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一直都沒少」醫:年長者仍有1成染疫要住院,10月後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年長者或有出國需求一定要先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一直都沒少」醫:年長者仍有1成染疫要住院,10月後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年長者或有出國需求一定要先接種疫苗#新冠肺炎

目前的新冠病毒株經過多次突變,已經演變為高傳染力、輕症為主的型態,但醫師提醒,民眾太過輕忽新冠病毒的影響,事實上新冠重症與死亡率高達流感的4~5倍,下半年以來重症個案並未減少。受到出國人潮眾多影響,在國外或飛機上感染恐怕也是下一波更要注意的部分。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特性是結構不穩定容易突變,有傳染力的病毒株會被留下來,因此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會一直產生,因為會有免疫逃脫現象所以傳播力很強,不斷取代既有的型別,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至今仍不敢掉以輕心的原因。 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率都高於流感 楊靖慧醫師也說明,目前的病毒株已經過多次突變,民眾感染後是以類似感冒的症狀為主,像是咳嗽、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味覺異常、發燒等,但與流感相比,新冠併發重症率和死亡率高出4至5倍。依照台灣最新的病毒株流行狀況,對於年輕且健康的感染者,住院的比例較低,通常在1-5%左右;但是在老年人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住院的比率顯著較高,住院率可以達到15-30%,甚至更高。年長者和慢性病患都是重症的高風險群。 接種疫苗仍是預防重症的主要方法,楊靖慧醫師表示,但台灣接種的狀況不太理想,之前XBB疫苗時期(目前為JN.1),連65歲以上民眾接種率都只有20%左右,其他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平均都有到50~60%。楊靖慧醫師認為此現象與民眾的迷思有關,例如年長者覺得少出門就沒必要打疫苗,但其實他們還是有相當大的機率會透過家人染疫。 另外關於民眾擔心的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楊靖慧醫師說明,截至2024年,全球已接種超過130億劑COVID-19疫苗,台灣也接種了7千多萬劑,疫苗上市已有5年的經驗,這些都累積了相當多的科學驗證基礎。政府也持續監測,像是過去大家擔心的心肌炎等副作用已經相當少出現,對長者來說副作用比例相對來說更是低。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不打疫苗是提升新冠死亡風險的主要原因。 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若有症狀盡快吃抗新冠病毒藥物 楊靖慧醫師也強調,今年新冠流行有高高低低的變化,並沒有特別趨緩,以下半年來說6~8月就有一波高峰,9月稍微低一點,也都有重症病患。但隨著10月進入秋冬,本來就是呼吸道感染疾病或肺炎的好發季節,可能也會有一波新冠病毒的流行期,所以一定要盡快先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風險。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確診後可能會引發嚴重休克等嚴重併發症,一旦有呼吸道症狀或不舒服建議先做快篩,確診後盡快就醫吃抗病毒藥物,也較能避免併發重症。 隨著國際商務與旅遊漸增,近期不少人都是一下飛機就發病,多是因為在壅擠的機場或飛機上密閉空間狀態而被感染,楊靖慧醫師建議,最簡單的預防方式就是人多時要戴上口罩。目前新冠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放接種,由於接種疫苗後產生抗體至少需要2週時間,呼籲要出國的民眾提早做好準備,接種好疫苗再出國;也建議長者可以同時接種新冠與流感疫苗,甚至是肺炎鏈球菌疫苗都能同時接種,讓防護更完整。 楊靖慧醫師也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有10~20%患者會有長新冠問題,這個比率取決於感染者的年齡、健康狀況、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為預防重症、降低長新冠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未來在新冠病毒感染漸往常態化發展下,也希望醫護人員與慢性病患多溝通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幫助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以流感來說,經過20年經驗,台灣年長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可達到40~50%,有效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發生率。針對一個比流感病毒可能嚴重數倍的新冠病毒,民眾還是不可以掉以輕心,應該及早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

