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患發生率與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成為繼肝病之後的新國病。但醫師指出,會造成這種結果,原因除了多數人愛亂服止痛藥、血壓和血糖控制不良,造成腎臟功能變差進而洗腎等,其中還有一項,就是亂吃偏方草藥造成腎功能變差。秘製中藥粉、煮桑葚水⋯保養不成反傷腎33歲陳小姐患有12年糖尿病病史,過去她身體不舒服及頭痛時,都就近找密醫看診吃藥,由於秘製的「中藥粉」很有效,吃了就不痛,讓陳小姐的用藥劑量越吃越重,直到今年1月因很喘及下肢水腫就醫住院,檢查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只剩4%,是末期腎臟病變,已被醫師要求洗腎。另一位患有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的劉老太太,先前自覺腳水腫,聽信偏方後採桑葚葉煮水喝,希望可以利尿消腫,以為喝草藥頂多沒效,對身體不會造成負擔,沒想到後來門診追蹤發現,已從中度慢性腎功能障礙變成重度慢性腎衰竭,經醫師勸告停喝之後,才慢慢恢復。衛福部立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殷正表示,台灣人愛吃藥,許多民眾更因求方便而找密醫治療,亂服偏方草藥及止痛藥,造成腎臟病甚至洗腎,發現病情惡化後恐得不償失。他指出,許多誇大療效的食品或是來源不明的藥物,透過各種網路資訊及銷售管道大行其道,成為戕害腎臟的殺手。藥物來源不明被誆信,恐傷害腎功能不可逆況且腎臟病在初期往往沒有症狀,民眾對腎臟病的病識感不高,不少人等到腎功能幾近喪失才發現,不得不洗腎,不但人財兩失,更會對代謝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性。陳殷正建議民眾,在面對無法求證的資訊來源時,應小心提防。彰化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煒東也補充,桑葚葉雖是很好的性寒平和中藥材,常用來治風熱感冒,但須經由醫師看診開立配方,不能食用過量。尤其許多腎臟病者,誤信偏方認為桑葚葉煮水喝有利於消水腫、解清熱,但其實多吃恐會傷腎、造成腎功能加速惡化。提醒民眾若有腎臟相關疾病,應先至醫院看診,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病況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洗腎淪為唯一的選擇。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

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癌現5症狀因「體內積痰」#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病患來求診時看起來臉色蒼白、滿臉倦容,並表示自己在今年初時身體沒有不舒服,但卻在頸部摸到有一顆小硬塊,至耳鼻喉科檢查為淋巴瘤,之後轉到大醫院不斷地做化療、電療,療程真的很不舒服,因此希望可以透過中醫調理身體。什麼是淋巴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身體裡有許多地方充滿著淋巴組織,例如小腸、扁桃腺及皮膚、眼窩、鼻咽腔、甲狀腺等等,而這些淋巴系統與組織內的淋巴球細胞,當它自幹細胞分化及成熟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若發生惡性變化而增生,就會形成所謂的淋巴瘤,是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男性罹淋巴癌機率為女性2倍淋巴瘤佔台灣癌症死因的第9位,每10萬人口死亡人數約4人。淋巴瘤是急性的疾病,分為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好發於15~40歲青年,在台灣較少見;後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2倍,台灣則是以此型較為常見。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很不明顯,只有少數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 發燒 夜間盜汗 體重減輕 疲倦 食慾不佳所以,蔡易昌提醒,如果有摸到不明的硬塊,就要即早就醫檢查。在治療上則是以化療、干擾素、放療、免疫療法為主,嚴重的則需要骨髓移植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以台灣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惡性淋巴瘤為例,病人若不接受治療,一般而言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到2年。但接受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者,達成完全緩解的機率約佔6到7成。淋巴瘤病因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蔡易昌表示,淋巴瘤在中醫是屬於「惡核」、「瘰癧」、「石疽」、「失榮」的範疇。瘰癧之名,最早見於中醫古籍《內經.靈樞.