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造成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也使得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導致延長住院時間,讓抗生素濫用問題再度浮出檯面。專家提醒,抗生素用藥最常被民眾誤解的「3大迷思」通常與發燒、感染有關,也提供抗生素正確使用原則,防範抗藥性威脅性命危機。
新冠疫情期間造成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也使得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導致延長住院時間,讓抗生素濫用問題再度浮出檯面。專家提醒,抗生素用藥最常被民眾誤解的「3大迷思」通常與發燒、感染有關,也提供抗生素正確使用原則,防範抗藥性威脅性命危機。
秋冬到來,家長最怕的就是孩子感冒、生病,由於近期從新冠肺炎、黴漿菌、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互相夾擊,很多都是造成兒童呼吸道症狀的元兇,除了施打疫苗、做好防護,平時也能透過提升保護力來因應。
疫情3年以來,全台已有805萬人確診新冠肺炎,並身陷肺部受損、持續頭痛和腹瀉等長新冠危機,但與此同時,民眾居家「自我照護」意識抬頭,對於自身健康狀況、居家常備藥的關注度更加積極。
RSV是一種「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或者接觸傳染,平均1個人可傳給4個人,傳染性強。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明,9月入秋後門診因為RSV就診的病患就達四分之一多。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當病毒感染到上皮細胞時,會使得細胞脫落融合導致發炎,因此會發生相關症狀。紀鑫表示,RSV好發族群為2歲以下嬰幼兒,症狀會有像發燒、流鼻涕、咳嗽、有痰,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會發出咻咻的「喘鳴聲」,類似像是氣喘的狀態。 呼吸急促有痰的哮喘聲需高度警覺 RSV最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常一下子轉惡化,如果本來只是輕微咳嗽突然轉為喘跟痰多且食慾不振就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年紀較小、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免疫缺乏的孩童,更是高危險族群。 上呼吸道疾病比較: 一般感冒 症狀:咳嗽、流鼻涕、發燒(不一定發生) 病程:2~3天 危險性:視感冒病毒而定 RSV 症狀:咳嗽(有時會到要吐的程度)、流鼻涕、發燒(不太高燒)、有咻咻的「喘鳴聲」,容易轉惡化至下呼吸道感染導致喘、呼吸急促、食慾不振 病程:4~14天 危險性:有細菌感染導致肺炎的可能,年紀越小越危險 新冠肺炎 症狀:咳嗽、喉嚨痛、發燒(較高)、易吐、因聲帶發炎而有明顯「哮吼」式咳嗽 病程:3~10天 危險性:要注意併發症,但較不會有細菌感染 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也說明,根據2009~2011調查資料,RSV就佔孩童感染的42~43%,幾乎將近一半。2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感染RSV,更要注意咻咻的「喘鳴聲」,就是轉嚴重的跡象。 RSV長效單株抗體獲歐盟通過 值得慶幸的是,歐盟委員會日前已核准由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nirsevimab)。 紀鑫說明,這是一種人類基因重組的抗體,可作用在呼吸道病毒上抑制其進入細胞,以往也有單株抗體,但主要用於像是早產兒等特殊族群,但現在新的疫苗已經可用於所有嬰幼兒,且只要施打一劑即具有約5個月的保護力,並降低下呼吸道70%的感染率。 不過紀鑫提醒民眾,除了打疫苗,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仍舊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方式。黃玉成也強調,上呼吸道感染較難馬上分辨是哪一種病症,且孩童又是發病後相當容易惡化的族群,建議大人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在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是保護孩子的最佳方法。
疫情持續降溫,針對許多已確診過新冠肺炎的民眾,最關心的就是長新冠到底要持續多久,可以完全痊癒嗎?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就舉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有長新冠約可在1年內消失,但其中有「6類人」可能會更慢痊癒。
邊境解封後,指揮中心透露口罩禁令會先開放「戶外免戴口罩」,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口罩解禁最新確定11月就會上路,並規劃2階段鬆綁,先以「除了部分場所之外,外出不需全程佩戴」為主,再改為「建議佩戴」口罩。
繼BF.7之後,最新2種變異株BQ.1和XBB都攻進台灣了!到底哪個會取代BA.5成為下一波疫情的主流株?病毒特性、症狀又有哪些?現在打次世代疫苗還有效嗎?《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最新疫情相關資訊。
隨著10月13日起台灣邊境正式開放,也可能增加新冠病毒攜帶風險,而民眾想防止染疫,除了接種新冠疫苗外,其實也有新冠預防用藥可使用。不過,有新冠預防藥之稱的「Evusheld」到底是什麼?打了就不會染疫嗎?哪些對象能施打?《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Evusheld「10大QA」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