新冠肺炎高峰期死亡率是流感9倍!醫:無法預測新病毒株兇猛程度,接種疫苗仍是有效預防重症方法

新冠肺炎高峰期死亡率是流感9倍!醫:無法預測新病毒株兇猛程度,接種疫苗仍是有效預防重症方法#新冠肺炎

流感與新冠疫苗在10月已全面同步開放接種,醫師提醒,今年流感與新冠病毒幾乎已是全年流行的狀態,雖然大家都認為感染新冠病毒沒那樣嚴重,但其實新冠病毒的傳染力一直都很高,重症人數也比流感來得多,11月開始恐怕是共同流行高峰期,呼籲高危險群盡快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表示,今年不論是流感或是新冠病毒感染從年初一直都有,不是到秋冬才流行,新冠病毒也有幾波感染高峰,併發重症住院甚至死亡案例一直不低。以2023年11月~2024年2月感染高峰期來看,併發重症比率平均是流感的16倍,死亡率更高達9倍。陳宏麟醫師強調,秋冬又將來臨,人與人之間更密集接觸,也讓病毒更易傳播,因此呼籲要提早接種疫苗做好因應。 新冠病毒恐全年流行,應將接種疫苗視為常態 陳宏麟醫師說明,根據統計顯示,慢性病共病越多,新冠病毒併發重症與死亡率越高,當罹患一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會高於一般人1.5倍,如果有6~10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更會高於一般人3.3倍;因此,65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重大傷病、肥胖、罕病等對象都是政府規劃首批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應盡快接種疫苗。陳宏麟醫師的門診有一位50幾歲罹患糖尿病的男性病患,去年底没接續接種XBB新冠疫苗,結果染疫後因併發嚴重肺炎而住院,血糖也變得控制不佳,一場大病痊癒後,他說今年疫苗一開打就要盡快去打疫苗。 陳宏麟醫師也擔憂表示,過去新冠疫苗接種率並不是很好,跟流感疫苗相比,65歲以上長輩流感疫苗接種率約55%,新冠疫苗卻只有20.2%;以整體接種率來看,流感疫苗有28%,新冠疫苗卻只有11.2%。以新冠病毒可能發展為常態性流行疾病來看,接種疫苗仍是最重要的預防重症、降低死亡率的方式。 有呼吸道症狀建議先做快篩 至於一般民眾擔心接種疫苗後副作用問題,陳宏麟醫師說明,疫苗不斷在改良,疫苗成分採單一病毒株,很單純且透明化,今年幾乎都沒有聽到民眾反應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的狀況,甚至連局部疼痛或發燒的狀況都很少。如果還是擔心,可以在接種疫苗後留置30分鐘觀察身體狀態,有問題隨時告知醫護人員。其實目前國內外都鼓勵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共同接種,接種疫苗後只要多休息、喝水、保持睡眠充足,生活壓力不要太大,在安全性上是沒問題的。 陳宏麟醫師也提醒民眾,由於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症狀與感冒或流感相似、不易辨識,建議民眾若有呼吸道症狀與發燒狀況,先觀察有沒有肌肉痠痛情形,如果有,可能就是感染新冠或流感,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可先做居家快篩,幫助醫師更快找到治療方向。 陳宏麟醫師也呼籲,目前無法預測新冠病毒株未來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病症,若家中有長輩或是小孩,對於病毒的抵抗性更差。因若大家都能一起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也能建立防護圈保護家人。

「2024疫苗十大新聞」票選正式開跑!快來選出你心中的疫苗話題王

「2024疫苗十大新聞」票選正式開跑!快來選出你心中的疫苗話題王#新冠肺炎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親友相聚、熱鬧慶祝的同時,也別忘了健康是最珍貴的禮物。疾病傳播的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特別關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一直以來關注民眾健康,每年都會舉辦「疫苗十大新聞票選」活動,期望透過回顧與疫苗相關的熱門議題,喚起大家對疾病預防的重視。