寒熱篇》:「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是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東晉著名的醫學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後方》中提到「表現為肉中生核,小如豆粒,大如梅、李,推之能移,且患處疼痛,還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症。其病因為風熱毒邪搏於氣血,復為風寒乘襲所致。」描述了詳細的症狀,到了清朝著名醫家王德維的《外科全生集》則說:「大者惡核,小者痰核」,區分了不同的名稱。中醫認為,淋巴瘤主要的發病成因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虛血瘀,寒痰凝聚,或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侵擾,痰火結郁而成。中醫治療淋巴瘤,分為4種證型明代著名醫家薛己所著的《立齋外科發揮》提到:「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增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將各種不同病因集不同表現的瘰癧,作出不同的治療指引。蔡易昌說明,延伸到後來,治療上多以不同證型加以不同調理,臨床常見的分型有4類: 寒痰凝滯 氣鬱痰結 痰瘀互結 肝腎虧虛另外會搭配專病專用的藥物,來作針對性的治療,也可以配合西醫的化療、放療、免疫療法來作適當的輔助,促進療效並降低副作用。在經過幾次調理後,病患的臉色明顯改善,且表示至醫院回診時,腫瘤科醫師也說目前身體狀況不錯,腫瘤也清得差不多了,再好好配合身體調養即可。(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中老年易骨折、身高變矮⋯中醫揭「骨鬆」恐因腎氣不足

中老年易骨折、身高變矮⋯中醫揭「骨鬆」恐因腎氣不足#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老太太由兒子推著輪椅來看診,表示上個月跌倒導致右腳的股骨頸骨折,雖已經由手術處理好,但骨科醫師告知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檢測報告顯示各個部位的骨質密度幾乎都是-2.5、-2.7,甚至有到-3的程度。其實幾年前就已發現老太太有骨質疏鬆,也有定期到骨科打骨質疏鬆症針、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3,但骨質密度進步成效並不好。因此這次骨折之後,才希望可透過中醫調理來幫助骨質的生長。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人體的骨量大約在20~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隨著年紀會逐漸減少,持續性的骨密度減少,造成骨頭越來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這就是骨質疏鬆症。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人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影響,其中有130萬人造成骨折。而在台灣,根據統計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發生骨折,大部分都和骨質疏鬆整有關。有一項統計更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大約有20%,男生則為12.5%,如果以骨質密度狀況推估,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30%。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呢?1. 停經後的婦女、或是60歲以上的男性。2. 相關疾病,例如:副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腎衰竭、肝病、吸收不良症候群、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等。3. 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巴比妥酸鹽、肝素等等。4. 生活習慣,例如:抽菸、喝酒、愛吃重口味食物、不愛運動、過度防曬。蔡易昌說明,在古代中醫並沒有「骨質疏鬆症」這個病名,其依症狀及部位不同,分屬於「骨痿」、「骨痺」、「骨枯」、「骨極」、「骨縮」等範疇,在中醫上與肝脾腎的臟氣虛衰相關。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痿論》提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提示熱邪腎虛是相關的病因。而《素問.痺論》提到:「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描述了骨痺的相關症狀。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則說:「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說明利用辨證治療應區別虛寒、實熱體質。又指出「虛寒者,證見為腰背痛,無法久立,屈伸不利,面腫而垢黑,發墮齒槁,或四肢常冷等。實熱者,證見為牙痛腦痛,耳鳴面黑,手足疼痛,大小便不通等。」