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我?該離職換工作嗎?當我們思考什麼是「好工作」時,腦海中常會浮現福利、特休、年終獎金⋯等等,然而職場福利再多,若遇到永無止盡的工作內耗,也該勇敢離開!《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你如何透過「5大信號」判斷目前工作是否該離職,重新找回自己的職場主導權。
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我?該離職換工作嗎?當我們思考什麼是「好工作」時,腦海中常會浮現福利、特休、年終獎金⋯等等,然而職場福利再多,若遇到永無止盡的工作內耗,也該勇敢離開!《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你如何透過「5大信號」判斷目前工作是否該離職,重新找回自己的職場主導權。
每天像是無頭蒼蠅,覺得工作在消耗生命?那你可能要試著用「底層邏輯」去思考,找到工作的樂趣,就有源源不斷的熱情。前微軟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中國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於《底層邏輯》一書中,分享自身經驗,幫助讀者透過底層邏輯,理解工作、人脈與自我。以下為原書摘文:
放完年假復工已經好幾天了,你是不是每天從被窩裡掙扎著起床,拖著沉重的步伐上班?工作的時候,總是感到頭昏腦脹、頭腦遲鈍,甚至無法專注?對此,營養師建議,從日常飲食開始改善,並分享6種大腦需要的「健腦營養素」,民眾可以調整自己的健康餐盤,讓頭腦休息、恢復腦力。
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大部分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問題定義好」,這時候不妨利用「內在提問」的自我對話方式,或許就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並透過對話更了解自己。日本企業董事長佐佐木常夫,於《內在提問》一書中分享親身經歷,告訴你工作並不是講求越快越好,而是要三思而後行。以下為原書摘文:
進行工作時容易分心,又或者無法集中注意力?那你可能需要「番茄鐘工作法」來調整你的工作狀態。知名雜誌主編楊倩蓉挖掘天才唐鳳的思考軌跡,並探討唐鳳如何自學、建構獨有的思想體系、以及一天的工作分配,讓讀者也能學習成為時間的主人,並讓工作更有效率。以下解析來自《唐鳳的破框思考力: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癌友不僅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辛苦,也可能一下子不懂得如何帶著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心情,來面對周遭的人際關係與關心的眼光。由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所出版的《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一書中,記錄了許多癌友的心情故事,以及用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在癌友必須面對該怎麼告訴家人朋友「我罹癌了」這件事上,給予心理支持與建議。以下是原書摘文:我渴望回歸正常生活,又擔心別人的眼光癌友經常在人際關係上會遇到「我覺得對方不懂我的心情」、「知道我生病了,大家跟我的互動好像跟以前都不一樣了」、「我覺得自己變得格格不入,無法融入他們的聊天話題」、「我怕別人關心我,覺得很有壓力」,問題可能不只出自於「是否該讓大家知道我生病了?」,而是我們習慣在關係中表現得小心翼翼,無法正視自己的需求,也無法真實地告訴他人自己的感受。是否該讓大家知道我生病了?針對這個議題,整理出在實務經驗中的4點反思:1. 絕對有權利篩選要告知的對象這點取決於關係的親疏遠近、對方的特質、友善程度、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等,我們絕對有權利篩選要告知的對象。