新冠重症病人65歲以上佔9成!台大醫提醒:雙疫情時代來臨,長輩更需新冠+流感疫苗保護

新冠重症病人65歲以上佔9成!台大醫提醒:雙疫情時代來臨,長輩更需新冠+流感疫苗保護#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病毒一直在突變,且不斷有新變異株出現,醫師表示,這是與流感類似的發展,因此即便之前有打疫苗,今年一定要再補新的JN.1新冠疫苗才會有保護力。特別是重症病人一直都有,65歲以上高危險族群就佔9成。呼籲老人家一定要特別注意病程發展,更不要輕忽感染後帶來的併發症風險,盡早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醫師表示,儘管新冠病毒的威脅相較於剛開始爆發時稍微趨緩,但重症與死亡率個案一直都有,台灣其實長年都處於流行狀態,對年長者及慢性疾病患者威脅尤大。臺大醫院金山分院由於區域性特色,在地長輩較多,近期常發現不少年長者本來只是看感冒,結果回家沒多久就因為症狀惡化又再度來急診,甚至嚴重到馬上得住院治療。 除年長者,老菸槍與肥胖者也要提高警覺 蔡兆勳醫師說明,新冠併發重症病人有幾個共同點,像是年紀大、有多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肝腎疾病、免疫力疾病、退化性神經疾病、腦中風等。特別要提醒有慢性肺病的老菸槍或是肥胖者更要特別注意,老菸槍是本身肺功能就不好,如果染疫更容易造成肺功能下降,肥胖則是會讓免疫功能變差,也容易合併三高,更是潛在的高危險族群。 不僅如此,長新冠更是持續性的健康影響。蔡兆勳醫師提到,長新冠的個案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勞、沒有精神、肌肉關節疼痛、嗅味覺改變、情緒與睡眠障礙,另外像是變得容易喘、胸悶,也有腦部的影響如記憶力變差、腦霧等,有些症狀甚至持續好幾個月。蔡兆勳醫師表示,長新冠是身體受到病毒感染後仍在修復而出現的症狀,現已成為疫後重要課題,民眾若有症狀要記得就醫評估治療。 慢性疾病患者病情穩定建議10月打雙疫苗 蔡兆勳醫師提醒,施打疫苗是預防重症的最好方式,慢性疾病患者建議在疾病穩定的時候去打,若是本身比較虛弱或是正在進行癌症、免疫治療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接種的時間,有擔心的民眾也可以在施打後多監測副作用,若有任何問題即時與主治醫師反應。 面臨接下來的秋冬呼吸道疾病流行期,蔡兆勳醫師表示,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共同施打在臨床觀察並未提高不良反應,高危險族群建議可一起施打流感與最新的JN.1新冠疫苗強化保護力。他也提醒,民眾除了追加最新疫苗自我保護外,平時仍要遵守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群聚,如果有任何症狀就應多休息與自我隔離觀察,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新冠後遺症不容小覷!留英高中生長新冠2年才痊癒,台大醫師:兒童新冠疫苗不可少

