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

中風復健把握「黃金6個月」!中醫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的復健需要長期計畫,在黃金6個月內,進行密集治療以達到最好恢復效果,但這並不代表半年後就不會有進步,只是速度比較慢,只要努力治療都還有進步空間,所以也要定期回門診持續治療,才能保持最好的肢體功能狀態。腦中風後遺症 影響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鯉源說明,因腦部血管突發性的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細胞損傷,致身體功能喪失,即為腦中風。腦中風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和障礙,其後遺症包含: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肩關節疼痛、關節攣縮、顏面神經麻痺等。中醫針灸治療 加速功能恢復楊鯉源表示,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中風復健看中醫 治療預後效果好楊鯉源指出,腦中風6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為黃金復健期,所以腦中風患者的復健療程越早開始越好。目前健保署實施「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計畫」,讓腦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可得到中醫的完善照護。而針對病情已穩定且進入慢性復健期的門診病患,可以在中醫門診持續接受中醫治療,幫助腦中風後遺症改善,提升生活品質。另外,中醫有提供長照居家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諮詢鄰近院所中醫師或洽詢1966,申請居家訪視及治療,減輕患者與家庭照顧者身心負擔。(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把握腦中風黃金6個月 中藥治療輔以針灸助復原)

失眠好苦!中醫教「安神藥方+按摩5穴位」助你好睡

失眠好苦!中醫教「安神藥方+按摩5穴位」助你好睡#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易中斷等情況,漸漸變成許多人的家常便飯。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顯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表示,在中醫典籍《内經》及其後各時期文獻中,對睡眠障礙的論述以「不得卧、不得眠、夜不瞑、不得寐、嗜卧、多卧、好寐」等不易入睡、嗜睡的睡眠困擾情形。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中醫治失眠3大原則 楊哲彥說明,中醫治失眠,先從心下手。中醫論失眠離不開「心」,然而中醫的心和西醫心臟的概念有所不同。中醫說「心為君主之官」,主導人體五臟六腑的運作與功能,且心藏神,也管理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正常人在白天處於陽氣升發的狀態,因此能夠有精神地執行各種活動,到了夜晚陽氣入陰,如同太陽下山一樣,才再進入休息睡眠的狀態。 心氣虛衰、心陰不足或心火過旺,都會因心失所養或心神不安而失眠。胃功能不佳,消化不好或睡前吃太飽或太餓,也會因胃不和擾心而臥不安;常處壓力環境或有不愉快卻無處發洩,或易怒、過食上火食物等,也會使肝膽之氣疏泄不利而擾心。過度勞累、年齡增長、或長期慢性病耗損,也會導致腎陰消耗則心陽上亢、心神不安。 楊哲彥指出,失眠因素複雜,中醫的治療原則為: 1. 「養心安神」為主,常用的藥方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清心蓮子飲、養心湯、茯神、夜交藤等。 2. 「疏肝理氣」,藥方如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 3. 「胃腸失和」,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山楂、砂仁、神麴等。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按摩5穴位可安神助眠 想有助安神、助眠,楊哲彥也建議指壓按摩常用5穴位: 內關穴:從手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2吋、約3橫指距離處。握拳時,兩筋之間凹陷明顯,按壓凹陷處會出現酸脹麻痛感。 神門穴:位於腕部的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 百會穴:可敲擊位於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位置係從兩耳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在兩條線的交接點。 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後頭部,微低頭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之間的明顯凹陷處。 楊哲彥提醒,失眠除了妨礙一般日常睡眠,使身體容易覺得虛弱或噁心,也影響隔日白天活動力、專注力和社交能力等,且患者易怒、急躁、衝動的表現會提升,工作時出錯或意外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解決失眠有其必要和急切性,適時尋求醫師協助,才不會夜夜難入眠。 (楊哲彥表示,輕敲、按摩或由醫師針灸百會穴,有助養心安神。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  