到了宋朝的著名醫書《扁鵲心書》則提到:「諸骨皆枯,漸至縮短。」也就是現代人所知道的年紀大的人骨質流失造成身高變矮的變化。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與腎氣強弱有密切關係蔡易昌表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都和腎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飲食的水穀精微均依賴脾臟的運化與輸佈,若脾臟功能不好,氣血生化不足,則筋骨與肌肉因無法獲得滋養而容易導致衰痿。此外,肝有藏血功能,若肝血不足,則筋肉容易拘孿、不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也會因為氣血不足而影響骨質的生成。蔡易昌強調,中醫裡骨質疏鬆症即應調理肝、脾、腎三臟的臟氣,其中又以腎氣調理最為重要。臨床上會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治療,常見者如肝腎虧損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型、脾胃氣虛型、腎陰不足型等。此外,也會以專病專用為原則,加上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配合引經帶路不同的藥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老太太於回診時所提供的最新骨質密度檢測表顯示,原本骨密度-3部位已經改善到-2.1、-2.5部位已經進步到-1.9,也一併改善了老太太的精神及體力。(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手腳冰冷怎麼辦?天氣好冷快用「足穴道按摩法」暖全身

手腳冰冷怎麼辦?天氣好冷快用「足穴道按摩法」暖全身#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日全台遇強烈寒流侵襲,夜晚低溫下探不到10度,連白天都要包緊緊、戴暖暖包才能出門上班,但有許多民眾平常在辦公室裡久坐,遇到天冷降溫更不想動,腳怕冷連穿襪子也暖不起來,怎麼做才能讓身體暖呼呼呢?按摩足部3穴位,中醫:可搭配熱敷、泡腳中醫師王心眉在臉書專頁表示,若是腳底容易怕冷,簡單3招「足穴道按摩法」可幫助促進體內氣血循環,讓你輕鬆從腳底暖到心頭。1. 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側下方的凹陷處,稱為膝眼,穴道位於此點下4指隆起處。為足陽明胃經,是改善腸胃健康的重要穴道,能改善身體的陽氣,使身體的循環順暢,自然能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2. 湧泉穴位置:第2、3趾沿線,腳底板前1/3 凹陷處。足少陰腎經中的「井穴」,為匯聚身體氣血,反應內分泌、生殖系統健康狀況之穴位。 腳底正好就是血液堆積的地方,透過按摩,可以幫助推動淤積的血液、讓血流回心臟,自然就恢復腳底溫熱。3. 三陰交穴位置:內側腳踝骨尖最高點往上4指,脛骨後緣凹陷處。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有健脾利濕、補肝益腎、調和營血,調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帶下、月經不調、經痛不孕、下肢冰冷無力。以上穴位也可用按摩搭配熱敷或泡腳的方式進行,可改善血液循環,同時紓解壓力及放鬆肌肉。此外,王心眉更提醒手腳經常冰涼的民眾,飲食上應盡量避免寒涼食性食物,建議可適度的吃些溫性、熱性食材,例如薑、蒜、熱湯、羊肉、肉桂、栗子等,生活上也要避免過勞及睡眠不足,才能讓身體維持良好的保溫功能。

「不孕症」妳是哪種病因?中醫師建議「6藥方」助受孕

「不孕症」妳是哪種病因?中醫師建議「6藥方」助受孕#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根據醫學研究統計,婦女發生不孕症風險會隨年齡攀升,但到底什麼是不孕症?若透過中醫治療應如何調理?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賴建銘表示,所謂不孕症就是指男女結婚後雖有正常規律的性生活,但超過1年仍未自然成功懷孕的情況。不孕症患者,病因主要分2類他指出,現代人工生殖醫學技術如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雖日趨發達進步,但為不孕症所苦的患者依然不在少數。不孕症大致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2方面問題:1. 器質性問題:如子宮構造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因素而造成不孕。2. 功能性問題:指「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子宮」性腺軸之內分泌系統出現問題。若不孕症原因為器質性問題,通常會建議患者先尋求婦產科醫師做後續檢查治療,再由中醫師來做調理。且不孕症治療不單只是女性方面問題,男性方面亦有可能出現精子數目太少、精子活動力不佳等問題,因此最好是夫妻雙方一同接受治療,有助於增加受孕機率。不孕症常見證型,可依中醫建議藥方調理賴建銘說明,中醫認為不孕症跟肝、心、脾、腎等器官,以及衝、任、督、帶脈等經絡有關,主要可分為以下6種證型及建議藥方,但臨床上仍需經專業中醫師進行個人化診療為宜:1. 腎虛型:宜補腎,可用右歸丸、左歸丸等加減。2. 氣血虛弱型:宜補養氣血,可用歸脾湯、人參養榮湯等加減。