新冠後遺症不容小覷!留英高中生長新冠2年才痊癒,台大醫師:兒童新冠疫苗不可少#新冠肺炎

10月開始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已可同步接種,呼籲大家可以同時一起接種兩種疫苗,根據台大醫院的臨床案例顯示,今年5~8月因新冠肺炎住院的兒童相當多,病房也幾乎是滿床狀態,小兒科醫師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的狀況多,通常是因為沒有接種疫苗,加上年紀小的孩子本來就容易因肺炎住院,無可避免的新冠肺炎病毒一直在變異,如果有新的疫苗建議都要接種來保護孩童,可使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 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醫師表示,新冠肺炎從2022年大流行以來,主要是Omicron變異株延伸出的JN.1、KP.2、KP.3,不管是哪一種病毒株,其實都一直有兒童住院個案。 今年5~8月兒童病房因新冠確診個案多幾乎滿房 以台大醫院來說,從2022年因新冠肺炎住院累積了1千多名病童,當中重症比例達8~10%,多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併發症除了一般比較常見如哮吼症的氣管發炎、聲音沙啞、呼吸雜音、呼吸困難狀況,也有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肺炎、腦炎都有,甚至有需要使用呼吸器,雖然現在已經是新冠肺炎後疫情時期”,出乎意料今年5~8月兒童病房幾乎都是滿床狀態。 張鑾英醫師說明,從臨床觀察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2~6週可能發生的MIS-C,在不同器官會有不同發炎表現,如發燒、全身性紅疹、眼睛紅、淋巴結腫大、手腳腫、草莓舌,也會有腸胃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今年8月底台大醫院就收治有2名個案,除發燒長疹子,同時合併嚴重腸胃道症狀,不僅腹痛,更吐到膽汁都出來無法進食,最後甚至合併休克需使用強心針,這2個案都是僅2歲的幼兒,且MIS-C發病之前都沒有接種疫苗。特別要說明,因為台灣已經不再進行廣泛的COVID-19病例通報,醫療系統可能無法充分追蹤MIS-C病例,特別是因為這種症狀有時可能會與其他疾病(如川崎病)混淆。此外,由於不再需要新冠通報,家長或醫療人員可能不會將這些症狀與之前的感染聯繫起來,導致延遲診斷和治療。 張鑾英醫師強調,沒有接種疫苗仍是孩童確診後轉重症的最大風險,年紀小本來就容易因肺炎住院,如果幼兒本身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性麻痺、免疫力不全、氣喘等,更是一定要接種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也能防止5~6成長新冠 另一個對孩童或青少年的健康影響則是長新冠。張鑾英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資料統計,確診後殘餘症狀超過1個月的長新冠個案約佔26%,症狀超過3個月佔17%,且發現孩童年紀越大(至18歲)發生長新冠的比例越高。 長新冠的症狀表現除了慢性咳嗽、胸悶、胸痛之外,也有疲倦感、胃口不佳、腹痛或是神經系統或是精神狀態問題,像是睡眠障礙、頭暈、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症狀,少數也會有嗅、味覺異常,有些症狀甚至維持超過3個月。 兒童COVID-19康復整合門診就有一名在英國留學的高中生,由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在2021年底確診後高燒躺了2、3天,結果急症痊癒後卻開始發生胸悶、胸痛現象,連休息都常覺得喘,也沒辦法爬樓梯,一起床2小時就會開始無力頭暈,也有睡眠障礙,甚至幻聽的問題。 個案2022年於台大整合門診就醫時,竟然在輪椅上也突然斷電睡著,經過檢查發現肺功能嚴重受損,肺活量僅剩38%,遠低於正常值。同時合併自主神經失調,也有低姿態低血壓、情緒不穩、肌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台大以多科團隊安排療程,經過1年多的治療與復健,肺功能與其他症狀才慢慢改善,經追蹤治療2年才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張鑾英醫師呼籲,許多國際研究都指出新冠病毒相當特殊,不僅會引發體內慢性免疫系統發炎造成自主神經失調反應,也會造成血清素被抑制等狀況;接種新冠疫苗除了能預防8~9成MIS-C併發症,也能防止5~6成的長新冠。目前,最新JN.1新冠肺炎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接種,且疫苗安全性已經過多方評估,建議滿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與兒童可提早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疫情又創高!肺炎鏈球菌疫苗該怎麼選?醫建議「順序這樣打」最安全

疫情又創高!肺炎鏈球菌疫苗該怎麼選?醫建議「順序這樣打」最安全#新冠肺炎

秋冬換季病毒齊發,流感、新冠肺炎及肺炎鏈球菌等3大疫情不可不防,受免疫負債影響,肺炎鏈球菌病例數創5年新高!但相較於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民眾對於肺炎鏈球菌疫苗認知度較低,最新「肺炎認知大調查」發現,僅有不到2成民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甚至身為肺炎高風險族群而不自知。

年死亡人數增近2成!感染醫揭關鍵:與新冠疫情和「1原因」有關

年死亡人數增近2成!感染醫揭關鍵:與新冠疫情和「1原因」有關#新冠肺炎

慢性病、癌症治療對於不少病患及照護家人來說,都是一大負擔,但醫師提醒,好不容易用藥穩定控制病情,病患仍可能因免疫力差而有感染風險,甚至產生抗生素抗藥性,誘發肺炎、敗血症等危及性命的嚴重後果。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醫護及民眾,避免濫用抗生素、減少抗藥性細菌傳播,才不會讓未來病患受到超級細菌感染時,卻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