沒流鼻水卻長期鼻塞困擾⋯中醫提5點「這樣吃」防復發

沒流鼻水卻長期鼻塞困擾⋯中醫提5點「這樣吃」防復發#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0歲王小姐這10多年來長期受鼻塞困擾,且鼻子兩側時常覺得有痠痛感,嚴重時甚至連眼眶兩旁也會有疼痛感,而平時鼻涕雖少,但是在睡覺時卻會有倒流的現象,連偶爾吃橘子或是吹到冷風,就會加重鼻塞狀況。直到求診中醫,醫師依其體質採用中藥治療後,鼻塞症狀才大為改善、大幅提高生活品質。長期鼻塞好不了,因體質分鼻涕及鼻乾2種根據研究統計,台灣約有10%民眾長期為鼻塞所困擾,可能會出現鼻孔左右兩側輪流出現鼻塞,或睡覺躺下時鼻塞更為嚴重等經驗。鼻子不暢通,就經常在工作時專注力不集中、晚上也睡不著,大大影響生活品質。若是感冒所引起的鼻塞,可能一陣子就痊癒了,但卻有部分民眾因為天生體質關係,就算沒有感冒,也時常有鼻塞困擾。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依照王小姐體質與脈象用藥,先以知柏地黃丸及少量辛夷清肺湯為主,再視鼻涕及鼻乾的狀況,酌量添加少許柴胡、澤瀉、杏仁、陳皮或是半夏瀉心湯;經1個月調理後,狀況明顯改善。中醫治療鼻塞主要以肺、脾、腎為3大方向,臨床常見伴隨鼻子太乾或鼻水流不停等2大分類 ,且兩者也常夾有腸胃不好的體質。陳奕任指出,鼻乾型和鼻水型兩者會因為生活作息的關係互相轉變,許多病患在症狀改善後,因吃到生冷飲食或是吹到冷風,而又再有鼻塞復發的狀況。想改善鼻塞?中醫籲食療方法長期鼻塞的病患在症狀改善後,仍應減少攝取冰冷飲食,及注意天氣變化時的保暖。陳奕任建議在日常的食療及運動上,可透過以下5點改善:1. 寒性食物如:西瓜、番茄、白蘿蔔、牡蠣等,若需食用則可稍加蔥薑烹煮。2. 平時鼻子容易乾燥不適的人,可選擇多食用秋葵、納豆、山藥等食材。3. 若屬鼻水較多的人,可多採用蔥、薑調味日常飲食。4. 外出溫差大可戴口罩,要避免吹風遇寒,環境濕度不要過高。5. 運動上可適度打太極拳及瑜珈調節體質,合併一段時間的中藥治療就能有更好的療效。

