的人,例如糖尿病病人卻失去了這種能力。現代醫學採用外加干擾的方式,利用降血糖藥及胰島素,試圖幫助病人將血糖波動調節在微小範圍,但是經過多年觀察,這種方式對一部分人效果很好,可是對另一部分人卻不太有效,血糖調節依舊無法像健康人體一樣精確。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隨著年紀增長,人體會有自然老化的現象;或是因為年輕時生活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煙酒葷腥不忌,而發生提早老化的現象;因為老化導致人體整體機能下降,無法像年輕時即使大吃大喝血糖也能自我精確調控,逐漸發展成為“脾腎兩虛”的情形,因此暫時喪失了自我精確調節血糖的能力,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補脾腎,待脾氣、腎氣充足了以後,自然可以慢慢恢復精確調節血糖的能力。這是一位用降血糖藥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人:性別:女,年齡:57歲。病名:第2型糖尿病。診斷:因為自然老化,身體正常功能退化,導致脾腎兩虛所致。處方:艾灸“脾俞穴”“腎俞穴”溫補脾氣與腎氣,不吃中藥,繼續服原有降血糖西藥。  經鍾世豐建議下,此病人在家裡由女兒幫她施灸。從97年7月開始接受艾灸治療後,隨著脾氣、腎氣逐漸恢復過程當中,可以見到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有關代謝異常的數值逐漸往下降。請注意,是所有代謝異常的數值都往復原方向發展,不是只有血糖下降而已。可是從98年8月份以後的檢驗數據看來,血糖似乎又有不穩定的情形。在鍾醫師詢問後得知,原來這位病人的女兒在98年7月搬出家裡後,就再也沒有幫母親施灸了。有艾灸血糖就穩定下降,沒有艾灸血糖就不穩定,那艾灸療法是不是也是治標不治本呢?當然不是的!老化是一種自然現象,當年秦始皇追求不到的”長生不老”,現在的我們一樣也辦不到。一個人活到五六十歲,不可避免地都會面臨各種組織器官功能下降的問題,也就是中醫講的"虛"證。我們無法阻止老化,卻可以藉由艾灸療法延緩它發生的速度。所以在古代艾灸療法就被發展成為一種保健的方式,即使沒有生病的人,每一季或每一年都要施灸一次,叫做"保健灸"。去年筆者曾經發表一篇"保健灸"的文章,可惜船過水無痕,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重新認識"保健灸"。一種有效的療法,只因為沒有好的施作工具,使得醫師與病人同時卻步,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有鑑於此,鍾世豐經過多年研發,結合現代科技,製造出「溫控艾灸器」。不但能夠準確控制艾灸溫度,避免造成灼傷;還能夠依照每個人所能忍受的溫度範圍,調整個別適合的治療溫度。可以讓醫師安全的使用艾灸。直接燒灼皮膚也許療效出現較快,但是間接溫灸顯得更安全、更不會發生不良反應。雖然療效出現較慢,卻是個值得推薦的療法。為什麼說值得推薦呢?因為艾灸療法不需吃內服藥,沒有以藥物干擾人體內部運作,同時也可能產生副作用的問題;也沒有內服藥必須經過肝臟代謝、腎臟排除的問題。基本上,它是依循我們祖先發展了2千多年的經絡理論來治療疾病。這不是一種全新的療法,而是我們祖先使用了2千多年,直接經過無數人體實作的有效療法。已經在施打胰島素的人,鍾世豐建議暫時不要參與艾灸治療,因為以醫師過往的經驗,有施打胰島素再作艾灸,常常會出現低血糖症狀,甚至發生過剛做完艾灸就昏倒的案例,最好等有安全的配套措施出來之後再作比較好。如果一定要作,必須嚴格監測血糖,隨時與你的醫師討論胰島素施打劑量,否則可能發生危險。溫控艾灸器實物:

中醫師教你端午如何飽「粽」健胃

中醫師教你端午如何飽「粽」健胃#中醫

依照臺灣習俗,端午節到了天氣才轉為夏天,冬衣才真正可以收起來。的確,今年初夏,臺灣從南到北還不時處在滯留鋒面所帶來的梅雨之中,即使「立夏」這個節氣已經到了,在晚上出門時,還常常感覺涼風襲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吳建東說,最常見到的兩個問題為中暑及腸胃道疾病,中暑也因天氣逐漸炎熱,人體尚未適應炎熱天候,毛孔未開,汗不易流出,特別是時常出入冷氣房的人,更容易有外寒閉表,內生鬱熱,這種外寒內熱的狀況,汗不得出,熱不得通,於是就中暑了。吳建東接著說,另一個為腸胃道消化不良,病狀不像中暑在端午過後才漸漸發生,消化不良這個問題,在「立夏」之後就開始萌芽,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天氣漸熱,食物較春天容易腐壞,另一個原因則是吃過量粽子,而粽子特色就是為了能長期保存,且易於定型,常使用黏膩難以消化的糯米,為了口感以及經濟因素,常常放入膏粱厚味的滷肉、花生等等,最近甚至還使用到高膽固醇的海鮮類。吳建東舉例:病患陳先生長久以來就有消化不良問題,在幾年前甚至還發生過胃潰瘍,近日因親朋好友都送不少粽子,又香又好吃,一不注意多吃了幾顆,胃開始不舒服,一開始是胃脹,過一會打嗝都有粽子味道,後來慢慢變成有悶痛感及酸味冒出的症狀,甚至有時還想嘔吐。他解釋這種症狀,中醫名稱就叫做「傷食」,意思就是傷於飲食,伴隨著不同症狀,中醫也有不同治療方式。如果只是單純飲食過量,在家裡自己節制飲食,並且服用一些消食化積的食品即可,例如山楂、陳皮、麥芽之類,這些東西,中醫也常用來當做藥物使用;但若是有疼痛、嘔吐、吞酸、甚至惡寒發熱等等,就建議盡速就醫了。吳建東表示,一般食積導致的傷食,最常用的就是保和丸,裡面除了能夠幫助消化的藥物以外,還有一些清熱消炎藥物,對於食積導致的發熱也相當有效,但是住在都會區的人,常常進出冷氣房,在食積以外也常看到有體表受寒現象,則會考慮使用可治外感表寒,內傷濕滯的藿香正氣散,但若是平時脾胃比較虛弱,則平時就該用香砂六君子湯來調理。近年來,在端午節逼近的時候,常常看到粽子廣告,這邊出現一公斤大粽,那邊又出現包了鮑魚干貝的美味粽,從一顆二三十元,到一顆七八百元,民眾要怎麼樣將這些美食吃下肚又不傷身體呢?吳建東說,首先就是份量問題,因為粽子難以消化,所以要給腸胃更多空間來處理,也因為粽子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高,也要給身體足夠時間來消耗。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別吃太多,但每個人的耐受量不同,可以消化的粽子量不同,因此建議由自己觀察,所謂食要三分饑,吃到感覺稍有飽的時候就該停口,有吃到美味即可。第二個方法,就是配合多纖維食物下肚,如蔬菜水果之類,一方面容易有飽足感,讓我們不會一下子吃得太多,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粽子在腸胃道內的消化,降低粽子待在腸胃道裡的時間,先前提到的山楂、決明子、陳皮、麥芽等中藥所組成的山楂決明飲,在此時也可以派上用場。其次就是在吃完之後,起來散散步,或是用手以右下左上的方式,輕輕摩擦肚皮,可以增加腹部氣血循環,也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最後,當然記得要增加運動量,無論是怎麼樣的運動都好,吃下去過多熱量,也只有增加熱量消耗,才能將之平衡。吳建東還說,要是飲食不慎,腸胃問題已造成,如果是剛剛才造成的,則請趕快按壓手腕上方的內關穴,可以稍稍減輕胃部不適,但若是這樣子的毛病常常發生,則要另取小腿上的足三里穴,用來強化腸胃功能。內關:手臂內側,手腕橫紋上三根手指寬,在兩條筋的中間。足三里:小腿外側,膝蓋下四根手指寬的地方,在肌肉最豐厚處。 山楂決明飲:山楂一錢、決明子三錢、陳皮一錢、麥芽二錢,以1公升水煮,放涼後可當茶飲,或於飯前飲用,室溫則可,勿加糖或冰。