3. 肝氣不疏型:宜疏肝理氣,可用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等加減。4. 陰虛有熱型:宜滋陰清熱,可用一貫煎、知柏地黃丸等加減。5. 痰阻胞宮型:宜祛痰化濕,可用二陳湯、溫膽湯、桂枝茯苓丸等加減。6. 下焦濕熱型:宜清利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等加減。現代社會人人忙碌,工作壓力更大且情緒更緊張,加上男女結婚年齡逐漸往後遞延,近年來少子化現象亦日趨嚴重,導致不孕症患者尋求中西醫治療的人數逐漸攀升。賴建銘表示,目前不孕症治療在醫學上已具相當成效,建議想接受人工生殖技術的夫妻,能同時搭配中醫調理來增加受孕機率,亦有助於緩解西醫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

失智竟與「腎不好」有關!中醫:治療先清腦中代謝廢物

失智竟與「腎不好」有關!中醫:治療先清腦中代謝廢物#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子帶著患有失智症的父親求診中醫時表示,上個月底父親早上出門散步,卻突然想不起來家住哪裡,也忘了家裡的電話號碼,一個人到處亂走,最後因遇到熱心的里長伯,才在警察幫忙下安全回家。後赴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父親為阿茲海默症,因此會有記憶、認知、活動上的退化症狀,可能時好時壞,但醫師表示,即使吃藥也僅能減緩惡化,因此希望透過中醫協助調理改善。「好怕突然接到警察的電話!」女子憂心地表示。台灣每12位老人就有1人失智,常被誤認「老番癲」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依據2019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兆美元,且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蔡易昌說明,若想了解什麼是阿茲海默症?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失智症。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2類。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是屬於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這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大約佔了所有失智症的50~60%。阿茲海默症是腦神經退化,導致認知功能障礙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是2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腦部神經細胞會受到破壞,主要是侵犯海馬迴為主。美國前總統雷根就是罹患此症。一般來說,很多人可能都會以「記憶不好」來判定,但其實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症狀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例如專注力變差、執行功能變差、語言能力變差、記憶力變差、空間感變差、社會人際關係開始出現問題等等,不是單純忘記了而已。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目前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另外,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但是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少,所以可能會讓不少患者及家屬卻步。蔡易昌指出,中醫方面,失智症相關的描述,散見於「癡呆」、「呆病」、「健忘」、「善忘」、「文痴」等證的描述當中。最早在《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有提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提出了最早的見解。另外在《靈樞.本神論》提出:「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認為此病症的病位在腦,和五臟六腑有密切相關。中醫治失智「專病專藥」依以下常見體質分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所編寫的《醫方集解.補養之劑.第一》提到:「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認為心腎兩氣與本病有密切相關。在清代名醫程國彭所著的綜合性醫書《醫學心悟》則說:「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說明腎精虧損,髓海漸空,是主要病機。蔡易昌表示,中醫治療會按照常見的證型分類來對此病辨證論治,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1. 髓海不足型:症見頭暈耳鳴,懈怠思臥,齒枯髮焦,步行艱難,舌體瘦而色淡,脈象細弱。治療上以滋養肝腎,填精補髓為主。2. 脾腎兩虛型:症見表情呆滯,氣短懶言,口涎外溢,食少那呆,大便稀溏。