「但對方的回應、關心,讓我好有壓力,該怎麼處理?」請記得,練習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練習說出感謝,同時也讓對方瞭解到,他的關心其實已經讓你感受到壓力,最後也可以告訴對方用什麼方式對待你,會讓你感覺比較好。2. 對方情緒,不是你的責任負面的情緒,經常是拋出的那方無感,撿起來的人痛苦萬分啊!如果我們已經嘗試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感覺,也主動溝通,希望對方調整互動方式,但對方無法體諒,甚至認為「關心你還挑剔」之類的不滿,請勇敢拒絕對方的「跨越界線」和「情緒勒索」。我們可以暫時離開不舒服的情緒現場,不需隨之起舞,用冷處理來等待對方想清楚,也提醒自己「破壞關係並不一定不好」,過去我們習慣的關係模式,太常因為害怕破壞關係而不自覺配合、討好,最終也沒有因此帶來真正滿意的關係,所以,建立我們真正喜歡且自在的關係更為重要。3. 不一定要守著舊有的人際圈這點反思並不是鼓勵拋棄原有的人際關係,而是指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人際圈本來就一直在轉變,總有新朋友的出現、交往,和舊朋友的流逝,生病階段也可能正面臨到人際圈的轉變。「我突然發現曾經很要好的那位朋友,現在聊起來怎麼就是覺得不舒服!」、「以前幾個月一次的固定聚餐,我現在認為沒有意義,不想再參加了!」其實有這些感覺和想法都很正常,因為自己的身心狀態的確都在改變中,對生活、關係的認知和價值觀也是,自然會影響到人際圈,也可能開始覺得哪些人變得沒有那麼合適來往了、哪些人聊起來比以前自在。尊重自己的選擇,不再勉強,建立感覺比較舒心自在的關係,這樣的選擇並沒有好壞及對錯。4. 關於職場病友若未能主動告知病情,多是擔心不錄用、異樣眼光、被否定工作能力等,但隱瞞的結果,反而經常會讓自己飽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建議大家盡可能不要因為擔憂而隱瞞病況,這很有可能導致他人不夠瞭解你的需求。畢竟隱瞞病況,可能較難拒絕不堪負荷的工作量,也可能在看診請假上較困難,事後想再溝通或表明生病的事,反而會變得更加不容易,甚至導致身心壓力,更會影響健康。另外,告知主管雖有其必要性,不過,是否需要告知同事,我認為可以自行拿捏,這個拿捏標準取決於這位同事跟你有無工作內容上的交集、是否有需要這位同事協助之處,或者在觀察後,感受到的友善程度等。回歸職場,調整步調現代社會講求高效率、快步調,卻也造成很多壓力和疾病問題,於是,也造就慢活的興起和正念的趨勢。所謂慢活,指不陷入過度競爭的比較心態和追求優劣,將眼光回歸到自己的身上、步調上,反而步伐會更趨穩健和高效率,慢慢來真的比較快。正念,則指真實覺察自己各種當下的狀態,不帶批判和責怪,開放的理解自己,並允許負面情緒的流動。將這2個觀點應用在回歸職場中,有6點建議提供參考:1. 遇到求職或工作挫折時,不鑽牛角尖,將眼光放到其他優勢面向。2. 也許沒有獲得他人的讚美,但學習讚美自己,多正面鼓勵自己,為自己打氣後,再重新思考符合自己客觀、可行的目標。3. 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有負面情緒是很自然的事,也一定有它冒出來的需求,好好和它對話,而不是壓抑和逃避,並採取適時的休息和放鬆。4. 不須比較、不須證明,做到自己能力所及就好,接納自己的各種狀態,有時「放自己一馬」也是很重要的事。5. 享受和紀錄生活中的美好時刻,讓自己的眼光偶爾轉移注意力,除了工作,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且美好的時刻,開放自己的五感體驗,當我們愈能覺察自己身體感官上的刺激,也就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而滿足自己的需求。6. 建立能令自己內在安定的信念或信仰,信念是經歷人生低谷時的心理暗示,可以協助我們維持自我效能、保持較安定的心,可以藉助宗教或其它自我反思的機會,累積屬於自己的信念。4個心理準備練習最後,來總複習一下,在回歸職場之前,邀請你思考以下4點問題,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做好回到職場工作的心理準備了?