立夏養身 健胃、止瀉、增食慾

立夏養身 健胃、止瀉、增食慾#中醫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熱氣夾著濕氣,悶熱而排汗不易,最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而錯誤的消暑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易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怎麼說呢?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若我們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洪曉嵐說明,夏季易因長時間日光爆曬,造成水分的流失,引起身體電解質的不平衡,所以要注意水分和無機鹽的補充,夏天瓜類水果多,可以多食用。如「西瓜」即素有「天然白虎湯」之稱,可以治療中醫所謂「大渴、大熱、大汗、脈洪大」等「白虎湯」四大症狀,除了能補充水分外,它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很適合夏天食用。但體質屬於虛寒型的民眾不宜食用過多,否則容易胃痛或腹瀉;素有氣喘或鼻過敏病史的患者,吃了西瓜也可能會誘發病情加重。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曉嵐建議,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許多人愛喝的四神湯,即是其中之一。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這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我們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

中藥調理讓媽媽產後瘦的健康

中藥調理讓媽媽產後瘦的健康#中醫

文/財團法人為恭醫院 中醫部 陳世峰醫師生產過程對婦女而言是一個耗氣耗血的過程,產後氣血暴虛,則容易產生各種症狀,如在《傅青主女科》產後篇上卷「產後總論」曰:「夫產後…氣血暴虛,諸症乘虛易入。」又說:「凡病起於血氣之衰,脾胃之虛,而產後尤甚。…必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盡治產之大旨。」說明了產後氣血通常是虛弱的。婦女產後虛、寒、瘀者多,實、熱證者少也。常用的生化湯是專治因產後血虛陰虧血瘀留滯等。瘀血去,新血生。民間常用生化湯作為產後調理的藥方,然而時代變遷,醫學進步,產後媽媽常在西醫婦產科的指示下服用子宮收縮劑,而且現代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改變,實,熱證體質的人有變多的趨勢,因此傳統的生化湯已不再適合所有的產婦,應該由中醫師配合婦產科醫師以及根據每個產婦的體質來調整開藥。產後瘦身是許多媽媽關心的議題,瘦身固然是媽媽的願望之一,但產後身體多虛,應該在兼顧調養身體的基礎上讓體重自然回復,才是比較健康的觀念。孕婦分娩前體重平均增加11公斤左右,所增加的重量大部分是由全身的血液容積、血管及細胞外的組織間液和增大的子宮、羊水、乳房、胎兒累積而成。分娩後胎兒、羊水、胎盤產出再加上失血,體重就會減輕約5~6公斤,另外,懷孕期間增加的水分也會在產後2~5天藉由尿液排出,此時,體重會再減輕2~3公斤,將孕期所增加的體重扣掉產後自然去除的重量,孕婦須努力減少的體重約只有2~3公斤。由於產後體質偏虛,即使是一般人服用安全無虞的減肥藥在此時都要避免,產後瘦身應該從調養著手,注意膳食調理、飲食禁忌及生活起居。一般來說,產後只要搭配合適當的飲食,體重就能恢復產前的狀態。造成產後肥胖的原因多是因為坐月子期間補過頭,再加上缺乏適當的運動所致。雖然生產後元氣大傷,坐月子期間需要充分的休息,但休息也不表示得整天躺在床上、動也不動,事實上,適度的活動除了有助於產後瘦身還可以幫助傷口癒合,並讓子宮、骨盆腔恢復到產前狀態。此外,現代人的問題常常是營養過剩,其實產後只要配合適當的飲食,以及簡單的中藥調理就可以同時兼顧健康以及瘦身。中醫也秉持坐月子期間應做適當運動的觀念。自然產的婦女若沒有出血過多,在生產後2~3天就可下床走動,產後兩個星期就可以做柔軟的伸展運動;剖腹產的婦女則要看傷口癒合的情況,一般來說,產後1個月就可開始做伸展運動,產後6~8週後才適合作鍛鍊腹肌的運動。   中醫主張調理身體搭配食療,利用合適的進補方式將身體調回到最佳狀態即可加速身體的代謝,自然有助於身材的恢復,而中醫的穴位按摩也可在此時發揮作用,多管齊下,事半功倍。若是想瘦小腹,平時可以多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於小腿脛骨外側約一姆指距離,膝下約四指幅的位置。按摩時以指腹按壓,力道輕柔,略覺酸脹,每個穴位每次按摩約30秒至1分鐘,一天可按摩數次。如上所述,媽媽產後的體質,雖然多虛多寒多瘀,然而有在服用子宮收縮劑的情況下,加上有部分的產婦體質為實熱的體質, 因此傳統的生化湯不宜自行購買服用,況且生化湯配方有很多種,究竟哪一種才適合產婦也是個問題。總而言之,產後的身體調理應該諮詢中醫師,讓中醫師為您的健康把關,配合適當的飲食運動,讓您瘦的健康,恢復好身材。