腎病變程度怎判斷?中醫曝「這1期」解熱、利尿已無效

腎病變程度怎判斷?中醫曝「這1期」解熱、利尿已無效#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先生住在南投山區,有一大片山都是他的,平時就忙著果園、茶園、休閒農場的大小事。多年來,他一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問題,也有持續服藥控制中,不過,隨著年紀增長,體力也大不如前,時常感覺到疲倦、呼吸費力、喘,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腳有按了會凹陷的水腫,似乎臉也腫腫的。回到他平時拿藥的醫學中心,醫師表示「因為長期的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的狀況持續受到影響,這次的水腫就是因為腎臟功能不好了,目前肌酸酐Cr值是4.3,也就是一腳踏進第5期腎病變了,要有心理準備。」有一回農場接待到一位大老闆,原來他除了多年的三高慢性病,另外也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目前除了大醫院拿藥之外,也有看中醫調身體,腎臟的指數持續有在進步中,勸王先生要盡快開始調理,才不會後悔。腎病變共5期,末期恐尿毒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不管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都會無聲無息的傷害腎臟,肌酸酐Cr值會變高、而腎絲球過濾率GFR則是會下降,伴隨蛋白尿、水腫、疲倦,因為這些症狀都是漸進式的出現,直到超過生理的代償機制,這時就很嚴重了。慢性腎臟病第1期:腎功能正常GFR≧90,合併尿蛋白異常UPCR≧150,此階段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可能出現夜尿、多尿及血尿等排尿型態。慢性腎臟病第2期:腎功能輕微下降,GFR≧60~90,合併尿蛋白異常UPCR≧150,和第一期相同,不會有明顯症狀。慢性腎臟病第3期:腎功能異常,GFR≧30~60,中度慢性腎臟病,此時可能仍無明顯症狀,腎功能為正常人的30~59%。慢性腎臟病第4期:腎功能異常,GFR≧15~30,重度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已明顯受損,腎功能約為一般人的15~29%,易出現疲勞、易喘及高血壓的症狀。慢性腎臟病第5期:腎功能異常,且GFR≧15,此階段是末期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已明顯受損,腎功能約為一般人的15%以下,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開始出現尿毒症狀,應控制飲食、血壓及血糖,並注意貧血及營養不良等問題。蔡易昌指出,王先生呈現的是典型的中醫脾腎陽虛證型,已經無法使用初期腎臟病常用的「清熱解毒」法來加強尿毒排泄了,「活血化瘀」法也因為腎衰竭出現的氣血虧虛而效果不佳,「利水滲濕」法因為陽氣虛衰而無明顯作用,這時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腎臟剩餘功能。第5期腎病變,利尿消水腫無效第5期腎病變,這個階段就是中醫「關格」的階段了,「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腎陽衰弱,開闔不利,膀胱氣化失常,水液稽留,以致泛濫橫溢,而成水腫,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喻嘉言說:「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說明了水腫的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虛衰。至於治療方面,明朝著名醫家張景岳,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故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釐清,求古治法,惟加減腎氣湯,誠對證之方也。」是後世治療水腫的重要方法,不是直接利尿、也不是瀉水,而是溫陽化氣行水,暖水臟,溫脾腎,補陽以驅水,是陰病的根本治法。經過了半年多的調理,王先生和太太回診時臉上帶著笑意表示,這一次檢查很多紅字都不見了,腎臟科醫師也嚇了一跳,說腎功能進步很多,這次的肌酸酐Cr值是1.3!太太也高興地表示,早知道就早點來調身體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有食譜》開學季遭疫情、流感夾擊!中醫教喝「防疫雞湯」

有食譜》開學季遭疫情、流感夾擊!中醫教喝「防疫雞湯」#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轉眼間校園開學已1個多月的時間,但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加劇,沒有疫苗接種的學童們除了做好防疫,如何調節家中學童的免疫力,不受病毒侵襲是父母最在意的事。中醫師提醒,除了最重要的飲食均衡、生活作息規律正常、勤洗手清潔、睡得好及適當運動可以提高保護力減少孩子染疫的風險外,家長們可以透過食療方式,幫家中孩子們調節免疫力。手東摸西摸又共食!易互相傳染細菌、病毒芊瓏中醫診所中醫師賴韋圳指出,近期季節變化及日夜溫差大,容易引起過敏及感冒而引起的乾咳與喉嚨不適,家中孩子返校上課,再加上在校共同用餐,彷彿帶著自己的「交換禮物」到學校相互交叉傳染病菌,面臨流感、疫情雙雙夾攻,一不小心便健康失衡。賴韋圳表示,季節交替時期,最常見的小兒疾病為: 腸病毒 腸胃型感冒 小感冒 換季過敏此時更應注意元氣的滋養,並嚴格督促家中小孩維持正常且規律的生活。想要保持身體健康,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想調養或食補,都應該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地給身體滋養,達成淺移默化的作用。無論是成人或孩童,皆應遵守此原則。 食療滋補循序漸進,孩童體質虛寒可飲蔘雞湯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生命活動都仰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賴韋圳建議調養身體的中醫療程,每次應持續進行3個月左右,休息1個月再進入下一個療程為佳,以調節身體的健康。針對兒童補充元氣、調節免疫力,應先讓氣血順暢,氣達到平衡後,滋養才補得進來。更建議身體虛寒的孩童可考慮少量食用高麗蔘,其中含有30多種人蔘皂苷,被珍視為適應原的代表植物,除了能調節身體機能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能穩定身體防禦系統,使其較不易引發感冒。賴韋圳提供1養氣食譜,對於有助於7~12歲孩童提升免疫調節、調養元氣。【養胃高麗蔘堅果雞湯】材料:高麗蔘1~1.5錢(為成人的減半配方)柏子仁1錢栗子適量松子適量全雞1隻可依個人喜好加入五穀雜糧及良性油脂的堅果適合年齡:7歲-12歲之學童食用時機:建議一早起床食用雞湯,每週1次功效:高麗蔘屬味甘、性溫,能大補元氣、改善體虛柏子仁可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五穀雜糧及堅果類可替代易使脹氣的糯米,促進心血管及腸道健康