兒童染疫小心!新冠非典型症狀恐釀呼吸危機!兒科醫:哮吼咳嗽、聲音沙啞 不容輕忽

兒童染疫小心!新冠非典型症狀恐釀呼吸危機!兒科醫:哮吼咳嗽、聲音沙啞 不容輕忽#新冠肺炎

目前新冠肺炎的孩童感染重症雖然已下降不少,但兒科醫師提醒,隨著秋冬即將到來,門診發現學齡孩童幾乎是家中主要傳染來源,如果家中有阿公阿嬤年長者,或者是嬰幼兒的二寶、三寶,一定要讓兒童疫苗打好打滿避免變成病毒運送者。 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醫師表示,9月開學後臨床上看到的新冠案例沒有明顯增加,但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好發時節即將到來,加上歐美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在上升,顯示病毒變異株具備免疫逃脫特性,且舊的疫苗保護力都已經下降;通常台灣與國外病毒感染狀態大約差2、3個月,但隨著出國的人數越來越多,仍舊要特別注意新冠肺炎會在秋冬再度流行。 新冠肺炎疫苗都能與流感、五合一同時間施打 紀鑫醫師說明,目前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以65歲以上年長者為主,但其實幾個月大的嬰幼兒,或是有慢性疾病如肺功能較差、腦性麻痺、先天性心臟疾病等免疫力較差的兒童仍舊是高危險群。紀鑫醫師表示,以目前的病毒株來看,兒童重症不至於會發展到像是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狀況,但仍要注意染疫後仍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會有插管風險,甚至腦炎併發症。紀鑫醫師強調,小孩的病程會更快速,更會以非典型狀態表現,若出現哮吼聲、聲音沙啞,以及喉嚨腫起都要特別注意,盡早施打疫苗是比較好的預防方式。 10月最新的JN.1新冠肺炎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很多家長詢問之前已經打過新冠肺炎疫苗是否還要接種?紀鑫醫師指出,疫苗帶來的免疫力會隨時間降低,以新冠肺炎病毒的特色來看,3~6個月就會出現變異,由於病毒有免疫逃脫特性,即便打過疫苗或曾感染,其實到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抗體,因此要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 紀鑫醫師表示,新冠疫苗為mRNA疫苗,只要不是感冒或發燒中急症,兒童都能與流感疫苗、五合一、日本腦炎、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其他常規疫苗同時接種。至於家長擔心的副作用問題,紀鑫醫師說明,施打疫苗後48小時內可能發燒、倦怠,但2~3天多能恢復,現在的疫苗透過調整佐劑成分,也有因應孩童調整劑量,已經非常少見嚴重副作用。 家中傳染來源1/3來自孩童,有年長者、嬰兒更要留意 目前無法預料10月是否會有社區感染風險升高的狀況,紀鑫醫師解釋,雖然現在兒童重症不多,但仍有新冠合併其他疾病感染而住院的個案,加上孩童沒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主要是症狀治療,因此更應趁疫情趨緩先施打疫苗預作準備,特別是出生滿6個月、從沒有打過新冠肺炎疫苗的小嬰兒更要加強防護。 紀鑫醫師也提醒,目前觀察新冠肺炎感染的渠道有三分之一是學齡兒童帶回家的,小朋友可能自己是輕症,但家中的年長者或嬰幼兒卻症狀比較嚴重。幼兒園、學校幾乎是病毒主要傳播場域,最怕的就是孩子變成病毒運送者,如果家裡上有阿公阿嬤,下又有嬰幼兒的弟弟妹妹,就等於暴露在更高的風險環境,因此再度呼籲讓兒童除了施打最新JN.1疫苗外,也要提醒兒童做好防疫工作,勤洗手與戴口罩都不能忽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