春天養肝好時機,中醫師教你如何擺脫疲倦

春天養肝好時機,中醫師教你如何擺脫疲倦#中醫

文/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彥行「醫師,我每天都覺得很累,怎麼睡都睡不飽,我的肝是不是出了問題?」「我的工作經常要輪大夜班,常要熬夜,會不會爆肝?」「我每天的工作都很操,睡眠又不足,能不能幫我開一些顧肝的中藥?」門診當中常會聽到患者擔心爆肝,尤其是正在衝事業、拼業績、或是工作需要輪三班的上班族,會不會「爆肝」始終是大家心中的夢靨。像這一類因工作負擔過重、用腦過度、作息顛倒、睡眠不足所引起身體疲倦的困頓感,時下的流行用語稱為「爆肝」,其實大多不是真的肝臟功能不好,肝功能檢查也大多正常,不過在中醫證候的分類上可能會被歸納成「肝」的問題。中醫講的肝和現代醫學說的肝臟(單指器官)是不完全相同的,中醫說的肝是指肝的臟象,是五行的分類,把類似肝(木)的生理特性全歸納在一起:「肝主疏泄」是指肝就像樹木繁密的枝葉一樣暢行無阻,具有維持全身氣機舒暢的作用;如果肝的疏泄功能不好,全身的氣都鬱住了、憋住了,就會產生身心俱疲、渾身不暢、鬱鬱寡歡的症狀,甚至影響胃腸的消化排泄,這和新陳代謝、自律神經系統比較有關係。「肝藏血」是指肝有貯存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用;如果肝血不足了,除了表現出頭暈、心悸、失眠、體倦、乏力等血虛症狀外,也會影響肝主疏泄的作用,所以歸納在一起。「肝藏魂」是指人的睡眠品質和肝血濡養有關;如果肝血虛了,就容易睡眠品質不好,睡眠當中容易作惡夢,甚至大聲尖叫,這也是屬於自律神經方面的問題。「肝開竅於目」是指眼睛的視覺功能,有賴於肝血的濡養;如果肝血不足,就會影響視力,造成眼睛乾澀、視物模糊等,例如用眼過度,尤其是長期使用電腦或沉迷線上遊戲的宅男宅女應該會特別有感受。一旦肝的疏泄功能表現的過度亢奮時,例如口乾口苦、耳鳴頭痛、眼睛紅赤、容易動怒生氣等症狀跑出來,就成了我們平常常聽到「肝火大」、「火氣大」的狀態,這類症狀都可以藉由養肝的方法而得到舒緩。為什麼春天是養肝的好時機呢?因為中醫認為,一年當中的春天正好是植物萌芽、向外綻放,動物甦醒、脫離冬眠的季節,大地逐漸轉暖,陽氣正要升發;就人體來講,恰好也是肝氣生發、活力漸盛,脫離蟄伏、擺脫疲倦的時機。所以肝與春氣相通,春季特別適合養肝保肝,有利於人體肝氣的調達和舒暢。平常的生活起居要如何養肝保肝呢?可以從下面幾項做起:避免熬夜晚睡: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這一段時間,是人體膽經和肝經當令的時間。中醫說:『肝主藏血』、『臥則血歸於肝』,此時處於熟睡對肝膽經是最好的修復,不宜熬夜。所以盡量在晚上11點以前就寢,以強化肝膽經的功能。容易失眠的民眾,晚上盡量不要從事耗損腦力的工作,以免影響睡眠品質。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的控制要像春天的嫩苗一樣,充滿生機,不被壓抑。工作難免有壓力,但得失心不要太重,保持樂觀,不要讓自己的情緒起伏過大,否則「怒則傷肝」。中醫古書更強調:『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藉由寬恕、施捨、讚美別人等類似行為治療的方法,讓自己的心情開朗,肝氣才會通暢而不抑鬱。減少攝取酸食:中醫講究中庸之道,五味食物的攝取太過或不及對養生而言都不好。雖然酸性食物是入肝的,但不建議春天過度食用,一方面是因為酸性收斂,不利於春季肝氣的升發和調暢,另一方面是因為春天是肝旺的季節,過度攝取酸食,反而會使肝木過旺而影響胃腸消化。所以古籍記載多建議春天攝取甘味食物以養脾氣,秋天收斂季節才食用酸味食物助斂養肝。春季養肝食療:春天萬物復甦,除了有利於肝氣的升發調暢之外,春季還適合補養陽氣。因此養肝主要是利用略帶甘溫的食物或藥物來補養氣血,協助肝氣提升。以食物而言,例如:雞肉,牛肉,排骨,鰻魚,海參,豬肝,春筍,蘑菇,香菇,金針菜,芹菜,白木耳等都是適合養肝的食物。經常熬夜晚睡、輪夜班工作的人應避免過量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燒烤、咖啡等,否則容易助長「肝火」症狀的發作。以藥物而言,例如:黨參,黃耆,紅棗,山藥,白朮,白木耳等都是適合養肝顧脾的食物。但若是經常熬夜,火氣大,口乾舌燥,眼睛紅赤的人,可以改用菊花、枸杞、決明子當作茶飲,或者以杞菊地黃丸來保健。當然,如果是肝炎則用藥就更複雜了,應尋求合格中醫師診斷,根據體質擬方服用才是上策。以上簡單介紹大家春季養肝的方法,同時不要再把疲勞誤當肝炎看待。最後還是要再三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亂服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秘方,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中醫