治療上以補益脾腎,化濕開竅為主。3. 肝風內動型:症見頭痛眩暈,心煩少寐,舌強言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上以滋陰降火,平肝息風為主。4. 心火亢盛型:症見心煩意亂,多夢少寐,面紅目赤,語言錯亂,尿黃短赤,大便乾,舌質紅苔黃,脈弦而數。治療上以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為主。5. 濕痰阻竅型:症見頭重如裹,表情呆滯,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腹脹不食,口多痰濁,舌苔膩,脈沉滑。治療上以化濕降濁,益氣開竅為主。除了依照辨症論治之外,也會加入專病專用藥,改善腦部的神經細胞,促進腦部的氣血循環,排除堆積的代謝廢物,可以改善臨床症狀,明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經過了幾個月的調理,女子帶父親回診時表示,最近父親的自理、記憶能力有所改善,認知狀況也有提升,使家人也感到非常高興。(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腰背緊繃、韌帶發炎⋯中醫用「小針刀療法」解慢性疼痛

腰背緊繃、韌帶發炎⋯中醫用「小針刀療法」解慢性疼痛#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和一般針炙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針灸是對特定的穴位做刺激,透過穴位的特殊反應達到治療效果,而小針刀則是著重於軟組織的鬆解及減壓,兩者的治療方向和機轉不同。現代人日夜不離3C產品,長時間坐在辦公及使用電腦,或是坐在沙發低頭滑手機,都會引起脖子、肩膀和上背部緊繃疼痛,甚至造成腰痠背痛。因為工作及生活型態緊繃,慢性痠痛患者愈來愈多,健保署統計,80%的民眾至少會有一次腰背或頸部痠痛的經驗,姿勢不正確已成21世紀文明病的主因之一。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彥融表示,因為姿勢不良,身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或是重覆勞動造成肌肉過度使用,又或者因扭傷拉傷、跌倒撞傷,都會導致肌肉或韌帶組織損傷,造成急、慢性發炎,長時間下來,也常見伴隨局部軟組織沾黏。結合針和刀的新醫療工具小針刀適合治療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和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頸肩腰腿疼等疾病。小針刀是將傳統醫學針灸「針」,和現代醫學手術「刀」,結合為一體的新醫療工具。陳彥融曾經收治一名50歲的物流司機張先生,由於經常長途駕駛及反覆搬運重物,時常抱怨下背有疼痛感,經X光片檢查顯示腰椎有退化情形,除了有椎管狹窄及多處骨刺增生外,還伴隨有輕度的脊椎滑脫。雖然尚無手術需求,但患者戴著護腰繼續工作,疼痛感仍逐漸加重,除了長時間開車不舒服外,還沒辦法完整彎腰和抬腿,大幅影響工作。症狀緩解過後,仍應注意後續保養由於張先生長期搬重物,腰椎第3、4、5節都有骨刺,在下背脊椎正中間和兩旁都有明顯的壓痛,臀部也有多處緊繃及壓痛點;由於長時間的坐姿不良及施力不當,除了導致腰椎退化,同時也影響了臀部及下肢肌群連帶發生問題。為了減緩腰椎局部壓迫以及肌肉緊繃造成的疼痛症狀,建議張先生使用小針刀治療,藉由處理腰椎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腰臀部的下肢及特定緊繃之處,以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經過3次的小針刀治療,張先生的疼痛感明顯緩解,彎腰抬腿的角度受限情形也獲得改善。由於腰椎退化屬於慢性疾病,即使症狀緩解過後,仍應注意後續保養,因此,衛教張先生在搬運東西時應採取蹲姿,避免直接彎腰出力,工作出力時應使用護腰,同時配合腰部核心肌群的訓練,以減少長時間駕駛造成的身體負擔,避免疼痛復發。症狀較輕的患者,1~3 次療程即可小針刀治療依疾病複雜度,治療次數也不一,症狀較輕的患者,一般1~3次可以達到8成以上的緩解效果,但有些疾病複雜度較高,則需較多次數的治療,而每次治療期間需間隔1週左右。小針刀治療時間短,不需留針在體內陳彥融表示,小針刀的針刃形狀是平口的,像是一字型的螺絲起子,是一種結合針與刀特性的治療器械。小針刀在剛開始發展時,針刃比較寬,因此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都較為明顯,隨著使用演進改良,現行使用的小針刀針刃已經縮小許多,疼痛感也較少,其治療時間短,也不需留針在體內,過程中僅會感覺入針時的疼痛以及行針時的局部酸脹感,數分鐘即治療結束。和一般針炙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針灸是對特定的穴位做刺激,透過穴位的特殊反應達到治療效果,而小針刀則是著重於軟組織的鬆解及減壓,兩者的治療方向和機轉不同。6大問題可用針刀治療1.骨質增生:由於退化或是長期勞損,在頸椎、腰椎或其他關節附近產生骨質增生壓迫的情形,也就是俗稱的「骨刺」。2.腱鞘發炎:因為出力不當或過度使用造成腱鞘發炎疼痛,例如媽媽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板機指(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3.肌筋膜發炎:於肌肉的筋膜組織發炎造成的急慢性疼痛,在局部常有壓痛、硬結、條索、緊繃、沾黏、增生等。4.