回答肯定的答案愈多,表示心理準備的程度愈好!1. 把健康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了?2. 適時的休息和放鬆,對你而言代表正面意義?3. 勇於拒絕該拒絕的人事物?4. 能夠真實表達自身的需求和感受?(本文摘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博思智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才剛開工,工作就立刻排山倒海而來!長期工作被壓得喘不過氣,卻也一直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現在只要一想到上班就完全提不起勁,甚至開始萌生自我懷疑的念頭,該怎麼辦比較好?聯青診所心理師倪家珍表示,「適度壓力」是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關鍵,當壓力超過舒適圈一定程度時,能夠激發出潛能,是學習過程中的驅動力。但當壓力長期超過身心負荷時,就會開始對健康產生影響。常胃酸過多、拉肚子?恐因壓力指數爆表!若出現「工作壓力爆表」的徵兆,起因多對於壓力事件主觀的看法與感受,每個人的容受度也有差異,民眾可以先從以下身體現象做判斷,例如: 常頭痛 便秘或拉肚子頻率高 心跳變快 流手汗 嚴重失眠 胃酸過多 胃潰瘍 慢性疲勞倪家珍指出,以上都可能是壓力超量的症狀,更嚴重者,甚至只要想到要去上班的念頭就開始感到害怕,或是以前可以執行的事,現在覺得困難,或是難以完成,精神無法集中。且不只是生理和認知上的徵兆,行為上也可能有改變,舉例: 吃甜食的頻率和份量增加 喝過多的咖啡提神 購物頻率變高 依賴藥物或飲酒上述行為也許有短暫的效用,但長期下來都有後遺症,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都不能從根源改善心理壓力,一旦壓力事件發生,更多生理不適症狀又開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別讓壓力影響身心健康!3招解開情緒枷鎖若想要避免身體因為壓力亮起紅燈,學會適時放鬆、調節壓力、處理情緒很重要。倪家珍分享以下3招:1.學會認知自己目前狀態自我察覺現在正在承受的感受、想法、情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如何詮釋正在面臨的處境,決定了我們的壓力來源。通常壓力來源可分成工作、人際關係、親人的照顧等外在壓力事件;以及自我要求、對於未來的憂慮等內在壓力事件。當壓力事件發生後,可進一步將事件區分,哪些是自己可以掌控、哪些是不可以掌控。例如:擔心遲到,出門路況塞不塞車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可以選擇提早出門。因此,面對可以掌控的壓力時,可以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不能掌控的壓力,則可以針對自身的觀點或情緒作調節。2.運用心理量表與生理檢測掌握壓力「壓力指數量表」是一個提供民眾瞭解目前自身壓力狀態的參考工具。在臨床上也發現,不少民眾其實身心長期承受極大壓力,但主觀上卻不覺得自己壓力超標,因此倪家珍建議,可以進一步做「功能醫學-壓力荷爾蒙檢測」或是「自律神經檢測HRV」,來了解現在身心是否壓力乘載過荷。 (12種徵兆幫助你評估工作焦慮。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3.學會適時放鬆自己倪家珍說明,面對壓力來襲,身體會自動採取合適的應對反應。因此,如何在壓力反應過後,讓身體回歸放鬆與平衡,是很重要的。有些民眾就是無法「自我放鬆」,一放鬆下來會容易覺得自己「太廢」,其臨床經驗中尤其是男性更為明顯。也有部分民眾長期處於緊張或高壓狀態卻不自知,建議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常緊握拳頭、習慣性咬指甲、磨牙、咬牙,身體易不自主地緊繃、語調變高、語速變快,說話跳躍等現象。生活中有工作責任感雖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休閒娛樂其實一樣重要。