中醫究竟是在補什麼?或是說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因為過去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經濟條件普遍不佳,難得吃到大魚大肉,營養比較不足,所以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裏,就以大魚大肉為主食,中醫講「冬藏精」,適合補腎補精,所以再加入辛熱溫補的藥材來補足過度耗用的腎氣和體力,也就是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冬令進補。但現代社會型態已經改變,勞動力已不像以往那樣大,社會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每天的便當主食也多半是雞腿、排骨,已經不需要刻意再去大量補充肉類。但有的民眾不是吃素,會覺得餐點中沒有吃到肉,就會覺得沒有飽足感,當然可以藉這個機會變換一下口味,把便當主食換成藥膳燉品。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彥行說明,其實就算是冬令進補,也不需要一整個冬天都在吃補,而是遇到天氣嚴寒的時候,像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很大,突然就低溫持續數日,冷得受不了,藉這個機會補ㄧ下,點綴ㄧ下ㄧ成不變的飲食,這樣也不錯,吃東西有時候也是朋友之間、家人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所以如果只是過年單純補ㄧ下,當成ㄧ般藥膳火鍋、藥膳料理,只要藥材劑量不要太大,中藥的藥性平和,也是ㄧ個不錯的調理方式。所以現代人可以進補,但不一定要放入大量的肉,反而是當作輔助加成作用的中藥材,真的是需要區分體質服用,這才是重點。陳彥行表示,依照個人的體質不同、需求不同,進補的藥材就要有所調整,否則補了ㄧ堆不符合身體需求的藥材就浪費了,甚至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平常市售固定的藥膳成方,多半是偏溫補熱補的藥材,甚至像冬天常吃的薑母鴨、羊肉爐都是此類溫補的藥材。所以民眾如果實在不曉得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比較不建議直接購買藥膳成方,最好請教合格的中醫師給建議會比較好。因為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就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經過醫師「望聞問切」,也就是觀氣色、看舌頭、聽聲音、聞氣味、問問哪裡不舒服、把脈等,統合全部資訊之後「辨證論治」,為他量身訂做出適合他這個個體服用的中藥,藉由調理體質來解決我們身體上的不舒服。所以想知道吃什麼比較好?吃哪些比較補?我的建議是要先看看我們究竟是屬於什麼樣的體質?這樣才能對證下藥。藥材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便宜的藥如果適合的體質服用就是好藥,如果不適合的體質服用,再貴的藥、再稀有的藥都只是勞神傷財而已。陳彥行解釋,如何區分自己是什麼體質,簡單介紹4種:氣虛證:有的人經常感到疲倦,一站起來就覺得頭暈目眩,一整天都感覺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小小聲的。也就是俗稱「沒元氣」。 血虛證:臉色萎黃,面有菜色,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經常感到頭暈,健忘,一到晚上很疲倦了卻又睡不著覺,手腳容易發麻,小腿容易抽筋,女生的話月經經量很少。也就是俗稱「欠血」。 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很怕吹到風、吹到冷氣,臉色蒼白,特別喜歡喝熱飲,很怕喝到冷飲,小便透明而且量多,大便偏軟偏稀。也就是俗稱「冷底」的體質。 熱性體質:常覺得口渴很想喝水,特別喜歡喝冰的飲料,滿臉通紅,自覺很煩燥,容易出汗,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大便乾燥顆粒狀難出。也就是俗稱「容易上火」的體質。陳彥行提醒民眾不只在春節期間需注意,在每日的生活上,飲食的取捨,都需衡量自己,適時適量,這樣才能吃出健康。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長期食用冰冷食物 是經痛最大主因