肌腱及韌帶發炎:由於過度使用或是外力造成的肌腱及韌帶發炎,如肘關節肌腱附著處發炎,造成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或是膝蓋扭挫傷時,造成的周圍韌帶組織損傷等。5.關節病變:如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性疾病等,造成疼痛和壓迫症狀,尚無立即手術需求者。6.因組織沾黏、增生或攣縮造成神經血管壓迫:常見局部有麻木或感覺異常,合併放射性或特定角度的疼痛。5種情形不適合針刀治療由於小針刀治療的傷口會比針灸稍大一些,出血情形較明顯,感染的風險也略為增加,以下5種情形不適合針刀治療。1.發燒,有全身性感染情形,或局部明顯紅腫熱痛有感染情形者,不建議針刀治療。2.凝血功能異常者,血小板比較低,凝血因子不足,容易出血不止者,不建議小針刀治療。3.開放性傷口。4.局部組織壞死或深層有膿腫。5.惡性腫瘤生長處。針刺時間短,略有打針般的疼痛感陳彥融進一步說明,小針刀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在入針過皮時,有比較明顯的疼痛感,在深層行針治療時會有脹、麻和酸等感覺,刺激量大時,則會有較強烈的酸脹感,治療後酸脹感可能留存數小時,約1~3天就會緩解。小針刀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局部出血與疼痛,出血時,以乾淨棉枝或棉球局部加壓就能止血,在3~7天可能仍會有輕微疼痛或瘀青,此屬正常現象。約1個禮拜左右就會消退,同時可搭配消腫止痛的藥物,一方面緩解治療處的疼痛感,另外也有助於組織復原和症狀改善。另外,採行小針刀治療必須熟悉解剖構造,治療過程一定要避開重要的神經和血管或組織,選擇在安全的地方下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小針刀治療後注意事項1.傷口感染為避免感染,小針刀治療前後都會做消毒的動作,但患處在治療過後2小時內不可碰水,2小時後則可沖澡或洗手。在1天內不要浸泡在水中,如泡澡、泡溫泉等都需暫時避免,以預防感染。2.局部出血在治療過程中偶會有出血情形,只要局部加壓止血即可,治療過後當天不要在出血點熱敷或是大力按摩,2、3天後可以溫敷按摩就可以。3.局部疼痛及傷口復原治療過後局部仍會殘留部份酸痛感,可搭配消炎止痛的中藥緩解疼痛感。飲食務必清淡,避免烤、炸、辣等刺激性或高甜度的食物,以免影響患者修復,也盡量避免過度出力,注意休息與適當功能復健。4.適度休息及保養療程結束後要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讓損傷處能完整修復,避免復發。治療後要維持正確的姿勢,配合肢體伸展和復建動作等,都有助於患處復原,特別是關節病變的患者更需注意姿勢保健,如腰椎問題者需注意出力及負重姿勢,頸椎問題者需注意頭頸的重心位置,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者,需要間隔一段時間起來活動。治療後續若有任何不適或症狀變化,則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延伸閱讀:預防偏頭痛除了預防性藥物 針灸也許是另外一種非藥物的選擇針灸後有這些狀況,恐蜂窩性組織炎、癱瘓、死亡,找對醫師很重要(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姿勢不良肩頸卡卡,小針刀鬆解腰痠背痛) 

打完疫苗「經期」出狀況!中醫建議:可多喝「它」改善

打完疫苗「經期」出狀況!中醫建議:可多喝「它」改善#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劉小姐42歲在打完2劑莫德納後,月經3個月沒來,經婦產科檢查未發現特殊問題,於是服用賀爾蒙藥物,之後雖然月經有來,但量明顯減少。另一位王小姐35歲,打完2劑AZ後,月經疼痛加重,並伴隨有經來量多,腰酸等不適問題,且經問診後發現月經週期也有變化,最近一次的月經延後一個月才來。打完疫苗月經不來!因免疫細胞作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因打新冠肺炎疫苗後,月經不順問題就診人數變多。由於打疫苗會影響身體的免疫細胞,因此子宮內膜上的免疫細胞也會受到影響,造成月經紊亂,除了月經來疼痛加重、月經週期延長或縮短、月經量變多、變少之外,也有人會發生停經狀況。謝旭東進一步解釋,指出,若本身月經來時就有疼痛等不適症狀,不少人打完疫苗後不適症狀加重,中醫認為這些人屬於「虛證」的體質多見,也就是說,月經平時來沒症狀的人,打完疫苗後即使月經受影響,也會在接下來1到2個月恢復正常,但有虛證體質的人恢復力較差,所以常見月經不順影響上班上課,也因此心裡受到壓力,讓月經更無法順利到來。中醫治療除了針對體虛情況「補腎調虛」,也會「疏肝解鬱」幫助月經平順。四物湯加上枸杞飲用,更能補腎填精在中醫治療方法上,可利用傳統的四物湯再加上枸杞子,四物湯的當歸、熟地、川芎、白芍有助通氣血,而枸杞子除了常聽到的明目效果之外,更能補腎填精,對於因為虛證所導致的月經不順也有很好幫助。枸杞子是屬於茄科的植物,營養價值成分高,加在原有四物湯的基礎上,能夠更快速將月經恢復正常。謝旭東建議,因疫苗導致月經不適通常屬於一時性,但如果症狀持續影響生活,則可每晚按摩雙腳上的太衝穴、太溪穴各5分鐘,保持氣血運行通暢,若月經來容易發怒心情不佳、腸胃不適伴隨經痛,可以將中藥「佛手柑」泡茶來喝,佛手柑性味辛溫,能夠疏肝解鬱,暖胃止痛,緩解月經來的不適,一次用兩錢放茶包,用熱水悶泡10分鐘即可飲用,幫助月經正常,讓身體為下次的疫苗做好準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