有食譜》春天養生首重養肝,2道藥膳食補「保養陽氣」

有食譜》春天養生首重養肝,2道藥膳食補「保養陽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古時人們從測量太陽日晷推定出24個節氣,一年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基,在春夏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秋冬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人順從了生長的基本規律就跟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的生命過程中發展。中醫提養生時令:春屬木,肝亦屬木春天的3個月份裡,從陽曆2到4月共有6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及穀雨;節氣名稱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在古書《黃帝內經.素問》之「四氣調神大論」裡寫道:「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就是在形容春天是個生命萌發的季節,萬物也顯得欣欣向榮。古書中更提及「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所以順應春季的時令,保養身體生發之氣的方法,除了保持心情愉快之外,還需要注意春屬木,而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不足,到夏天時就容易因寒氣而產生病變。紅棗、木耳、枸杞,皆春季養肝食材春天該如何吃才能養肝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藥師陳龍文提供食材藥膳方:1. 紅棗雙耳粥食材:黑木耳30克、白木耳30克、紅棗5顆、米適量。做法:把食材洗淨,放入鍋煮成粥,再加適量冰糖或少許枸杞調味。功效:滋陰養肝、保養脾胃。黑木耳能活血化瘀,白木耳潤肺,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2. 玫瑰養生枸杞茶食材:玫瑰花蕾10克、枸杞20克、紅棗8顆。做法:把枸杞、紅棗洗淨和玫瑰花蕾一起放入瓶子中,加入適量熱開水沖泡20分鐘即可服用。功效:美容養顏、補中益氣、養肝明目。玫瑰花涼血養顏助消化,紅棗補氣養血,枸杞補腎益精。陳龍文提醒,春天除了平時放寬心情勿發怒影響肝氣之外,還可以多食用青綠色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及油炸物,多做伸展運動開闊心胸,食材藥膳方需適量且不宜天天服用,如有相關病情症狀,仍需要經過醫師判斷病情之後對症下藥診治為佳。