長期食用冰冷食物 是經痛最大主因#中醫

一位26歲的陳小姐,每至月經期間小腹疼痛難忍,痛甚時會冒冷汗,排出的血塊約10圓硬幣大,經色深暗紅量少、經血排出不順暢,上述症狀自國中開始,每月經期都必須承受這些不適。經西醫檢查,沒有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屬於原發性經痛,也曾服用半年避孕藥後血塊稍減少,但停用後經痛復發,血塊依舊。追究其過去病史,她自幼喜飲冰冷飲料,因此除了經痛外,尚有手腳冰冷,平日受傷時傷口血流不出來,月經來時下巴容易長痘瘡等症狀,另外還有胃脹氣、便秘、頭暈、眼瞼白、頸項疼痛等症狀。在月經後期給予十全大補湯6克、乾薑1克及桂枝茯苓丸 3克,服用3週,行經期服用理中湯6克、桂枝茯苓丸3克、延胡索1克、益母草1克,服用2個週期後,已無經痛及血塊,月經經色鮮紅,經血排出順暢,行經期痘瘡量也減少,手腳較不冰冷,胃脹氣也改善許多,手指被松鼠咬傷後,傷口竟會流出血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表示,經中醫辨證,此病患因長期食用冰冷食物,使脾胃及胞宮虛寒、陽氣耗損,無法運行血液至末稍,導致手腳冰冷、受傷時不易流出血。她說,胞宮虛寒,使經血排出不順暢、經色暗、血塊大。胃虛寒導致胃脘疼痛、腸道無力而產生便秘。廖麗蘭說,治療上,在行經期以溫中袪寒理中湯溫暖胃及胞宮,桂枝茯苓丸溫經活血袪瘀,讓胞宮溫暖,氣足能運血,血循順暢,經血排出順暢,經痛血塊也就減少了。但因病患尚有經量少、頭暈屬於血不足,因此行經後除了使用溫通化瘀的桂枝茯苓丸及乾薑外,尚使用十全大補湯補血,以治療頭暈、頸項酸痛、經量少的症狀。如此對證下藥,使原本經痛10餘年的症狀得到相當程度改善,虛寒不適的一些症狀也緩解了。廖麗蘭解釋,原發性經痛在中醫辨證有分許多類型,如果能自我診斷自己是屬於虛寒性經痛的證型而選擇適合之方法,將能大大改善經痛。一般可根據簡單幾個症狀特點來診斷:經痛時若是按壓及熱敷小腹後疼痛緩解。四肢末梢冰冷。臉色蒼白、嘴唇淡紅。如有上述症狀大都屬於虛寒性經痛。虛寒性經痛可在行經期使用辛溫中藥,如乾薑、良薑、小茴香、艾葉、當歸、川芎,內服、熱敷或艾灸,達到散寒化瘀止痛效果,一般在行經期使用3-5天,不可長時間服用,因為辛溫中藥過服會耗傷氣血,仍需要依照月經週期生理療法,依階段服用不同藥物,以免產生副作用。廖麗蘭提供以下二種適合虛寒性經痛在家使用的方法:散寒經痛湯:老薑2片(約6克)、紅棗3枚、當歸2錢、川芎2錢、紅糖3克,使用600cc開水,火煮開小火煮15分鐘後,加入黑糖後熄火,溫服,月經期服用3-5天。艾灸:使用老薑切成厚0.3公分,長寬約3-4公分,放於臍下中極穴處(約恥骨上方1寸、肚臍下4寸),用艾條離薑約5公分處灸,一天灸2次,一次灸10分鐘,利用艾草及薑的辛溫達到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治療經痛的效果。她強調,在冬季氣溫降低,血循較差,對虛寒性體質的病患猶如雪上加霜,中醫講「通則不痛」,如能適當運用辛溫及活血化瘀的藥物,不僅能趕走經痛,連手腳都會暖和起來。