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節奏,放鬆與樂趣是絕對必要的。倪家珍建議,可從練習改變「呼吸」速度開始做起,刻意讓吐氣變長、比吸氣還要長,同時也可以搭配正念減壓練習、瑜伽、太極拳、雅樂身心動態等,進行全身性的身心動態活動,幫助身心放鬆。而運動、飲食、睡眠對於放鬆、舒緩壓力也很重要,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葉酸、Omega-3的飲食,幫助找回身體內在力量,達到心靈的平靜與和諧。現代人很辛苦,工作時間很長、經濟負擔、社交人際、婚姻與婆媳關係、孩子教養、父母的老病照顧,這些都可能是慢性長期的壓力源。倪家珍提醒民眾,如果覺察到自己的焦慮或情緒,已經難以自我調節,也可透過專業檢查、心理諮詢,來進行心理壓力的梳理與管理,不要害怕尋求幫助,才能迎向自在人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職棒比賽中,凡是投手出場主投、打者上場打擊時,都會播放他們個人的「出場曲」。例如二○一六年退役的廣島鯉魚隊投手黑田博樹,用當紅搖滾樂團B'z創作的「R E D」當出場曲,就是一個相當經典的案例。曾為日本讀賣巨人隊效力的松井秀喜,也因為綽號哥吉拉,用了電影配樂「哥吉拉主題曲」當作出場曲——這的確是令人一聽就懂的選曲。音樂的打氣效果球場內響起自己的出場曲時,不但選手們會跟著進入備戰狀態,加油的球迷們更能聚精會神地關注戰況發展。事實上,在肢體碰撞較多的格鬥類比賽開始之前,會場內也會播放這類出場曲,炒熱現場氣氛。相信在你心中也有一、二首能讓自己熱血沸騰的歌曲吧。音樂能扭轉你我沉悶的心情,排遣壓力,進而提升專注力——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便指出,音樂不僅能提高學習效果,還可望改善專注力。卡巴列夫斯基(Dimitri Borisovich Kabalevsky)的《小丑》組曲第二號〈嘉洛舞曲〉(Galop)、安德森(Leroy Anderson)的《小號手的假日》(Bugler's Holiday),以及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的《天堂與地獄》(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等,都很能振奮人心,是運動會中常會使用的快節奏樂曲。當你覺得自己悶悶不樂,對眼前的工作或學習興趣缺缺時,建議你不妨選擇一五○B P M*以上的曲子來播放。反之,當想要放鬆,如正處在「期限在即,焦慮心慌」、「要盡可能減少出錯」等情況時,則建議選擇節奏較緩慢的歌曲。人類每分鐘的心跳,約為六○至八○次,選擇B P M與此相近的歌曲來聽,就能讓人感到寧靜舒適。在衝刺時感受1/f搖晃不知你是否想過——高原上的風,為什麼能讓人感覺舒暢?那其實是因為它和電風扇固定吹送的風不同,它是徐徐微風,強弱不定、時有時無,而且具有變化、會搖晃的緣故。這種搖晃不僅會一如預期地呈現變化,還會出人意表地時強時弱。而這股讓人感到舒暢快意、撫慰人心的變化,就稱為「1/f搖晃」。自然界中有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這種1/f搖晃。滴答滴答下的雨,就是一例。說也奇妙,有些人光聽到雨聲就會感到平靜,因而睡得特別安穩。整體而言,徐徐微風和下雨聲其實都有其節奏。雖並非機械式、規律的聲音,卻也不是完全隨機的聲響。這種聽來令人身心舒暢的絕妙節奏,就是「1/f搖晃」。事實上,在人體當中也有這種「1/f搖晃」,例如:心跳、呼吸的節奏等都是。因此,當人聽到自然界的「1/f搖晃」節奏時,會因為它與體內的「1/f搖晃」協調一致,而得到撫慰、逐漸平靜下來。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武者利三,就是以研究「1/f搖晃」聞名的物理學家。他認為從古到今,有無數人因為聽了莫札特的作品而大受感動,很可能是因為莫札特的作品當中,潛藏著與生物節奏一致的「1/f搖晃」。在你需要閉關處理工作時,不妨也多加運用這些與生物節奏協調一致的「1/f搖晃」。例如:你可以打開窗戶,在工作之餘感受風的吹拂;或傾聽隱約可聞的蟲鳴鳥叫,利用這些自然節奏重新充電,將有助你積極處理眼前的課題。(本文摘自/順著大腦習性,懶人也有高績效/方言文化)