老是口乾舌燥,猛喝水仍好渴?醫警告恐是「這問題」

老是口乾舌燥,猛喝水仍好渴?醫警告恐是「這問題」#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中30歲上班族小戴老是覺得口乾,一天喝了超過5公升的水,還是解不了渴,甚至嘗試青草茶、養肝茶等,但沒有效果,每天還得不停跑廁所,經中醫師詳細診察,給予溫腎助陽、健脾益氣的藥物後,飲水量才逐漸恢復正常。常常口乾舌燥?醫曝常見3大原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陳書怡表示,口乾是一個主觀的症狀,患者就診時常主訴:「喝水後馬上又覺得口乾」或「老是覺得舌頭很粗糙、沒什麼口水」等等,一般若排除腹瀉、嘔吐、運動後大量水分流失、水分補充不夠等情況後,中醫會將口乾的原因歸納為外因、不內外因、內因等3個面向。 外因:常見於急性或慢性感染像是感冒症狀發作的前一天,就會覺得特別口乾,一直想要灌水;或者是慢性胃潰瘍的患者,容易有口乾、口臭的症狀;另外癌症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在中醫的觀點視為熱毒,會導致黏膜或是神經受損,無法產生足夠的口水分泌,也會導致患者口乾舌燥,甚至還會有鼻腔或口腔出血的可能。不內外因:常見藥物或重口味飲食引起如鎮靜安眠藥、利尿劑、過敏患者使用的抗組織胺藥物,甚至是賀爾蒙藥物等,都必須列入考量。此外,油膩、香甜、味道濃郁、酒精等食物,屬於濕熱之品,也會讓體內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例如糖尿病就是口乾的常見原因。內因:免疫力以及內分泌系統紊亂陳書怡解釋,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受到自身體內狀況影響,當情緒起伏大,容易誘發身體內的免疫力以及內分泌系統的紊亂,例如:甲狀腺亢進、尿崩症或是自律神經系統失調,讓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的狀態,使代謝後的產熱增加,也會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其中,乾燥症(修格蘭氏症)會造成口舌乾燥到無法正常說話,除了風濕免疫科定期的檢查及治療外,配合中醫清熱化瘀、滋陰潤燥,更能幫助穩定病情。陳書怡提醒,現代醫學在水份的攝取以及排出方面,有非常明確的計算方式,民眾在感覺到口乾舌燥之時,應尋求專業合格的醫師診治,千萬不可自行服用不明的藥草汁,以免延誤病情,平時也應適度的運動與正常的作息,避免身體過度耗損、機能退化,才能維持好的身體狀態。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姐妹偕同來看診時表示,姐姐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已發病多年且手指明顯變形,當初剛發病時不知道是這個疾病,也因為症狀不是很明顯,因此不斷在各診所、醫院看診都無法診斷出來,直到5、6年後關節都變形了,才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近期妹妹開始出現有如當時的徵兆,也做了很多檢查,一樣是無法確診,服用免疫科的藥物僅有稍微改善,因此希望透過中醫來調理身體,將免疫系統調理穩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而造成「自己人殺自己人」的情形,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雖然醫師與病患都希望能早期治療,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大約有6至7成患者會呈陽性,容易錯過診斷的時機。不一定會關節痛!「晨僵」才是最主要症狀此外蔡易昌提醒,很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一定會關節痛,其實這是錯的。在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是「晨僵」,是指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其次才是關節的腫痛,這時要注意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很多人就是只著重在關節疼痛或是抽血指數,而錯失了早期的發病徵象,導致確診時已經關節變形、甚至留下後遺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的範疇,「痺」就是凝滯不通之意。蔡易昌說明,其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中醫最常見4種「痺症」顯示不同病程階段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為痺症開啟了各種論述,後來以此延伸出各種痺症的名稱,例如最常見的行痺、痛痺、著痺、熱痺區分法,其實也代表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症狀及不同病程階段。蔡易昌表示,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以出現「晨僵」為主要表現,清代名醫林驪琴所著的《類證治裁》提到:「諸痺,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痺。」因為陽氣虛,外邪阻滯氣血,所以會出現緊繃僵硬感,就像是《素問.痹論》所說:「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中醫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明朝著名醫書《症因脈治.卷三》提到:「濕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痹,此濕痹之證也。」這就是晨僵的變化。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是十分靈活的,蔡易昌建議,除了可以依照常用的辨證論治,按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及證型,加以不同的調理,另外也會配合晨僵、關節凝滯給予特定的調理,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可以改善症狀,也可以雙向調節免疫,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讓他們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紊亂後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再失控攻擊,不必用消炎止痛、不必用免疫抑制,透過身體平衡就能解決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