咳嗽要看中醫嗎?(中)

咳嗽要看中醫嗎?(中)#中醫

在就診時,病人可主動告知相關病史: 是否抽煙? 居家環境、工作環境、職業。咳嗽的時間(清晨、白天、夜晚)、在哪些情況下咳的特別厲害?咳嗽的症狀有多久了(幾天、幾個月、幾年)? 有無痰液?痰的性質(黏稠、水稀、泡沫樣)?痰的顏色(黃、白、綠、挾有血絲)? 過往之胸腔疾病(肺結核病史或其他)?有無接受其他治療?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  咳嗽是一個以症狀為名的病症,不同的疾病應針對病因治療,只是一味止咳,只能治標無法根治咳嗽,有時甚至使得病邪無法排出體外。 診斷咳嗽必須先分清屬於外感咳嗽或是內傷咳嗽,外感咳嗽由感受六淫之邪引起,兼有相應的症狀,起病急,病程短。內傷咳嗽則有較長的咳嗽病史,多兼臟腑虧損的症狀,起病緩、病程長。外感或內傷咳嗽各種常見證候的臨床特點如下: 外感咳嗽 風邪傷肺:咳嗽鼻塞聲重,口乾咽癢,常常說話說到一半就會咳嗽。寒邪傷肺:咳嗽時胸部緊縮感,聲音嘶啞,惡寒怕冷,天冷時咳嗽加重。濕邪傷肺:咳嗽有痰,身體沈重,頭昏且重,伴有骨節酸痛。燥邪傷肺:乾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喉間作癢,口乾鼻燥。火邪傷肺:咳嗽有痰,痰黏難出,或痰中有血,咽喉乾或痛,伴有發燒症狀。內傷咳嗽 痰濁犯肺:咳嗽痰多,痰咳出後咳嗽即止。肝火犯肺:咳嗽連聲不已,胸部及側胸部疼痛,情緒變化時咳嗽症狀加重。陰虛咳嗽:咳嗽日久,痰少而黏,口乾舌燥,心煩,手心熱甚。氣虛咳嗽:咳嗽日久,呼吸不暢,語聲低微,稍動即喘,無力感,易累,自汗。 不論中醫或西醫治療,都必須針對病因治療,而西醫針對咳嗽的症狀,常給予鎮咳藥物和化痰藥物,鎮咳藥物用在無其他特殊治療或特殊治療效果緩慢時,為能使症狀緩解時使用為輔助治療,其藥理作用為周邊咳嗽受體作用藥物,如:各種糖漿;以及咳嗽中樞作用藥物,如:Narcotics類以及Non-narcotics類,Non-narcotics類例如dextromethorphan (Medicon)。化痰藥物則可以使痰液較稀,容易咳出。中醫的辨證論治,如前所述,最重要的是要辨明外感、內傷,及其見證的屬虛屬實。外感是由外邪侵襲引起的,多是實證;內傷咳嗽,是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多是虛證或虛中挾實。在治療方面,外感咳嗽當以宣肺散邪為主,邪祛則正安;內傷咳嗽則根據虛實夾雜和病情緩急,確定標本先後,根據虛實調理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